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件完整版_第1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完整版_第2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完整版_第3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完整版_第4页
中国法制史课件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导读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第八章宋辽西夏金法律制度第九章元朝法律制度第十章明朝法律制度第十一章清朝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导读课程简介绪论参考文献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交叉学科性质二、研究对象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与法制秩序三、课程特色高等法学教育的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简介四、学习建议课前充分了解历史背景;以近代西方法律体系为手段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掌握重点内容,了解次要内容;不宜过多纠缠古文字。参考文献

一、史籍

1.《周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吕刑》,《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历代《刑法志》,中华书局二十五史点校本。

4.《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或1990年版。

5.《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6.《唐律疏议笺解》,刘俊文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

7.《宋刑统》,薛梅卿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8.《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大元通制条格》,郭成伟点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大明律》,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2.《大清法规大全》,清末石印本。

13.《六法全书》,各种版本。

14.《中国法制史资料选编》,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绪论一、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二、中华法系的独特性三、中国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过程

一、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立法主体: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法律的主要内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二、中华法系的独特性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无讼是求,调处息争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三、中国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过程

发展阶段法律制度特点中国法早期发展阶段(夏、商、西周)中国法律发展的源头起自于夏朝,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同步。商朝、西周确立起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制法律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与中国文明发源的特点密切相关。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战国、秦)随着中国文明的继续发展,社会经济的逐渐发达,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变,法律制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成文法及法典的编纂,是这一时期法制的主要特点,尤其是这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充分准备了理论依据。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中国确立了战国法家提出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实施了法家提出的“法治”方针。发展阶段法律制度特点法律儒家化阶段(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法典与案例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是如何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近代法律(清末、中华民国)清末,西方社会制度冲击东方文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开始解体。传统法律制度在清末变法修律后也宣告消亡,中国开始步入法律近代化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法律的发展是以吸收、融合西方法律制度体系为主要内容,到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制定、颁布“六法”为止,法律近代化的工作告一段落。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夏商法律制度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二、夏商法律制度三、案例选编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宗族部落国家(二)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1.法的起源的各种观点

①法起源于天道与神意

②法起源于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或特定规则③法起源于“理”,亦即一种宇宙绝对精神④法起源于惩恶扬善的需要⑤法起源于定分止争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2.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比较

①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宗法伦理性质;

②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是以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的形式完成的;

③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家族和宗族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备相一致;以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物权即以宗族国家所有制为基本内容。二、夏商法律制度

夏商法律思想“天命”、“天罚”“天命”、“天罚”、“神判”法律形式习惯法、王命、部分成文法习惯法、王命、部分成文法主要法律《禹刑》《汤刑》刑罚体系“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墨、劓、刖、宫、大辟二、夏商法律制度

夏商刑罚适用制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殷罚有伦”、“义刑义杀”主要罪名不孝、不用命及昏、墨、贼等

不孝、不用命、“乱政”、“疑众”、“官刑”司法制度行政、军事、司法不分内服与外服、“神判”监狱制度圜土、均台、夏台圜土、囹圄三、案例选编案例1商纣王位继承案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帝甲崩,子帝廪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弟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史记·殷本纪》案例2禹杀防风氏案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本纪》【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禹刑、汤刑、“率民以事神”、内服、外服二、简述1、夏朝的五刑主要是哪些刑罚?2、夏朝法律中主要规定了那些罪名?3、商朝的刑罚有哪些?4、简述商朝“内外服”的司法机构。三、论述题中国法律的起源有哪些特点?【思考题】1.运用法学基本理论,结合具体史料,分析阐述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试述夏商刑罚制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3.举例说明夏商司法制度的“天罚”、“神判”特色。宗法制

