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37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由东南沿海传入内地B.源于洲际经济联系的加强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使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2、“我将更多地遵从神而不是你们,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不会停止去探寻真理,去劝诫和教育跟我偶然聚在一起的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以我所惯用的方式规劝他:嘿,我的兄弟,你那么不关心智慧、真理以及你们灵魂改善的可能,难道对此你就没有有一点忧虑吗”这里的“我”()A.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B.主要关注的是善的生活C.指出人的灵魂靠信仰得救D.推动欧洲进入理性时代3、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4、日本学者山鹿素行(1622——1685)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目的是把武士子弟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并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这反映出日本()A.强化武士忠君观念B.善于学习先进文化C.重视国民小学教育D.以理学为正统思想5、如下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6、古埃及文化璀璨,现代埃及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下列有关埃及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楔形文字文物的代表B.英语中的“埃及”一词从波斯语演变而来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7、1500年至1850年间,欧洲、非洲等地向美洲地区移民近2000万人,其中非洲移民约为欧洲移民的4-5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欧洲对美洲的探险与征服B.传染病造成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C.罪恶“三角贸易”的推动D.族群混合使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8、某位同学在学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内容后;设计了如下的思维导图。其中,最适合在“③”处填人的是。

A.世贸组织成立B.冷战时代的到来C.欧共体的成立D.关贸总协定的签署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10、(近现代音乐)

材料一民国的流行歌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辛亥革命时期,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对音乐进行改良,主张以西乐为本改良中乐,希望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全面普及音乐教育。除了学堂乐歌,当时还有大量流行歌曲以排遣个体感情为基础,如《夜上海》唱的是歌女的无奈和觉醒,《金丝鸟》唱出被束缚女性的苦恼,《卖报歌》唱的是报童生活,《得不到的爱情》唱的是爱情的追寻。左翼音乐家以民族危机为题材创作了《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成为民国流行音乐的另一道风景线。上海的各式饭店、酒吧、咖啡馆等娱乐场所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发展空间。那时的上海是霓虹闪烁、商业发达的远东大都会,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是具有浓厚殖民文化色彩的“十里洋场”,以其独特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民国时期流行乐的繁荣。——摘编自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简史》等材料二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两极对峙格局下政治气氛紧张,这一时期青少年群体物质生活条件富足,思想上感到空虚压抑。摇滚乐契合了年轻人的叛逆精神和反权威性心理,他们通过摇滚乐表达感情、交流思想。摇滚乐是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的融合,其对黑人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使得在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中,很多白人青年与美国黑人并肩作战,要求平等并追求自由。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美国国内对于反战的呼声日益高涨,鲍勃·迪伦的经典摇滚作品《敲响天堂之门》透露出一代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渴望。因此摇滚乐一度成为自由、平等与爱的文化标志向世界展示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但与此同时摇滚乐在一些范围之内也成为一种迷乱躁动的象征,如迷幻摇滚常借助毒品增强感知力,运用灯光效果和强劲的节奏使受众进入迷幻状态,以此逃避现实、释放压力。——摘编自杨斯坦《美国摇滚乐的兴起与社会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摇滚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摇滚乐流行的影响。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大众喜爱的剧集类型,但其中常有历史错误。材料一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前夕,____,袁、曹二军开饭,____材料二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生活于宋朝)去找一灯法师疗伤,遇到了一灯法师的徒弟,____材料三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____从材料中画线部分找出两处不符合史实的表述,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二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带到印度、波斯,乃至欧洲。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亚洲大陆传播。近代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法国)油画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在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往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成为男优女婢,成为青楼娼妓,成为夫佣仆。江南大家蓄奴之风盛行,以至被人称为“第二次农奴化”,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我们从地方文献与碑刻中看到,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有益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从质量竞争变为价格竞争的新消费经济没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明清江南,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材料二对基本品或奢侈品的需求及价格层次的巨大差异引起人口和商品新的流通。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这又引发城市运动。在由商人组成的第一批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便有条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同样,在城镇内部,完全依赖财富提高地位的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因此能够使现实生活条件变得对他们更为有利。另一方面,在大约1300年或更晚一些,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但其目的已不再是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而是要求社会对现存财富资源进行更公平地分配。

——摘编自M.Postan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第二次农奴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对比欧洲人口迁移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流动产生的不同影响。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材料二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材料三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公元年代。

