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_第1页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_第2页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_第3页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_第4页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讨论稿)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编写组

二00二年八月

目录

1总则............................................................................................................................42术语、符号和代号...............................................................................5

2.1术语.............................................................................................................................5

2.2符号.............................................................................................................................5

2.3代号.............................................................................................................................53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2

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58

7.1软硬件与网络技术要求...............................................................................................58

7.2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要求........................................................................................598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60

8.1一般规定....................................................................................................................60

8.2安全保密管理.............................................................................................................61

8.3权限管理....................................................................................................................62

8.4数据备份的基本要求..................................................................................................63

8.5系统维护....................................................................................................................639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分发服务........................................63

9.1一般规定....................................................................................................................63

9.2分发服务的技术要求..................................................................................................64

9.3特定信息技术的服务..................................................................................................66

9.4服务监管技术要求......................................................................................................66

3

1总则

1.01为了统一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各种空间基础数据,以适应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基础数据的加工、建库、更新、维护、管理、分发服务及系统建设等工作。

1.0.3本规范所指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由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和城市基础地质数据组成。

1.0.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其他设备,应满足建设的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状态。

1.0.5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

1.0.6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4

2术语、符号和代号

2.1术语

数据存储单元:

分辨率:

质量元素:

穷举测试:

全盘备份:将所有的文件或数据写入备份介质

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已经作过更改的文件或数据,即备份已更新的文件或数据。

差别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新过的所有文件的一种方法。它与增量备份类似,所不同的只是在全盘备份之后的每一天中它都备份在那次盘备份之后更新过的所有文件。

分发服务: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是指采用信息载体或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社会或个人提供城市地理信息所进行的工作。

2.2符号

2.3代号

5

3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内容及质量要求

3.1一般规定

3.1.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由基础控制数据、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综合管线数据及相关数据等子集构成。各城市可根据需要对基础地理数据的子集进行增减。各数据子集见表3.1.1。

3.1.2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的内容由各子集的名称及代号、标志信息、几何数据、属性数据和元数据组成,其中标志信息可作为属性信息的一部分,元数据的内容要求见5.3。

3.1.3城市基础地理数据集的质量通过数据的基本要求、几何精度、图形与影像质量、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和现势性等质量元素来描述,各质量元素的内容及其与数据子集的对应关系见表3.1.3

6

7

3.2基础控制数据

3.2.1城市基础控制数据用来描述城市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及特征。

3.2.2城市测量控制点是一类特殊的点状要素,由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重力控制点和其它控制点组成。各类控制点按精度和控制幅度通常分为多个等级,见《城市测量规范》(CJJ8-99)。控制点分类编码的原则见5.2。控制点的标志信息由控制点点号及点名组成。

3.2.3基础控制数据的几何数据应通过控制点所在位置的三维坐标(X,Y,Z)或二维坐标(X,Y)来表示。控制点的符号化描述应符合《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和《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的规定。

3.2.4基础控制数据的属性数据应包括以下6与其他空间参考系转换的参数;

7相邻控制点之间的通视关系;

8控制点的可用性;

9控制点标志、标石信息等。

3.2.5基础控制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控制点的标识信息应具有唯一性;

2基础控制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3控制点的位置及其与相邻点位的关系应正确无误;

4控制点的分类代码及其它属性信息应完整、全面、准确。基础控制等级和数据精度应相互匹配,数值精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的相应规定,数据取位应正确;

5基础控制数据的元数据应完整、全面、准确。

3.3数字线划图(DLG)

3.3.1城市数字线划图(DLG)数据的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1:5000和8

1:10000,各城市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比例尺,一般宜在1:500~1:2000之间选择1种或2种,在1:5000和1:10000中选择1种。城市DLG数据的比例尺及产品代号如表3.3.1

3.3.2DLG数据包含的基础地理要素可分为测量控制点、房屋和垣栅、工矿建(构)筑物、交通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植被及其它等9大类。其中,测量控制点见3.2。基础地理要素分类编码的原则见5.2。不同比例尺DLG数据包含的地理要素及其取舍规则应执行《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和《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3990-92)的规定。

3.3.3基础地理要素的几何数据由描述要素的特征的点、线及多边形组成。数据宜使用三维坐标(X、Y、Z),也可使用二维坐标(X、Y)。几何数据的符号化表示应符合《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和《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的规定。

3.3.4基础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可分为基本属性数据和扩展属性数据。基本属性数据应包括要素的分类代码、几何类型、地理名称及基本特征信息;扩展属性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和扩充。

3.3.5DLG数据一般以图幅为存储单元,其数据文件命名规则见5.1。DLG数据应使用常用的图形和属性数据格式进行存储,数据交换格式应符合5.4的要求。

3.3.6DLG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基本要求:

1)DLG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2)DLG数据的比例尺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3)DLG数据的存储格式及交换格式应正确;

4)DLG数据文件存储单元、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

2几何精度:

1)城市DLG数据的平面精度应满足表3.3.6-1的要求;

9

2)城市DLG数据的基本等高距和高程精度应满足表3.3.6-2的要求;

3)相邻存储单元要素的几何位置应接边,接边误差应大于2倍中误差。

3图形质量

1)DLG数据的图形表示应正确并符合图式的规定;

2)由DLG生成图形的注记质量、整饰质量及总体外观质量应整洁、清晰、美观。

4属性精度

1)地理要素的分类与代码应正确;

2)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应完整、正确;

3)相邻存储单元同一要素的属性应一致。

5逻辑一致性

1)面状区域应闭合;

2)节点匹配应准确,线段相交无悬挂点或过头现象;

3)要素应具有唯一性,几何类型和空间拓扑关系应正确。

6完整性

1)地理要素应全面完整,符合测量规范规定的取舍要求,无遗漏;

2)要素的几何描述应完整;

3)数据的分层应正确,不得有重复或漏层;

4)注记应完整、正确。

10

7现势性

1)DLG数据应现势地反映城市的地物、地貌状况;

