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协同发展共同体第三子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协同发展共同体第三子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协同发展共同体第三子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协同发展共同体第三子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协同发展共同体第三子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协同发展共同体第三子共同体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才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也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有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有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城)有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看作是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的必要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以家为本位的人类共同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这是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难以完全读懂的。3.下列说法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5.请结合《乡土中国》的内容和材料二,从“差序格局”和“礼治与法治”的关系的角度来评析下面的事例。(4分)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山地回忆孙犁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怎么沾了我的光?”“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够干什么了?”大伯问。“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一方面是因为感到他衣着的“土气”,另外也出于对他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B.妞儿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的一系列刁难和批评并非真的发难,而是特地制造机会给这位萍水相逢的战士真诚的帮助。C.“我”同妞儿关于战争的问答彼此回应又相互鼓励,朴素的话语展现女孩的娇羞情态,以及“我”与女孩对战争胜利的共同期许。D.本文“织布机”与香雪的“自动铅笔盒”象征意义相同,都寄托女孩对现代社会的渴望,表现女孩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抒情委婉含蓄,将人民子弟兵永远离不开人民的鱼水情深,蕴藏于描写与记叙之中,充满着浪漫动人的真情实感。B.文中划线句对女孩肖像的比喻生动传神,喻体“带霜的柿叶”“上冻的红萝卜”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重点突出女孩吃苦耐劳的特征。C.文中“扭”“登”“笑”等动作细节,塑造主人公妞儿率真可爱的形象,她同香雪一样,身上体现了镌刻时代印记的“美”与“善”。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写“我”的所见所闻,处处从“我”的视角出发,增强了抒情意味,也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切感。8.“布”是这篇小说的重要物象,试分析本文中的“布”在结构安排及主题表现上各有何作用。(4分)9.班级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选择“战争中的女性”作为鉴赏角度,请围绕这一角度,写出短评要点。(6分)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辽东朱孝纯子颖知泰安府之二年,境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又一年,馀①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②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③之阻,冰雪所冱④,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颖最先造大府⑤暮,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孽。馀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馀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颖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馀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积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馀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馀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选自姚鼐《惜抱轩集·晴雪楼记》)材料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惜抱轩集·登泰山记》)[注]①馀,同“余”。②军兴,战争爆发。③小金川,河名,在四川省西部。④冻结。⑤大府,指总督或巡抚。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是楼之名A若独B为馀C今日道也D然则楼E之记F非G馀H而孰宜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手,名词用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B.伐,功也,指功勋、功业,与成语“伐功矜能”中的“伐”词义不同。C.封,指帝王筑坛祭天地及四方山岳之神,这里指泰山封禅,以报天之功。D.居,指停留、停息,与《小石潭记》“不可久居”中的“居”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子颖担任泰安知府时,兴建晴雪楼,后姚鼐同他登上泰山时,恰逢风雪后放晴,姚鼐觉得晴雪之名十分应景。B.姚鼐与朱子颖仰望巨岳,指点旧迹,远眺河山,泰山风光令二人浮想联翩,感慨不已,产生在泰山隐居的想法。C.姚鼐从京城冒着风雪,历经数县,赶来泰安,登山时,云雾障目,冰雪溜滑:可见登山之不易以及内心之坚定。D.姚鼐与朱子颖从南麓登泰山,沿着中谷,越过中岭,又循着西谷,到达山巅,与古人沿东谷登山的路径不一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馀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2)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14.材料一中,姚鼐认为朱子颖远超他人的事迹有哪些?(3分)(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浣溪沙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①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②。人间有味是清欢。【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②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的上阕一二句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斜风细雨,杨柳稀疏,洋溢着生命的活力。B.下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新茶和野菜的鲜美,使我们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C.“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充满哲理韵味,有照彻全篇之妙趣,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D.本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风格特色相同,都表达了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16.国学大师钱穆说:“东坡诗词的长处,在有豪情,有意趣”。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相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杜甫在《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子是“____,_____”。(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面对大江,志得意满,饮酒赋诗的情景。(4)李煜在《虞美人》中“______,______。”用流水比喻自己无尽的愁绪。(5)秦观《鹊桥仙》中,认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胜过人间长相厮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1小题。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意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①,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②。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③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总之,意象不是物象的④。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筛选

