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运城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2024.1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对于90后的小镇青年来说,已经没有非常完整的乡土生活了。九派访谈:这一代小镇青年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吕德文:对于90后的小镇青年来说,在他们的成长经历里面,已经没有非常完整的乡土生活了,因为在他们上学的时候,农村已经开始瓦解,村落、乡土社会已经不完整了。而对于80年代初的那部分人来说,小时候还是一个大家族都在一起,左邻右舍也有很多小孩,也会需要参与社区的公共活动、人情往来,邻里关系的爱恨情仇都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有温情、也有矛盾,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形态。但是最近十多年的时间,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只是居住的地方,它的社会已经不完整了,人口已经空心化了,这个空心化其实在90后成长的时候就开始了。九派访谈:也就是说同一片土地,他们的父辈生活在这里的时候和90后自己生活在这里的时候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吕德文:完全不一样。现在的乡村,只有物理空间的概念,它的社会空间已经改变了。现在乡村的社会空间其实跟城市的社会空间已经非常接近了,虽然不完全是那个模样,但已经相当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理性的,边界感比较清楚了,没有像以前那么相互依赖了。九派访谈:以前乡村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基本就没有边界感呢?吕德文:以前的中国农村的乡土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家族,最后再到村落,一圈一圈扩散过去,对很多人来说就不会有边界感,他不会把个人的权利义务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区分得特别清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散到整个家族成员之间,这个边界感是不太清晰的。而现在的核心家庭就非常清晰,它是一个完整的行动单位,就算是亲兄弟两个人的交往也会计算得很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九派访谈:那是不是就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变化影响了现在小镇青年的生活方式呢?吕德文:是的。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在小镇青年身上是体现得非常清晰的。现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发展起来了,90后、尤其是00后,他们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接受的基本都是城市的教育。要么是去城里上学,要么是去城里工作,接受的都是城市体系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城市塑造了。完整的城市生活经验,让这一部分小镇青年和80年代初的那部分人相比,已经很不一样了,是社会的变迁,也是代际的变迁,是这种变迁塑造了今天小镇青年这么一个独特的群体。亦城亦乡,是小镇青年的一大特征。九派访谈:前面我们讲到小镇青年的消费方式已经都市化了,讲的是他们融入城市的那一面,那么小镇青年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吕德文:亦城亦乡,是这个群体的一大特征。他们虽然生活在小城镇,但都有都市生活的体验,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选择回到小城镇定居。他们生活的小城镇,可以看作是城市的尾、乡村的头,而这样的地方有个特点,就是亦城亦乡,无论是进城还是回乡,都很方便,一边连着完全都市化的生活,一边连着乡村的老宅产业、和祖辈的人情往来等等,和两边的互动程度都很高。小镇青年亦城亦乡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大城市的青年还是很不一样的,大城市里的青年和乡村的往来互动基本是没有的。……(节选自九派访谈《从小镇青年,我们读懂新时代“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以前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差序格局发生了变化,使得农村被瓦解。B.材料一指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家”伸缩自如,所以“阖第光临”这个“第”包括什么人多少人都是很不确定的。C.材料一指出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他们在同一时间所动用的圈子是一定不相同的。D.材料二认为,小镇青年生活的物理空间虽然已彻底远离了乡村,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乡土社会里的各种人情往来。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镇青年接受的基本上是城市教育,受城市体系影响较大,生活方式也基本城市化。B.90后所生活的乡村社会空间和他们父辈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近似城市社会空间。C.小镇青年的一大特征是“亦城亦乡”,“城”主要是指他们后来所选择定居的小城镇。D.大城市青年和乡村的往来互动基本是没有的,这是他们与小镇青年最大的区别。3.下列描述的现象不符合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A.贾府鼎盛时,贾家的大观园里住着姑表姨表等许多亲属,而被抄家后,树倒猢狲散,宝玉宝钗身边就只剩下一个丫头麝月。