2)地形变化信息应得到及时的更新。

8其它要求

1)DLG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

2)关于DLG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

3.4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3.4.1城市DOM数据的比例尺分为1:1000、1:2000、1:5000和1:10000,各城市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比例尺,一般可在1:1000和1:2000之间选择1种,一般可在1:5000和1:10000之间选择1种。城市DOM数据的比例尺、地面分辨率和产品代号见表3.4.1。

3.4.2DOM数据由数据子集名称及代号、影像数据、地理定位信息和元数据组成。根据需要,DOM还应套合地名与高程注记并进行图幅整饰。

3.4.3影像数据是DOM的主体数据,应以标准TIFF格式或带有地理定位信息的GeoTIFF格式存储。

3.4.4DOM数据的地理定位信息除可以包括在GeoTIFF格式外,也可用地理编码数据文件来描述。采用地理编码数据文件时,该文件应包括以下数据内容:

1影像数据的地面分辨率;

2数据的西南角地理坐标;

3影像数据东西、南北方向的像元数。

3.4.5DOM图廓整饰内容宜参照同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确定。图廓整饰部分应以矢量形式存储,并使用与DOM一致的空间参考系。图内文字注记等内容应以矢量方式与图廓整饰数据同时存储,但应分层存放。

3.4.6DOM数据以图幅作为存储单元,不同比例尺DOM数据的分幅及编号规则应符合5.1的要求。对于1:5000或1:10000比例尺DOM,宜采用矩形分幅。

11

3.4.7生成DOM1000,DOM2000,DOM5000和DOM10000所使用的DEM数据的高程精度应分别不低于表3.5.6中DEM-B2、DEM-B3、DEM-A2及DEM-A3的精度。

3.4.8DOM数据的质量应符合如下要求:

1基本要求:

1)DOM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2)DOM数据的地面分辨率不得低于表3.4.1的规定;

3)DOM数据的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应符合5.1的要求;

4)DOM数据的存储格式应正确;

5)DOM数据文件的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

2几何精度

3影像质量

1)影像应清晰易读、反差适中、色调均匀。对于彩色影像,色彩应真实;

2)相邻存储单元及相邻像片镶嵌处不得有重影、模糊或纹理断裂等现象,影像

应连续完整,灰度无明显不同,对于彩色影像,色彩应平衡一致;

3)DOM上的地物地貌应真实,无扭曲变形,无噪声、云影等缺陷;

4)DOM的总体外观质量应整洁、美观。

4完整性

1)DOM覆盖范围城市数字高程模型(DEM)由地面规则格网点、特征点以及边界组成。

12

1对于不规则三角网(TIN)点,应使用适当的算法插值生成规则格网。对于表征地面特征的关键部位可辅助以特征点;

2城市DEM的格网尺寸分为5mX5m和2.5mX2.5m两种,格网点的高程精度各分为3级,它们形成城市DEM数据的6个品种,见表3.5.1

3.5.2DEM数据应包含数据子集名称及代号、规则格网数据、特征点数据、边界线数据以及元数据等应使用边界线来限定DEM规格网点的延伸范围。边界线包括外边界线和DEM数据的存储单元与文件命名规则如下:

1规则格网数据的存储单元,对于5mx5m格网,宜采用5kmx5km的矩形范围;对于2.5mx2.5m格网,宜采用1kmx1km的矩形范围。存储单元的起始点宜为整公里数;

2特征点数据、边界线数据及元数据宜以一个测区为存储单元;

3DEM数据文件的命名应简洁明了,格网数据文件的名称宜与存储单元的起始点坐标有一定的换算关系,其它数据文件的名称可使用测区代号。各数据文件的后缀宜使用数据子集代号。即:

1)规则格网数据:GRD;

2)特征点数据:PNT;

3)边界线数据:BLN。

3.5.5DEM数据文件的存储方式应符合如下规定:

1规格格网数据可使用两种方式存储:其一是存储所有格网点的三维坐标(X,Y,Z);其二是只存储所有格网点的高程(Z)以及存储单元的左下角、右上角平面坐标(X,Y)和格网尺寸等说明参数,此种方式必须存储规则存储单元特征点数据应存储各点的三维坐标(X、Y、Z),每个点占据文件的一行;

3边界线数据文件可以包含多个边界线数据,不同边界线数据之间以分隔符分开。数据文件的首行应包含边界线总数。每一边界线数据的首行应包含该边界线的点数及边界线辨识符,随后按顺序存储各边界线点的平面坐标(X、Y),一个点占据文件13

的一行,同一边界线的首尾应重合。

3.5.6DEM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基本要求:

1)DEM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2)DEM数据的网格尺寸应符合表3.5.1的规定;

3)DEM数据的存储单元、分幅及编号规则和存储格式应正确;

4)文件的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

2几何精度

1)规则网格点的高程精度应满足表3.5.6的要求;

3)相邻存储单元的DEM数据应平滑衔接。

3属性精度:边界线辨识符应正确无误。

4逻辑一致性:

1)边界线必须为封闭多边形。一个DEM数据集,只能有一个外边界线,但可以有多个城市数字栅格地图(DRG)数据的比例尺应与数字线划图(DRG)相对应。各城14

市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比例尺。数字栅格地图的产品代号如表3.6.1

3.6.2DRG数据在内容上应与同比例尺DLG图面表达一致,并由数据子集名称及代号、栅格数据和元数据组成。

1栅格数据文件可采用TIFF格式加地理定位信息文件可直接采用GeoTIFF格式存储;

2DRG的分辨率不得低于300dpi;

3DRG存储单元与相应比例尺的线划地图一致,命名规则相同。

3.6.3数字栅格地图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基本要求:

1)DRG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2)DRG数据的比例尺应符合表3.6.2的规定;

3)DRG数据文件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应符合5.1的要求;

4)DRG数据的存储格式应正确;

5)DRG数据文件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

2精度要求:

1)DRG的图廓尺寸与理论值偏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对角线不得大于图上0.3mm;

2)利用现有图扫描生成的DRG,平地、丘陵地区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5mm,山地、高山地地区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75mm;

3)相邻存储单元的相邻点应平滑衔接,关系合理。

3影像质量:

1)图廓线、公里格网线影像完整清晰;

2)图像清晰、不粘连、无断续,无明显噪声、斑点;

3)对于彩色DRG,应进行色彩归化;

