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在种茶、制茶、烹茶、品茶、饮茶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礼仪、风俗、习惯,即茶俗。②魏晋南北朝是茶俗的萌芽期。当时,饮茶的功用主要局限在解渴、解酒、佐餐、药用、祭祀、养生等方面,也出现了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初步倾向。③饮茶风尚的盛行始于唐代。唐初,北方虽有人饮茶,但饮茶之风主要局限在东南、西南等地。8世纪初,唐肃宗下令禁酒,民间遂以茶代酒,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扩展。开元之后,饮茶普及。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生动地描绘了茶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的景象。当时,南方所产茶叶,大多沿大运河销往北方。④唐代饮茶风气的兴盛,与唐代的茶叶生产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密切关系。唐朝茶叶主产地遍及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八大茶区的43个州郡,已基本构成现代茶叶产区的框架。“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并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⑤唐代茶风的兴盛和饮茶品位的提高,还得益于陆羽等人的推动。陆羽《茶经》的问世,让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饮茶活动,成为充满情趣和诗意的文化现象,使茶道具有了澄心静虑、畅心怡神的美学含义。同时,“茶神崇拜”成为茶俗内容之一。中唐以后,陆羽被人们奉为“茶神”,茶作坊、茶库、茶店、茶馆和各产茶区都有供奉,千年不衰。有的地方,还以卢仝、裴汶为配神。⑥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风炽盛的王朝,诚如王安石《议茶法》所言:“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如果说唐代茶道流行的最大贡献是形成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那宋代茶风炽盛的最大成就是将这种生活艺术演化为日常生活的必需。⑦宋代茶艺更为精进,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重在玩其味的茶游戏。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沉迷于新奇刺激的斗茶和分茶游戏中。斗茶,因为要品评高低,决出胜负,故又称“茗战”。斗茶除比较茶叶品种、制造、出处、典故和对茶的见解,还要比较烹茶的用水和水温以及汤花等。苏辙《和子瞻煎茶》诗云:“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形容的正是这种炽热的斗茶风气。⑧宋代茶风炽盛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饮茶功能的广泛性。朋友聚会,迎来送往,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茶。宋徽宗赵佶精通茶艺,撰写了《大观茶论》。苏东坡精于种茶、煮茶、品茶,写了许多出色咏茶诗词。这些大人物的参与对炽热的饮茶风气起到了助推作用。⑨元明清是我国茶俗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饼茶主要供皇室贵族享用,民间则以散茶为主。元代蒙古人的饮茶方式,除吸收某些汉族之法,还结合本民族特点,创制了配加特殊佐料的炒茶、兰膏、酥签茶。⑩明代倡导的以散条形茶代替饼(团)茶、以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改变了传统的研末而饮的煎饮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代还出现了别具一格的“焚香伴茗”。所谓“焚香伴茗”,指品茶时在茶室内焚香,这不仅增加了清香之气,更增添了一份情趣,让饮茶人产生舒适之感。⑪清代出现了红茶与乌龙茶这两大新的茶类,至此,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等我国茶叶结构的六大种类正式形成。清代与茶有关的礼仪甚多,民间婚嫁中茶叶必不可少。(摘自余悦《中国茶俗文化的变迁》)材料二:①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开创之书,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评价《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认为《茶经》分清了饮茶的源流,确定了制茶基本工具,教导人如何制作高品质茶叶,设定了饮茶整套器具,确立了煮茶的方式。《茶经》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②《茶经》7000余字,分上中下3卷,共10章。《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从而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③茶不仅融入唐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激发了唐代士子文人的情思和审美,中唐以后,越来越多的诗歌把茶作为主角来抒写。就数量而言,《全唐诗》诗名中含有“茶”或“茗”的有109首。从诗歌内容分析,含有“茶”字的诗歌394首,含有“茗”字的诗歌153首,共547首。从历史发展序列来看,茶诗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唐代前期无人写茶诗,唐代中期共创作158首茶诗,唐代后期共创作233首茶诗。这一时期的茶诗,种类齐全,不仅数量上实现了突破,创作质量也颇为上乘。盛唐茶诗以五律为主,中晚唐古诗、绝句、律诗兼备,体裁广泛,五言、七言、杂言等句式并存。从诗歌旨趣方面看,唐代茶诗呈现的是攒天地于尺牍、容时光于瞬间,体现的是轻松、细腻、活泼、自由且易于亲近的气氛。……④陆羽《茶经》是唐代茶文化滋养出的硕果和菁华,因其非凡成就和崇高地位,反过来又助推唐代茶文化迈入“灼灼其华”的繁盛景象。