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沪科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沪科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沪科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沪科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新版选修4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王夫之在论及郡县制时说:“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这里谈到郡县制的作用是A.导致皇权高度集中B.加强了中央集权C.利于安抚平民百姓D.优化了统治队伍2、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A.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B.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C.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D.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唯一手段3、1909年9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为表彰詹天佑的杰出贡献,清宣统皇帝赐詹天佑为“工科进士"称号。这体现了A.传统的科举取士制度加入了近代化的元素B.京张铁路是皇权专制的产物C.西方近代科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D.詹天佑保守落后的政治思想4、1937年10月,詹姆斯贝特兰抵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并向毛泽东提议,可向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说些什么,于是毛泽东给艾德礼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在信件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这封信的历史价值在于()A.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B.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C.展现了中共寻求与英国政界建立关系的尝试D.表现了毛泽东的外交才能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探索革命道路中撰写了许多重要著作,对以下著作及其内容的评述有误的一项是A.《神圣家族》马恩合作的B.《共产党宣言》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史前史D.《伟大的创举》一文称颂了工人们的首创精神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青少年时期树立的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思想的过程与途径是。

①积极参加欧洲工人运动②艰苦贫困的生活境遇。

③不断进行理论学习研究④投身巴黎公社的战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7、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A.随意性和实用性B.开放性和灵活性C.巩固统治缓和矛盾D.维系帝国影响深远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3题,共6分)8、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都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A.正确B.错误9、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是二十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A.正确B.错误10、“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马克思的观点。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利玛窦(1552—1610);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在1571年加入耶稣会,1582年来到澳门学习中文。他具有惊人的语言天赋和人格魅力,并且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创造了罗马拼音体系,并把《四书》翻译成为拉丁文。几经挫折之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终于得到明朝的允许定居北京,并在北京建立天主教堂传播天主教。他确定了“合儒”;“补儒”、“超儒”的路线,尽量附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阐释天主教的教义。他把“上帝”翻译成为中国人所崇拜的“天”,所以他所传播的宗教被称为“天主教”,神学被称为“天学”。他在广东时穿佛教僧衣,到北京后则穿儒服,排斥佛教和道教的“偶像崇拜”,但是并不排斥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他尽量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打动中国的士大夫学者,然后在交往中渗透宗教观念。不过利玛窦的传道方式并没有得到罗马教廷的认可,埋下了康熙年间中国政府和罗马教廷决裂的伏笔。利玛窦将《万国舆图》介绍到中国,使中国人了解世界五大洲之说。他在晚年把在中国传教的经历写成记录,几经翻译整理之后,成为今天可以看到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本书回顾了利玛窦等人在中国传教的经历,反映了从西方人角度所看到的中国的面貌和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传教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据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改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取得人生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历史贡献。1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684年;康熙于南巡期间亲领文武大臣到南京明孝陵祭祀,行三跪九叩之礼,并说:“明太祖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康熙还亲笔写下“治隆唐宋”,立碑于陵墓享殿正中,以昭后世。