4)DRG的总体外观质量应整洁、美观。

4完整性

1)DRG覆盖范围内及相邻存储单元之间无图像漏洞;

2)注记应完整、正确。

5现势性:DRG数据应现势地反映城市的地物、地貌状况;

6其它要求

1)DRG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

15

2)关于DRG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

3.7三维城市模型数据

3.7.1三维城市模型是对城市景观的三维表达,它反映景观对象的主要特征,并包含从各个方面观察景观对象的必要信息。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由三维建筑模型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组合而成。

3.7.2三维建筑模型是三维城市模型的主体,由几何数据、纹理(材质)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三维建筑模型数据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模型数据对建筑的表达应尽量简洁,但必须能完整地表达建筑的主要特征,使其能容易识别;

2应便于快速重建三维城市模型;

3对模型的不同部分应能予以识别,便于细节分层(LOD)表达。

3.7.3三维建筑模型几何数据应包括模型的1模型的模型表达的尺度或分辨率要求;

2需采集的最小尺寸,包括平面面积和高度限值;

3区分不同建筑的最小平面间距和高差;

16

4侧面和顶部特征形状表达的最小尺寸;

5纹理图像的最小分辨率、最大尺寸、颜色维数和匹配精度。

3.7.7三维建筑模型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基本要求:

1)三维模型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2)三维模型数据的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应符合表5.1的规定;

3)三维模型数据的存储格式应正确;

4)三维模型数据文件的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

2几何精度

三维模型数据的几何精度可依据《城市测量规范》关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精度的规定和应用需求来确定。

3完整性:应完整地采集大于一定尺度的要素,并准确表达各要素之间的聚合关系。

4逻辑一致性:空间的三维点共面、线平行、线垂直、直角化、点同高、点共线等应正确。

5现势性:所有采集的数据和利用的资料应能很好地反映数据应用时的现状。6其它要求:

1)三维模型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

2)关于三维模型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

3.8综合管线数据

3.8.1城市综合管线数据是通过管线现状调绘、管线探查及管线测量获得的关于综合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类型、位置及特征的数据,由数据子集名称及代号、要素分类与代码、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以及相应的元数据组成。

3.8.2城市综合管线包括管线和附属设施(窨井等)。综合管线的种类主要有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电力、电信,每一类还可分成若干子类,具体分类编码的原则见5.2。

3.8.3城市综合管线图形数据应包括各种类型管线、管段、管件以及地面设施的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综合管线图、专业管线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

综合管线图、专业管线图和局部放大示意图应以彩色绘制,断面图可以单色绘制。综合管线应按投影中心(展绘管线点位置)及相应图例连线表示,附属设施应按实际中心位置绘响应符号表示。

3.8.4综合管线属性数据宜采用管线点作为连接图形元素。综合管线属性数据应包含以下内容:

1管线点点号;

2管线点平面坐标、地面及管顶(底)高程;

3管线点类型及特征;

4管线材质;

17

5管径及断面尺寸;

6特殊信息。如电信电缆的孔数与实用孔数;电力线的电缆根数、电压及截面积以及煤气的压力方式;

7连接关系;

8埋设年代、权属单位;

9管线点所在图幅编号;

10作业单位、作业者、作业日期等。

3.8.5综合管线图编绘宜使用1:500或1:1000比例尺。综合管线数据的分幅与编号应与城市地形图数据的分幅与编号相一致,或依照一定的规则另行分幅与编号。管线数据应使用常用的图形和属性数据格式进行储存,数据交换格式应符合5.4的要求。

3.6.8综合管线数据的质量应符合如下要求:

1基本要求;

1)综合管线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正确;

2)综合管线数据的比例尺应符合要求;

3)综合管线数据的存储单元、存储格式、交换格式应符合要求;

4)综合管线数据文件的命名格式及名称应正确。

2几何精度: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的相应要求。

3属性精度:

1)地理要素的分类与代码应正确;

2)地理要素的属性项及属性值应完整、正确。

4逻辑一致性:

1)面状区域应闭合;

2)结点匹配应准确,线段相交无悬挂点或过头现象;

3)要素应具有唯一性,几何类型和空间拓扑关系应正确。

5完整性:

1)地理要素应全面,符合规定的取舍要求,无遗漏;

2)要素的几何描述应完整;

3)数据的分层应正确,不得有重复或漏层;

4)注记应完整、正确。

6现势性:

1)综合管线数据应现势性地反映城市的综合管线状况;

2)综合管线变化信息应得到及时的更新;

7其他要求

1)综合管线数据的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应正确、完整;

2)关于综合管线数据的相关文档资料应正确、完整。

3.9相关数据

3.9.1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还应包含行政区划、地名、门牌、规划道路以及具有强制性规定的用地控制线等相关专题数据。

18

3.9.2城市行政区划一般按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社区、村)4级划分。行政区划数据应符合以下规定:

1行政区划的几何特征应为封闭的多边形,数据应按城市管理单元集中存储;2行政区划的属性数据应包括代码、名称、面积、级别等,还可根据需要附加人口、经济状况等其它相关信息;

3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编码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95)执行,县级以下行政区划的编码应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10114-88)所确定的原则或地方颁布的规定进行编制;

4行政区划数据应得到当地主管行政区划和地名的相关部门的认可或批准以保证行政区划信息的权威性和正确性。

3.9.3地名数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地名信息应包含如下2城市地名信息可按下列三种几何类型进行组织:

1)面:对地名所反映的边界很明确且有重要意义的行政区划、湖泊、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等,宜以面来表示;

2)线:对于地名所反映的细而长的道路、河流等,宜将区域简化为一条线来表示;

3)点:对于地名所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但往往边界不好确定或范围太小不便用面表示时,可用“点”来表示。

3.9.4门牌数据应以房屋为单元、作为房屋的属性来表示。门牌属性数据应包含如下内容:路名、门牌号码、使用者名称、所属行政单元、启用及变更情况等。门牌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如楼号、自然地名等。

3.9.5城市规划道路数据应包含道路中心线、道路边线、路名、路宽、交点坐标等内容,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城市规划道路的几何信息应由路段、弧段和交点信息来描述:

1)道路以路段为基本单元,一个路段的地理信息应由两个交点来描述,其信息应包括路宽、路名、等级等;

2)为管理和成图的方便,弧段除曲线部分外,还应包括两曲线间的直线部分。在数据库中,一个弧段应由弧段号、曲率半径、起始交点、中间交点和终点交点等信息构成;

3)描述交点应该给出其三维坐标。有些城市的规划道路仅给出了平面坐标,高程值可不表示。

2城市规划道路的属性信息应包括代码、路名、等级、规划程度等内容。城市规划道路的编码可参照《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GB/T14395-93)。城市规划道路的等级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级。

19

3.9.6建设和用地的放验线数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每一独立的用地范围为一个信息单元,用地红线表示用地轮廓,有代征、代拆地的应注明。用地红线的属性信息应包括:审批文号、用地单位名称、放线人员、所在行政区、放线日期、用地性质、审批面积、定位面积、联系人、联系电话、审批日期、所在图幅号、备注等;

2每栋建筑或每个审批项目可作为一个信息单元,用建筑红线表示建筑轮廓。建筑红线的属性信息应包括:审批文号、建设单位名称、放线人员、所在行政区、放线日期、用地性质、验线人员、联系人、联系电话、验线日期、审批面积、定位面积、审批日期、所在图幅号、跨图幅号、备注等。

3.9.7除综合管线以外的其它人工地下空间设施(如地铁、人防、过江隧道等)数据应符合如下要求:

1地下空间设施必须明确其空间位置,主要包括:

1)用轮廓线表示平面位置。地铁和过江隧道等线状设施还应表示出平面位置的中线;

2)标明地下设施的底部高程和顶部高程。对于空间形态较复杂的设施,还应提供特征部位的端面信息;

2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应包括如下属性数据:分类编号、面积或长度、权属单位、建造时间等。

3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应以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为载体,一般用虚线表示设施的平面位置。

3.9.8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影响较大的一些强制性用地控制线,如城市绿化规划线、机场建设控制线、微波通道、重要环境保护控制线等,应符合如下规定:1规划控制线一般为面状要素,个别也可用线状要素表示;

2规划控制线的属性要素应包括分类编码、控制线名称和要求等。

3.9.9当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还需要集成其它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时,如城市总体规矩、控制性详细规划、地籍地政等信息时,应参照本规范和其它

技术规定执行。

3.9.10相关数据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以面状要素表示的相关数据信息,面状区域必须封闭,属性描述必须符合要求、正确无误;

2以线状要素表示的相关数据信息,线状要素必须连续,属性描述必须符合要求、正确无误。对于具有区分性质的线状要素,必须在属性信息中予以正确描述;

3相关数据的空间位置精度应满足与相关数据有关的技术规定,没有特定空间精度要求的相关数据,其空间精度要求参照获取数据的相应地形图(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4所有相关数据的分类必须正确无误。

20

3.10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质量检查验收

3.10.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和验收部门,应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并提供相应的验收资料以说明所提供的数据符合质量要求。

3.10.2质量检查验收应覆盖基础地理数据的基本要求、几何精度、影像或图形质量、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现势性等质量元素。基础地理数据的质量检验方法可参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执行。

3.10.3质量验证资料应包括对所生产和提供的基础地理数据各质量元素的检查情况及验收结论,其形式有质量检查报告、质量验收报告、质量统计表以及元数据文件等。质量检查报告、质量验收报告、质量统计表的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采用的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必须与城市统一空间参考系相一致。

2城市基础地质数据表现形式一般以矢量图为主,以栅格图为辅,具体表现形式可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求来确定。

3城市基础地质数据基本比例尺应与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基本比例尺相协调。4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的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应符合5.1的要求,其中图层划分可参照附录4-1执行。

5对于三维地质实体,图形表示除平面外,应辅以剖面图、柱状图、三维地层模拟等专题图手段,来反映地质要素在深度方向上和三维空间中的特性。

6地质数据代码按《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9649)》规定的原则编写。7地质要素色标、符号、填充花纹宜按《区域地质图图例(GB985-1989)》、《地质图用色标准GB6390-1986》、《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12328-90)》、《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14538-93)》等规范规定选取。

4.2地貌数据

4.2.1地貌数据是描述地貌单元的几何与属性特征数据。

21

4.2.2地貌单元可分为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河流湖泊地貌、大地构造-侵蚀地貌、岩溶地貌、海成地貌、风成地貌七类,地貌单元分类详见表4.2-1

注:对表中斜体字段代表的微地貌单元、如孤峰、溶洞等,一般应选用具有观赏旅游价值的和对重要工程有影响的典型要素、可适当夸大表示。

4.2.3地貌单元几何特征由地貌分界线所构成的面状要素来表示,对于重要工程意义或具有观赏旅游价值的微地貌单元可适当夸大表示。

4.2.4地貌单元主要属性信息包括图元编码和地貌单元名称。

22

4.3地层数据

4.3.1地层数据由地层分界面(平面上的分界线)、地层和特征数据点(如产状点、化石采样点、钻孔等)组成。

4.3.2地层为典型三维实体,一般可简化为在平面上(如地表面)根据其交截面(露头)所定义的面状要素。

4.3.3地层数据应划分为岩层和土层两类。

4.3.4岩层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地层、变质岩地层、非正式地层单位(如风暴岩、礁滩等)和脉岩。

1沉积岩地层(含火山沉积地层)、变质岩地层按年代地层单位划分,以组为基本表示单位,必要时可划分到段,或按工程特性划分到层。

2侵入岩可按岩体和岩相划分。

3非正式地层单位按岩石成因类型划分。

4根据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应用需要,岩层属性可分为地层基本属性、岩石组合特性和岩体物理力学特性三个方面。

5岩层产状应按有向点状要素表示。

4.3.5土层数据按成因类型、年代地层单位、土层名称综合划分,以层为基本表示单位。

1土层的分类须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执行。

2对于特殊性土层,如湿陷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土、盐滞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还应包括反映其土层特殊性的扩展属性。