B.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快速发展,直播间带货成为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间的顾客为“家人们”。C.现代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各保只能就该管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进行编定。D.中国人都很喜欢用微信“朋友圈”,但“朋友圈”所发的信息只有朋友才可看见,而且必须是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能互相评论。4.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认为这篇访谈中有哪些访谈技巧值得借鉴。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乡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1.B2.D3.C4.①访谈主题要明确集中。②访谈时,提出的问题应围绕主题展开并能逐层深入。③要控制话题,避免对方谈话离题。④交流中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的回应。5.①农村开始瓦解,人口空心化,村落、乡土社会已经不完整。②乡村只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已经非常接近城市的社会空间。③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理性,边界感逐渐清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这种差序格局发生了变化,使得农村被瓦解”因果颠倒。原文“农村已经开始瓦解,村落、乡土社会已经不完整了”“但是最近十多年的时间,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只是居住的地方,它的社会已经不完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理性的,边界感比较清楚了,没有像以前那么相互依赖了”可知,应该是农村瓦解,然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差序格局发生了改变。C.“他们在同一时间所动用的圈子是一定不相同的”错。根据原文第三段“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可知,“一定不相同”错,应是“不一定相同”。D.“彻底远离”说法绝对。原文是“他们生活的小城镇,可以看作是城市的尾、乡村的头,而这样的地方有个特点,就是亦城亦乡”。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最大的区别”错,原文“小镇青年亦城亦乡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大城市的青年还是很不一样的,大城市里的青年和乡村的往来互动基本是没有的”,没有提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现代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不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题材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能力。①访谈主题要明确集中。如这篇访谈围绕的话题是“对于90后的小镇青年来说,已经没有非常完整的乡土生活了”。②访谈时,提出的问题应围绕主题展开并能逐层深入。如“这一代小镇青年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先由浅层的成长经历入手;“也就是说同一片土地,他们的父辈生活在这里的时候和90后自己生活在这里的时候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追问两代人的乡土生活的变化;“以前乡村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基本就没有边界感呢?”,再深入探讨变化的具体内容。③要控制话题,避免对方谈话离题。比如对方谈到现在乡村人口已经空心化,为了避免对方顺着这个话题谈下去,访谈者马上抛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同一片土地,他们的父辈生活在这里的时候和90后自己生活在这里的时候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让话题回到主题上来。④交流中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对方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理性的,边界感比较清楚了,没有像以前那么相互依赖了”,访谈者马上抓住“边界感”这个词进一步追问“以前乡村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基本就没有边界感呢?”;对方谈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访谈者马上给予回应,问“那是不是就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变化影响了现在小镇青年的生活方式呢?”【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中过去的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材料二“农村已经开始瓦解,村落、乡土社会已经不完整了”“但是最近十多年的时间,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只是居住的地方,它的社会已经不完整了,人口已经空心化了,这个空心化其实在90后成长的时候就开始了”,可见农村开始瓦解,人口空心化,村落、乡土社会已经不完整。②材料二“现在的乡村,只有物理空间的概念,它的社会空间已经改变了。