宗法制是指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西周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西周法律内容三、西周司法制度四、案例选编一、立法概况慎罚区别对待,罪止一身明德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敬民、保民明德慎罚(一)“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二)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1.制定周礼2.编订刑书(三)法律形式及礼刑关系1.主要法律形式——习惯法、王命、殷彝2.礼与刑的关系——“出于礼,入于刑”礼与刑的关系礼刑规范对象贵族内部、平民之间的相互关系违反礼的行为、侵犯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禁于将然”,即防范犯罪“惩于已然”,即对犯罪行为和实施主体予以刑罚惩罚。实施手段教育、舆论手段刑罚主要原则贯彻“亲亲”、“尊尊”原则以残酷的身体刑(肉刑)为主要内容作用确认和维护伦理和等级关系,实现礼的制度化以强制力为后盾,更有效的维护礼。与社会行为间的关系出于礼入于刑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员适用的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二、西周法律内容(一)刑事法律内容

1.刑罚适用原则

(1)基本原则:“明德慎罚”、“刑罚世轻世重”(2)具体定罪量刑原则①老幼免处刑罚的恤刑原则②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量刑原则③疑罪从轻惟赦的慎刑原则④同罪异罚的特权原则2.主要刑罚种类

五刑、赎刑、劳役刑、拘役刑3.主要罪名

违抗王命罪、不孝不友罪、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群饮罪(二)民事法律内容

3.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①一夫一妻制;

②婚姻的成立要件:媒妁之言;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③同姓不婚;

④婚姻解除的要件:七出(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⑤嫡长子继承制(三)行政法律内容1.国家政治体制2.行政管理制度宗主世袭制、贵族共政制兴办学校考核奖惩制度

周天子卿士太师太史大司徒大司寇作册御史内史大祝大卜三、西周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

1.中央

周天子大司寇小司寇司刺、司刑、司约、司圜、掌囚、掌戮2.地方

国都士师;六乡乡士;六遂遂士

四、案例选编案例2训匜铭案【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礼、《吕刑》、嫡长子继承制、质剂、傅别、世卿世禄、六礼、狱与讼、五听二、简答题1、简述西周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2、简述西周时期的主要立法活动。3、简述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4、简述西周时期的婚姻法律制度。三、论述题1、试述西周宗法政权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2、试论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思考题】

1.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2.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社会本质。

3.周礼的内容、作用、原则及礼与刑的关系。

4.西周民事立法及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5.西周的诉讼程序与审判制度。周公制礼周公为何许人也?何为礼?周公制礼的背景周礼的内容及原则周礼的功能和作用周公制礼周公为何许人也?“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史记·鲁国公世家》周公制礼何为礼?

周公制礼周公制礼的背景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记·周本纪》

“……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史记·周本纪》周公制礼周礼的内容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上》周公制礼《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周礼·春官·小宗伯》:吉、嘉、宾、军、凶;《礼记·经解》:朝觐、聘问、丧娶、乡饮酒、婚姻;《礼记·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周公制礼周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亲亲:“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亲亲父为首”尊尊:“名位不同,礼数亦异”;“尊尊君为首”周公制礼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1234

战国时期的司法改革5

案例选编

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一)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

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

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

(三)墨家的“兼爱”、“尚贤”、“尚同”思想

一、各家法律思想的争鸣与交锋

(四)法家的“法治”、“重刑”思想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1.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①楚国:前689-677年,“作仆区之法”;前613-591年,定“茆门之法”②晋国:前633年,定“被庐之法”;前621年,定《常法》;前554-547年,范宣子定刑书③宋国:前564年,作“刑器”

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2.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情况铸刑书竹刑铸刑鼎国家郑国郑国晋国时间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公元前513年人物子产邓析赵鞅、范宣子形式书于鼎书于竹简书于铁鼓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

3.公布成文法的争论及意义①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晋国的叔向的反对;晋国铸刑鼎引发孔子的批评。②意义:

它结束了法律的秘密操纵状态,破除了旧贵族对法律的专擅垄断,使法律开始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和公开性。它打破了“礼治”、“德治”、“人治”传统,剥夺了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动摇了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基础,为法家“法治”原则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一)魏国李悝的《法经》《法经》的编撰《法经》的内容《法经》的特征《法经》的地位三、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二)秦国商鞅的法制改革