世界人口。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最高估计数。

最低估计数。

最低估计数。

1

700

1100

1400

1600

1700

1800

3.27亿。

2.07亿。

3.20亿。

3.74亿。

5.79亿。

6.79亿。

11.24亿。

1.70亿。

3.01亿。

3.50亿。

5.45亿。

6.10亿。

8.14亿。

0.60亿。

0.58亿。

1.00亿。

0.75亿。

2.00亿。

1.50亿。

3.40亿。

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外华人变化表。

。年代。

人口(单位:万)

资料来源。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至明代海禁开放的六百多年中。

数万。

厦门大学历史所:

《东南亚论文集》

明代海禁开放至鸦片战争三百多年中。

十几万至一百多万。

1879

300

李长傅:

《中国殖民史》

1899

400

1905

760

1921

860

《南洋研究》2卷第5号。

1931

1282

《南大与华侨》11卷3号。

1940195619621963

850140016001700

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

1975

2200

陈烈甫:《东南亚州的华侨;华人与华裔》

1982

2400

《中国百科年鉴》

1984

近3000

《人民日报》

——朱国宏《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早期的国际迁移,即始发阶段。唐宋元明时期进入自发迁移阶段。明中叶以后,开始进入被迫迁移阶段。“一战”到建国时期,处于推动迁移阶段。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据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观察》整理材料二明代后期;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隆庆开关”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仍禁止对日贸易。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后期形成海外移民浪潮对中国的主要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具有进步性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整个文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一个侧面而言,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的。所谓雅,是指社会上层的或见诸经典的部分;所谓俗,是指社会下层的或见诸非经典记载的部分。每一次的雅化或俗化都可以视为文明的一次演进,雅与俗的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韩毓海曾提到过“光明史观”和“阴暗史观”的问题,他认为“在关于中国历史的叙述中,无疑存在着强烈的‘自我卑劣化’的倾向,这种‘阴暗史观’影响深远,如‘奴性史学’、‘礼教吃人说’、国民劣根性批判、全盘西化、废除汉字说总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种族统统不行历史和传统中有光明,也有黑暗,关键是你不能眼里只是盯着黑暗,尼采的《历史的利弊》是极透彻的文章,他说一切伟大的民族都必须懂得‘积极健忘’的道理,因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但要懂得‘保存生活’,更要有能力‘创造生活’,而为了创造新生活,就必须丢掉历史的负担,特别是忘掉那些黑暗,告别阴暗心理。”——摘自韩毓海《沦为公务员的现代从政者需思考王阳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光明史观与阴暗史观”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30分)21、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2、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3、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详解】

根据“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可知,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著等高产作物,这是洲际经济联系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信息显示,西南地区也有玉米种植,是从东南亚地区传入,排除A;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南移完成,排除C;经济作物是棉花等,玉米、甘著是粮食作物,排除D。2、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关注人的智慧和理性,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主要探讨真善美,B项正确: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是普罗塔戈拉,排除A项;指出人的灵魂靠信仰得救的是马丁·路德,排除C项;欧洲进人理性时代是在启蒙运动时期,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B项。3、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周边的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华医学、经典著作及教育制度等文明成果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的辐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教育制度而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B项中“交流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文化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特点,C项中“同源性”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4、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可以看出日本通过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培养人才,加强武士道德修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武士子弟的培养和教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儒家文化,不能得出以理学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5、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可知,印欧是游牧民族,其人迁徙,向东到达中亚、波斯及印度,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A项正确;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印欧人迁徙,罗马帝国尚未建立,排除C项;基督教文化是在印欧人迁徙之后建立的宗教,排除D项。故选A项。6、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D项正确;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古代两河流域使用楔形文字,排除A项;英语中的“埃及”一词从希腊语演变而来的,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排除C项。故选D项。7、D【分析】【详解】