现在乡村的社会空间其实跟城市的社会空间已经非常接近了,虽然不完全是那个模样,但已经相当接近”,可见乡村只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已经非常接近城市的社会空间。③材料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理性的,边界感比较清楚了,没有像以前那么相互依赖了”,可见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理性,边界感逐渐清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田园之秋(节选)陈冠学九月三日这秋来的第三天,我还没有意思想着下田做活,很想再到田园间徜徉个一天半天,前两日的优游不惟兴未尽,反惹起兴致更旺。但是我没有真的出去。我留在家里,想查察秋到家来。秋是到家来了,家里头显得澄澄的静,再没有夏日蒸蒸的翕①了。南国的田野里虽是看不到,在家里却隐隐的有叶落之感了。静静地坐在斗室里,仿佛枯叶正飘落在屋顶,正从窗边轻轻地下着。在家里,这是一年里一段安详的时节。时间缓缓地过去,从窗内明暗的变换,可觉知太阳的高度。这三天里一直是晴朗的天气,连这一幢平屋,也默默地表示十分的满意。鸟有巢、兽有窝,人有家。我庆幸也有个家,一幢坐北朝南的平屋,座落在大野之中。西面是一片已辟的田畴,直延伸到地平线,无尽的田园之美,就在这一片土地上,供我逐日采撷。东边隔着三里地的荒原和林地,便是中央山脉,逶迤伸向南去。大武山矗立东北角上,南北两座高峰巍然对峙——母亲叫它南太母和北太母。日脚落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片田野,每个早晨似乎都落在这两座山峰的阴影里。小时候读神仙小说,看见山腰间一片白云出岫,以为是仙人下凡了。隆冬寒流过境,两个山头就蒙了一层凝定的白,大约有半里方圆的雪,可望不可即。那上面据说有个湖,登山家叫它鬼湖,是小时候幻想的奇境。南面,对着窗,隔着一小片田野,远远地是几户人家,都是族亲。再过去是硗野一带,是夏季山洪奔腾而下的驰道,冬季是干涸的溪床,极目望去,白石磷磷,南接对岸的高岸,西达于海,宽约七里,长则自山脚至海,不下二、三十里。前眺这一片空旷的硗野,后顾那巍峨的南北太母,胸臆为之豁朗,更无纤尘。北面是一片更辽阔的田野,此去红尘万丈,并且那是北风的来处,挟着一股冷,我是南国里土生土长的,我愿永远朝南,迎那阵阵薰风。头上是一片蓝天,尤其是秋末以后,直到次年的春末,整整有半年的时间,就是你不抬头,那无尽的蓝也要映进你的眼里。一个小小的家,座落在这样阔气的天地间,不由你不心满意足。下午割了屋前两分地的番薯藤。向晚时起阴,满天乌云自西北弥漫而来,四里外的东北方,不停地电掣雷轰,凌空压来,威力万钧,可怪直到赶完工,黄昏不见人面,竟都不雨。一路上踏着土蜢的鸣声,不由撩起了童年的兴致。摸索着捡起了一截小竹片,选定最接近的一道声穴,于是我重温了儿时的故事。童年时我是斗土蜢的能手。土蜢是对草蜢而名。在草上叫草蜢,在土里便叫土蜢。公的土蜢最爱决斗。小时候每到此时,家里总饲着两三个洋罐的公土蜢。每罐盛几寸厚的湿土,采几片叶子,饲两三只。若是骁勇善战者,便一罐一只,以示尊优。此时差不多正逢暑假末,整天提着水桶,庭前庭后,田野里去灌。灌时先将土蜢推在洞口的土粒除去,把洞口里的塞土清掉,开始注水,快的一洋罐的水便灌出洞门来,此时早在洞门后两寸许处插了一片硬竹片,用力一按,便把退路截断,然后伸进两指,将土蜢夹出。公母强弱,只靠运气,很难预先判定。要是公的,并且生气活泼雄赳赳的,便喜之不胜,赶紧放进单独的洋罐里,再盖上一片破瓦片;直灌到兴尽才罢休。然后是向别人的土蜢挑战。先挖个三指宽半尺长的壕沟,形状像条船,各人拿大拇指和食指倒夹着自己土蜢的颈甲,用力摇晃几下,再向土蜢的肚皮上猛吹气。如此反复作法,务使土蜢被作弄得头昏昏,且恼怒万分,才各从壕沟的一端将土蜢头朝壕沟底放下去,于是不等过两秒钟,猛烈的决斗便开始了。败者逃出,鸣声不断发自胜利者的背翅。这是种惨酷的决斗,往往啮断肢节,剪光了触须。一场决斗之后,不仅败者很难全身而退,就连胜者也不能确保完璧。但土蜢得来还有一法,那是黄昏后儿童的一项乐子。约莫暮霭苍苍起自天边,较大胆的公土蜢便打开了洞门开始振翅而鸣,此时最早不会超过六点。但是这是极大的冒险,伯劳是可怕的猎者,往往就蹲在附近的高处。通常都是六点半开洞门,这时天色虽不曾全黑,鸟只是很少有活动的了。可是在鸟只去后,公土蜢却才出现真正的猎者。等到七点左右,男童就蹑手蹑脚地走来了,循着鸣声的来向,一步一步地接近。鸣声近一步便有一步的声量之激增。进入六步之内,耳膜便开始感受到连续紧迫的捶击,直叫人觉得震入脑门,把整个耳朵完全灌满,并且在耳室里急剧回撞;若再踏进五步内,耳膜便觉到更紧的鼓胀,如再逼近,耳室整个就像鼓满过量氢气的气球,即便能不爆破,也不能不立即飞升,若侥幸可逼到第二步内,则感受立即变质,有似触电,好在此时若非竹片截住了它的洞喉,便是它已警觉退藏于密室,总之,下一瞬间电击嘎地而止,不论得手不得手,都脱了险。这就是夜探土蜢穴口的全部情况。我哪里能得手,人太大了。儿童轻微的步震它都能觉察,何况我这体重!一连探了八个魔咒般的声穴,只得了惯性的耳震。最后只好认输,跟它们挥挥手直走回家。没想到这儿趣真的也有了限制。【注】①翕:闷热。材料二:陈冠学(1934—2011),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曾任中学教师、高雄三信出版社总编辑。80年代初,年届不惑的他,回到老家(台湾屏东县新埤乡农村),隐居田园,晴耕雨读,亦农亦儒,自食其力,达30年之久,被誉为“现代陶渊明”。散文集《田园之秋》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一年中初秋、仲秋到晚秋的田园生活,有农时农事的记载,有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晨昏读书的心得。它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田园随笔”。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窗内明暗的变换,觉知太阳的高度,感受时间的流逝,体现了作者归隐田园后的闲适自得。B.作者在描绘田野景色时,点缀了“几户人家”,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而且增强了画面的灵动性。C.普通的田园景观在作者笔下焕发出了迷人的魅力,这源于他能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脉搏。D.