我认为陆羽和他的《茶经》为茶文化带来了三重“革命”:首先是学理“革命”,他把前人在产茶、制茶、煮茶、饮茶等各领域的经验加以总结,并上升到了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层面;其次是程式“革命”,陆羽的贡献让茶叶的采摘、制作、品饮等都有了规制可循;最后是茶人“革命”,陆羽促进了茶与人的品性和道德气脉相通,至今我们都可以通过茶来修身养性。——(摘自宋时羴《陆羽〈茶经〉与唐代茶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初步倾向,而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普通的饮茶活动成为充满情趣和诗意的文化现象。B.宋代茶艺比唐代更精进,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茶游戏,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沉迷于新奇刺激的斗茶和分茶游戏中。C.元代的饮茶,创制了配加特殊佐料的炒茶、兰膏、酥签茶;明代的饮茶,倡导瀹饮法,改变传统的煎饮法,具有划时代意义。D.茶不仅融入唐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激发了唐代士子文人的情思和审美,中唐以后,茶诗创作在数量上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饮茶风尚的盛行始于唐代,开元之后,饮茶普及,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就描绘了茶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的景象。B.宋代茶风炽盛,将饮茶艺术演化为日常生活的必需,《梦粱录》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C.宋代茶风炽盛突出表现在饮茶功能的广泛性上,如“若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锻匹茶饼”就说明茶饼作为聘礼用于嫁娶。D.从诗歌旨趣方面看,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体现的是雨声鼎沸和活泼自由。3.下列选项是关于陆羽的对联,不适合挂在“茶店茶馆”的一项是(3分)A.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B.陆羽谱经启茶道,雅士品茗悟人生。C.活火烹泉价增陆羽,春风啜茗谱品旗枪。D.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他人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请分析两则材料在“引用”上的不同之处。(4分)5.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划线句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马背上的民族迟子建我童年生活的山镇离鄂伦春人的居住地很近。黄昏的时候,我常到公路玩耍,有几次撞见鄂伦春的马队经过。骑在马上的都是鄂伦春的男人,他们穿着过膝的蓝布旗袍,挎着枪,用兽皮去县城换取食盐和肥皂。一听到马蹄声从公路一侧流水般的袭来,我就连忙躲在路边,满怀好奇和胆怯地望着马队经过。父亲年轻时曾当过一段时间放映员。他对我们说,他去给鄂伦春人放电影,每次都被灌得酩酊大醉,有的时候醉得连机器都摆弄不了,让那些候在场地上的人空等。父亲说,你要是不喝醉,鄂伦春人就认为你不诚实。在我们山镇,有关鄂伦春人的传说特别多。人们说他们爱打架斗殴,杀人可以不伏法;说他们爱喝酒,爱吃生肉,爱跳舞;说他们的人死后要吊在树上“风葬”;说他们住在松木搭制的“撮罗子”里;说他们在水上撑的是轻巧的印着花纹的桦皮船;还说他们的人生病了不用去医院看,请个“萨满”来跳神就可以除病。基于这些传说,我每次见到鄂伦春人的马队时,都有些战战兢兢,生怕他们把我当作山林中的一只野兔,在马上冲我开一枪。有一次马队中的一个鄂伦春小伙子在经过我身边时勒住马,吓得我魂都要丢了。他笑着,从背囊里取出几块乌黑的肉干给我,然后又策马前行了。我捧着鹿肉干,得意洋洋地回家,说鄂伦春人给的,家人都很吃惊。我们嚼那肉干,怎么也嚼不烂,这使我相信我们汉族人的牙齿就是连弱小的鸡鸭都可以钻过的破烂篱笆,而鄂伦春人的牙齿就像石壁上嶙峋的石头一样坚不可摧。鄂伦春人被称为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喜欢狩猎,骑马善射。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虽然它没有形成文字。他们游荡在山林中,就像一股活水,总是让人感受到那股蓬勃的生命激情。他们下山定居后,在开始的岁月中还沿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上山打野兽,下河捕鱼。我没有见过会跳神的“萨满”,但童年的我那时对萨满有一种深深的崇拜,认定能用一种舞蹈把人的病医治好的人,他肯定不是肉身,他一定是由天上的云彩幻化而成的。几年前,我来到鄂伦春人的定居地。我看不到那些骑在马上的英武的男人了。他们的民族服装,也只有到了特殊的节日才会被穿在身上。至于传说中的“萨满”,也只有到了为外地游客展示民族风貌时,才会披挂上“神衣”,做一些空泛的动作,全没了那种与灵魂共舞的“出神入化”的感觉。我在一户居民的堷角,发现了一只破败的桦皮船,它沾满尘垢,已然成为这个民族的化石。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公路上相遇鄂伦春人的马队的情形,不由怅然若失。那时马上的鄂伦春人是那么地富有朝气,而他们背后的森林也不似今日这么因过度的砍伐而稀疏矮小,而是苍翠繁茂,浓荫遮天。文本二: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竞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_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节选自贾平凹《秦腔》)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鄂伦春人的马队形象以及他们与外界的交换活动,展现出其独特的生活风貌和传统的经济模式。B.文本一鄂伦春小伙子给“我”肉干的情节,体现了鄂伦春民族善良友好、热情待人的美好品质。C.文本一通过对鄂伦春民族文化元素的描写,揭示了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传承困境与发展危机。D.文本二详细描述秦川的地域划分以及当地的语言特色,是为了说明秦腔的产生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7.关于文中划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转述鄂伦春人的传说时运用排比,突出展现了鄂伦春民族的神秘性。B.