族群混合不是非洲移民占比较高的原因,而是结果,D符合题意;欧洲对美洲的探险与征服、原住民的大量死亡以及“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非洲人口流入都是美洲移民数量上升的原因,A、B、C不符合题意,排除。8、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关贸总协定于1995年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故选A;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在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后,排除B;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排除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是1947年,排除D。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10、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对音乐进行改良;主张以西乐为本改良中乐,希望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全面普及音乐教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成为民国流行音乐的另一道风景线”可知,社会改良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需求;根据“大量流行歌曲以排遣个体感情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化传播及新文化运动等的推动;根据“上海的各式饭店、酒吧、咖啡馆等娱乐场所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发展空间”“上海是霓虹闪烁、商业发达的远东大都会,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是具有浓厚殖民文化色彩的‘十里洋场’,以其独特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民国时期流行乐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技术和主观努力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出现和发展的原因还包括,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效推动,新式技术的发展、应用和电影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努力等。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摇滚乐契合了年轻人的叛逆精神和反权威性心理”可知,关注青年群体;根据“摇滚乐是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的融合”可知,内容多元;根据“(摇滚乐)对黑人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使得在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中,很多白人青年与美国黑人并肩作战,要求平等并追求自由”可知,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摇滚乐注重创新。影响:根据“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美国国内对于反战的呼声日益高涨,鲍勃·迪伦的经典摇滚作品《敲响天堂之门》透露出一代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渴望”“(摇滚乐)对黑人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使得在后来的黑人民权运动中,很多白人青年与美国黑人并肩作战,要求平等并追求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批判现实问题,推动美国反战浪潮和民权运动发展;根据“摇滚乐一度成为自由、平等与爱的文化标志向世界展示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摇滚乐传播了美国价值观,服务于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强调意识形态对立,有利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峙;根据“迷幻摇滚常借助毒品增强感知力,运用灯光效果和强劲的节奏使受众进入迷幻状态,以此逃避现实、释放压力”可知,摇滚乐也传播了某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不利于部分青年人成长。【解析】(1)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效推动;社会改良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需求;西方文化传播及新文化运动等的推动;新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影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努力;

(2)不同:关注青年群体;内容多元;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注重创新。

影响:批判现实问题,推动美国反战浪潮和民权运动发展;传播了美国价值观,服务于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强调意识形态对立,有利于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峙;传播了某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不利于部分青年人成长。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解答本题时,需根据电视剧中出现的历史元素,结合历史知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把握好时空特征。因此可得出②,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而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③,黄蓉生活于宋朝,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品。④,“孝庄”是谥号,而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性文字,人生时不可能用“谥号”自称。【解析】②;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而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

③;黄蓉生活于宋朝,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品。

④,“孝庄”是谥号,而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性文字,人生时不可能用“谥号”自称。12、略

【分析】【详解】

(1)内涵:根据材料“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可归纳出以仁为内核。追求:根据材料“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可归纳出完善道德;根据材料“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出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理’”可归纳出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为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和加强思想控制。

(3)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局限:根据材料“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可归纳出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根据材料“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和所学知识可知,围绕继承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以仁为内核。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运动:新文化运动。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13、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根据材料“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可知,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根据材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可知,茶叶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和转口贸易的发展;根据油画《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和材料“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茶之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根据材料“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和“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可知,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解析】(1)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茶叶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和转口贸易的发展;饮茶之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14、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急剧膨胀,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根据材料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可知,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一“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可知,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根据材料一“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可知,明清时期奢侈消费风气盛行。

(2)特点:根据材料二“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城镇内部,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可知,人口流动充实了市民阶级,增加了城市的财富积累;根据材料二“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可知,低等阶级要求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即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人口迁移为资本主义发展还来劳动力等条件,而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型。即欧洲: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贵族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中国:从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等方面回答。【解析】(1)原因: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尖锐;封建剥削沉重,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君主专制体制下,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奢侈消费风气的侵染腐蚀。

(2)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伴随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迁;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流动充实市民阶级;带来城市财富的积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影响:欧洲: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了封建专制王权和贵族政治;壮大了市民阶级,推动了城市自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城市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固化了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15、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可知,具有阶段性;根据“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可知,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等相关;根据“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可知,以亚洲国家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起到重要作用。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根据“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根据“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可知,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可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根据“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根据“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可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解析】(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相关;以亚洲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原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文明交流与进步。16、略

【分析】【详解】

(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可知,1895年时,严复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据材料二“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可知,1918年时,严复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原因:据材料一“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是戊戌变法时期,因此围绕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严复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的原因。据材料二“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内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外处于一战时期,因此需分别从新文化运动和一战两方面分析严复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

(2)不符合。理由: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及其后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不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3)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持完全背定的态度,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对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扩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主张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剔除其糟;发展则是要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即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等。【解析】(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1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1800年中国人口有增有减,具有阶段性;总趋势是增长,但增长缓慢;根据表格“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看,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有三分之一左右,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唐宋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如曲辕犁的发明,使精耕细作技术成熟;唐宋时期江南大规模开发,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明清时期美洲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如唐朝的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等赋税政策变革,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动等方面回答。【解析】(1)增长缓慢;具有阶段性;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

(2)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②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③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④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等⑤仅出现经济发展等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并结合材料一中对诸侯国人口迁移的五个阶段的描述可知,中国人口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根据材料一海外华人数量变化表可以看出,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迁移的方式来看,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从迁移的动机来看,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从近现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来看,人口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根据材料“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可知,海外移民浪潮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国际迁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口迁移至他国,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解析】(1)特点:①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②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③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④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⑤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①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②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④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