作者笔下的秋是安静祥和而又生机盎然的,与郁达夫《故都的秋》所描绘的秋的特点完全相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采用定点写景的手法,描写了在家中极目远望之景,朱自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也是采用定点写景的手法。B.《田园之秋》是一本日记体散文集,情感内敛,文字拙朴自然,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也蕴含了颇多人文思考。C.作者选用了一连串动词准确描摹孩童灌土蜢时的详细过程,从他们娴熟的动作中可以推知孩子的乐趣所在。D.土蜢的鸣声,勾起了作者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于是补叙了他童年时常常提着水桶,在田野上灌土蜢的事情。8.材料一是如何描写“斗土蜢”这一事件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陈冠学被称为“现代陶渊明”,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他们的相似之处。【答案】6.D7.D8.①侧面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幼童比赛前对土蜢的激怒和结束后失败者的惨状,体现斗土蜢过程的激烈。②细节(动作)描写。作者通过“挖”、“倒夹”、“摇晃”等动词,细致的描写出孩童的动作的娴熟,体现出童真童趣。9.①都选择离开原来生活环境,选择回归田园生活。②都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在田园生活的快乐美好。③都拥有一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D.“所描绘秋的特点完全相同”错误。郁达夫描绘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与本文作者笔下的秋的特点并不完全相同。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补叙了……”错误。结合后文“我哪里能得手,人太大了。儿童轻微的步震它都能觉察,何况我这体重”可知,后文写他当下去捕捉土蜢,回忆他童年灌土蜢的事情应该是插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各人拿大拇指和食指倒夹着自己土蜢的颈甲,用力摇晃几下,再向土蜢的肚皮上猛吹气。如此反复作法,务使土蜢被作弄得头昏昏,且恼怒万分,才各从壕沟的一端将土蜢头朝壕沟底放下去,于是不等过两秒钟,猛烈的决斗便开始了”“败者逃出,鸣声不断发自胜利者的背翅。这是种惨酷的决斗,往往啮断肢节,剪光了触须。一场决斗之后,不仅败者很难全身而退,就连胜者也不能确保完璧”是从侧面来描写斗土蜢,幼童比赛前的动作是为了激怒土蜢,比赛结束后又描写了失败者的惨状,这都从侧面体现斗土蜢过程的激烈。“先挖个三指宽半尺长的壕沟,形状像条船,各人拿大拇指和食指倒夹着自己土蜢的颈甲,用力摇晃几下,再向土蜢的肚皮上猛吹气……”,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挖”、“倒夹”、“摇晃”等动词,细致的描写出孩童的动作的娴熟,体现出童真童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文中讲述陈冠学“曾任中学教师、高雄三信出版社总编辑”,后来他回到老家,隐居田园,这和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故事相似,他们都是选择离开原来生活环境,选择回归田园生活。材料一选自他的散文集《田园之秋》,材料二中说“散文集《田园之秋》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一年中初秋、仲秋到晚秋的田园生活,有农时农事的记载,有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晨昏读书的心得。它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田园随笔’”,陶渊明的诗歌也大都是描写农村的景色和农村的生活,可知,他们都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在田园生活的快乐美好。材料一中说“一个小小的家,座落在这样阔气的天地间,不由你不心满意足”,还通过描写灌土蜢、斗土蜢等趣事,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陶渊明弃职彭泽令后一直归隐田园写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等诗文,可知,他们都拥有一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②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③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清·刘开《问说》)注:①刍荛:樵夫。②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③夫子:孔子。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问C朋友D之交E至于F劝善G规过H足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于己者,贤是超过、胜过意思,与《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的“贤”意思相同。B.就有道而正,就是接近、靠近意思,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C.切磋,本是骨角玉石等加工工艺,因打磨需来回反复,引申出研究、讨论的意思。D.有益于身,益是益处、好处,和成语“延年益寿”“多多益善”的“益”意思都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会勤于向他人请教,因为问和学二者相辅而成,相得益彰。B.作者认为凡是对自己有益处的,都应该向他人去请教,不拘于事,不拘于人,不拘于时。C.文章末段举《周礼》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的事例,论证了学无止境,问不可少的观点。