——摘编自清朝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材料二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了“民国统一大典”。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孙中山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并在祝告文《祭明太祖文》中说:“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世俶扰,国力罢疲。(后)满清乘间入据中夏,嗟我邦人诸父兄弟,达起选碚,至于二百六十有八年(今)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敬于文奉身引退之前,代表国民,贡其欢欣鼓舞之公意,惟我高皇帝实鉴临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熙和孙中山对明太祖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和孙中山拜谒明孝陵的目的。14、材料“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出自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后,升为巡按江西。1430年以兵部右修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任期间,于谦创行义仓、平准仓,无偿货给贫民大量粮会;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屈。为了加强边防,他建议加设御史巡接大同,并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用土地夺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1449年英宗被瓦刺俘虏,当瓦剌以英宗为要挟之时,于谦力排众议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使得瓦刺无计可施,最终释放英宗;之后于谦积极备战、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中。1457年含冤遇害。“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出自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后,升为巡按江西。1430年以兵部右修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任期间,于谦创行义仓、平准仓,无偿货给贫民大量粮会;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屈。为了加强边防,他建议加设御史巡接大同,并将被军官霸占的官府空用土地夺回改作屯田,以资边用。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1449年英宗被瓦刺俘虏,当瓦剌以英宗为要挟之时,于谦力排众议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使得瓦刺无计可施,最终释放英宗;之后于谦积极备战、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中。1457年含冤遇害。——据《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谦做简要评价。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运昌同志于李运昌同志于190819年世生在直隶(今河北省乐亭县。年方4岁的李运昌于1928月包围了普宁县域,成场地设伏消灭了来援的何应钦之弟何辑武的一个团。在革命处于低潮,李运局积极主动地寻找、接续了在当地的组织关系,并于1938年初重建了乐亭县委和滦(县)参有亭)中心县委,均担任书记。九一八事变后,李运昌奔走于长城内外,发动民众支援长城抗战。3年发起组建的冀东抗日联军的各级组织,摧毁了大多数各地的日伪政权,一度切断北宁(今京山)铁路。至日降时,已组建8万余人的7个主力团队,毙俘日伪军1979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李运昌出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为陆海交通、信息传递的百业待举颇多建树。1988年春季运昌就任司法部第一部长。退居二线后李运昌,亲自执笔撰写了多篇关联党史、军史的重要文献。2002年至年组团到泰国和台湾地区访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运昌对中国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运昌的人物精神。——摘编自张振川《百岁峥嵘李运昌》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27分)16、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

简介。

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1949年前;李四光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他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时传祥。

(1915~1975)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旧中国;时传祥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他以“搞好环境卫生,美化人民首都”为己任,肩背粪桶,走家串户,利用公休日为居民;机关和学校义务清理粪便,整修厕所。他的“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李顺达。

(1915~1983)

1943年;李顺达组织6户贫困农民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积极生产,支援前线。1951年春,李顺达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后来李顺达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1%,人均收入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马克思曾预期,随着诸殖民地实现工业化和变得繁荣昌盛,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实际上,他在致其好友恩格斯的一封信(1858年10月8日)中,就表达了这种担心: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所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情况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前殖民地,即现在所称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就把马克思的结论颠倒了过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马克思曾预期,随着诸殖民地实现工业化和变得繁荣昌盛,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实际上,他在致其好友恩格斯的一封信(1858年10月8日)中,就表达了这种担心: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所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情况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前殖民地,即现在所称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就把马克思的结论颠倒了过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分析“历史就把马克思的结论颠倒了过来”的原因,就其中一个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具体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对材料中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论题符合题干要求,史实充实,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5题,共20分)19、(历史——选修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20、“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样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试卷上写下的话。谈谈你读后的感想。21、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2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杨度(1874~1931年),早年师从大儒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勋)。甲午战争后,杨度的思想逐渐趋于维新,两度留学日本,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思想,1907年回国,开设宪法讲座,为王公大臣讲授法律常识,参与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选民国大总统,1915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提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深得袁世凯赞许,与严复等在北京发起筹安会,推动帝制。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杨度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渐倾向革命,先是追随孙中山,为广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报,后积极营救李大钊,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除了提供情报,还以卖字画等方式筹集资金,捐助革命事业。——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富有传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经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杨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23、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题干的意思是“秦朝把天下分为郡、分为县,让那些有治民才能的人去治理这些郡县,以尽其才,如此的治民之道难道不算是天下为公吗?”可见,郡县制优化了统治阶级队伍故答案选D。A属于中央政府权力集中;B和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B【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认为,守护中国,不能只依靠停止武备提倡文教示弱,面对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或威胁,如果不能果断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解决,国家就不能获得安宁和发展。边疆稳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和谐共处,都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乾隆皇帝重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不是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认为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并非提倡和平时期偃武修文;D选项中“唯一”一词表述绝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C【分析】【详解】

“工科”为近代西方科教理念之表现;进士为中国古代科举制之产物,故材料中“清宣统皇帝赐詹天佑为‘工科进士’称号”的做法反映的是西方近代科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故选C。科举取士制度在1905年已经废除,故A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京张铁路是近代科学的产物,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詹天佑的思想,排除D。