大相径庭

夸张

生搬硬套B.筛选

大相径庭

夸大

墨守成规C.挑选

背道而驰

夸大

生搬硬套D.挑选

背道而驰

夸张

墨守成规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文中第二段引用陶渊明《咏贫士》,其中“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四、整本书阅读(6分)22.《乡土中国》属于哪一门学科著作?()(2分)A.哲学 B.社会学 C.统计学 D.政治学23.根据《文字下乡》相关内容,表情达意最不充分的工具是()(2分)A.文字 B.语言 C.特殊语言 D.行话24.关于中国“乡村本色”的提炼,表述不当的一项是()(2分)A.粘着土地 B.世代定居C.聚村而居 D.村落之间完全相互熟悉五、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玉不琢,不成器。”——《礼记》②“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③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玉作比青年,对青年寄予厚望,说道:“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雕琢”对青年的成长有何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协同发展共同体第三子共同体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答案123671112151819222324CBBBBDBDABBADC2.B3.B4.①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②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③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④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论证乡土社会缺少法制观念。⑤引用论证,作者引用费孝通的观点“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来论证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4分,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5.①差序格局是指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来形成的有次序差异的社会格局,它是礼治社会的结构形式,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②小陈举报父亲引发质疑,质疑者是源于差序格局意识,认为“子为父隐”是传统礼制,举报父亲,即使是为他好,也是不孝。③社会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会引发普遍的“私”的毛病,是不利的。④小陈举报父亲,体现了法治意识,正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律观念增强了。(4分,每点1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错误,曲解文意,由文中“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家国情怀”对中国人而言有它的特殊性而不是“独有的”。B.“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以家为本位的人类共同意识”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应是“共通的意识”而不是“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此外“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以家为本位”是中国社会的特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知,是“不太需要”而不是“不需要”。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有原话“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是说凡事不可以做得太过,不然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有人奉承。“无人问”“有远亲”能体现世态炎凉,是“家”伸缩的表现,符合题意。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说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也会心有怜悯之情。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是说人们对所需要的事物更能了解它的价值。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中用“每根柴”比喻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即“团体格局”,是西洋的格局;“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用“一圈圈的波纹”比喻每个人的影响力所推及发生的联系,即“差序格局”,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因此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由文中“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知,作者认为西方格局的特点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格局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一个是清楚的,一个是发生联系的,因而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由文中“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和“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可知,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由文中“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可知,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来分析中国人不太有法律观念和公共观念。由“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可知,作者运用引用论证,引用费孝通的观点“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来论证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厘清概念内涵。“差序格局”是指在乡土社会中,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推及开来形成的有次序差异的社会格局。而“礼治与法治”是说乡土社会中的“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经过教化,“礼”要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乡土社会正是靠“礼”来有效应对生活问题的。