1.商鞅的两次变法

次数时间内容第一次公元前356/359年实行连坐法;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农业生产;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第二次公元前350年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确认土地私有;实行分县制,建立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统一度量衡三、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2.秦国商鞅法制变革①改法为律②厉行“法治”、“重刑”原则③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赐爵制④废止宗法分封制,建立国君集权制⑤废井田开阡陌,改革田制与税制⑥创立什伍连坐制,实施奖励告奸法⑦革除族居私斗旧俗,发展个体小农经济

四、战国时期的司法改革(一)各国国君控制着最高司法审判权(二)各国相继推行郡县行政制(三)在县级机构以下,建立乡、里、聚、邑等基层组织五、案例选编【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竹刑》、铸刑书、《法经》、具法二、简答题1.简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的情况及其历史意义。2.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3.商鞅变法中对法律制度实施了哪些新措施?三、论述题1.试论《法经》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2.试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3.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原则主要有哪些?【思考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各家的法律思想与争论焦点。

2.春秋时期各国制定公布成文法的意义与争论焦点。

3.《法经》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历史地位。

4.商鞅主持秦国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立法概况

秦朝法律制度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司法制度1234案例选编一、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法令由一统,“以法为本”事皆决于法,“一断于法”以刑杀为威,轻罪重刑一、立法概况(二)云梦睡虎地秦简

1.《秦律十八种》2.《效律》3.《秦律杂抄》4.《法律答问》5.《封诊式》一、立法概况(三)主要法律形式

1.律2.令、制、诏3.式4.廷行事5.课、程6.法律解释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2.刑法原则刑事责任年龄区分故意与过失诬告反坐加重原则减轻原则连坐原则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二)民事法律内容

1.所有权2.债权3.婚姻制度4.家庭关系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三)经济法律内容

1.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2.农业生产的督课管理3.畜牧生产的管理考核4.官营手工业的严密控制5.市场贸易的监督管理6.货币的保管使用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五)秦律的主要特点

1.革除旧法,残存旧制2.重法轻礼,厉行“法治”3.重刑轻罪,刑罚严酷4.内容丰富,体系繁杂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1.中央: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2.地方:郡守、县令、郡丞、县丞(二)诉讼审判制度1.告诉与受理2.调查取证与查封财产3.审讯与判决

四、案例选编

案例1责任年龄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当(何)论“当完城旦。

甲小未及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法律答问》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未盈六尺,甲可(何)论?当磔。

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有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不盈六百六十,到二百二十钱,黥为城旦。

——《法律答问》案例3连坐盗及者(诸)它罪,同居所当坐。可(何)谓“同居”?户为同居,坐隶,隶不坐户谓也。律曰“与盗同法”,又曰“与同罪”,此二物其同居、典、伍当坐之。——《法律答问》尉计及尉官吏节(即)有劾,其令、丞坐之,如它官然。——《效律》案例4诬告与控告不实甲诬乙盗一钱,黥城旦罪。甲告乙盗牛,今乙盗羊,不盗牛,当为“告不审”。甲盗羊,乙知,及端告曰甲盗牛,当为告盗加赃。告人盗百一十,问盗百,告者何论?当赀二甲。——《法律答问》【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云梦秦简、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以古非今罪、盗徙封罪、具五刑、族刑、耐刑、迁、赀刑、公室告、非公室告、廷尉、读鞠、乞鞠二、简答题

1.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2.秦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与近代以来的法治有哪些本质区别?4.秦朝的诉讼形式有哪两种?5.秦朝对司法官如何进行审讯有哪些具体要求?6.简述秦朝的司法机关。【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1.试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2.试述秦朝主要的刑罚种类。3.试述秦朝主要的刑罚原则。4.秦朝的徒刑有哪些?【思考题】1.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本法律内容。

2.秦朝刑罚体系与刑法适用制度。

3.秦朝行政立法的主要内容。

4.秦朝的司法机关体系。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汉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汉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三、司法制度四、案例选编一、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西汉初期黄老思想的盛行西汉中期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东汉时期章句律学的兴起一、立法概况(二)立法活动

