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向20文章内容概述
1.(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
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
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
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
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
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丈日:“夫
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
也。田文日:“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日:“大变可得
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云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
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
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日:“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
王大说日:“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
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
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
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2.(2022・新高考H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
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E郎,召邓禹宿,表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侵者?”禹
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鸯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
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日:“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姮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
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里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
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菜其弓戟,阅其兵马,
激扬史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目:“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
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
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蜴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疾驾,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亮,奏谥曰:“有司议宜以
为武。”诏特赐日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
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
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
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K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
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3.(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
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日:“上
皇敦峻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
日:“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
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
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接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
幺,召见,问以政道C对日:“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巴,莫之敢违C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
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摧为侍御史。上患更多受赚,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无。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
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
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知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
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
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
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i争,受
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2021•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忐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呜就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
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
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
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膜,布三千匹,不给铠
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
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
兴三•年,逖镇雍丘,教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
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
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
镇合肥,逖以巴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快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c知大功
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徐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
拔襄城、城父,国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骤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
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
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
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
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5.(2D20•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
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挚了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
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本卓令
旨,索戚碗康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
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又与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
革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妾子南还忠贤泗知,光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缓骑亦为雪涕。至则
下诏弑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卷,翼■下法司,得少缓
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单.小,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
辍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
贤令挺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令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
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
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腕
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
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
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6.(2020•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
宪尝语•人日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
瑞名为效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范,专意斋醮。督
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便仆亦奔
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
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端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
顾。主事因酎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
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璃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
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植,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
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嬴,有寒士所不堪者。
因泣下,醉金为数。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夫岸,酎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
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节选自
《明史•海瑞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
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
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
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
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1.认真读懂选项,重点明确选项表述的侧重点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锁定区位,在文中招待选项对应的句子或语段,注意准确、全面,不要遗漏。
3.比较细微差别,重点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错位等内容方面的错误,强加因果、以偏概全、主客
倒置等逻辑方面的错误,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答非所问等表述重点偏移等表述侧重点的错误。
易错点[01]找不到答题区位。
不能很好的对应选项和文中的文句,造成信息遗漏。
易错点[02]对读选项和原文不细。
注意从时间、地点、事件、语意表答轻重和侧重点不同对读原文和选项。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伯父
墓表
苏撤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大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
为凤翔宝鸣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
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
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曾。戒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
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教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驹士,尹以诿公,
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闷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闷人鲜于件,少而好学笃行,公
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件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诜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日:“书手法月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
中贵人至日:“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
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c上称萋,命内待省推之C亲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旅,不艮帘沿,杖矫命
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接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
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及
辙日:“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待伯父,闻其言日:“予少
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情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
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撤惧子弟之日息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
当重任。
B.苏涣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后又被起用。他任职期间尽职尽责,管理宽和,却又举措得当,百姓十
分敬畏。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
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
篇墓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
月己未期,李纲至行在,奏日:“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
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素御营使。纲人对,言日:“今
国势不逑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光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
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学丰东南。纲言:“李学巡幸之所,关中为上,
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巴本以
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
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
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
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
汹汹,或谓东幸已决。”纲目:“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俾亮还行
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注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
矣,如谗者何?‘‘纲日:"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
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
巴,乃落职提举洞霄宫c凡在相位七十七日C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兼任御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去管
理好河北、河东。
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
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察觉皇帝想罢免傅亮,李
纲不惜以辞退来劝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张浚弹劾李纲杀宋齐愈且招兵买马,被李纲降职为
洞霄宫提举。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洛阳崇华殿灾,帝①间侍中领太史令泰山高堂隆曰:“此何咎也?于礼,宁有祈让之义乎?”
