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5/65专题02济世经邦——中国古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体系目录01模拟基础练【考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考点二】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救济【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点四】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考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使晋国失去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但孔子却没有抨击铸刑书在先的郑人子产,还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孔子()A.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B.希望稳定社会秩序C.提倡用道德教化民众D.主张加强国君权力【答案】D【解析】孔子对赵鞅、荀寅的严厉斥责,是因为他认为二人擅作主张,破坏了原有的法律制度,这实际上是对国君权力的侵犯。而对子产的赞扬,则是因为子产在修明法度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君的权威和法律的稳定性。这反映出孔子主张加强国君权力,维护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故选D项;孔子虽然强调道德教化,但他并不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他反对的是破坏原有法律制度、擅作主张的行为,而非法治本身,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孔子对铸刑鼎这一具体事件的态度,这更多地是反映了他对权力分配和法律制度稳定性的看法,而非简单地希望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孔子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这主要涉及到法律制度和权力分配的问题,而非单纯的道德教化,排除C项。2.如表所示是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田律》,该律文()田广一步,袤二百册步,为畛,亩二畛,一佰(陌)道;百亩为顷,十顷一千(阡)道,道广二丈。恒以秋七月除千(阡)佰(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口阪险;十月为桥,修波(陂)堤,利津梁。虽非除道之时而有陷败不可行,辄为之。乡部主邑中道,田主田道。道有陷败不可行者,罚其啬夫、田主者黄金各二两。A.将土地处置权赋予乡官B.说明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达C.有利于维护土地私有制D.折射出农民的赋役负担沉重【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田地的尺寸、布局以及道路的维护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这些规定有助于确保土地的清晰划分和有效利用,从而维护了土地私有制的稳定,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乡官有土地处置权,只是规定了乡部负责邑中道的维护,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特别是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通过兼并土地、建立庄园、雇佣佃农等方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种经济形态被称为“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律文主要规定了田地的尺寸、布局、道路的维护以及相应的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这些规定更多地是关注土地的划分、利用和维护,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或经济形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农民的赋役负担,只是规定了道路维护的责任和处罚,排除D项。3.从《唐律疏议》结构来看,篇首《名例律》的内容是“命诸篇之刑名,比诸篇之法例”的“通例”或“通则性规定”。《名例律》以下各篇如《户婚律》《斗讼律》《贼盗律》等皆是定罪量刑的条文,包括具体犯罪行为的列举与相应的罚则两部分内容。这说明《唐律疏议》()A.具有法律体系化的特征B.严格规范臣民的伦理道德C.未明显划分律令的界限D.完善有关量刑处罚的细则【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律疏议》中的开篇《名例律》如同现代的刑法总则,规定了法定刑的种类及基本原则,其他如《户婚律》《斗讼律》《贼盗律》等各篇规定了各种具体的犯罪及相应的刑罚,这种总则在前、分则在后的体例结构,说明《唐律疏议》具有法律体系化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是规范臣民行为的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不是规范伦理道德,排除B项;秦汉时期,令与律并无严格的区分,甚至可以说令是律的修正、补充,而唐代律、令则有比较明显的界限,排除C项;材料是《唐律疏议》中的《名例律》以下各篇内容,式是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不是律,排除D项。4.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御史中丞弹劾开封府尹许王赵元僖,赵元僖感到不平而向其父宋太宗申诉:“臣天子儿,以犯中丞故被鞫,愿赐宽宥。”宋太宗道:“此朝廷仪制,孰敢违之!朕若有过,臣下尚加纠擿,汝为开封府尹,可不奉法耶?”这折射出宋代()A.法治观念深入人心B.选官制度有所发展C.基层治理得到加强D.皇权受到一定限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宋太宗的话“朕若有过,臣下尚加纠摘”可以看出,即使是皇帝也认可臣下对自己的监督,而他要求儿子遵循朝廷仪制,不能因为是天子之子就逃避御史中丞的弹劾,这折射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的约束,故选D项;宋太宗的表态体现了对法律的尊重,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断定法治观念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因为“深入人心”是一个相对宽泛且难以量化的概念,它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和更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与选官制度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基层治理通常指的是地方层面或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治理,题目主要关注的是高层政治运作、皇权与臣下的关系,排除C项。5.如表所示为元明清时期,人们对包拯(北宋名臣)形象的描述。历代包拯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人们()时期内容出处元代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形容执法严明)包老”官修史书《宋史》“一日三顿,则吃那落解粥(贫穷举子科举落榜后常喝的稀粥)”杂剧《陈州粜米》明代“遂具表申奏朝廷,拟决世美(新科状元兼新晋驸马)罪名”小说集《百家公案》清代“自从盘古到如今,那有臣子敢打圣明君,万岁爷龙袍忙脱定,包文拯打龙袍如同打君”京剧剧本《断太后》A.对公平公正的深切渴求B.对市场需求的曲意逢迎C.对儒家伦理的极尽推崇D.对昏君当道的强烈不满【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明清三代强调包拯的形象为执法严明的官员,对状元兼驸马都敢于下判决,且敢于打龙袍以表示对皇帝的惩罚,表现其刚直不阿、公正严明,表明当时社会对包拯所代表的正义与公平的渴望,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官修史书中强调包拯执法严明的形象,故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对包拯事迹的描述,即便存在夸张或者虚构,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排除B项;对儒家伦理的推崇强调三纲五常,其中君为臣纲强调臣子对皇帝的服从,材料中强调清代的剧本中包拯敢于打龙袍以表示对皇帝的惩罚,对皇帝有所不敬,排除C项;材料强调元明清三代的史书及文学作品中塑造包拯刚直不阿、公正严明的形象,体现人们对理想官员的期待,结合所学对昏君当道的强烈不满强调民众对皇帝的不满,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6.洪武三十年(1397年)九月,明太祖命户部下令“每乡里各置木铎(铜质的大铃铛)一,内选年老及瞽者(乐师)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高唱圣训以警众”。当时不少官员也自觉将振兴木铎视作治理地方的重要环节。可见,明代木铎老人()A.负责沟通乡里的官民关系B.专门解决地方吏治的问题C.严格监视百姓的言行举止D.具有基层教化的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据材料“高唱圣训以警众”“视作治理地方的重要环节”可知当时统治者借助老者的影响力宣传圣训,推广符合统治者要求的乡里教化,故选D项;木铎老人只是负责宣讲圣训,扩大圣训的影响力,不负责沟通乡民关系,排除A项;木铎老人不属于任何国家机关,无任何政治权力,无法解决地方吏治问题,排除B项;木铎老人只负责宣讲圣训,推行社会教化,无任何强制力的约束和政治威慑,排除C项。7.宋代司法系统最初只设计到县一级,但南宋绍兴年间,某些县域内的市镇“擅置牢狱,械系编氓,事无巨细,遣吏追乎,文符交下”,如梅溪、乌墩等镇,市镇官甚至获得“许断杖一百以下罪”之权。至南宋中后期,市镇官权力进一步扩大,中央许可监镇“得以受理民讼”。这一变化()A.说明地方行政区划日益复杂B.反映南宋基层治理已经成熟C.致使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弱化D.