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清代的君子反以问为耻,作者悲叹这种风气,鼓励“问”这一行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14.刘开这篇文章深受韩愈《师说》的影响,相似之处颇多,请列举两处。【答案】10.ACE11.A12.B13.(1)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问,不提问就不能增广知识。(2)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14.①都主张向他人学习。②主张学习的对象不分贵贱不分年龄。③都具有现实针对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三代而下”,是后面句的时间状语,其后A处要断开;“有学而无问”,是并列短语,阐述了当时的学习风尚,其后C处要断开;“朋友之交”,是偏正短语作主语,其后E处要断开,表示强调;“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是对当时“朋友之交”的阐述,要与前文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超过、胜过/才德优秀,贤能。句意: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句意: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B.正确。两处都是“接近、靠近”。句意: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句意:金属制的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C.正确。D.正确。益处、好处/增进、延长/更加。句意:(只要)求取对自己的(修养和学业)有好处就可以了。/“延年益寿”:增加岁数,延长寿命。/“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不拘于时”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以”,没有办法,不能;“致”,发现;“广”,形容词动用,增加。(2)“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贤”,意动用法,认为……才德优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结合本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和《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知,都主张向他人学习。结合本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和《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主张学习的对象不分贵贱不分年龄。结合本文“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和《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知,都批判了当时士大夫在治学方面的错误风气,具有现实针对性。参考译文: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赵秉文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①无壁。叩枻②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③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④。三山⑤安在,玉箫吹断明月!【注】①粘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②枻:船舷。③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④麒麟发:古时一种发型。⑤“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开篇以“桂影”喻月亮,用“苍苍”加以修饰,一片高洁、苍凉、肃杀之气,跃然纸上。B.词人隐括苏轼《赤壁赋》的语意,寥寥数语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尽现读者眼前。C.“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这两句由写景转入对苏轼的怀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D.该词是和韵之作,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借古抒怀,但是词风却别具一格。16.本词蕴含了词人对苏轼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对苏轼的同情。偌大的京城,竟容不下苏轼,苏轼有才华却不被接受。②对苏轼的怀念之情。苏轼去世之后,光阴的流逝,山花又绽放了几次,表达了对苏轼深深的怀念。③对苏轼的仰慕之情。理解苏轼被贬后的心境,想要追随苏轼而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以‘桂影’喻月亮”错误,应该是以“桂影”借代月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是说“京城尘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杰”,“京尘”是指当时错综复杂的官场,“人杰”是指苏东坡。偌大的京城,竟容不下苏轼,可见苏轼有才华却不被当权者接受,表达了词人对苏轼的同情和不平。“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是说“回首赤壁石旁边,骑鲸的人已经远去,不知过了多少载春秋”,“骑鲸人”借指苏轼,“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苏轼去世之后,光阴的流逝,山花又绽放了几次,表达了对苏轼深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对苏轼的怀念之情。