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单元-先秦时期(测)(解析版)_第1页
第01单元-先秦时期(测)(解析版)_第2页
第01单元-先秦时期(测)(解析版)_第3页
第01单元-先秦时期(测)(解析版)_第4页
第01单元-先秦时期(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专题先秦时期能力提升检测卷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一.单选题(含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22·湖南岳阳高三·1)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我国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主要粮食产区,排除A项;我国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而非普遍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得不出“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表述错误,排除D项。2.(2022·江西省南昌市三模·24)下图为西周晚期的散氏盘。其内底铭文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了矢(cè)国攻打散国,周天子应散国之请派人调解,并见证矢人赔付给散氏田地、划定赔付的田地及封界,最后举行盟誓之事。这表明当时()A.青铜器的功用发生改变B.盟誓活动强化了宗法制C.旧的井田制度已经瓦解D.传统规制出现重要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其内底铭文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并见证夨人赔付给散氏田地、划定赔付的田地及封界,最后举行盟誓之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一井田制,而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西周晚期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这对井田制度是严重的破坏,这反映了新的经济因素已经出现,开始冲击传统的经济体制,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使用,主要功能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宗法制与血缘关系有关,而材料讲的是井田制,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排除C项。3.(2022·东北三省四市一模·24)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侯之间,长曰“伯父”,少曰“叔父”;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父”这一称谓的泛化()A.源于学在官府局面打破B.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瓦解C.利于不同社会群体团结D.反映父系社会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父”这一称谓由西周时期适用于周王室与同姓诸侯之间,变成了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的称谓,且都是尊称,这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团结友好,故选C项;题干中“父”的称谓与学在官府这种官方教育局面无关,变化之后的称谓只与人的长幼有关,排除A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父系社会早在原始社会就形成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4.(2022·四川省凉山州三模·24)1953年,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了接近6880余枚的海贝,经过专家的鉴定,是主要产于台湾、海南等地,还有阿曼湾、南非地区的贝。根据这一考古发现,可以推知()A.商朝妇女对海贝有特别的喜好B.台湾地区已经归属商朝统治C.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D.商朝的贸易发展进一步扩大【答案】D【解析】

由材料“是主要产于台湾、海南等地,还有阿曼湾、南非地区的贝”可知殷商时期商业活动范围广阔,远远超出商朝的统治区域,故选D项;商朝海贝被视为货币,而非女性的装饰品,排除A项;“已经”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显改善”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5.(2022·广东省茂名市二模·2)1975年陕西岐山出土了西周中期裘卫家族的一批青铜器,其中《三年卫》铭文记载了裘卫用价值百朋的物品,换回矩伯“十三田”土地之事,整个过程均有“三有司”参与。这一记载说明西周中期()A.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C.该交易可信度不高D.旧有土地制度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三年卫孟》铭文记载的是西周中期土地买卖且有政府官员参与买卖过程的信息,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土地私有现象,所以D项正确;土地买卖不足以证明分封制趋于崩溃,A项错误;土地所有制只有通过国家政策规定才能确立,B项错误;青铜铭文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C项错误。6.(2022·河南省六市二模文综·24)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该情况()A.表现了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B.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C.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D.表明人们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答案】C【解析】商代天象观测侧重于风、云、雨、阴、晴等跟农业相关的信息,所以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C项;崇拜自然的观念表现出来应该是对自然的敬重和膜拜,而不是记载天象,且天象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上述情况不能表明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排除A项;对王权的神化是将天子与上天的神秘力量结合起来,而不是仅观测和记录天象,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的发掘,表明我国已经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而不是商代,排除D项。7.(2022·重庆市二模(主城区)历史·1)据格伯簋铭文记载,西周时期,格伯用殹妊、仡和甸殷崇地的三十田,从倗生那里换取了四匹好马,并在零谷和谷树木标记。书记官吏戠武建立了文书档案,规定了界域。这反映出在当时()A.自耕农经济发达B.井田制度已被废除C.土地私有制萌芽D.政府鼓励土地交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格伯用殹妊、仡和甸殷崇地的三十田,从倗生那里换取了四匹好马”“书记官吏戠武建立了文书档案,规定了界域”,可知当时土地的交换与买卖已经出现,而且政府对这种行为给予支持和认可,说明当时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故选C项;自耕农经济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且格伯的身份是贵族,并非自耕农,排除A项;井田制被废除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排除B项;格伯交换土地是个人行为,政府并未采取鼓励措施,排除D项。8.