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材料“南宋中后期,市镇官权力进一步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作为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其地位日益重要,市镇内的事务日益增多,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这些经济活跃的市镇,中央逐渐下放司法权力给市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司法权力的下放和市镇司法权力的扩大,并未直接涉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变化,且市镇权力“扩大”并不代表行政区划“复杂”,排除A项;材料虽然描述了市镇司法权力的扩大,但并未表明这种变化就代表了基层治理的成熟,基层治理的成熟涉及多个方面,如行政、经济、文化等,不能仅凭司法权力的变化来断定,排除B项;市镇司法权力的扩大,实际上是中央对地方的一种授权,是中央集权在地方的一种灵活体现,而非中央集权制度的弱化,排除C项。8.“五服”(一种以父系血缘分辨亲疏的等级制度)相传为周公所制,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引“五服”入律始于《晋律》,如亲戚间的财产侵夺案件的量刑,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在《唐律》《宋刑统》《元典章》《大清律例》中得到了沿用和发展。由此可知,“五服”入律()A.捍卫了宗法制的权威B.催生了封建伦理C.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D.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据题干可知,《晋律》《唐律》《宋刑统》《元典章》《大清律例》都贯彻了该原则,说明“五服”入律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在中国古代法律中贯彻了宗法制思想,其着重点并不在于强调“宗法制”的权威,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封建伦理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之一,排除B项;统治者颁布法律的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言行,以巩固统治,与“缓和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项。9.清乾隆年间,山东落第士人马益著编纂《庄农日用杂字》一书,总结理家处事、接人待物等人生哲理,囊括了农村、农业所涉及的文字词语,成为山东及周边地区村塾村学的启蒙教材。这反映出当时()A.朝廷强化社会控制B.士人价值取向的变化C.知识受众范围扩大D.农业生产趋于标准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囊括了农村、农业所涉及的文字词语”信息可知,马益著编纂《庄农日用杂字》,涉及农村、农业的文字词语,成为村学的启蒙,说明当时知识传播范围扩大,故选C项;《庄农日用杂字》是落第士人马益著所著,不是朝廷,主体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反映是乡村教化,不是士人价值取向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文化方面,不是农业生产,排除D项。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摘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1)指出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6分)(2)说明儒学与法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原因。(6分)【答案】(1)秦朝因暴政短期而亡,统治阶级探索治国理政新道路;西汉建立后追求长治久安;汉武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继承发展先秦儒学,形成符合汉代统治者需要的新儒学。(6分,任答三点即可)(2)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儒学吸收法学等主张,形成独尊地位,也蕴含法制色彩。(6分)【解析】(1)据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并结合秦汉的历史可知,秦朝因暴政短期而亡,统治阶级探索治国理政新道路;西汉建立后追求长治久安;据材料二“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继承发展先秦儒学,形成符合汉代统治者需要的新儒学。(2)据材料一“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据材料二“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并结合所学可知,
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据材料三“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吸收法学等主张,形成独尊地位,也蕴含法制色彩。考点二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救济11.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参考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造成平均口数记载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A.汉唐社会更为稳定人口众多B.宋朝人口调查标准变化C.汉唐基层管理混乱统计夸大D.宋朝积贫积弱人口减少【答案】B【解析】对比汉唐记载,北宋每户平均人口数为2.24,远低于汉唐的每户5口左右,但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远超汉唐,所以根据自然规律,户均人口数量会有增加,再结合人口统计与赋税徭役征发相关的史实考虑,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且户籍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只有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所以宋朝统计人口与实际人口数量可能存在差异和出入,原因最可能是宋代人口调查标准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汉唐社会更为稳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汉末和唐朝中后期也面临战乱和社会动荡,所以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汉唐基层管理混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C项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朝虽然积贫积弱,但那是针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对比而言的,总体上来说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人口也在不断增加,D项说法不完全符合史实,排除D项。12.有学者的一项研究曾试图从相关文献中清理出各种户籍名称,以勾画出元代户口的行政网络。他最终列出了83个种类,其中的4个大类是民户、军户、匠户、站户,许多类别还有子目。令士人感到沮丧的是,儒人竟与道、僧、尼、弥勒教徒并列。元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社会控制B.抑制儒学发展C.缓和民族矛盾D.防止社会分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了极其细化复杂的户籍系统,而且规定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是政府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社会控制,故选A项;抑制儒学发展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的行为是将社会进行分化并固化,排除D项。13.阅读下列表格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学者选取史料结论梁涛(秦朝)政府委派的官吏一般只到县一级,且人数有限,往往只有两三人,王权以下是地方自治传统秦统一后,王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是“有限的”刘敏据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尹湾汉简》所载,西汉中后期最大的两个县海西县、下邳县在编吏员均达107人之多王权触角已达社会机体里层,地方行政管理成本较高A.史学观点取决于人的主观臆断B.研究者的立场决定了历史解释C.历史过程是人主观意志的产物D.学术研究的认知问题可以争鸣【答案】D【解析】据材料结论可知,梁涛和刘敏根据秦汉的地方管理的不同史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个认为王权对基层社会管理有限,一个认为王权触角已达社会机体里层,这表明学术研究的认知问题可以争鸣,对史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故选D项;史学观点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史料考证、政治立场、史学理论、研究者视野以及学术传统,并非取决于人的主观臆断,排除A项;研究者的立场不能决定历史解释,会影响历史解释,排除B项;历史过程是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说法错误,历史过程不是人意志的产物,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其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排除C项。14.图1所示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对秦朝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秦朝()乡部啬夫、令史、里即为读令,布令不谨,吏主【者赀(罚款)二甲】,令、丞一甲,已布令后,吏、典、伍谦(廉)问不善当此令者,辄捕论。后恒以户时复申令县乡部吏治前及里治所。图1A.基层社会治理受到重视B.地方治理充斥法家思想C.公共管理职能亟待完善D.