但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也需要“法治”。然后,从“差序格局”和“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分析小陈的做法及引起网友“点赞”和“质疑”的原因。从“差序格局”的角度可以这样分析,小陈举报父亲引发质疑,质疑者是源于差序格局意识,质疑者认为身为晚辈的女儿举报长辈就是不孝,这是“差序格局”社会结构引发的普遍的“私”的毛病,是不利的;从“礼治与法治”的角度就可以这样分析,“点赞”是因为小陈举报父亲这一做法体现了“法治”意识。在“礼治”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就需要“法治”,要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灵活操作两者。而且,网友为小陈“点赞”,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法制观念增强了。【答案】6.B7.B8.①结构上,“布”是全文的线索,通过“布”将“我”与农民代表、与女孩子的故事连接起来,使情节更为紧密。②主题上,“布”象征着物质和精神的交流:从女孩子慷慨送袜子,到“我”对她家人的回馈,再到买国旗布,反映出战争年代里人们互助和支持的革命情谊,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4分,每点2分)9.示例:①坚韧形象:文中的女孩子身处战争年代的阜平山区,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敌人的破坏,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展现出坚韧的品质。②乐观积极:尽管村庄多次被烧毁,生活艰难,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③勤劳能干:她不仅承担着家务,为战士们做饭,还努力学习纺织手艺,为家庭和生活贡献力量。④善良纯真:她与“我”的交流中,体现出善良的本性,主动为“我”做袜子,关心他人。⑤家国情怀:渴望打败鬼子,对国家的胜利充满期待,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家庭和抗战做出努力。(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因为感到他衣着的‘土气’”错,我为他买布,是因为“我”想起了当年他一家对我和八路军的慷慨帮助。C.“展现女孩的娇羞情态”错,“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是因为天气寒冷和衣服单薄。D.“象征意义相同”错,“织布机”象征的是女孩及其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自动铅笔盒”象征的是香雪对文化与知识的向往。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重点突出女孩吃苦耐劳的特征”错,“带霜的柿叶”和“上冻的红萝卜”的比喻更多地是突出女孩的稚气和娇美,以及在寒冷环境中女孩的坚韧不拔和生活的艰辛。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意象的作用的能力。①在结构上,“布”贯穿了整篇文章,成为连接不同故事片段的线索。开头提到送布给农民代表,引出回忆;中间提到女孩子愿意用家里的布为我做袜子,这是“我”与女孩子产生交情的起始;结尾时,“我”又用布作为礼物赠送给帮过自己的人。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的情节紧密,推进有序。②在主题上,“布”在文本中不仅代表物质层面的给予和交换,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故事始于“我”想买布送给阜平来的农民代表,勾连起“我”与女孩子及其家人的过去。女孩子用珍贵的布为“我”做袜子,象征着无私的援助和对八路军战士的支持。随着战争胜利,“我”带回鲜艳的布料和国旗布,馈赠给女孩子和她的家人,反馈出对她们友谊和帮助的珍视。这个过程展示了战争年代艰苦条件下,人们通过物品传达支持和友爱。此外,购买国旗布也象征着对新中国的美好期待和一种共同体的归属感,见证了人们积极展望未来的坚定信念。因此,“布”不只是生活必需品,更是人们彼此之间绵延不绝的情感寄托。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①坚韧形象:文章中的女孩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阜平山区,村庄饱受敌人烧毁,但她依然坚强地生活。例如,她在冰冷的河水中洗菜,表现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②乐观积极:尽管生活艰难,她在交流中积极地问“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这反映了她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仍保持的乐观态度。③勤劳能干:女孩子积极承担家务,努力增收,她早起为父亲和“我”做饭,还计划购置织布机并学习纺织手艺,这些行动都表现了她的勤劳与能干,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④善良纯真:在“我”没有袜子的情况下,她主动表示愿意用自家的布为“我”做袜子。这体现了她关爱他人、质朴善良。⑤家国情怀:她对“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的提问,表现出她对家国的关注和责任感。“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表明她希望通过战胜敌人来重建家园,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她要求买织布机,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表明她为家庭的付出;她主动提出给“我”做袜子,表明她通过帮助“我”的方式,间接地支持抗战,她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抗战做出努力。ADFD12.B13.(1)我驽钝(才能低下)胆小,没有功绩,又正好因为疾病退休(辞官、引退),暂时游览山川景物,来消解自己的深沉忧愁。(4分,每点1分,句意1分,详见解析。)(2)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4分,每点1分,句意1分,详见解析。)14.①在巴蜀时,朱子颖出使云南永昌,越过美诺岩,进入小金川,出入险难之地。②朱子颖最先拜访总督,出谋划策,亲手射毙贼首,率领士兵进城,平定泰安邻郡贼患余党。③平定混乱后,不夸耀功劳。(3分,每点1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晴雪楼的名字,好像只是为我今日的到来诉说。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晴雪楼这篇文章,除了我还有谁适合写呢?“是楼之名”偏正短语做主语,表强调,其后A处可断开;“也”是句尾助词,“然则”是句首连接词,应在之前D处断开;“非……为”意思是“不是……呢”,单独成句,在“非”前F处断开。故选A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掌握能力。A.正确。名词用作状语,亲手;名词作动词,东下。句意: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沿长江顺流东下。B.正确。功勋、功业;夸耀。句意:却不说自身功劳。/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C.正确。D.错误。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停留、停息”的意思。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不可以很久停留。