(2022·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山东卷·1)《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武王伐纣之前,进行誓师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称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罚”,据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此举意在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法”的信息,排除A项;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不能反映“惟恭行天之罚”的信息,排除D项。9.(2022·云南省师大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24)《周礼》关于西周都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周()A.实行“工商食官”B.城市经济有所发展C.市场管理完善D.商品交易受到限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可知西周时期市场交易在城市中存在固定的地点,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官职用于规范市场交易,说明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有所发展,故选B项;“工商食官”主要强调的是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必须为官府服务,材料中并未对市场交易的对象进行具体说明,排除A项;西周时期城市经济处于兴起阶段,城市管理依然不完善,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政府对商品市场秩序的规范,并未对商品交易进行限制,排除D项。10.(2022·福建省三明市高三上末质量检测·2)西周的诸侯国是在原有邦国内将同姓兄弟或亲信“插队”进去,像“掺沙子”。新封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是()A.形成二元政治体制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保障原有世袭权利【答案】B【解析】西周王室无论采取什么举措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则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故选B项;原有邦国和新封的邦国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结果是形成二元政治体制,这是“掺沙子”的结果,而不是意图,排除A项;西周时期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具有较大的世袭统治权,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由于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而新封的邦国是一个个的地方实体,所以就没法保障原有的世袭权利了,排除D项。11.(2022·福建省漳州市闽东南高三4月诊断性联考·1)《诗经》中记载了“大田多嫁,既种既戒”的民间歌谣,但其实更早的《易经》也记载了“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的民间歌谣。由此可知()A.面临战争是古代人民生活的常态B.传统典籍记录和反映着先民生活C.《易经》中记载了最早的民间歌谣D.记载民间歌谣是传统典籍的习惯【答案】B【解析】据材料“《诗经》中记载了‘大田多嫁,既种既戒’的民间歌谣,但其实更早的《易经》也记载了‘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的民间歌谣”,《诗经》和《易经》中分别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战争活动,说明传统典籍记录和反映着先民生活,故选B项;古代人民生活除了战争之外还有农业生产和生活,战争只是其中一种状态,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易经》早于《诗经》,而且“最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传统典籍范围较广,而材料中只有两本传统典籍记载了民间歌谣,并不能说明所有传统典籍都具有这样的习惯,排除D项。12.(2022·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高三3月联考·1)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人物诸侯国主张或改革措施管仲齐国“以劳收禄”“收禄不过其功”“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乐毅燕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申不害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吴起楚国“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明法审令”“砥砺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B.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C.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管仲所主张的“以劳收禄”、乐毅的“察能而授官”、申不害的“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吴起的“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等相关内容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使得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无法继续实行,代之而起的是赏罚严明的制度,这就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故选D项;在题干表格内容中仅是述及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变法的相关主张,并且在诸多主张中并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的主题,排除A项;“循法令”的意思是说让老百姓遵纪守法,“明法审令”的意思是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其所体现的是“依法治国”,这样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中述及了相关“按照军功授予爵位”和“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但是并没有述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13.(2022·安徽省高考冲刺卷·24)根据近年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吴问篇》中记载,春秋晋国赵氏采用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同时,赵氏“公无税焉”,不按亩征税,其余五卿都“伍税之”,即五分抽一的税制。在齐国,田成子对外借粮继续用先辈的小斗进、大斗出的办法。这些举措()A.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兴起B.推动宗法关系逐步瓦解C.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确立了私田的法律地位【答案】A【解析】据材料“赵氏采用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赵氏‘公无税焉’,不按亩征税”可知,赵氏采用最大亩制,“公无税焉”是维持原来的税收不变,这些减轻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经济措施,没有涉及血缘关系,不会推动宗法关系的瓦解,排除B项;据所学,中央集权制度是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孕育,而材料时间是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据所学,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私田的法律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4.