乡里制度提升管理成本【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时期乡部的啬夫、令史、里长负责宣读法令,如果颁布法令不谨慎,负责的官员将被罚款两副铠甲,县令和县丞则各罚一副铠甲。法令公布之后,如果官吏、典吏、伍长等人对法令理解不透彻,将会被捕并受到审查。之后,还会定期在户籍登记时,向乡部的官吏和里长重申法令内容。这一内容体现秦朝对法令传播和执行的严格规定,确保地方官吏能够良好利用法律进行基层治理,贯彻政府意志,故选A项;结合所学法家思想强调利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民众,材料强调秦朝要求负责基层治理的官吏要深入了解法令,未涉及利用法律管理民众,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公共管理职能强调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作用,例如制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材料强调秦朝对基层治理官吏的要求,未涉及政府对百姓承担的职责与作用,排除C项;结合所学制度提升管理成本强调这一制度的实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材料强调秦朝重视负责基层治理的官吏对法令的了解程度,未涉及乡里制度的实行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程度,排除D项。15.古代儒士们最重要的事业是考文(整理文献)、制礼(修订礼仪)。隋文帝平定天下之初,网罗儒士,“顿天网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设好爵以靡之,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隋文帝此举()A.助力了当时的国家治理B.加强了文化领域的专制C.革新了已有的选官制度D.弥合了南北文化的分歧【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士们擅长整理文献和修订礼仪,这些活动对于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传承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隋文帝网罗儒士,显然是为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加强国家治理,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隋文帝在文化领域实施专制措施,且网罗儒士更多是为了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非进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隋文帝如何网罗儒士,并未提及选官制度的革新。实际上,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但这与题干内容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隋文帝网罗儒士是为了弥合南北文化的分歧。实际上,隋文帝统一中国后,确实面临南北文化融合的问题,但题干中的信息无法直接支持这一结论,排除D项。16.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答案】D【解析】考核标准中明确列出了官员在地方治理中需要关注的多个方面,如农业生产、户口管理、社会治安等。这些方面都是地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核这些方面的表现,可以评估官员的治理能力和业绩,从而有助于探索更加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故选D项;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这些考核标准更像是具体实践民本思想的一种方式,而非推动其政治化的直接动力,排除A项;考核标准中主要关注的是农业生产、户口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关系不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市场、贸易、货币等方面,而这些并未在考核标准中明确体现,排除B项;考核标准更多地是关注官员在地方治理中的具体表现,而非其个人的政治理念或态度,排除C项。17.安史之乱后,各道、州拥有留使、留州的赋税定额,使唐代后期经济最为发达的淮南、江南各道,所修建的水利工程比唐前期大为增多。仅以江南各道(包括江西)为例,唐代共修筑大型水利工程67项,而唐后期就占50项。这说明()A.税法改革推动地方建设B.战乱对江南经济冲击有限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江南农业更重视精耕细作【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利用留置的赋税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使各种水利工程大量修建,推进了地方的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各道、州拥有留使、留州的赋税定额”可知,安史之乱后,各道、州均拥有留使、留州的赋税定额,题干例举了淮南、江南各道情况,强调的是税法改革对这些地方的影响,而非战乱因素,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利用赋税兴修水利工程的状况,未对比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无法获知南方精耕细作的实际水平,排除D项。18.下表是唐宋时期部分年份赋税收入及所收钱币占比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时间岁入总额岁入钱数钱币占比天宝八年(749年)5230000020000003.9%天禧五年(1021年)1508501002653000017.6%皇祐元年(1049年)1262519643900000030.9%治平二年(1065年)1161384056000000051.6%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B.宋初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C.货币的经济功能日益突出D.货币地租取代了实物地租【答案】C【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币在赋税收入中的占比逐渐增加,这表明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其经济功能日益突出,故选C项;表格数据并未直接反映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是展示了钱币在赋税中的占比变化,因此A项与数据不直接相关,排除A项;虽然宋初社会经济确实有所恢复,但表格数据主要关注的是钱币在赋税中的占比,而非经济恢复的速度,排除B项;表格数据仅展示了赋税中钱币的占比,并未提及地租形式的变化,且“取代”与事实不符合,排除D项。19.“土断”是东晋南朝为解决侨人户籍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永嘉之乱后流寓江南的北方人口称侨人,为控制侨人,在其集中分布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侨人免除赋税。后东晋南朝废除侨置,实行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一同承担赋役。东晋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A.导致户籍混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B.有利于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C.顺应了古代赋税改革的总体趋势D.适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的需要【答案】B【解析】据材料“侨人免除赋税”“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一同承担赋役”可知,从侨人免除赋税到一同承担赋役的政策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东晋的统治秩序,故选B项;户籍管理混乱影响财政收入是“土断”政策实行的原因,排除A项;古代赋税改革的总体趋势是主要包括征收标准、时间、方式等内容,不包括从不征税到征税的变化,排除C项;对侨人从不征税到征税,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北方人口的南迁,“适应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部中国税史,其实就是一部土地制度史,充斥着土地争夺、疆域开拓的沧桑,揭示出税制变迁的历程。赋税制度,从无到有,从简到繁,逐步变革。但闪烁其中的是一条鲜明的主线,即中国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遥相辉映,密切关联在一起。——摘编自蔡昌著《中国税史》根据材料,选择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围绕“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唐代土地制度变化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3分)阐述:唐朝初年,沿用之前朝代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官府按照一定标准授田给农民,受田农民须承担定额租调。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到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可以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导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税收。