汉律六十篇的制定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西汉中后期立法发展趋势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一、立法概况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一)行政法律

1.皇权的加强与中枢体制的变化①维护皇权至尊的行政法律制度②中枢机关的变化

2.地方行政体制

①郡县与封国并存

②削藩

③由郡县两级到州郡县三级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3.职官管理制度

①官吏选任制度——察举、征辟②职官的考课与奖惩制度——上计4.监察制度

①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大夫②地方监察机关——司隶校尉、州刺史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二)刑事法律

1.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

①刑事责任年龄

②上请

③亲亲得相首匿

④恤刑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3.刑罚制度

①死刑

②肉刑

③笞刑

④劳役刑⑤徙边⑥禁锢⑦赎刑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三)民事法律

1.等级身份制度2.所有权

①国家土地所有权

②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③所有权的保护

④遗失物的处理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4.亲属继承①婚姻制度②亲属与继承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四)经济法律1.税赋制度

①田租

②算赋与口赋

③关税2.工商管理立法

①盐铁酒专卖法

②抑商制度二、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关2.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制度

1.春秋决狱2.疑狱谳报与录囚3.秋冬行刑四、案例选编案例1文帝除肉刑

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具为令。”——《汉书·刑法志》案例2犯跸案与“法信于民”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顷,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汉书·张释之传》案例3春秋决狱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臣愚一谓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剔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与父而卒,君子愿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约法三章、汉律六十篇、《九章律》、黄老思想、《箠令》、比、《沈命法》、亲亲得相首匿、上请、察举、征辟、上报、上计律、录囚、春秋决狱、秋冬行刑、论心定罪二、简答题:1.西汉中期打击藩王势力的特别法有哪些?2.简述汉代困辱商人的法律措施。3.汉代的法律形式有哪些?4.在刑罚适用方面,汉代与秦代有哪些不同之处?5.简述汉代国家中枢机关的变化。6.简述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7.简述春秋决狱在西汉中期得以盛行的历史原因。【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1.西汉立法思想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2.试分析汉初黄老思想盛行的历史原因。3.文帝、景帝时期刑罚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并对其加以评价。4.试述西汉刑事法律是如何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5.阐述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对汉代法制的影响。6.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哪几种?【思考题】1.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

2.汉初文景时期刑制改革的原因、内容与意义。

3.汉朝中期法律制度儒家化的主要表现。

4.试析春秋决狱。作业试评述“春秋决狱”现象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主要法律内容三、司法制度四、案例选编一、立法概况(一)法制指导思想“德主刑辅”,引礼入律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曹操

一、立法概况(二)主要立法活动

1.三国时期的立法活动

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魏《新律》删繁就简,增加篇目改革刑罚制度一、立法概况

2.两晋南朝的立法活动

新增《法例》篇目

西晋《泰始律》精简律令章句再度改革刑制增加律疏注释一、立法概况

3.北朝各代的立法活动《北魏律》

形成了十二篇的法典体例《北齐律》首创了《名例律》的法典篇目突出了科条简要的立法特

4.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

二、主要法律内容二、主要法律内容(二)刑罚制度的重大变化1.肉刑制度的逐渐废止2.族刑连坐范围的不断缩小3.新五刑制度的初步形成二、主要法律内容(三)罪刑适用原则的儒家化

1.“准五服以制罪”的产生2.“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二、主要法律内容(四)官僚贵族特权法的强化1.“八议”制度2.官当”制度出现3.九品中正制产生4.品官占田荫户制确立三、司法制度四、案例选编【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纳礼入律”、《新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张杜律》、“准五服以制罪”、重罪十条、九品中正制、大理寺、登闻鼓、测罚二、简答题

1、魏《新律》比汉《九章律》有哪些发展?2、与汉、魏律相比,《晋律》有哪些特点?3、简述《北齐律》的特点及历史地位。4、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典体例的变化。5、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典体例的变化。【课后练习题】

6、简述魏晋时期律学兴盛对法制的影响。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贵族开始享有哪些减免刑罚的特权?8、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诉讼制度变革的积极成果。三、论述题