(2022·江苏省连云港市二模·1)《左传》载,晋文公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大臣子犯以民未知义,(因)未安其居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等理由谏阻。于是晋国采取了入务利民作执秩以正其官等措施,数年后一战而霸。据此可知时晋文公能够称霸是因为他()A.宣扬礼治,完善制度B.崇尚儒学,伸张信义C.以民为本,专务生产D.善于纳谏,注重德教【答案】D【解析】由材料“大臣子犯以民未知义,(因)未安其居民未知礼”、“于是晋国采取了入务利民作执秩以正其官等措施,数年后一战而霸”可知晋文公听从大臣子犯的建议,对百姓进行教化,让其知义知礼,最终取胜,说明晋文公善于纳谏,注重德教,故选D项;材料中只体现出礼治的思想,没有涉及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仅从推行教化不能得出晋文公崇尚儒学的结论,排除B项;“以民为本,专务生产”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15.(2022·陕西省咸阳市高三高考模拟检测·24)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千一”。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答案】D【解析】据材料“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千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对能够安定社会的人持赞许态度,说明当时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变革历程加快,统一安定成为人们的诉求,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动乱时期,秦朝才进入君主专制时代,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儒家学者希望社会安定统一,而法家则强调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排除C项。16.(2022·河南省新乡市二模文综·24)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士人应该“以四海为家”,如果“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他还主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甚至把反对贪恋安居,反对留恋乡土,反对心系恩惠,提高到士之为士、君子与小人之界分的高度。孔子的这些主张()A.得到了贵族阶层的认同B.体现了诸子思想的交融C.说明士已被统治者重用D.顺应了时代变迁的需求【答案】D【解析】据材料“主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甚至把反对贪恋安居,反对留恋乡土,反对心系恩惠”,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兴起,士阶层的兴起,孔子提出了“四海为家”的思想,强调人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时代改革的潮流而不应该留恋故土,故选D项;孔子思想并未得到贵族阶层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孔子一位思想家,并没有提到其他思想家与孔子思想相同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是孔子思想,并不是关于诸侯重视士阶层的内容,排除C项。17.(2022·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1)《吕氏春秋》在《十二纪》中强调,施政要依照十二月令行事,而十二月令实际上是长期农耕经济和农耕生活经验的总结;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尤其强调其意义不仅限于经济方面,更可以“贵其志”。这反映了古代圣王()A.重视农耕经济的作用B.重视民心民志的教化C.重视自然经济的规律D.重视施政经验的总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更可以‘贵其志’”,可知材料主要强调施政者需要通过对农业的重视来引导农民形成重视生产的意识,体现了当政者对百姓的思想教化,故选B项;重视农耕经济只是引导农民形成重视生产意识的手段和方式,排除A项;“而十二月令实际上是长期农耕经济和农耕生活经验的总结”说明十二月令更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并非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安排生产,排除C项;重视农业施政经验的总结也只是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体现,排除D项。18.(2022·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综·24)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一同国之义”。《道德经》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反映了()A.儒墨的思想具有趋同的特点B.道家思想具有消极避世色彩C.诸子主张均适应了时代潮流D.诸子思想差异源于时代变革【答案】D【解析】据材料“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一同国之义’。《道德经》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可知孟子主张王道,墨子主张共同的价值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故选D项;儒家的仁是有等级的,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两者并不趋同,排除A项;道家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思想具有消极色彩,但这里的无为而治是治国理念,排除B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受到了统治者重视,其他学派并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排除C项。19.(2022·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一模·25)据《管子》记载,蚩尤在葛卢之山发现了最古老的铜矿,炼成了刀剑和铠甲,这就是中国宝剑的起源。但汉代小说《十洲记》却坚持认为,最古老的宝剑来自西方世界,是周穆王征伐西戎,迫使对方交出的“昆吾割玉刀”。这说明()A.《管子》的记载符合历史真实B.历史叙述不能再现历史事实C.只有一手史料才具备历史价值D.史学研究需多方史料来印证【答案】D【解析】据材料“据《管子》记载,蚩尤在葛卢之山发现了最古老的铜矿,炼成了刀剑和铠甲”“最古老的宝剑来自西方世界,是周穆王征伐西戎”,可知关于中国宝剑起源不同材料具有不同观点,《管子》认为宝剑起源于蚩尤,而《十洲记》认为宝剑来源于西戎,两种说法只有单一史料,进而说明史学研究需要多方史料来考证,故选D项;《管子》的记载属于孤证,还需要其它史料加以佐证,排除A项;历史叙述可以尽可能再现历史事实,排除B项;“只有一手史料才具有历史价值”说法过于绝对,二手史料也具有历史价值,排除C项。20.(2022·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1月检测·1)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这说明()A.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B.原始儒学孕育了中国传统科技C.孔子为师意在培养“博学通才之士”D.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相得益彰【答案】C【解析】由材料“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可知孔子修订的五经作为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经典,涉及内容广泛,意在培养博学之士,故选C项;“皆为百科全书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传统科技孕育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活动中,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21.