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综上所述,唐代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基于均田制的瓦解,深受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9分)【解析】首先选择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如选择唐朝,结合唐朝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变迁的历史可知,唐朝的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当均田制瓦解后,唐朝的税收制度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两税法,据此可以确定论题;如唐代土地制度变化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然后阐述,阐述结合唐朝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历史分析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如唐朝初年,沿用之前朝代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官府按照一定标准授田给农民,受田农民须承担定额租调。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到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可以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导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税收。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最后总结升华,强调土地制度变迁与赋税制度变迁的关系,如唐代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基于均田制的瓦解,深受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诸民族政权不仅盛行帝王神话,而且多将其先祖帝王归为黄帝之后,如《魏书·序纪》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黄帝的儿子)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此现象可用于说明()A.民族隔阂基本消除B.文化认同得到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D.国家统一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据题干分析可知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民族政权并立,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同源共祖”观念增强,强化对华夏族祖先黄帝的认同,说明此时文化认同得到了加强,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民族间隔阂是基本存在的,不可能“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此时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在接纳汉族文化、制度和农耕方式,正在趋于汉化,但无法推出“完成”汉化,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统一趋势加强主要强调统一因素不断聚集,统一条件不断具备,尤其是趋向统一的政权,而材料中强调各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说明民族融合在加强,但无法推出“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D项。22.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描述隋朝的情景:“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其风大抵与京师不异。安定、北地、上郡、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矣。”这反映出隋朝时期()A.游牧经济带向中原地区推进B.部分少数民族固守传统的社会习俗C.北方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D.民族交融助推边疆地区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其风大抵与京师不异”“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
可知,隋朝时期民族交融,安定、北地等地区受到中原文化影响,风俗发生变化,从游牧等生产方式向农业等封建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体现了民族交融助推边疆地区封建化进程,故选D项;“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说明边疆地区到中原文化影响,从游牧向农业转变,“游牧经济带向中原地区推进”不合题意,排除A项;“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而不是“固守传统的社会习俗”,排除B项;“自京城至于外郡……其风大抵与京师不异”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接受中原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北方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排除C项。23.下表是唐朝与回纥数次和亲的概况。下表反映了当时唐朝()时间概况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采纳“假蕃兵以张形势”之策,遣敦煌王李承案和唐将出使回纥,“以修好征兵”,回纥怀仁可汗将女儿嫁给敦煌王李承寀乾元元年(758年)五月,回纥可汗遣使者来朝并请婚。“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贞元三年(787年)八月,回纥遣使来唐求亲。唐德宗派遣自己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往回纥。回纥可汗上书曰“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A.民族交往方式多样B.中原王朝实力强大C.承袭前代因俗而治D.经略边疆讲求实效【答案】D【解析】据材料“假蕃兵以张形势”“以修好征兵”“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可知,唐朝在经略边疆时注重实际效用与利益,通过通婚稳定边疆统治,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唐朝采用和亲的方式与回纥进行交往,没有其他交往方式,排除A项;据材料可得出的唐朝与回纥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交往方式,但并未强调中原王朝与回纥的政治经济实力对比,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前代的边疆治理方式,也不体现因俗而治,因俗而治是根据他们的风俗习惯来治理,排除C项。24.考古学家在东北地区发现多处金代窖藏铜钱,如沈阳新民市出土一缸铜钱,内有汉、唐、五代、辽、宋、金历代铜钱13.5万余枚;锦州市义县出土一缸铜钱,内有唐、宋、金代铜钱,重65千克。这些窖藏钱币皆以宋铜钱为大宗。这表明金代()A.青铜冶炼工艺较为落后B.民族交融促进货币流通C.经济发展受制于宋王朝D.财政收入深受岁贡影响【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北地区出土的金代窖藏铜钱皆以宋代铜钱为大宗,说明当时民族之间交往促进了货币的流通,故选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北出土的窖藏铜钱包括金代铜钱,之所以宋铜钱较多是因为两国经贸往来密切,且金代对宋代商品需求量较大,与青铜冶炼技术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宋金对峙时期,金代处于优势地位,“受制于”说法错误,排除C项;岁贡是宋代维护边境和平给予金代的财物,材料未反映其在金代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深受”说法有误,排除D项。25.明太祖朱元璋在对外关系上曾经多次表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赉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所贡之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勿令过多,作书其以朕意谕之……凡来朝者,亦明告以朕意。”提出“凡海外诸国入贡,有附私物者悉免其税”。由此可见,明代()A.官方贸易取代了私商的地位B.海外贸易纳入世界市场体系C.奉行了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D.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则赉予之物宜厚”“所贡之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勿令过多”“有附私物者悉免其税”可知,朱元璋对远道而来的蛮夷酋长或海外入贡国给予丰厚赏赐,同时对他们所贡之物要求不高,并对附带的私物免税,这些都体现了“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故选C项;结合所学,明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虽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私商贸易也依然活跃,排除A项;朱元璋统治的明代时期,世界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排除B项;题干中关注的是朱元璋对于海外诸国入贡和贸易的政策态度,而没有涉及到明代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排除D项。26.2022年1月韩联社报道,对百济时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武宁王陵及王陵园挖掘,发现带有文字的墓砖(如图),砖侧面刻有“造此是建業人也”的字句。另外附近的墓中铭文砖上刻有“梁官瓦焉師矣”“梁宣以焉師矣”的字样。这可用于说明()A.韩国墓葬照搬中国B.陵园墓砖来自中国C.百济和中国的交流D.朝鲜引进中国文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当今时代韩国出土百济时期武宁王陵墓砖属于建业人制造,且表达学习的意愿,这体现中朝两国存在政治及文化交流,故选C项;百济时期韩国还未产生,且“照搬”说法错误,排除A项;墓碑属于建业人员制造,不等于墓砖来自中国,排除B项;墓砖提及以人为师,并不代表引进中国文化,排除D项。