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2、为什么说南北朝时期的法制“北优于南”?3、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4、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5、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进一步儒家化的主要体现。【思考题】1.战国秦汉以来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发展变化。

2.魏晋北朝律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3.三国两晋南北朝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

4.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进一步儒家化的表现。

5.三国两晋南北朝官僚贵族特权法进一步发展的表现。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五、唐朝司法制度四、唐朝法制的特点与历史影响三、唐朝法制对社会的全面调整一、隋唐的法律制度二、唐朝的立法成就六、五代法制概况七、案例选编(一)隋初立法指导思想

以德为主,德刑并用(二)立法活动

《开皇律》、《大业律》(三)《开皇律》的立法成就

1.确定法典的篇目体例2.确立封建五刑制度3.“十恶”重罪正式列入《名例律》中4.贵族、官员法律特权扩大化(四)司法制度的变革

1.诉讼——”诣阙申诉”、”挝登闻鼓”2.讯囚——讯囚规范化3.死刑复核——三复奏(一)唐朝的立法思想

1.重视以法律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2.强调法律简约、稳定,以利于执行和遵守3.严明法制,一断以律(二)主要立法活动1.《武德律》2.《贞观律》3.《永徽律疏》(《唐律疏议》)4.《开元律疏》5.《唐六典》6.《大中刑律统类》(三)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典

是国家最主要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的基本法典,如《永徽律疏》。

是规定国家制度的行政管理法律,涉及范围较为广泛。

格是本朝或前朝皇帝临时颁布的针对具体违法、违令行为进行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的制敕,具有“禁违止邪”的作用。

是国家各级行政组织活动的规则以及上下级之间公文程式的法律规定。唐朝经过汇编的式称为“永式”,也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是行政法律的汇编,主要有《唐六典》。(一)行政法律规范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三省六部制

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职官制度①职官的任用—择人有四事②职官的考课—四善二十七最③职官的致仕选科而考明经(考儒学经典)、进士(对策和诗赋)、明法(考律令)、明算(考数学)。武则天时创立武举。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格,除武举成绩优异者直接得到官职外,其余需参加吏部考试。(二)民事法律规范

1.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2.所有权3.契约4.婚姻、家庭与继承(三)经济法律制度1.赋役立法2.农业与手工业法规3.商业法规(四)刑事法律规范1.刑名——笞、杖、徒、流、死2.刑罚适用原则

(1)十恶重惩原则

(2)贵族、官僚减免原则——议、请、减、赎、官当

(四)刑事法律规范

(四)刑事法律规范

3.罪名

(四)刑事法律规范

4.唐中后期刑法的变化

①轻法改重法

②酷刑代五刑

③滥用决杖

④恢复早已废除的酷刑唐律的灵魂是儒家思想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律对周边国家和后世立法影响深远(一)司法机关体系1.中央司法机关

皇帝

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三司推事”

2.地方司法机关——州、县(二)诉讼审判制度

1.起诉——”举劾”、”告诉”2.管辖——基层初审、逐级判决3.审判制度

①审判回避制度②证据制度

③判决④上诉4.执行5.法官责任制度

(三)监察制度

台院

监察机关—御史台殿院

监察制度

察院

左右谏议大夫

谏议制度左右拾遗

左右补阙

(一)立法活动

1.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编定《大梁新定格式律令》103卷;2.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仿唐朝后期《大中刑律统类》,编定《同光刑律统类》13卷;后又制编《天成格》3卷、《清泰编敕》30卷;3.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亦编定《天福杂敕》31卷;4.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编定《大周续编敕》2卷;显德五年(958年),又编定《大周刑统》21卷。5.十国中的吴国也有《格令》,南唐有《升元格》。其中《大周刑统》上承唐律,下启《宋刑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立法特点