【点睛】

本题学生容易误选A,有必要要提醒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须阅读完全部选项后在做出相应的选择,切不可操之过急。4、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在信件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可知,毛泽东的信体现了与英国共同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的愿望,展现了中共寻求与英国政界建立关系的尝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日本侵华的罪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溃败问题,排除B项;仅仅从信上看不出毛泽东的外交才能,排除D项。故选C项。5、B【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B符合题意,故选B;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6、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欧洲工人运动,并且不断进行理论学习研究,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发展产生共产主义思想,①③正确,故选B;马克思的父亲是律师,恩格斯的父亲是工厂主,生活条件不贫困,排除②,故排除AD;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参加巴黎公社的战斗,排除④,故排除C。7、B【分析】【详解】

材料“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罗马法制定的随意性,A选项排除。缓和统治阶级矛盾属于罗马法的目的,C选项排除。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二、判断题(共3题,共6分)8、B【分析】【详解】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并不都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故题目表述错误。9、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是推动20世纪初政治变革的先驱,故题干说法正确。10、B【分析】【详解】

“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列宁的观点,故题干表述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利玛窦来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主要突出新航路开辟后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明政府的文化政策相比较对开明、传播天主教的需要等多方面分析即可。

(2)利玛窦传教采取的基本政策突出两点,一是用自然科学知识来争取获得信任,二是他确定了“合儒”、“补儒”、“超儒”的路线,第二点能直接在材料中找到。在评析时也是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要突出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个方面,例如,丰富了天主教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也为后世中国政府与罗马教会的冲突埋下了隐患。【解析】(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出现西学东渐;明政府对待西方文化较为开明;宗教改革运动促使罗马教会自身变革,推动了天主教向海外的传教。

基本政策:用自然科学知识来争取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附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来阐释天主教的教义(确定了“合儒”;“补儒”、“超儒”的路线)。

评析:丰富了天主教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也为后世中国政府与罗马教会的冲突埋下了隐患。12、略

【分析】【详解】

(1)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据材料“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战败后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及梁启超的忧国忧民;勤于钻研、思想与时俱进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参与“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等、推动政治民主化;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宣传启蒙思想、促进国民思想解放;熔铸中西文化、推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等方面回答。【解析】(1)西学东渐;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忧国忧民;勤于钻研;思想与时俱进;

(2)参与“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等,推动政治民主化;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宣传启蒙思想,促进国民思想解放;熔铸中西文化,推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13、略

【分析】(1)依据材料一“明太祖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归纳回答;依据材料二“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世俶扰,国力罢疲”归纳回答。

(2)结合所学从康熙和孙中山评价明太祖的侧重点不一样,故其拜谒行为的性质由拜谒者的政治目的而定角度思考回答。【解析】(1)概括:康熙认为为明太祖统一中国传承制度;治国能力超出唐宋众多皇帝;孙中山认为明太祖推翻了腐朽的元朝;恢复了华夏的统治。

(2)简评:康熙的目的是强调政权更迭的合理性,为满族统治提供理论支持;孙中山的目的是强调推翻满族贵族统治的合理性,为反清正名;康熙和孙中山评价明太祖的侧重点不一样,故其拜谒行为的性质由拜谒者的政治目的而定。14、略

【分析】【详解】

(1)事迹:由材料“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后”可归纳为平定内乱;由材料“在任期间;于谦创行义仓;平准仓,无偿货给贫民大量粮会;允许百姓到巡抚衙门申诉冤屈”可归纳为关心民众疾苦,解决百姓诉讼问题;由材料“为了加强边防以资边用”可归纳为加强边防经济收入和建设;由材料“使得瓦刺无计可施,最终释放英宗;之后于谦积极备战、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中”可归纳为解决边境战争问题。

(2)评价:结合材料中于谦的事迹可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方面,由材料中于谦对民众疾苦的关系及对贪官的惩治可知,他是爱民的清官,惩治贪官深得民众爱戴,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由材料中于谦的边疆措施可知,他是爱国的英雄,致力于边疆稳定,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由材料中于谦对英宗事件的解决可知,他提出了“重社稷,轻君王”的思想主张;由材料中于谦的诗句可知,于谦在文学领域,还有不朽建树;局限性,于谦尽管多有作为,但其人身处封建社会中,个人的作用还是有限的。【解析】(1)事迹:平定内乱;关心民众疾苦;解决百姓诉讼问题;加强边防经济收入和建设;解决边境战争问题。