27.明代沿元制设千户所,隶属于卫。图3是明代沿海地区千户所城数量统计图,该图示反映出此时()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图3A.地方管理体制权责不明B.东南海防形势更加严峻C.海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D.沿海经济发展不甚平衡【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沿海地区千互所城中南直隶、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总量远高于辽东、山东和北直隶的北方一带,这直接体现东南沿海比北部沿海军事布防严密,说明东南沿海面临的倭寇等海防问题更加严峻,故选B项;地方管理体制权责不明指地方管理制度中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明确,但材料数据重点表明东南沿海与北部沿海千户所城数量的差异,而非地方管理体制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无明朝对外贸易数据的变化信息,因此不能得出海禁政策得到放松的结论,排除C项;沿海千户所城属于侧重军事功能,而非经济功能,因此材料数据差异体现沿海布防的差异,而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排除D项。28.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秦朝做了这些事情之后,大家的观念就从“夷夏”转变成了更宽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可见政治统一让大家更认同这个国家,故选D项;题目里并没有提到秦朝对远方民族有什么怀柔的政策,只是说他们的观念转变了,“得以落实”没有依据,排除A项;题目里并没有提到民族交往和疆域拓展的事情,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题目里只是说大家的观念转变了,并不是说民族差异就消失了,且“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符合,排除C项。29.汉代在开辟与西域的商路后,派遣宗室公主与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君主和亲日益受到重视;此外还组织学者围绕西域风土人情等著书立说。这些举措提升了汉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终促使汉王朝成为西域诸国朝贺纳贡的“天朝”。这表明汉代()A.丝绸之路与拓展外交空间相契合B.边疆治理仰赖于经济发展C.华夏认同观念萌发促成国家统一D.各民族间实现和谐与平等【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既重视与丝路沿线国家和亲,又组织学者研究西域社会,共同助推汉朝成为西域诸国的天朝,这表明丝绸之路政治功能增强,成为发展与西域诸国友好外交关系的重要纽带,从而拓宽汉朝外交空间,故选A项;派遣公主和亲推动丝路沿线稳定表明边疆治理与外交建设相结合,而非边疆治理依赖经济发展,排除B项;春秋战国华夏认同观念萌发,而材料中的时间为汉朝,排除C项;通过政治和亲、外交往来、文化研究等手段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汉族与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但不能真正实现平等与和谐,排除D项。30.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代画家阁立本的《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图中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阎立本《步辇图》材料二清朝初年,以“从俗从宜”为民族政策的基本方针,实行政教分离政策,继续采取“以蒙治藏”的方式,借助蒙古势力实施对西藏地方的管理。顺治十年,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喇嘛,确立了达赖喇嘛“领天下释教”的宗教领袖地位。同时,又册封顾实汗(明末清初蒙古和硕特部首领),要求他“作联屏辅,辑乃封诉”。雍正和乾隆时期,清政府逐渐改变管理策略,实行藏人治藏,并派遣驻藏大臣直接参与西藏地区的治理,驻藏大臣拥有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利,甚至可以自行处理某些西藏事务。1751年,乾隆帝授予七世达赖喇嘛管理西藏行政事务的权力,建立起由“三俗一僧”组成的政教合一的噶厦政府,负责处理西藏日常政务,但重大事务及驿站紧要事件均需呈请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酌定,涉外事务,唯有驻藏大臣有权办理。清朝对于西藏的治理措施相对于元明而言,更为有效,除政治上的领导管辖外,也通过驻军、用兵、厚赐宗教军事首领、茶马贸易等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军事和经济管理。——摘编自张飞翔《清前期中央对西藏的治理方式研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步辇图》的史料价值。(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政府经略西藏方式的变化,并简析清政府治藏政策的影响。(10分)【答案】(1)《步辇图》以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表现了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禄东赞来唐迎亲并受到唐太宗召见的场面,对于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画中人物的形象姿态、服饰造型、画面构图、篆书、楷书、印章等信息,反映了汉藏服饰造型风格的差异、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画特征等,对于研究唐代藏汉风俗、审美情趣、书画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4分)(2)方式变化:由“蒙人治藏”到“藏人治藏”;由政教分离到政教合一;由间接管理到直接管理;由单一治理到全面治理。(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西藏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西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俗从宜”的治藏措施对后世民族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可从《步辇图》取材内容分析其对某一主题的史料价值,如该图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可得出《步辇图》以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表现了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禄东赞来唐迎亲并受到唐太宗召见的场面,对于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再从画中人物形象姿态、服饰造型、篆书、印章等艺术表现形式角度分析其绘画特征、汉藏服饰造型、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价值,可得出从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画中人物的形象姿态、服饰造型、画面构图、篆书、楷书、印章等信息,反映了汉藏服饰造型风格的差异、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画特征等,对于研究唐代藏汉风俗、审美情趣、书画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第一小问方式变化,据材料二“清朝初年……继续采取‘以蒙治藏’的方式”“雍正和乾隆时期……实行藏人治藏”可得,由“蒙人治藏”到“藏人治藏”;据材料二“清朝初年……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建立起由‘三俗一僧’组成的政教合一的噶厦政府”可得,由政教分离到政教合一;据材料二“继续采取‘以蒙治藏’的方式,借助蒙古势力实施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和“并派遣驻藏大臣直接参与西藏地区的治理”可得由间接管理到直接管理;据材料二“相对于元明而言……除政治上的领导管辖外……加强对西藏地区的军事和经济管理”可知,清朝相比元明,除了加强政治管理,还加强了经济、军事等管理,可得由单一治理到全面治理。第二小问影响,可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治理措施对后世的借鉴作用等角度归纳总结,可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西藏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西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俗从宜”的治藏措施对后世民族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点四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31.492年,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鲜卑氏族血缘联系。496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陆附、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士流”。由此可知,孝文帝的姓氏改革()A.借鉴了汉人政权的门阀制度B.消解了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C.缓解了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D.奠定了隋唐民族融合的基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孝文帝首先打击了鲜卑旧贵族,为确立新门阀扫除障碍,其后模仿汉人统治模式,确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故选A项;孝文帝的姓氏改革主要是在姓氏方面进行汉化,不能完全消解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的门阀势力的出现不利于缓解阶级矛盾,排除C项;隋唐民族融合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而非统治者的某项政策,且孝文帝改革是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排除D项。