文本二通过背、赶、端、蹲等动作刻画出秦川农民质朴、粗犷的生活情态。C.文本二秦腔是秦川农民们劳作后缓解疲劳的放松方式,也是他们排遣痛苦的宣泄方式。D.文本二“二愣”一词看似调侃,实则蕴含着对秦川农民们憨厚直率性格的欣赏与认可。8.简要分析两个文本叙述人称的作用。(4分)9.文本一作者“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公路上相遇鄂伦春人的马队的情形”,为什么“怅然若失”?请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蟲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材料二:吴王曰:“寡人将北伐齐鲁,道出胥门,过姑胥之台,忽然昼梦。子为占之,其言吉凶。”伍子胥闻之,谏曰:“臣闻兴十万之众,奉师千里,百姓之费,国家之出,日数千金。不念士民之死,而争一日之胜,臣以为危国亡身之甚。越之为病,乃心腹也。愿大王定越而后图齐。”吴王不听,遂伐齐。吴王既胜,乃使行人成好于齐,吴齐遂盟而去。吴王还;乃让子胥曰:“吾前王履德明,垂功用力,为子西结强仇于楚,赖天降哀,齐师受服。寡人岂敢自归其功?乃前王之遗德,神灵之祐福也。若子于昊,则何力焉?”伍子胥攘臂大怒,释剑而对曰:“昔吾前王有不庭之臣,以能递疑计,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所患外不忧,此孤僮之谋,非霸王之事。”(选自《吴越春秋》,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无需断开,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3分)胥闻A事君犹事父也B爱同也C严等也D太古以来E未尝见人君F亏恩为臣G报仇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带领,率领,与《出师表》中“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引”意思不同。B.切,直率,真切,与李密《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切”意思相同。C.让,责问,责备,与《苏武传》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相同。D.释,解下,放下,与《屈原列传》中“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的“释”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伍子胥率吴军大败楚军并要以牙还牙报复楚国,楚国悬赏千金以寻求退兵之法,伍子胥最终却因渔夫一番话而作罢。B.伍子胥性情耿介,刚正不阿,范蠡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伍子胥的性格会造成被吴王无情诛杀的后果,非常不明智。C.伍子胥认为范蠡并不了解自己,为报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惟有誓死效忠,忠于职分,即使含冤受屈,至多一死而已。D.吴王夫差拒绝伍子胥进谏执意伐齐,获胜后严词指责伍子胥未为吴国尽力;伍子胥批评其抛弃贤臣,将无法成就霸业。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2)吴王既胜,乃使行人成好于齐,吴齐遂窢而去。14.阅读材料,“胥执忠信”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襄阳雪夜感怀杜牧往事起独念,飘然自不胜。前滩急夜响,密雪映寒灯。的的三年梦,迢迢一线縆①。明朝楚山上,莫上最高层。【注】①緗(gēng),绳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胜”为“禁得起”,描绘出诗人因往事纷扰而情难自已的状态。B.颔联“寒灯”这一意象,点明了雪夜的寒冷,起到了以景衬情的作用。C.颈联巧用叠词,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绵长。D.尾联明朝莫上楚山最高层,是作者对自己的劝解,更是对世人的劝解。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家庭教育培训会上,专家倡议家长们要用《种树郭橐驼传》中主人公尊重天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可像文中他植者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伤害树木的方式来监控其成长。(2)《旧唐书·魏徵传》有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论语》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古诗词中,常出现“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蚯蚓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在土壤动物群生物量中占比达60%,还一直被认为是土壤健康的“晴雨表”,以其独特的方式撬动着土壤健康的“大乾坤”。蚯蚓堪称天然的“松土神器”。它如同土壤中的“地下工程师”,在土壤里蜿蜒前行,别看其身体柔软,却能将紧实的土壤拱出一条条或水平或垂直的生命通道。土壤仿如任督二脉被打通,让空气顺着这些通道鱼贯而入,“血液”(水分)也不再淤积,顺畅渗透至土层各处。蚯蚓的“耕耘”让土地土质疏松绵软,(甲),根须得以畅快呼吸并吸收营养,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乙),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栖息环境,原地不动就可以“住新家”,促其繁衍,双方共同携手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除了松土,蚯蚓们还合力建设了马力十足的“肥料工厂”。遗憾的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壤陷入“困境”,过度开垦、不合理施肥用药,逐步榨干土壤养分、破坏土壤结构,甚至工业污染让土壤“受益”。①包括蚯蚓在内的生物生存被急剧压缩,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蚯蚓虽身陷囹圄,却仍拼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人们抵抗外来污染对土壤的侵蚀。可惜的是,②由于污染物不断累积,蚯蚓数量大幅锐减,土壤生态链_A_,土壤肥力再生陷入停滞,一场无声的“土壤危机”悄然来袭。