对曰:“《易传》日:'上不俭,下不节,孽火烧其室。‘又曰:'君高其台,天火为灾。'此人君务饰
客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应之以旱,火从高殿起也。”四年冬十月甲申,有星亨于大辰,又李于东方。
高堂隆上疏日:“凡帝王徙都立邑,皆先定天地社稷之位,敬恭以奉之。将营宫室,则宗庙为先,厩库为
次,居室为后。今圜丘、方泽、南北郊、明堂、社稷,神位未定,宗庙之制义未如礼,而崇饰居室,士民
失业。外人成云宫人之用,与军国之费略齐,民不堪命,皆有怨怒。《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
畏自我民明威',言天之赏罚,随民言,顺民心也。今宫室过盛,天彗章灼,斯乃慈父恳切之训,当崇孝
子祗告之礼,不宜有忽,以重天怒。”隆数切谏,帝颇不悦。侍中卢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
王惟恐不闻其过,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也。”帝乃解。高堂隆疾笃,口占上疏曰:“曾子有言曰:“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
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然癸、辛之徒,纵心极欲,皇天震怒,宗国为墟,
纣枭白旗,桀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
鸟,有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
躇,镇抚皇畿,翼亮帝室。《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历,下有怨叹,则辍
录控能。由此观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帝手诏深慰劳之。未几而卒。
陈寿评日: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存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明帝杳靡》)
【注】①魏明帝C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堂隆直言进谏。他认为天有异象是帝王大修宫殿所致,并建议帝王应遵从礼法,先建祖先宗庙,再建
马厩和库房,最后兴建居室。
B.高堂隆体味百姓疾苦。宫中嫔妃的花费用度过高,几乎与国家军费相当,高堂隆引用《尚书》之言,建
议帝王应以民为本,顺从民意,顺应民心。
C.侍中卢毓的进言帮助高堂隆消解了明帝的怒气。卢毓认为君王圣明臣下才会正直,古代很多君王害怕听
到自己的过失,这是他们不如明帝之处。
D.高堂隆病重之时仍不忘家国社稷。他以史为鉴,用夏桀、商纣与汤、武来警示明帝,并提醒他注意宫墙
之内飞扬跋扈的大臣。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帝平两越
初,东越王余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击吕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不行,持两端,阴使
南越。及汉破番禺,不至。杨仆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上以士卒劳倦,不许,令诸校屯豫章梅岭以待命。
余善闻楼船请诛之,汉兵临境,乃遂反,发兵距汉道。号将军骆力等为“吞汉将军”,入白沙、武林、梅岭,
杀汉三校尉。是时汉使太农张成、故山州侯齿将屯,弗敢击,却就便处。皆坐畏懦诛。余善自称武帝。上
欲复便杨仆将,为其伐前劳,以书敕责之曰:“将军之功独有先破石门、寻瞳,非有斩将奉旗之实也,乌足
以骄人哉!前破番禺,捕降者以为虏,掘死人以为获,是一过也。使建德、吕嘉得以东越为援,是二过也。
士卒暴露连岁,将军不念其勤劳,而请乘传行塞,因用归家,怀馄、黄,垂三组,夸乡里,是三过也。失
期内顾,以道恶为解,是四过也。问君舒刀价而阳不知,挟伪干君,是五过也。受诏不至兰池,明日又不
对。假令将军之吏,问之不对,令之不从,其罪何如?推此心在外,江海之间可得信乎?今东越深入,将
军能率众以掩过不?“仆惶恐对日:“愿尽死赎罪。”上乃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楼船将军
杨仆出武林,以击东越。
元封元年冬十月,汉兵入东越境。东越素发兵距险,使徇北将军守武林。楼船将军率钱唐辕终古斩徇
北将军。故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军于汉阳。越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杀余善,以其众降。上封终
古为御儿侯,阳为卯石侯,居股为东成侯,敖为开陵侯。又封横海将军说为按道侯。上以闽地险阻,数反
覆,终为后世患,乃诏诸将悉徙其民于江、淮之间,遂虚其地。
(摘编自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平两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东越王余善曾请求跟从杨仆进攻吕嘉,到了揭阳后却首鼠两端,在汉与南越之间摇摆不定。汉军攻破番
禺后他便起兵造反,杨仆于是请求顺便发兵灭掉东越C
B.汉武帝准备再度派杨仆出征,却因为他曾夸耀自己先前消灭南越的功劳,特地下诏书指责他,说他的功
劳并没有很大,还有五大过失,杨仆赶紧请求带兵赎罪。
C.武帝指责杨仆当初不到兰池宫接受诏书,又不作解释。还打比方说,如果你的下属,问他话不回答,向
他下令又不听从,该给他定什么罪?暗示杨仆戴罪立功,
D.武帝认为闽越地区多为艰险阻塞之地,闽越人又数次反叛无常,终将是后世的祸患,于是诏令各路将领
把全部越人迁往江、淮一带,闽越于是成为荒无人烟之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刘备在荆州。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
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报曰:“刘璋虽弱,足以自守。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
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而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且备与璋托为宗室,翼凭英灵以匡汉朝。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驻夏口。
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神归,诸葛亮据南郡,备
自住孱陵。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日:“猾虏,乃敢挟诈如此。”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
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权遂置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造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长沙、