(2022·广东省肇庆市二模·1)表1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典籍对周公的记述表典籍记载《尚书·大传》(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墨子·贵义》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据表中内容可知,新兴的士阶层借助周公()A.重建礼乐秩序B.构建理想政治C.倡导重儒风尚D.恢复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题干中《尚书·大传》《墨子·贵义》《孟子·离娄下》将周公塑造成理政能力强、勤政、秉公执政的形象,体现了儒家、墨家的理想政治,故选B项;“重建”不合史实,墨家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与儒家思想有异,排除C项;“恢复”不合史实,墨子不主张贵族政治,排除D项。22.(2022·湖北省武昌区高三年级1月质量检测·1)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文物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正面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B.书法艺术的发展C.铸造工艺的提高D.宗法体系的崩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正面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这反映了铸造工艺的提高,故选C项;君主专制出现在秦朝以后,材料的时间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铸造工艺的提高,并不是讲书法艺术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而材料反映的是铸造工艺的提高,排除D项。23.(2022·广东省茂名市一模·1)“天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此时的“天下”并不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至战国时,孟子提出“以夏变夷”,“天下”亦将“四海”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B.中央集权逐步强化C.周天子的权力不断增强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下’亦将‘四海’纳入其中”可知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故选A项;秦朝到清朝,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排除B项;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排除D项。24.(2022·河南省高考联盟高三12月联考·1)从甲骨文形体图来看,德字左边是“彳”,表示行走。右边眼睛上有直线,表示“行正、目正”。发展为金文后,右边眼睛下加了一颗心,即要“心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A.中国文字结构发展一脉相承B.早期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发展C.儒家重德尚贤观点影响深远D.心理认同是华夏文明的内核【答案】B【解析】由材料“行正、目正”、“心正”可知甲骨文中“德”的书写从注重行为到注重品德,说明对人的行为规范逐渐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仅只提及“德”字,不能以偏概全所有的汉字,排除A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心理认同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52分)25.(2022·广东省揭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测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14分)【答案】(22分)(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2分)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6分)(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6分)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8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首先在图一找到“华夏部落”的地理位置,然后对比其从图一到图四的演变可知,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图二

西周分封形势图”并结合所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了宗法分封制,此制度下开发了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据材料图三图四形势图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历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据材料“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并结合所学分封制可知,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可知,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据材料二“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可知,改汉姓、迁汉籍;据材料二“文帝‘诏祀唐尧于......虞舜于......夏禹于......周文于.......”可知,祭祀先代诸圣。第二小问意义,可以将题目中“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细化,从对中华民族整体、对北方各民族、对汉族三方面来看,对中华民族整体;据材料二“自谓黄帝之后”和“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改为洛阳户籍”可知,其汉化措施有利于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据材料二“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可知,族群关系是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其“中国认同”的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加深了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对北方各族而言,其措施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对汉族而言,其改汉姓、入汉籍等汉化措施,延续了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26.(2022·北京市顺义区一模·16)(18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材料一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材料二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材料三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和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婚姻制度注重“引礼入法”的原因。(14分)(2)阅读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答案】(10分)(1)相同点:都重视程序和礼仪;原则上都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不平等。(6分)不同点:西周重视周礼,汉代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或引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