可喜的是,不仅是学术界,我国各行各界都愈发关注蚯蚓在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守护土壤,蚯蚓不可或缺;拯救蚯蚓,行动_B_。(摘编自赵琦《小小蚯蚓,撬动土壤健康“大乾坤”》)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划线部分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下面表格是某同学从文本中梳理的关于引号用法的知识卡片,有两处空白,请结合材料补充完整。(4分)22.如文中的蚯蚓一样,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需要我们强有力的保护。请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推介一种动物朋友,写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C(“元代的饮茶”改为“元代蒙古人的饮茶”)2.D(体现的是风雅妙趣和轻松惬意)3.A(出自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指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力)4.材料一从多个角度引用相关资料或名人诗句(1分),分别论证了唐代的茶风盛行和宋代的茶风炽热(1分)。材料二从评价《茶经》的角度,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1分),论证了《茶经》是一部开创之书(1分)。(共4分,如果考生合并两则材料作答,言之成理也可得分)5.①《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学著作,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上升到了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层面。②《茶经》让茶叶的采摘、制作、品饮等都有了规制可循,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③《茶经》深入发掘了饮茶的文化内涵,促进了茶与人的品性和道德气脉相通。(每点2分,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D(“详细描述了秦川的地域划分以及当地的语言特色”错)7.C(“排遣痛苦的宣泄方式”错)8.①文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分),以个人经历和见闻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民族文化变迁,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和亲切感(1分)。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1分),客观展现秦川农民的生活面貌和秦腔的特点,使读者能用独立的视角审视秦腔,引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1分)。(共4分)9.①鄂伦春人古老生活方式的消亡。作者因看到鄂伦春人下河捕鱼的桦皮船沾满尘垢,破败在墙角而怅然若失。②和谐生态环境的破坏。作者因看到今日鄂伦春人的森林因过度砍伐而稀疏矮小而怅然若失。③民族风貌的淡化。作者因看不到骑在马上的英武的男人和他们的民族服装而怅然若失。(每点2分,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AFG11.B(“意思相同”错,“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切”字为“急切,急迫”)12.B(由原文“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可知,范蠡认为伍子胥不知变通的做法非常不明智)13.(1)爱戴君主就像爱惜自己一样,担忧国家就像关心自己的家庭一样。对于吴王的过错,伍子胥直言不讳,直到吴王改正为止。(落实“如”“是非”“休”等关键词语翻译,保持语句连贯通顺,共4分)(2)吴王获胜后,就派使者到齐国讲和修好,吴国和齐国于是结盟,然后使者离开。(落实“既”“行人”“盟”等关键词语翻译,保持语句连贯通顺,共4分)14.①坚守诚信(1分),因“渔者一言”,伍子胥“引兵而还”(1分);②恪守忠诚(1分),伍子胥“捐躯切谏,亏命为邦”(1分);难忘“先君之功”,“愿腐发弊齿”(1分)。(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更是对世人的劝解”错)16.①对往昔的追忆与感慨。首联诗人因往事而陷入沉思。颈联强调过往经历萦绕心头。②孤独凄凉之情。“独念”表明内心的孤独。寒灯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③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尾联委婉地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未知的担忧。(每点2分,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A: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危如累卵)B:刻不容缓(或迫在眉睫、刻不待时)(每空1分,共2分)19.甲:使农作物轻松扎根(2分)乙: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2分)(共4分)20.①修改为:包括蚯蚓在内的生物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2分)②修改为:由于污染物不断累积,蚯蚓数量锐减(2分)(共4分)21.①文中例句:甚至工业污染让土壤“受益”。(2分)②用法:表示特定称谓(2分)(共4分)22.示例1:每天清晨,啄木鸟就开始给一棵棵树木看病了。它的嘴又直又硬,好像一把钢凿子,凿出树洞里躲藏的一个又一个敌人。(比喻、拟人各1分,文通句顺2分,共4分)示例2:蜜蜂犹如一个辛勤的园丁为大部分植物完成授粉工作。每当果树们看到蜜蜂就笑逐颜开,纷纷拿出自己独有的花蜜来犒赏小园丁。(比喻、拟人各1分,文通句顺2分,共4分)四、写作(60分)23.请参照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6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讨伐强大的楚国,(胜利后)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大家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