桂阳,皆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刘备闻之,自舒亲至公安,道关羽争三郡。孙权进住陆口,
为诸军节度。使鲁肃屯益阳以拒羽,飞书召吕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蒙谓郝普故人南阳邓玄之曰:“郝普
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今左将军口】在汉中,关羽在南郡。彼方首尾倒悬,救死不给。
岂有余力复营此哉。城破之后,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君可见之,为陈祸福。''玄之见普,具宣
蒙意,普出降。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于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
惭恨人地。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议不可往。肃日:“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
何敢重欲干命!”乃邀羽相见。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羽日:“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
得徒劳,无一块土?”肃曰:“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阴以济其患。今已
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羽无以答。会闻魏公操将
攻汉中,刘备慎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
【注】左将军:指刘备。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和曹操联合击败了吕布,占据了徐州。回到许都,
刘备面见天子,被封为左将军。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刘备占据荆州时,孙权就有了夺取蜀地的想法,并向刘备陈述取得蜀地的迫切形势和攻取蜀地的步骤
及意义C
B.刘备以各种理由劝阻孙权攻取蜀地,并分兵驻扎阻挡吴军人蜀,最终自己却进攻刘璋,占领蜀地,令孙
权极为不满。
C.孙权曾派诸葛理向刘备索要荆州各郡,遭到刘备拒绝,盛怒之下孙权发兵夺取了三郡,又任命三郡长官
前去上任。
D.鲁肃力排众议与关羽会谈,指责刘备借而不还,关羽无言以对:经过鲁肃的努力,文U、孙和好,以湘水
为界分割荆州。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日,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
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
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
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病,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日:“房玄龄与中
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日:“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
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
踽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如第,褚遂良上疏,以为:
“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放,措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
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
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优悴。玄龄谓诸子目:“吾受主上厚思,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木
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Mo
柳芳日: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②不言功,王、魏③善谏停而房、杜让其贤,英、卫④善将兵而房、杜行其
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娶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
魏,王珪、魏征。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勋、卫国公李靖。唐初名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把撰写好的史书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关于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唐太宗命
令史官删去浮辞,要如实记载。
B.萧瑞为人心胸狭隘,他曾向唐玄宗进谗言诬陷房玄龄,却遭到唐玄宗的驳斥,后来又多次冒犯唐太宗的
旨意,唐太宗对他心怀不满C
C.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唐太宗不要轻易废弃房玄龄,唐太宗最终听取了褚
遂良的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D.房玄龄病情加重,但仍心系国事。群巨对唐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
表劝谈唐太宗,以免耽误国事。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久约,字弥大,东平须城人也。擢进士第,调郸城主簿,三迁曹州军事判官。有盗窃民财,诉者以
为强,郡守欲傅以重辟。久约阅实,囚得免死。累擢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升待制,授磁州刺史。磁
并山,素多盗,既获而款伏者,审录官或不时至,系者多以杖杀,或死狱中。久约恻然曰:“民虽为盗,
而不死于法可乎?”乃尽请激之而后行。久之,复入翰林为直学士,寻授左津议大夫,兼礼部侍郎,为贺
宋生日副使。至临安,终礼而还,道经宿、酒,见贡新枇杷子者,州县调民夫递进,还奏罢之。时以贫富
不均,或欲令富民分贷贫者,下有司议,久约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贫富不均,亦理之常,若从或者
言,适足以敛怨,非损有余补不足之道。”寻上章请老,诏谕之曰:“卿忠直敢言,匡益甚多,未可使去左
右。”迁太常卿,仍兼谏职。时郡县多阙官,久约言宜令亲王以下职官递相推举,世宗谓久约日:“近日
