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单元总结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单元总结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单元总结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单元总结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单元总结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单元总结[本章学问网络][学问方法归纳]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志向到现实、由一国成功到多国成功、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将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头,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气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供应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今,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快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3.由志向到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志向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成功到多国成功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成功发展到多国成功。5.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改革突破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种模式。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中国共产党从无趣走向成熟的过程及相识1.过程(1)从中国的国情相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①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②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动身,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白方向。(2)从工人运动失败中相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①1923年,二七惨案使中共相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②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3)从大革命失败中相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①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心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②惨痛的失败使共产党相识到要取得成功,必需驾驭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起义起先创建人民的军队,驾驭了革命武装。(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究出了一条夺取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5)从依靠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加,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途问题,由无趣走向成熟。(6)依据社会主要冲突的改变,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殊是其次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2.相识(1)中国革命的成功必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那种脱离实际、照搬外国阅历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忱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2)毛泽东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高考典题感悟]1.(2024·全国卷Ⅰ)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改变说明(A)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先兴起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成为社会主要冲突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而正义者同盟接受了这些,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2.(2024·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辩,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见“采纳劳农主义的干脆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辩(C)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算了条件D.消退了学问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解析:这场争辩有利于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算了思想条件,故C项正确。3.(2024·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依据地:“假如你遇见这样的农夫——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看法,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确定是否减租减息。假如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夫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依据地(A)A.农夫的抗日热忱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解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解析:由材料“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看法,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这个农夫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政治权利的提高调动了农夫革命主动性,故A项正确。4.(2024·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摸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心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实行主动方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得国际支持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共中心考虑的内容可知中共不以束缚手脚的条件来换取西方国家的承认,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5.(2024·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见废除地主土地全部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全部并交给农夫运用。这一调整(B)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夫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化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全部并交给农夫运用”可知,通过解决农夫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夫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夫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6.(2024·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依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动身,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确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夫、地主、资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B)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当开展B.适应了民族斗争新形势的须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抗拒国民党政府的力气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夫、地主、资本家,都是同等的有权利”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为抗日斗争时期,A、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务与这一时间不符,故解除;D项不符合史实,解除。7.(2024·全国卷Ⅱ)抗日斗争成功后,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D)A.革命工作的重心起先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气对比改变趋势加强解析:材料体现抗日斗争成功后中国共产党力气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气对比改变,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解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斗争成功后”不符,解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状况,解除C项。8.(2024·全国卷Ⅲ)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气“快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B)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救济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解析: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事实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A、D两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符,解除;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解除。9.(2024·全国卷Ⅱ)1930年,鄂豫皖革命依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依据地(A)A.农夫生产的主动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夫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使农夫生产的主动性高涨,粮食增产增收,故而粮食价格便宜,故A项正确。10.(2024·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D)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纳C.起先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11.(2024·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扬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D)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冲突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解析:从题干中“把‘亲日派’‘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D项正确。12.(2024·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心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D)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解析:“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C项错误;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