“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是说“我愿随着苏轼,乘着风归去,披头散发”,词人理解苏轼被贬后的心境,想要追随苏轼而去,远离世俗尘嚣的追求,表达了词人对苏轼的仰慕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景象。(2)《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句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句则形象描绘了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3)古诗文中,诗人常常借助猿的叫声表达愁苦、悲伤的情感,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半壁见海日②.空中闻天鸡③.舳舻千里④.樯橹灰飞烟灭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舳舻”“樯橹”“啸”“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非科幻迷来说,初入科幻领域的大门,面对①的科幻书籍,在选择时可能很迷茫。这时就需要去了解科幻小说的分类,根据不同类别科幻小说的主题、风格等,来挑选属于自己的“那盘菜”。那么,科幻小说是怎么分类的呢?关于科幻小说的分类并没有权威的定论。一种非常简单的分类是把科幻小说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类。这种分类如此常见、如此被滥用以至于非科幻迷都②。所谓硬科幻,大意是指行文渗透着科技术语,背景设定和文中出现的事物、技术都是在现今真实科技之上的合理延伸和想象,故事情节也主要依靠科技推动的科幻小说;简而言之,就是技术含量高,比较“硬核”。与之相对的是软科幻。这里需要特别声明的是,软科幻虽软,但其世界观和故事架构等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如果文中出现了神奇的戒指、会飞的扫帚、会魔法的精灵、打怪修仙的人等等,而又没有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那这就不是科幻,而是奇幻、玄幻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那盘菜”和“硬核”都属于当下流行语,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浩如烟海②耳熟能详19.①“那盘菜”在这里指符合自己欣赏品味的科幻小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符合欣赏品味的科幻小说比作符合自己口味的菜品,使语言表达简洁生动鲜活。②“硬核”在这里形容科技含量高的科幻小说,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指科幻书籍非常多,可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②此处指非科幻迷对硬科幻和软科幻的分类很熟悉,可填“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根据不同类别科幻小说的主题、风格等,来挑选属于自己的‘那盘菜’”分析可知,“那盘菜”在这里指符合自己欣赏品味的科幻小说。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为“科幻小说”,喻体为“菜”,将符合欣赏品味的科幻小说比作符合自己口味的菜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科幻小说的喜爱,使语言表达简洁生动而鲜活。“硬核”指厉害、强悍、彪悍。“科幻小说……简而言之,就是技术含量高,比较‘硬核’”,在这里形容科技含量高的科幻小说,此处使用流行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单解作红色,“夜”不单解作昼的反面。见了“新绿”二字,②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的意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叶圣陶先生则把语感的对象③。叶老特别强调:“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外国留学生会说出“太阳升起在浩荡的草原上”“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这样的句子,中国人听到这些句子,会感到别扭,觉得有些地方不像中国话。因为我们心底有一种“像”中国话的感觉,这就是语感。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具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20.下列句子中的“像”和“觉得有些地方不像中国话”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他“泥腿子专家”的称谓。B.毛泽东在文中列举党八股的很多罪状,像“言之无物”“装腔作势”“语言无味”等。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D.我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A21.①什么是语感呢②就会感到希望③由文字扩展为语言文字22.“太阳升起在辽阔的草原上”“即使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觉得有些地方不像中国话”中的“像”是动词,指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A.动词,指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B.动词,相当于“比如”;C.副词,好像;D.副词,好像。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整体阅读所给文段可知,“语感”为关键词。开篇提出问题,应该和关键词有关;第一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