4.3.6城市地层剖面方向控制深度,应以满足实施城市规划的要求为准,并不宜小于20m。

4.3.3为统一城市地层分类标准、地层层叠关系、地层时空分布规律,在进行城市基础地质信息建库之前,需要制定城市标准地层模型,以此作为数据选取、检查的依据。城市标准地层模型可作为一特殊的元数据几何上宜按枢纽迹线表示为线状要素:褶皱两翼产状、枢纽倾伏宜在枢纽迹线上,按倾伏方向以有向点状要素表示。

2褶皱主要属性信息应包括褶皱类型、空间形态、褶皱地层特性、构造空间组23

合关系等几何上宜按断层走向表示为线状要素,重要的断层带可表示为面状要素。断层产状宜在断层带(线)上,按倾向方向以有向点状要素表示。

2断层主要属性信息应包括断层类型、空间形态、切割地层特征、构造空间组合关系等几何上节理(裂隙)可根据走向表示为线状要素,同组节理(裂隙)也可简化为单个线状要素表示,节理产状可按有向点要素表示。

2节理(裂隙)主要属性信息应包括节理(裂隙)成因类型、空间形态、构造部位、工程物理力学特性等含水层可按含水层特性分为层状含水层、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火山岩孔洞含水层、裂隙粘土含水层等类型。

2含水带可按含水带所处构造部位细分为断裂含水带、岩脉含水带、接触含水带、背斜轴部含水带、背斜倾没端含水带、向斜含水带等类型。

4.5.5水文地质特征点包括泉点、水文地质钻孔、地下水长期观测点、地下水集水建筑和地下水流向等要素。

1泉点可分为上升泉、下降泉、对重要的喷泉、间隙泉、温泉和水下泉可专门表示。

2水文地质钻孔和地下水长期观测点可按用途和类型分类。

3地下水开采建筑可按建筑形式分为井点、集水池、渗渠、水平坑道和扩泉工程等。

4地下水流向按有向点状要素表示。

4.5.6水文地质数据的属性信息分类参见表A-6~表A-9。

24

4.6地震地质数据

4.6.1地震地质数据由地形变与地应力监测点、古地震遗迹、地震震中点、地震危险区划及烈度区划等要素组成。

4.6.2地震地质要素可按其几何特性和比例尺大小按点、线、面三种类型表示,地震地质数据的属性信息参见表A-10~表A-11。

4.7环境地质数据

4.7.1环境地质数据由滑坡、危岩、泥石流、岩溶塌陷区、砂土液化与软土震陷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带、地下水污染带、地下采空区和垃圾填埋区等要素组成,要素分类详见4.7-1。

4.7.2环境地质要素可按其几何特性和比例尺大小按点、线、面三种类型表示,环境地质数据属性信息分类参见表A-12~表A-31。

25

4.8地质资源数据

4.8.1地质资源数据可分为矿产资源、地质遗迹两类。

4.8.2矿产资源主要指矿产地(矿床、矿点),宜表示为面状或点状要素,矿产资源数据属性信息参见表A-32。

4.8.3地质遗迹包括地质遗迹保护点、标准地层(面状要素)、化石出露点、标准地质剖面(线状要素)等要素,地质遗迹数据属性信息参见表A-33。

4.9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的质量要求

4.9.1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采集精度或取舍要求可参考表4.9-1执行。

注:对于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及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点状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

4.9.2数据采集密度要求可参考表4.9-2

注: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小值,地质条件复杂时采用大值。

4.9.3地质要素属性数据应符合地质体在区域上的宏观特性,相邻存储单元的同一地质要素属性数据应一致。

26

4.9.4基础地质数据集的元数据应完整、全面、准确、并满足5.3的要求。

4.9.5地貌数据应满足以下质量要求:

1地貌单元要素应根据城市所处的地貌单元特点进行选取,取舍标准以能总体反映城市总体地貌单元特征和城市规划要求为宜。

2地貌单元划分应符合大规模城市工程活动前的地貌形态。3地貌单元之间应无重叠、无空白、拓扑关系应正确。

4.9.6地层数据应满足以下质量要求:

1地层名称、分类、用色、符号应正确,地层分类以满足规划目的,不宜过细。2同一图层中相邻地层单元之间应无重叠、无空白、拓扑关系应正确。不同图层上的地层单元叠加关系应正确。

3基岩或沟谷地区平面上可表示的土层露头最小尺寸可按表4.9-3确定

4.9.7水文地质数据应满足以下质量要求:

1选取的水文地质数据精度应满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等规范相应规定要求。

2地下水源地、含水层(带)面元之间应无重叠、无空白、拓扑关系应正确。3水文地质数据更新应能正确反映地下水年度、季节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化。

27

28

附录4-2

29

30

31

32

33

表A-24塌陷洼地属性分类表A-28地下水回灌区域属性分类

34

35

5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基本要求

5.1空间参考系、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

5.1.1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空间参考系应与城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相一致。一个城市应建立统一的与国家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统相联系的空间参考系统,以利于信息共享和使用。

5.1.2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存储单元及命名规则可采用分类、分层和分幅相结合的方法。涉及城市地形图的应与城市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体系相匹配。5.2要素分类编码与符号化

5.2.1分类、编码原则

1对于城市空间基础数据集、能够分类编码的均应建立科学的分类编码体系。2分类与编码应与现行的国标或行标有关分类与编码体系兼容,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扩充,但不能破坏上述分类与编码体系。扩充代码应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等原则。

3相关的数据子集的分类与编码应保持一致性。5.2.2城市空间基础数据集要素分类编码

1城市空间基础数据集根据其包含的子集划分为八大类,具体分类见3.1.1。需要进行分类与编码的数据见表5.2.2

表5.2.2需要进行分类与编码的空间基础数据集

36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等标准执行。

2基础控制数据应按照其精度等级和类别编码。代码结构包括大类、小类、等级等。

3数字线划图主要参照现行国标和行业标准并进行适当扩充,代码结构包括大类码、小类码、一级码、二级码、细分码、识别码、特征码和操作码等。分别用一位十进制数字顺序排列。