察举好官,皆是诸科监临,全无进士,何也?岂荐举之法已有奸弊,不可久行乎?”久约曰:“诸科中岂
无廉能人,不因察举有终身不至县令者,此法未可废也。”上曰:“尔举孙必福是乎?”久约日:“臣顷
任磁州时,必福为武安丞,臣见其廉洁向公,无所顾避,所以保举。不谓必福既任警巡使,处决凝滞。”
上日:“必福非独迟缓,亦全不解事,所以罪不及保官者,幸其无赃污耳。”久约无以对。必福五经出身,
盖诸科人,故上问及之。翌日侍朝,故事,宰相奏事则近臣退避,久约欲趋出,世宗止之,自是谏臣不避,
以为常。堂宗即位,久约以八事为献,皆嘉纳之。再乞致仕,不许,投横海军节度使以优佚之。明昌二年
致仕,卒。久约隽朗敢言,性友弟,为文典赡,有外祖之风云。
(选自《金史-列传三十四-黄久约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久约任职磁州期间,得知审录官反复提审盗犯致其死于狱中,十分悲伤,于是力主改变此种做法。
B.黄久约路过宿、泗,看到州县调用民夫进贡新鲜的枇杷,耗费人力物力,回朝后奏请免除这项劳役。
C.虽然黄久约推荐的孙必福不堪重用,但世宗仍然很信任黄久约,让他不用按照旧例回避宰相奏事。
D.黄久约长期担任谏官之职,对国家助益良多,章宗即位后,他上奏的八件事均得到章宗的赞许采纳。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杨士奇草诏,如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儿
等处取马,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悉皆停罢。初,杨士奇入谢新命毕,用惜薪司奏准岁例,赋北京、
山东年八十万斤,为宫禁香炭之用,将电入奏c时蹇义、复原吉奏事未退,上见士奇,顾义等日:“新华
盖学士来奏事,必有理,试共听之。“士奇因言;“诏下才两日,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
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上喜曰:“吾固知学士言有理。”即命减其半。复语义等
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
守令俄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
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盖取之严,则不学者不敢萌侥幸之望。”命都察院捕治湖广副使舒仲成,
以杨士奇言罢之。上监国时,仲成为御史,尝奉旨理木植岁课之弊,忤旨。至是,因吏部奏仲成他事,命
捕治之。士奇上疏日:“向来小臣得罪者众,陛下皆已宥之,今复追理前事,则诏书不信。汉景帝为太子
时,召卫维,称疾不赴,即位,进用维,前史美之。”上览疏喜,面谕之曰:“卿尽心如此,朕复何忧。”
上嘉群臣能言,谓杨士奇曰:“朕尝处事有过,退朝思,方自悔,而廷臣已有言者,甚惬朕意。”士奇对
曰:“宋臣富弼有言,愿不以同异为喜怒,不以喜怒为用舍。”上曰:“然。《书》云'有言逆于汝心,必
求诸道'。群臣所言,有拂意者,朕退必自思。或朕实有失,亦未尝不悔。"士奇曰:“成汤改过不吝,
所以为圣人。”上目:“朕有不善,患未知耳。知之,不难于改。”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注】①皇帝:此处指明仁宗朱高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仁宗即位后实行新政,在大赦天下的同时,让杨士奇草拟诏书,将制造宝船下西洋、到各地采买珠宝
和马匹等众多事务全部罢停。
B.明仁宗对杨士奇十分信任,他见杨士奇再次入朝奏事,还没问所奏事由,就对蹇义等人说杨士奇一定会
言之有理,后来果然如此。
C.明仁宗认为,百姓感受不到朝廷恩泽是因为地方官员任非其人,而官员的素质来自学校教育,所以他要
求翰林院严格考查录取人才。
D.明仁宗不满于湖广副使舒仲成违背圣旨,准备借吏部陈奏的其他事由报复他,杨士奇上疏恳切劝谏,使
仁宗最终放弃了错误做法。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谦字恭祖,丹杨人。谦性刚直,有大节,少察季尽,拜尚书郎,除舒令。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
祠灵星,有嬴钱五百,欲以臧之。谦委官而去。
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或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无,大破之后边章、韩遂为乱,
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而谦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及军罢还,百寮高会,温属
谦行酒,谦众辱温。温怒,被谦于边。或说温日:“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
于以远闻德美c”温然其言,乃追还谦c遂为之皆酒,待之如初。
(赵)昱年十三,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泰毋君受《公羊传》,至历年潜志,不筑园圃,亲疏希见其
面。高洁廉正,州郡请召,常称病不应。国相檀漠、陈遵共召,不起。陶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
重令扬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贼举融从临淮
见讨,迸入郡界,昱将兵拒战,败绩见害。
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日:“今海内扰攘,州郡
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谦被诏,乃上书日:“自古在昔,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
武以止暴者也。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乱,损官威以益寇。今日兵罢,明日难必至,上忝朝
廷宠援之本,下令群凶日月滋蔓,非所以强干弱枝遏恶止乱之务也。”义日:“华夏沸扰,于今未弭,包
茅不入,职贡多阙,寤寐忧叹,无日敢宁。诚思贡献必至,荐羞获通,然后销锋解甲,臣之愿也。“曹公
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谋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选自
《三国志•裴松之注》,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谦性格孤傲。他起初就借有病推辞被征召为别驾从事,担任参军事时在百僚盛宴上当众侮辱司空张温。
B.陶谦为官清廉。别人无法揭发检举他的过失;在举行祈年祭祀时官府想将盈余的钱奖给他,他拒绝接受。
C.陶谦知人善用。他用多种方法使高洁廉正、不愿做官的赵昱改变初衷,接受察举,赵昱后升为广陵太守。
D.陶谦有政治远见。皇帝听信曹操上表七州郡暂时罢兵的建议,下诏罢兵,陶谦上书分析形势,反对罢兵。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双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