第一、是“编敕”活动加强。敕是皇帝针对具体人或事发布的命令,虽然法律效力很高,但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经过编敕活动,将零星发布的散敕加以整理汇编,就使其上升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这也是皇权对立法活动的重要影响。第二、是出现“刑统”的法典体例,更便于司法官审案引用,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宋刑统》。七、案例选编案例1房强兄弟谋反连坐案又旧条疏,兄弟分后,廕不相及,连坐俱死,祖孙配没。会有同州人房强,弟任统军于岷州,以谋反伏诛,强当从坐。太宗尝录囚徒,悯其将死,为之动容。顾谓侍臣曰:“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愚人何罪,而肆重刑乎?更彰朕之不德也。用刑之盗,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然则反逆有二:一为兴师动众,一为恶言犯法。轻重有差,而连坐皆死,岂朕情之所安哉?”更令百僚详议。于是玄龄等复定议曰:“……今定律,祖孙与兄弟缘坐,俱配没。其以恶言犯法不能为害者,情状稍轻,兄弟免死,配流为允。”从之。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旧唐书·刑法志》案例2上官兴醉酒杀人自首案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彦威与谏官上言曰:“杀人者死,百王共守。若许杀人不死,是教杀人。兴虽免父,不合减死。”诏竟许决流。——《旧唐书·王彦威传》案例3错杀张蕴古案初,太宗以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乃诏大辟罪,中书、门下五品已上及尚书等议之。其后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曰:“吾常禁囚于狱内,蕴古与之奕棋,今复阿纵好德,是乱吾法也。”遂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又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忤旨斩于朝堂,帝亦追悔。下制,凡决死刑,虽令即杀,仍三覆奏。寻谓侍臣曰:“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自今以后,宜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三覆奏。”——《旧唐书·刑法志》【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开皇律》、官当、八议、科举制度、《唐六典》、受财枉法罪、出举、三省六部、三司推事二、简答题1.简述隋朝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2.大业律与开皇律相比有哪些不同?3.简述唐朝前期主要的法律思想。4.简述唐律修订的历史过程。5.简述唐代主要立法活动。6.唐代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7.唐律对公罪与私罪的处罚有何差异?

【课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开皇律是一部承先启后的法典?2.试述隋朝兴亡与法制的关系。3.试述《唐律疏议》在律学上的成就。4.试述唐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5.试述唐律中主要的刑法原则。6.试论唐律的主要特点。【思考题】

1.隋朝初年的法制指导思想与《开皇律》的立法成就。

2.唐律的基本结构、各篇的主要内容。

3.唐律的立法成就及其影响。

4.唐朝的司法机关体系与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特色。第三篇《职制律》,3卷59条,是关于国家机构编制、各级官吏管理及驿传(通讯)方面的法律,关系到治吏及调动各级官吏的积极性,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其地位仅次于《卫禁律》。第四篇《户婚律》,3卷46条,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由于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人口的统计与掌握,上下情报的沟通与送达,亦十分重要。第五篇《厩库律》,1卷28条,是关于牲畜饲养、管理、使用及国家仓库管理方面的法律。第八章宋、辽、西夏、金法律制度宋、辽、西夏、金法律制度宋朝立法概况1宋朝司法制度3辽西夏金法制概况4案例选编5一、宋朝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加强控制,集权君主崇文抑武,强调慎法义利并举,重视经济一、宋朝立法概况(二)主要立法活动

1.《宋刑统》的刻印颁行2.编敕与条法事类3.编例与特别法规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一)行政法律内容

1.行政管理体制(1)中央:宋初:“两府三司”神宗改革:恢复三省六部制(2)地方:路、州、县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2、职官管理制度职官任用制度:科举、恩荫职官差遣制度职官考课制度:磨勘制、历纸制行政监察制度:台、谏合一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三)经济法律内容商业立法专卖(禁榷)立法对外贸易法规财政管理法规二、宋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四)刑事法律内容

1.刑罚制度的变化

①创立折杖之法②滥用野蛮酷刑

2.重典惩治盗贼

①加重量刑②制定特别刑事法规

3.严惩“贪墨之罪”三、宋朝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1.中央司法机关

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审刑院、制勘院、推勘院2.地方司法机关

县、州、路(提点刑狱司)