32.太和九年(485)十月,冯太后采纳给事中李世安的建议,十五岁以上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还田于官,桑田可以作为世业。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这一举措旨在()A.协调阶级矛盾B.开发无主荒地C.恢复发展生产D.照顾地主利益【答案】C【解析】据材料“太和九年(485)十月,冯太后”可知,材料所述为北魏时期,据材料“男子授露田……妇人授露田……露田不准买卖……”可知,北魏时期通过分配土地给农民(包括男女和奴婢,以及考虑耕牛的数量),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露田和桑田的分配制度,特别是桑田可以作为世业,有助于农民长期经营和投入,进一步促进生产,故选C项;虽然土地分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材料中的核心信息是土地分配制度,而不是直接关于阶级矛盾的调和,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了土地分配,但并未明确指出这些土地是无主荒地,且分配土地的直接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开发荒地,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地主或土地所有者的直接利益,而是关注于土地如何分配给农民和奴婢等,排除D项。33.在朱熹看来,荆公(王安石)的市易法“便专措置理财,遍置回易库,以笼天下之利”与《周礼》泉府之职大相径庭,是对周公之制“只为天下之货有不售,则商旅滞留而不能行,故以官钱买之……初未尝以此求利息也”的误解。据此可知,朱熹批判王安石变法()A.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B.未能弥合变法与守成的论争C.违背了客观的市场规律D.付诸于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答案】A【解析】在朱熹看来,王安石的市易法是专门为了理财而设置的,通过遍置回易库来获取天下之利,这与《周礼》中官府购买滞销货物以促进商旅流通、而非谋求利息的做法相背离,故选A项;“弥合变法与守成的论争”,意味着要寻找一种平衡,既要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也要考虑到改革的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减少改革过程中的社会震荡和阻力,这与材料关注于市易法的经济目的不符合,排除B项;市易法遵循了一定的市场规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政府会收购这些商品,避免价格暴跌;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政府再将这些商品卖出,平抑价格,排除C项;朱熹的批判并未涉及到市易法在实际运作中的困难,而是对其目的进行了批评,排除D项。34.宋神宗熙丰之际,政府年财政净收入比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高出25%;且工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和青苗钱的总和。据测算,熙丰之际民众平均税收负担约为12%,个体小农的税负普遍低于10%。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B.冗官、冗兵局面的缓和C.王安石变法的经济举措D.给西夏的“岁赐”被取消【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中包括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工商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
。这些经济举措的实施,能够合理解释为何政府财政净收入会显著增加,特别是工商业税的大幅增长,同时也能够解释为何民众和个体小农的税负相对较低,故选C项;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主要影响的是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并不直接解释为何政府财政净收入会显著增加,特别是工商业税的大幅增长。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与民众税负的直接关系也不明显,排除A项;虽然冗官、冗兵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但题目中并未提及冗官、冗兵局面的变化,且这一现象与工商业税的大幅增长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虽然取消给西夏的“岁赐”可能会减轻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负担,但这与工商业税的大幅增长和民众税负的降低无直接联系。此外,题目中并未提及“岁赐”的取消,排除D项。35.如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时间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答案】B【解析】据材料“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减价出粜”,“以备军需”可知,表格中的支出都是为了应对灾民、稳定粮食价格和支持军事需要,这些都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故选B项;表格中熙宁六年十一月的支出用于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确实有助于发展农业,熙宁七年五月的支出用于减价出粜,也有利于平抑物价,但熙宁九年二月的支出用于军需,与农业发展和平抑物价无关,排除A项;表格中的支出是由政府直接进行,没有提到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排除C项;虽然熙宁九年二月的支出用于备军需,但这只是支出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全部支出情况,排除D项。36.北宋哲宗元祐时期,史官编修神宗朝国史、实录时,多选取司马光《涑水记闻》等资料,尤其是其中的反变法重要人物事迹。因其取材具有明显偏向,以至于被蔡京称为“谤史”。这表明,在北宋()A.党争激烈导致政治腐败B.帝王好恶决定史学风气C.社会变革成为时代议题D.国家放松对社会的管控【答案】C【解析】据材料“多选取司马光《涑水记闻》等资料”、“尤其是其中的反变法重要人物事迹”、“被蔡京称为‘谤史’”并结合所学可知,哲宗时期编修宋朝的国史实录时多采用反变法人物的资料,体现了哲宗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王安石与司马光虽然政见不同,但二者在挽救北宋衰亡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方法、途径有差异,故选C项;虽然北宋政治存在党争,但材料揭示的是史学风气,且未体现政治腐败,排除A项;帝王的态度会影响史学研究,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绝对化,排除B项;社会管控指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包括社会风尚、习惯、行为规范、法律、制度等手段,材料未体现国家对社会的管控情况,排除D项。37.张居正提出:“致理之要,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由此,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吏治改革,出台了以考成法为代表纲领性法规,改变了以往官场道德沦丧的习气,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条件。材料意在强调张居正改革()A.完成了法律体系的构建B.建立了较有效的考核制度C.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D.体现了安民生的价值归旨【答案】D【解析】材料提及张居正认识到国家治理与“安民生”“核吏治”紧密相关,因此其吏治改革“改变了以往官场道德沦丧的习气”,“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条件”,可知张居正改革体现了安民生的价值归旨,故选D项;“法律体系的构建”概念不清,与“以考成法为代表纲领性法规”涉及的是官员考核方面的法规相悖,排除A项;“建立了较有效的考核制度”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张居正吏治改革服务于安民生相悖,排除B项;“杜绝了”绝对化、不合史实,应为“遏制了”,排除C项。38.表1张居正改革前后监察制度的变化(部分)内容改革前改革后关于稽查官员奏章的职责稽查奏章的职责专属于六科六科仍掌稽查奏章的职责,但要受内阁监督关于考查官员应办事情的账簿各衙门置备两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一本送六科查考各衙门置备三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两本作为附簿,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据表1可知,张居正改革()A.制约了君主权力B.体现了台谏合一C.加强了内阁权势D.削弱了六科权限【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要受内阁监督”“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可以看出,内阁权势有所加强,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制约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台谏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六科受到内阁的监察,但是其本身权限并未被削弱,排除D项。【命题意图】本题从明代官员的考核切入,考查张居正变法的影响。试题通过监察内容的变化,凸显张居正扩大内阁权势的意图。本题重在考查和落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9.王莽改制,根据周朝办法造大钱,后又相继发行契刀、错刀、宝货等货币,民间仍用五铢钱。王莽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可见当时()A.制度变革获得法律保障B.