4三维城市模型按要素及使用需要选择相应的分类及编码。

5综合管线数据分类编码一般由数字、字符或字符数字混合构成。代码结构包括大类、次类、小类、识别码(用于扩充代码)。

6相关数据包括的数据种类较多,各个城市可根据用户需求等,参照相关专业的编码原则进行分类和编码。

5.2.3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集要素分类编码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项名和代码可按GB/T9649《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标准的原则编写。

5.2.4符号化

1符号化原则

(1)规范与习惯性原则:应参照执行《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79729)、《区域地质图图例(GB985-1989)》、《地质图用色标准GB6390-1986》、《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12328-90)》、《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14538-93)》等标准。城市空间基础数据集的符号化应符合人们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习惯。

(2)可操作性原则:对于计算机难以作和生成的符号,可进行适当的修改和简化。

(3)完整性、一致性原则:跨图幅的符号其形状、大小和方向要保持完整和一致。

(4)主次原则:符号化应按主次,重点突出和完整表示主要要素,必要时主要要素盖次要要素或作隐含处理。

2符号化方法

符号分为点、线、面以及由点、线、面构成的复合符号。无向点符号应垂直于南北图廓表示;有向点符号要准确表示定位点和符号的方向;线状符号如果由定位线向一侧生成,应统一按左侧生成。面状符号要准确表示其范围,并以适当的密度填充点符号或进行注记。

37

5.3元数据标准

5.3.1元数据是说明数据元数据的主要元数据的具体非空间型数据集的元数据或以以单一的数据文件(ASCII文件)或html超文

5.3.3数据操作工具

元数据操作工具应包括输入、编辑与维护管理、查询检查、发布等功能。

5.3.4元数据库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链接

元数据或元数据库,在网络中一般应当实现与其所描述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链接。元数据库与数据库的链接关系可以有下列两种情况:

1由于安全和保密的因素,通常重要的、大数据量的数据库与其元数据库在网络上是完全脱开的,不能直接链接。

2数据库与其元数据库在线链接。

5.3.5元数据更新与维护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一般均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其元数据库也需要相应地实时更新。

5.3.6元数据的质量

元数据的质量是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据质量的基础,在元数据38

库建立(包括扩展)、更新、维护全过程中,必须保证元数据质量。

5.4城市空间基础数据交换格式

5.4.1城市空间基础数据交换格式包括四种文件类型,见表5.4;

5.4.2城市空间基础数据交换的基本特征数据:坐标单位、坐标维数、坐标系、投影类型、拓扑关系等;

2要素类型参数:要素类型编码、要素类型名称、几何类型、属性表名、用户项等;

3属性数据:属性表名、属性项个数、属性项名、字段描述等。

4图形数据:点状要素、线状要素、面状要素等;

5注记;

6影像数据;

7格网数据;

8元数据。

5.4.3城市空间基础数据交换格式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采用相互约定的直接数据交换:把一个系统的数据文件直接写入另一个系统的数据文件;2间接数据交换:采用标准公共交换文件或约定的ASCII文件,通过程序将一个系统的数据文件转出并转入另一个系统中件;

3制定统一的空间数据相互操作规范及相应的API函数,各个GIS软件提供一套数据库或数据文件操纵函数的动态连接库,这样不同的GIS软件可以操纵对方的数据,实现数据交换。

39

5.5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更新原则

5.5.1城市空间基础数据更新根据空间要素的变化程度和需要,可选择局部更新、专题更新或整体更新。

5.5.2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源,通过竣工测量,卫星定位测量、遥感与摄影测量等技术方法,确保城市空间基础数据更新手段的先进性。

5.5.3空间数据更新的精度应与原有数据精度保持一致。

5.5.4数据更新过程中必须确保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同步更新,保持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数据更新后应及时对数据库索引以及元数据进行更新。

5.5.5更新数据入库前应做好历史数据的备份工作,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历史数据库。

附录:城市空间数据元数据内容

40

41

42

43

6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应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规范性与兼容性相结合、安全性与可维护性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6.1.2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所采用的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方法应兼容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多源数据格式。

6.1.3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根据所使用的软件系统,采用适时的方法将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融为一体。

6.1.4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建库单元可采用分类、分层、分区和分幅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不同类别的数据可分别建库,并提供叠置应用的方法与工具。

6.1.5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库时,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管理历史数据。

6.1.6在进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时,应对本地区、本部门空间基础数据的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特性、数据更新与维护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依据本规范,结合部门实际,拟定本部门的数据组织和数据库设计的具体方案。

6.2数据库组织

6.2.1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应包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基础地质信息数据库两大类:

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库:基础控制数据库、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库、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综合管线数据库、三维城市模型数据库及相关信息数据库等。

2城市基础地质数据库:地貌数据库、地层数据库、地质构造数据库、水文地质数据库、地震地质数据库、环境地质数据库以及地质资源数据库等。

6.2.2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应包括现势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

1现势数据库存放现势性最好的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它将各数据生产单位生产的原始成果数据,经过入库检查和整理,按照成果数据管理的要求存储至数据库中。数据库的内容、存储格式等不能随意改动。

44

2历史数据库存放成果库中更新下来的、需要保存的数据。应当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保存历史数据,形成历史数据库。

6.2.3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应按分类、分层、分区和分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组织。不同类别的数据可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

1分类-分区(分幅)-分层方法:在数据库中建立空间实体的逻辑关系,将空间划分成小区,在区域分类-分层-分区(分幅)方法:在数据库中建立空间实体的逻辑关系,将每一类分为不同的数据层,再将每一层划分成小区域;

3分区(分幅)-分类-分层方法:将空间划分成小区,再进行分类、分层。

6.2.4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中的栅格数据可按如下方式组织:大比例尺栅格数据分幅存放,小比例尺栅格数据按区域存储,无缝影像数据库和无缝DEM数据库分块存储。

6.2.5矢量数据可采用分层、分幅、无缝组织等方式组织。

1对于物理上分层管理空间数据的GIS软件,先把一类或若干类数据放在同一层,然后再进行分幅的逻辑组织。

2对于物理上分幅和分区管理空间数据的GIS软件,先进行分幅的逻辑组织,然后再设置逻辑层。

3对于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可进行物理上无缝的空间数据组织,然后再设置逻辑层。