三、宋朝司法制度(二)诉讼审判制度

1.诉讼时效与审判时限

①民事诉讼时限与时效

②刑事案件的听狱之限2.皇帝躬亲狱讼3.重视勘验证据4.鞫谳分司制度5.翻异别勘制度四、辽、西夏、金法制概况(一)立法概况

1.辽代立法概况

《重熙条制》、《咸雍条制》2.西夏立法概况

《贞观玉镜统》、《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新法》3.金代立法概况

《皇统制》、《明昌律义》、《泰和律义》四、辽、西夏、金法制概况(二)法律特点

1.维护奴隶制残余2.沿用残酷刑罚3.实行民族压迫(三)司法制度

1.辽代司法体制2.西夏司法体制3.金代司法体制五、案例选编案例1契约不明、钱主或业主亡者不应受理

阅刑台台判,洞烛物情,亦既以郏氏为不直矣。然郏氏非则汤氏是,二者必居一。于此而两不然之,举而归之学官,此汤执中之所以不已于讼也。披阅两契,则字迹不同,四至不同,诸人押字又不同。真有如刑台之所疑者,谓之契约不明可也。在法:契要不明过二十年,钱主或业主亡者,不得受理。此盖两条也。谓如过二十年不得受理,以其久而无词也。此一条也。而世人引法并二者以为一,失法意矣。今此之讼虽未得二十年而李孟传者久已死,则契之真伪谁实证之?是不应受理也。合照不应受理之条抹契附案,给据送学管业。申部照会。——《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案例2将已嫁之女背后再嫁胡某戏谑子妇虽未成奸,然举措悖理甚矣。阿吴固难再归其家,然亦只据阿吴所说如此,未经官司勘正听。而其父吴庆乙受其兄吴大三之教,遽将阿吴收匿,背后嫁与外州人事,乃妄经本司诉其女不知下落。设使根究不出,凯不重为胡某之祸!揆之以法,合是反坐。吴庆乙勘杖一百,编管邻州。若妄诉一节亦是吴大三所教,则吴大三当从杖编管,而吴庆乙可免。帖县追吴大三根究。解从本司施行。阿吴若归胡某之家,固必有投水自缢之祸,然背夫盗嫁,又岂可再归胡氏之家!名不正则言不顺,本县责付官牙再行改嫁。所断已当,此事姑息不得。胡某未经勘正,难以加罪,如再有词,仰本县送狱勘正其悖理之罪,重作施行,以为为舅而举措谬乱者之戒。——《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宋刑统》、编敕、条法事类、例、折杖法、刺配、盗贼重法、两府三司、糊名、誊录、审刑院、鞠谳分司、翻异别勘制(翻异别推制)、《泰和律义》

二、简答题:1.宋代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2.简述宋代主要立法活动。3.宋朝的刑罚制度较前代有哪些发展?4.宋神宗时期的《贼盗重法》有何特点?5.简述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6.与唐代相比,宋代刑事法律有何特色?7.与唐代相比,宋代行政法有何特色?【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

1.试述宋初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2.试述宋朝法制的特色。3.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宋刑统》与唐律相比有哪些不同?4.试述宋代商事立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思考题】1.《宋刑统》的立法特色。2.宋朝的编敕与编例。3.宋朝重典惩治盗贼的主要内容。4.宋朝租佃契约与典卖制度的基本内容。5.宋朝司法制度的主要变化。第九章元朝法律制度元朝法律制度元朝立法概况1法律内容的主要特点2元朝司法制度3一、元朝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

“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二)蒙古国立法活动

《条画五章》、《大札撒》、《条令》(三)元朝主要立法

《至元新格》、《风宪宏纲》、《大元通制》、《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典章》)、《至正条格》一、元朝立法概况(四)元朝立法特点

元朝立法受两宋编敕、编例的影响较大,经常将皇帝敕令及成例加以整理编辑,具有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各种法规汇编的性质,而且其中诏制、条格、断例占有很大比重,往往是一事立一法,因而律条庞杂,结构松散,致使法律内容很不规范。