(2)评价:爱民的清官,惩治贪官深得民众爱戴,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爱国的英雄,致力于边疆稳定,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提出“重社稷,轻君王”的思想主张;文学领域的不朽建树;但在封建社会中,个人的作用还是有限的。15、略

【分析】【详解】

(1)贡献:根据材料“在革命处于低潮;李运局积极主动地寻找;接续了在当地的组织关系”可知,较早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李运昌奔走于长城内外,发动民众支援长城抗战”可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李运昌出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为陆海交通、信息传递的百业待举颇多建树”可知,推动新中国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宣传抗日战争。

(2)精神:从对党的态度来看,坚持党的领导;从个人奋斗经历来看,坚持不懈斗争及为了理想终生奉献。【解析】(1)较早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英勇抗击日本侵略;推动新中国的建设;积极宣传抗日战争。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不懈斗争;为了理想终生奉献。四、论述题(共3题,共27分)16、略

【分析】【详解】

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可以得出,毛泽东的观点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即强调人民的推动作用。根据题干中列举的三位人物,李四光、时传祥、李顺达,都是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都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添砖加瓦,所以我们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先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再根据材料总结他们各自的贡献,最后结合毛泽东的观点升华,指出新中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是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解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重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劳动者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石油。李四光敢于挑战西方的权威,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科学理论,克服困难,找到了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油田。时传祥爱岗敬业,为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发了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顺达率先成立农业互助组,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运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正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国才能取得巨大的成绩,说明中华儿女共同塑造了中国的辉煌。17、略

【分析】【详解】

首先;根据材料列出马克思的结论。由材料可知,马克思的结论主要有两处:其一,是西方会衰落,并且首先发生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其二,殖民地会实现工业化,从而变得繁荣昌盛,进而影响西方局势。

其次;根据马克思的结论作颠倒处理得出观点。就马克思的第一个结论可颠倒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成果显著,西方并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个结论可颠倒为殖民地即第三世界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第三;就两种观点选择一种,结合史实进行评述分析。如谈论第一个观点时,可结合所学从政治上工人政治地位的提升;经济上福利制度的出现、社会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角度展开评述。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与观点形成呼应。【解析】例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成果显著。

(1)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不断完善;西方的工人赢得了选举权和组织工会权。

(2)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工人的工资,改善工人生活,组建福利国家;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人们遇到事故;疾病或失业时可以提供救助。

总结:西方的工人比较满足;他们变成了改良者,而不是革命者。

例二殖民地即第三世界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1)西方列强积极阻挠殖民地建立工业。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2)殖民地是西方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市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等18、略

【分析】【详解】

首先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列出卢梭和马克思两者平等观的差异。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的平等内涵不一致,卢梭强调的是权利的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以保障平等,而马克思的平等观强调社会成员普遍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第二,两者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一致,18世纪中期法国的国王与贵族为了维持自身的特权地位,采取了打击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措施,为此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来勾画出未来社会的蓝图,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的思想主张;而马克思的观点是在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加大;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充分暴露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第三,两者的影响不一样,卢梭的平等观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的平等观则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团体与资方斗争的理论依据。

其次;列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归纳出共性,两者都抓住了特定时代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进步性。

最后,依据同、异点归纳出主题。示例:追求平等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平等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解析】示例:追求平等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平等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卢梭强调权利的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以保障平等。卢梭的观点是18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矛盾的反映,国王与贵族维持自身的特权地位,并打击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以理性来勾画未来社会的蓝图,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卢梭的平等观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平等观强调社会成员普遍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以实现全人类解放。马克思的观点是在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加大;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充分暴露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也反映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马克思的平等观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团体与资方斗争的理论依据。

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虽然不同,但都抓住了特定时代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进步性。五、简答题(共5题,共20分)19、略

【分析】(1)本题据材料一“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据材料二“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从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沿海诸省安全等方面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