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产生在泰山隐居的想法”错误,原文是“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想象着有隐士在其中或者从那里来,不是自己想在此隐居。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驽”,驽钝,才能低下;“方”,正好;“退”,退休。②“稍”,逐渐;“……者……也”,表判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数十立白若樗蒲者”。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可知在巴蜀时,朱子颖出使云南永昌,越过美诺岩,进入小金川,出入险难之地。由“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颖最先造大府暮,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孽”可知朱子颖最先拜访总督,出谋划策,亲手射毙贼首,率领士兵进城,平定泰安邻郡贼患余党。由“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可知平定混乱后,不夸耀功劳,萧然洒脱登高远眺,安然自若好像无所作为。参考译文:材料一:辽东朱孝纯任泰安市知府的第二年,其境内已治理得井井有条,便在居室的东侧建造楼阁,命名为晴雪楼。又过了一年,我从京城来游历泰山,与子颍一起登泰山。回想从前子颍在巴蜀之时,因为征集财物以供军用去往云南永昌,后来又越过美诺(今指四川小金县)之山,进入小金川的险要地带,那里冰雪冻结,同时也是军队的驻扎之处,(从巴蜀到云南永昌)往来常常有几千里之远,今年贼寇在泰安的临近州郡兴起,子颍最先建造大府幕,(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制定方法和谋略,亲自在临清城下作战。大炮从头顶掠过,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然而当他出入于凶险艰难的地方,经历着战争的洗礼,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及自己,固然不知还有闲游的快乐,等到诸事安定时局平定,却不说自身功劳,萧然洒脱登高远眺,安然自若好像无所作为,凭借着这些,他大概超过常人很远了。我愚懦笨拙,行止无状,又刚因病辞官,游览山川景物,来消解内心深深的忧虑。与子颍仰望追慕大山,奔向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荒地,秦、汉以来帝王登泰山祭祀天地的旧迹,向东望汶水西流,放眼于黄河,济水之间以及无边无际的原野,向南面对着徂徕,新甫,想象着有隐士在其中或者从那里来,感慨良久,又相视而笑。我来的时候,有大风雪多日,山崖山谷都积雪满满,晴日照耀,光芒四下跳跃辉映,这晴雪楼的名字,好像只是为我今日的到来诉说。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晴雪楼这篇文章,除了我还有谁适合写呢?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晴雪楼刚建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人姚鼐记述。材料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5.D16.①借景抒情。苏轼的《浣溪沙》写沿途所看到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表达出词人与友人出游的喜悦心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豪壮雄奇的江景,抒发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②直抒胸臆。苏轼的《浣溪沙》中“人间有味是清欢”,直接抒情表达词人的心声,意趣与理趣相融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沉郁顿挫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6分,每点2分。)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风格特点的鉴别能力。“风格特色相同,都表达了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错误。两首词风格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风格特点是:清新如画,清丽雄阔;《浣溪沙》的风格特点是:节奏明快、婉转含蓄。而且两首词的人生态度也不相同,也不是旷达超脱,本词是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分隔异地的亲人的深切思念。故选D。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技巧的能力。注意要找两首词的“相同之处”。①借景抒情。苏轼的《浣溪沙》上阕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色: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写沿途所看到的景物,表达出词人与友人出游的喜悦心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借豪壮雄奇的江景,抒发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②直抒胸臆。苏轼的《浣溪沙》中“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清欢”即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苏轼的“清欢”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直接抒情表达词人的心声,意趣与理趣相融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人生如梦”,沉郁顿挫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17.(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1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处,据语境,面对进入诗人的构思的物象,要做出选择,选择的目的是“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所填词语并列的是“淘洗”,“淘洗”,保留好的,除掉坏的。语境指物象要经过审美经验的淘洗,强调了除去粗糙部分,留取其精华的过程,推知词语选填“筛选”。筛选:通过淘汰的方式,从若干人或事物中选出符合要求的,它强调的是通过淘汰不符合条件的,留下符合条件的。挑选:指从若干人或事物中选出符合要求的。②处,语境指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一样,其呈现的意象自然就不相同,强调了同一物象在不同语境下所产生的多样性,推知词语选填“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指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它侧重于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不同之处很多。背道而驰:表示彼此的方向完全相反或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方向走。它侧重于强调与正确的目标或道路完全相反。③处,语境强调意象通过突出物象某一方面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