知非常人,遂相亲时。及汉兵起,更始①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带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
追及干邺。光武见之甚欢。禹进说日:“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②之属,动以万数,三辅
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
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于今之计,英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
之命。”光武大悦。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
是王区、成丹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
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大破区军。是月,光武即位于部,
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
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垂发最白,莫不感悦。
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十三年,天下平定,封禹为高密侯。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修整
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显宗印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
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八居岁余,寝族C永平亓.年,年五十七薨,谄日元候C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注:①更始,指公元23年―25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的更始政权。②赤眉、青犊,当时地方上很
有实力的军事集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十分聪颖,少年时代就能通读诗书,在京师求学时结识了光武帝,他认为光武帝必成大器,于是一
意追随。
B.邓禹认为更始政权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并不可怕,建议光武帝应该招揽天下英雄豪杰,成就帝业,解救
万民。
C.邓禹英勇神武,打败并斩杀更始大将樊参,又带兵攻打王匡、成丹等人的军队,步步紧逼,使王匡整日
不敢出兵。
D.邓禹家教严格,对子孙教养得法,可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正直清廉,一切用度都取自封地赋税,不
谋私利。
J真题练J一、(2022•山东省日照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鸟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日:“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
一说而立为木印,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
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母中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
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
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不干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也少有补于全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
伏,至于菠水,无以钾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
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
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
中,不寓保傅之手,终身瞎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C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踞日:“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
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
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蹋是双膝着地,把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跑”的“跑”皆表示警备。
B.太师,周朝设置,为辅弼天子之官,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太师是其中最尊者。
C.骨肉比喻至亲,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D.五帝是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82474-1:2025 EN Material declaration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抖音账号IP人设深度定制与内容制作合作协议
-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
- 酒店管理实习协议书
- 食品经营诚信协议书
- 鱼池定制订购协议书
- 装修公共损坏协议书
- 认缴公司设立协议书
- 银行取消代扣协议书
- 购销合同三方协议书
- 大兴医院PACS系统常见问题处理办法
- 上海中学2025届高考英语二模试卷含解析
- 公务出国在职证明-英文版(因公签证)
-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审计失败原因及应对措施探究:以立信所审计风华高科公司为例(论文)10000字】
-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24年上海高考数学真题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 2024年个人劳务承包合同书
- 人工智能原理及MATLAB实现 课件 第2章 机器学习
- 宣传费用结算合同
- 苹果行业竞争对手分析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