币制由复杂走向简单C.托古改制重视民众基础D.政府的货币信用不足【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王莽虽然改革币制,但是民间仍然使用汉朝的五铢钱,王莽对于这种情况进行威胁,说明王莽的货币政策信用不足,故选D项;材料中王莽的诏书体现出其对于币制的态度,但这并不能说明其获得了法律保障,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王莽的币制改革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复杂,排除B项;材料中王莽对于民间使用五铢钱的情况进行威胁,显然没有重视民众基础,排除C项。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344年,商鞅亲自监制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发到全国各地,并采取法律措施,努力督使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商鞅监制的度量衡标准器,现在仍有存世,那就是珍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商鞅方升具体形制如图所示。商鞅方升上有多处铭文,其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摘编自关增建的《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材料二秦汉时期以后,度量衡总是由小变大。东晋至南北朝,增大尤为急剧,但各国情形也并不全同。以古度量衡(指王莽所定度量衡)为标准,南朝尺增大不到一寸,北朝增大到二寸至三寸。南朝,齐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梁、陈两朝恢复古斗秤。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秤仅多二两。隋文帝制定度量衡,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约合今九市寸),等于南朝尺一尺二寸,一斗等于古斗三斗(约合今六升)一斤等于古秤三斤(约合今一市斤三两)。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这个大变革,当时并没有引起民间显著的反对,因为赋役减轻以及南北统一后的经济繁荣,衡量骤增也就不甚感到负担的过重。唐以后历朝沿用隋制,变动不大。——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到秦代统一度量衡的背景和意义。(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度量衡的原因和影响(6分)【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经济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但各个诸侯国均有度量衡标准,计量混乱影响到经济发展;秦统一了中国。(4分)(答出3点可得4分)意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统一后度量衡的广泛运用,促使全国货币、车道修建、农田标准、征收赋税都得到了统一;推动了商品交易;巩固了秦的统一,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权的建立;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度量衡的基础。(4分)(答出3点可得4分)(2)原因:东晋至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社会混乱;统治者把改变度量衡作为盘剥人民的手段;隋朝建立后要稳定社会秩序。(3分)(答出3点可得3分)影响:改革推动赋役征收的统一,减轻人民的负担;改革推动了隋统一全国;改革带来南北统一后的经济繁荣;改革给后代度量衡发展提供了经验。(3分)(答出3点可得3分)【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可知,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和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度量衡的使用反映了经济领域的变化,得出经济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得出但各个诸侯国均有度量衡标准,计量混乱影响到经济发展;据材料一“统一度量衡......‘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得出秦统一了中国。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可知,度量衡统一的意义可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分析,得出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统一后度量衡的广泛运用,促使全国货币、车道修建、农田标准、征收赋税都得到了统一;通过度量衡的统一对商业领域的影响,得出推动了商品交易;通过经济上的措施对政治影响的意义得出巩固了秦的统一,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权的建立;从制度的传承角度分析,得出基本上奠定了后世度量衡的基础。(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增大尤为急剧......各国情形也并不全同”得出东晋至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据所学可知,政治环境影响国家政策,得出战乱频繁,社会混乱;据材料二“秦汉时期以后,度量衡总是由小变大”可知,标准变大体现出交易的基数变大,得出统治者把改变度量衡作为盘剥人民的手段;据所学可知,隋朝统一后,安定人民生活的基本措施之一是稳定经济秩序,得出隋朝建立后要稳定社会秩序。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一斗等于古斗三斗”可知,隋文帝的改革重新统一了征税和民间贸易的标准,得出改革推动赋役征收的统一,减轻人民的负担;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原理得出改革推动了隋统一全国;据材料二“赋役减轻以及南北统一后的经济繁荣”得出改革带来南北统一后的经济繁荣;据材料二“唐以后历朝沿用隋制,变动不大”得出改革给后代度量衡发展提供了经验。1.【唯物史观.学习情境.中国古代法治的历程】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这是成文法典的初次公布,遭到了晋国叔向的责备。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孔子批评其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段材料反映了()A.百家争鸣推动政治大变革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C.法家思想更适合时代需要D.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据材料“成文法典的初次公布......‘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均遭到了传统贵族的反对,反映了新旧制度和思想的冲突,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体现,故选D项;郑国子产铸刑书和晋国铸刑鼎反映的是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变革,政治变革是经济领域土地私有带来的影响,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是春秋时期政治和经济出现新现象的反映而非推动因素,排除A项;据材料“叔向的责备......孔子批评”可知,成文法的公布遭到了旧贵族的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未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铸刑书和铸刑鼎体现的是以法治理国家,法家思想比其他思想更适合时代需要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2.【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据考证,我国早在秦始皇时就设有博士,但不是学位,而是官名。《汉书·百官志》里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三国时期,魏明帝采纳卫觊的意见,在“廷尉”之下,正式设置律博士,专门负责增长司法官的专业素质与办案水平。从魏至宋,几乎每朝都有律博士。律博士的设置()A.完善了国家的司法程序B.践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C.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律博士的设置旨在提升司法官的专业素质和办案水平,这有助于加强封建王朝的司法管理,从而维护其统治,故选D项;国家的司法程序是法律规定的解决案件争讼的步骤和方法,而材料中律博士的设置虽有助于提升司法官的专业素质,但与完善国家的司法程序无关,排除A项;依法治国是一个现代概念,而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中国的历史情况,排除B项;虽然提升司法官的专业素质可能对社会秩序有积极影响,但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直接归因于律博士的设置,排除C项。3.【学习情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北方后,诸多百姓返回故土,但因离乡日久,土地、房产所属权认定困难,争端不断。鉴于此,汉臣李安世上书孝文帝,提出“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的主张,推动国家重新丈量土地。该主张()A.导致“田制不立”B.催生“大索貌阅”C.制止“地权侵吞”D.助推“均给田地”【答案】D【解析】据材料“所争之田……悉属今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百姓返回故土,土地、房产所属权认定困难,争端不断,李安世提出主张重新丈量和分配土地,推动北魏进行人口和土地的普查与登记,按一定的规格“均给天下民田”,因此这一主张助推“均给田地”的推行,故选D项;这一主张推动了均田制的确立,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隋朝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与均田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无主荒地分给小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不在均田范围,因此均田制无法“制止”“地权侵吞”,只能一定程度上重新分配土地使用权,排除C项。