二、法律内容的主要特点(一)公开肯定民族间的不平等(二)极力维护僧侣的特殊地位(三)继续保留蒙古传统旧制三、元朝司法制度三、元朝司法制度(二)监察制度

元朝御史台仍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同时监督司法机关的诉讼审判活动。元朝在地方设有江南、陕西两个行御史台,简称“行台”,是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它们统辖全国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提刑按察司,后改称肃政廉访司,监察地方行政与司法事务。从御史台经由行御史台,到各道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构成了一整套行政监察与司法监督体系。【课后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大札撒》、《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法定婚书、收继婚、经义取士制度、元行省制、“干名犯义”二、简答题

1.元朝的法制指导思想有哪些内容?

2.元朝的政治法律体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元朝的刑法原则有哪些?

4.简述元朝的司法机构。【课后练习题】三、论述题:

1.试述元代法律中有哪些体现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的规定。2.试述元朝监察机构的特点。【思考题】1.以《大元通制》和《元典章》为例,总结元朝的立法特点。2.元朝法律内容的主要特点。3.元朝司法与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第十章明朝法律制度明朝法律制度

立法概况1法律的主要内容2司法制度3案例选编4一、立法概况(一)明初立法指导思想

1.肃正纲纪,重典治国2.明礼导民,明刑弼教3.法贵简当,使人易晓一、立法概况(二)主要立法活动

1.《大明律》2.明《大诰》3.《问刑条例》4.《大明会典》二、法律的主要内容(一)行政体制的变革与行政立法

1.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①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制②改革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府县二、法律的主要内容

2.职官管理制度

①职官的选任——科举、荐举②职官的考核——考满、考察

3.行政监察制度

①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②地方:十三监察御史、提刑按察使司二、法律的主要内容(二)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1.民事法律规范所有权——土地所有权、财产所有权契约制度——借贷、租佃、典卖婚姻制度继承制度

2.经济法律规范工商禁榷制度财政金融制度二、法律的主要内容三、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1.中央司法体制

刑部(中央审判机关)——十三清吏司三法司大理寺(复核机关)御史台(中央监察机关)2.地方司法体制——省、府、县3.军户案件的管辖4.申明亭制度三、司法制度四、案例选编案例1郭桓案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帝乃手诏列桓等罪,而论右审刑吴庸等极刑,以厌天下心。——《明史·刑法志》案例2阻当耄民赴京案

洪武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嘉定县民郭玄二等二名,手执《大诰》赴京,首告本县首领弓兵杨凤春等害民。经过淳化镇,其巡检何添观刁蹬留难,致使弓并马德旺索要钱贯,声言差人送赴京来。如此沮坏,除将各人押赴本处,弓兵马德旺依前《大诰》行诛,枭令示众,巡检何添观刖足枷号。令后敢有如此者,罪亦如之。——《御制大诰续编·阻当耄民赴京第六十七》案例3太祖惩贪设皮场

明祖严于治吏,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做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所谓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也。——《廿二史札记》(卷三三)【课后练习题】

【课后练习题】

【思考题】

1.明初确立的法制指导思想及主要立法活动。2.明朝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3.明朝司法机关的变化与会审制度的建立。4.明朝厂卫干预司法的表现与评价。

第十一章清朝法律制度清朝法律制度清朝前期法律制度清末法律制度的转型一

二一、清朝前期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封建法制体系逐渐完善(三)司法制度趋于完备(四)案例选编一、清朝前期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

1.立法指导思想

“参汉酌金”、“详绎明律,参以国制”2.入关前的立法概况

“皆因时立制,不尽垂诸久远”

一、清朝前期法律制度

3.入关后的立法活动

①大清律及附例《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三年)《大清律集解》(雍正三年)《大清律例》(乾隆五年)②各院部则例

一、清朝前期法律制度一、清朝前期法律制度(二)封建法制体系逐渐完善

1.行政法律①行政立法的主要内容

A.《大清会典》的制定B.各部院则例的制定C.监察法的制定顺治《巡方事宜十款》、乾隆《台规》、《都察院则例》

一、清朝前期法律制度

②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A.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