6.2.6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一般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存储。对于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可将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存放在同一数据库中,对于文件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混合管理模式,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需要分别存放,此时必须建立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6.2.7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中的元数据的组织应满足如下要求:

1与图幅相关的元数据与图幅号相连,一个图幅对应一条记录。

2根据管理模式和管理要求的不同,可分别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元数据、数据层的元数据和数据类的无了数据,以及系统层次和应用层次的元数据。

3元数据库必须建立起与相应数据的对应关系,实现数据与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相关查询。

6.2.8当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涉及多个比例尺的空间数据时,对于矢量数据应建立多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库并建立逻辑联系;对于影像和DEM数据库要建立金字塔式数据模型。

6.3数据库设计

6.3.1数据库的设计应遵循面向用户、标准化、规范化、成本效益优化、集成化管理、安全性等原则,一般采用原型法进行设计。

45

6.3.2在建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之前,应参照本规范编写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技术设计书。设计书建库的目的与任务概述;

2设计原则与依据;

3主要技术指标;

4数据源分析;

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6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硬软件环境设计;

7建库实施方案等。

6.3.3城市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设计流程应包括规划、用户需求调查和分析、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阶段,并编写详细设计书。

6.3.4需求调查和分析的主要需求调查。需求调查的主要需求分析。对需求调查的结果的分析包括数据源分析和功能需求分析等。需求分析产生出基础地理信息需求矩阵,该矩阵将以图示方式描述系统功能间的关系和共同需求。该矩阵的行方向为数据、列方向是功能。

3数据源分析。数据源分析要求对各种数据的来源、同一类数据放在同一层,相互关系密切的数据尽可能放在同一层;

2为可视化表达或控制地名注记位置的辅助点、线、面等辅助信息,应放在辅助层;

3优化数据结构和组织方法,减少数据冗余;

4处理好数据与功能的关系,即尽量只保存基本数据,可以通过功能产生的数据一般不在数据库中单独保存。

6.3.6空间基础数据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应对数据结构进行优化,减少数据冗余;

2在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项时,其结构、相互关系和属性应保持不变;

3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方法和存储位置应不依赖于应用程序,以保持数据独立性;

4应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库中数据存取进行控制,防止非法存取和有意或无意的破坏,保证数据安全;

5应便于用户对数据进行独立的写入、修改、补充和删除,应便于数据库的维护、经常性数据组织和必要时的数据库恢复。

6应具有不断扩充和更新的能力,以及对历史数据的维护和处理能力。

6.3.7数据字典设计

对空间数据、属性数据进行描述和定义。数据字典参照《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46

字典》,也可以根据需要另行设计,但要与数据生产时采用的数据字典兼容。

6.3.8元数据库结构设计

对数据集进行描述和定义,包括数据集标识信息、数据质量、数据源和处理说明、数据属性数据应设计统一的数据结构,一种地物类型对应一个属性表,即一个数据结构。但一个属性表可能包含多个地物类型。

2属性数据结构体系设计的属性项应根据数据字典的为了使设计书层次结构更加清晰,可以对矢量、影像、DEM、地名和元数据库分别进行设计。

5常用属性数据库的推荐数据结构见表XX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结构)和表YYY(基础地质理信息数据库结构)所示。

6.3.11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对建库数据量进行估计,同时对数据分布进行合理安排。使用表2所示格式加文字的方式,对每个子库的数据量进行估计。预计数据量=本子库的数据总量X占空系数(实际开销与理论开销之比,由具体项目和运行环境而定,一般取1.5~2.5)。使用表3所示格式对数据分布进行安排,确定数据文件名和存放位置(本站点、局域网、广域网服务器)等。

47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结构

48附录XXX

49

50

附录YYY基础地质数据库结构

51

表YYY-9地下水源地数据属性分类52

53

54

表YYY-22泥石流堆积扇属性分类

表YYY-26地面沉降观测点属性分类

55

56

表YYY-31地下水污染范围数据属性分类

57

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

7.1软硬件与网络技术要求

7.1.1系统在进行硬件与网络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原则:

1硬件与网络系统应符合国际和国家的规范和标准,具有开放性,便于以后的扩充;

2宜合理进行网络层次划分和网络分段,针对不同的网络层次和网段,采用合适的网络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3宜选择性能良好的硬件设备,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4应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在选择不同品牌的网络设备时,应对网络进行充分的测试,或者参照权威单位的测试结果。需要进行测试的有: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一致性测试(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互操作测试(在一致性测试基础上,进行设备的互操作测试);

6需要配备网络管理软件,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维护,实现功能故障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7通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网络管理软件提供的管理工具,可配置合理有效的系统、数据安全策略、防止未被授权的数据访问,并对与安全相关的事件进行审计。

8对敏感数据的下载,应采取有效的数据加密手段,保证数据的传输安全。

7.1.2数据加工软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数据加工软件必须具备拓扑化处理、属性库加载、数据分层管理等面向GIS的数据生产能力;

2数据加工软件应提供对电子数据的检查功能。为了最大限度实现数据检查的自动化,系统必须提供对分层、属性附着、地图接边等方面进行检查的工具;3数据加工软件应提供数据输出接口,可以接收和输出各种通用格式的地图数据。

7.1.3数据库软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通过本身特性或其他软件扩展,可以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统一存储。提供位置查询、空间数据查询和属性查询的空间数据查询和数据操纵工具。

2数据库软件应该具有强大的数据库服务性能,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并拥有良好的响应性能。

3数据库软件宜支持垂直扩展,可以在主要类型的CPU和操作系统上运行;4当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时,包括事务失败、工作站失败、通信失败、服务器计算失败、用户和应用程序失败等,数据库软件应能从各种异常情况中恢复数据,支持数据库服务器失败后的自动恢复和工作站失败的检测;

5应该具有安全的数据备份和恢复能力。

6应该确保数据库软件供应商可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58

7.1.4对GIS基础软件提出以下要求:

1应该支持关系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存取;

2必须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可以对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显示、存取、分析等操作,在客户端达到基本的运行性能;

3必须具有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全面管理能力;

4必须提供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工具;

5应具有空间数据的拓扑查询分析能力;

6应该提供空间信息的网上发布功能;

7应支持通用的客户端操作系统;