4.【史料实证.数字表格题.户籍制度】下面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至武则天神龙元年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变化整理的数据(按照每户一丁计算)。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武则天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籍面人口/万户300约380约615实际控制人口/万户300约380约430籍面年增长率——1.85%0.91%实际年增长率——1.85%0.23%A.政府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B.均田制遭到一定的破坏C.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趋向崩溃D.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减轻【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至武则天神龙元年”“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变化整理的数据”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以国家控制的人丁和土地为基础的,公元7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唐政府实际控制的人口减少,表明均田制将难以维系,因此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用来研究这一时期均田制遭到一定破坏的情况,故选B项;表格只能看到户籍上记载的人口与实际控制人口的情况,无法反映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情况,排除A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变化,而材料数据仅能显示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的情况,无法判断中央集权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仅能显示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的情况,无法从表格中得出赋税情况,不能判断农民负担是否减轻,排除D项。5.【唯物史观.史学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下面是唐代王建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树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将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蕃乐。A.是封建经济向边疆传播的反映B.体现了唐朝与边疆民族相互认同C.说明唐朝诗歌对边疆影响广泛D.折射出唐朝与边疆民族关系和谐【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王建诗歌描绘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农耕方式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这体现唐朝与边疆民族相互认同,故选B项;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农耕生产方式是封建经济向边疆传播的反映,但这只是该诗的部分内容,排除A项;诗歌描绘边疆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农耕生活方式,是汉族生产方式影响边疆,而非汉族诗歌影响边疆,排除C项;唐朝与边疆民族战和不断,而非稳定和谐,排除D项。6.【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章在辽国很受欢迎,说明辽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也学习了汉族文章,由此促进了辽国境内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出使辽国,而非西夏,排除A项。绍兴和议涉及的是南宋与金的协议,排除B项;辽国借鉴了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全盘继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7.【史料实证.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近公布了司马逸客墓志,署为员半千撰。志主司马逸客,字隐朝,景云二年(711)夏卒于长安,十一月葬于洛阳。墓志载:“垂拱二年,应制举通乙科,敕授郑州管城尉(郑州治所在管城县),转缑氏(河南府缑氏县)主簿……又令检校凉州都督兼赤水军及九姓、陇右诸军州节度等大使、同城道大总管兼右御史中丞。”据此可以推断,志主司马逸客()A.参加每年举行的制举考中进士B.其地方官职由州官、县官任命C.检校都督等职官重在防范突厥D.追随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答案】C【解析】据材料“又令检校凉州都督兼赤水军及九姓……兼右御史中丞”结合所学可知,凉州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唐朝时期,凉州是唐朝与突厥边疆势力的前沿地带。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检校都督等官职,目的是防范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故选C项;每年举行的是常举,而不是制举,排除A项;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官职是由中央任命的,不是由州官、县官任命,排除B项;“景云二年(711)夏卒于长安”,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是在755-763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8.【史料实证.档案文献.中国古代教化】下表是依据唐太宗至玄宗初期颁行的礼典大致情况整理的。这可用以佐证唐代()名称颁行皇帝内容《贞观新礼》唐太宗包括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十二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计一百三十篇,分为一百卷《显庆礼》唐高宗卷数增至一百三十卷,篇数增至二百九十九篇,“增损旧礼,并与令、式参会改定”《大唐开元礼》唐玄宗一百五十卷,包括序例三卷,吉礼七十五卷,宾礼二卷,军礼十卷,嘉礼四十卷,凶礼二十卷A.思想出现融合之势B.注重规范社会秩序C.政府重视家训编撰D.实行隆礼重法方针【答案】B【解析】礼典是有关礼仪规范的大典,由表格看,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初期,国家不断完善礼典,制定的礼典越来越宏大,卷数和篇数不断增加,体现出注重规范社会秩序的特征,故选B项;题干所述均为礼典,都是关于礼仪规范的内容增加和细化,并未涉及到其他思想的融入,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思想出现融合之势的结论,排除A项;家训是针对家族内部秩序的,而题干所述礼典属于国家的礼仪大典,二者适用范围不同,所以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隆礼重法是主张国家治理中注重礼和法两方面的作用,而表格中均只涉及“礼”,没有“重法”的内容,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实行隆礼重法方针的结论,排除D项。9.【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藏族地区在明朝时被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当地僧侣首领法王、王等称号。清政府则以1653年五世达赖进京朝觐为契机,分别对五世达赖和当时掌握西藏军政大权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进行了正式册封。这反映出清朝()A.创新了管理民族事务的策略B.确立了对西藏的政治统辖权C.在西藏推广并实施盟旗制度D.采用分而治之办法治理西藏【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由明朝给当地首领封号到清朝对当地达赖和首领进行正式册封。据所学可知明朝对藏区首领进行封号属于羁縻措施,它是通过承认民族首领的一定的自治权来维护多民族国家,而清朝的正式册封是通过授予称号和官职的方式来承认和册封边疆民族的首领,这种做法将授予权集中在中央,从而确立了清朝对西藏的政治统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性
- 现代社区医疗与养老服务一体化构建
- 生产技术如何推动商业创新
-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 现代办公环境下的数据保护教育
- 校园内的绿色交通推广计划
- 生物质能源技术推动公共交通变革与挑战分析
- 生态系统服务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
- 现代办公中车间的信息安全管理
- 现代办公软件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巧
- 胎儿性别鉴定报告模板
- 大学生就业指导PPT(第2版)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家具安装工培训教案优质资料
- 湖南大一型抽水蓄能电站施工及质量创优汇报
- 耳穴疗法治疗失眠
- 少儿财商教育少儿篇
- GB 1886.1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紫胶(又名虫胶)
- 初二上册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envi二次开发素材包-idl培训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
- 西门子starter软件简易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