8应支持多种通用的数据格式转换;

9宜支持通用的编程语言及多种二次开发方法。

7.2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要求

7.2.1系统应具备对下列数据输入或采集功能:

1支持本规范第3章及第4章所列以图纸和成果表形式保存的资料的数据采集;

3各种图片、照片、文字报告等数据扫描录入;

4其他形式的数据输入。

7.2.2系统应具备对下列数据编辑处理功能:

1应具备图形要素的增加、删除、移动、复制、图形要素的特性修改,特殊要素的图形修改等功能;

2应具备属性数据的增加、删除、复制等功能;

3能够手工及自动地将一个多个属性生成各种标注并在图上表示;

4能够手工及自动地将各种文字注记与对应的要素关联,并转换为相应的属性;5对由多个线串构成的要素,其线串间的结点应可以进行匹配处理,以保证线串的边通性;

6提供数据拓扑处理功能;

7提供数据质量检查功能;

8支持常用的地图投影变换;

9支持图幅拼接及要素合并。

10具有影像匹配、拼接、增强及分类、识别等基本的影像处理功能。

7.2.3数据建库及管理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按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进行预处理,保证将数据全部无损入库;

2空间数据库应符合GIS数据模型、标准和制图规范;

3提供数据更新功能,并确保更新操作的安全性;

4具有灵活多样的更新查询功能;

5具有历史数据存储与恢复功能;

6提供按存储单元更新、按图层更新、要素级更新等数据更新方式。

59

7.2.4系统应提供下列查询、统计、分析及应用功能:

1支持灵活的SQL查询;

2具有图形与属性互查功能;

3提供空间和属性组合和条件查询和统计;

4具有长度、坡度、面积、体积等计算及统计功能;

5具有任意剖面制作,任意区域形状的地图切割、任意形状的带状图制作等图形操作功能;

6具有缓冲区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线形网络分析、三维空间统计分析等功能;7多源数据叠加分析功能;

8可以与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连接;

9应实现主流GIS基础软件数据格式的输出功能,并实现多种数据格式间的数据转换;

10具有多媒体信息查询功能。

7.2.5系统的输出形式包括图纸、表格及数据文件等,系统应提供以下输出功能:1符合制图标准的各种规格的图纸输出;

2多源数据提取与叠加输出;

3专题地图制作输出;

4带状图输出;

5各种统计表格输出。

8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

8.1一般规定

8.1.1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系统,系统应确保每天24小时正常稳定运行。

8.1.2系统不应随硬件、软件的维护和升级而影响安全。

8.1.3为确保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要求,系统应确保阻止非法用户读取修改、破坏数据或不被窃取,并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设备设置权限。

8.1.4系统应具体安全性、秘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8.1.5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备份内容包括:系统软件、系统管理信息、数据字典、网络管理信息、空间基础数据、元数据等。

8.1.6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备份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并制定有效的备份策略,备份应采用双备份和异地存储。

60

8.1.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维护更新包括数据、软件、硬件的维护更新,维护应指定专人进行,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8.2安全保密管理

8.2.1环境安全包括配电安全、防雷防静电安全、防电磁辐射、门禁监控安全等,可参照国家相应规范执行。

8.2.2网络应划分成合理网段,并利用网络中间设备的安全机制控制各网段间的访问,通过路由器、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实现访问管理和事后监控。

8.2.2网络应具备安全监测、实时入侵检测、病毒防范、用户访问控制等功能。应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杜绝非法网络连接、匿名登录,对共享的敏感信息,应采用信息道加密、口令加密、信息加密、用户授权等方式。

8.2.3操作系统安全

1系统管理员要不断跟踪有关操作系统漏洞的发布,及时下载补丁进行防范。2应随时留意系统文件变化,采用基于操作系统的入侵检测技术,监控主机的系统事件,从中检测出攻击的可疑特征,并做出响应和处理。

8.2.4数据库安全

1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主机操作系统,网络服务或数据库进行身份确认,接受相服务。

2根据授权数据库管理员具有创建和删除文件的权限,一般用户不能有创建或删除与数据库相关文件的权限。

3当数据库创建好后,应更改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密码,防止非法用户访问数据库。

8.2.5应用开发安全

1数据库应用开发者是唯一需要特殊权限完成自己工作的数据库用户。开发者需要一定创建权限,但必须限制开发者对数据库的操作,只把一些特定的系统权限授予开发者。

2程序开发者不应该与终端用户竞争数据库资源,应用程序开发者不能损害数据库其他应用产品。

3数据库管理者应该为每个应用程序开发者设置空间限制。

8.2.6应建立安全保密管理和日常维护制度。对各种信息必须按分级、分类、分层的原则,为信息资源分路隔离和访问控制提供基础支持。

8.2.7应建立完善、独立的审计和监控系统,对存放重要信息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使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提供审计日志功能,并设立专门的,嵌入式实时审计和监控程序,全面记录工作痕迹,及时发现问题。

61

8.3权限管理

8.3.1操作系统的权限

1在操作系统下应设置不同的用户: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超级用户、一般用户等。操作系统可设置每类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这些资源包括存储空间、软件、数据集、输出设备等。具体权限可分为完全控制、只读、只写、删除、读写等。

2对主机系统的登录提供严格的用户确认和权限检查,防止非法用户的使用。系统提供对合法用户口令进行加密处理和穷举测试功能,防止非法用户获取合法口令。同时,系统要求合法用户定期更换口令,防止合法口令外泄。

8.3.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权限管理

1数据库的权限管理建立在操作系统的权限管理之下,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可采用分布式存储方式进行存储。

2设置专门的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有权登录数据库,执行备份、删除、复制、打开关闭数据库、设置权限等系统操作,其他用户不可登录数据库,只能通过应用系统访问数据库中数据。

3对访问数据的用户实现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对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触发器、存储过程等都设置访问权限,防止用户通过系统操作对系统数据的修改和破坏。

8.3.3应用系统的权限管理

1应用系统的权限管理建立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权限管理之下;2应用系统应具有严密的作业权限管理和数据保密功能,并设有各级权限,严格控制作业人员的各项工作权,以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3应用系统的用户设置可根据具体子系统的不同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