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七章 常见病毒_第1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七章 常见病毒_第2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七章 常见病毒_第3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七章 常见病毒_第4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七章 常见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病毒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1.简称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2.分为甲(A)、乙(B)、丙(C)三型。3.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极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流感病毒结构示意图

来源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血凝素神经氨酸酶M2离子通道核蛋白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流行性感冒病毒结构示意图•内层:病毒核心,由RNA、核蛋白(NP)和RNA多聚酶组成,其基因组分7~8个节段。•中层:基质蛋白(MP),具有保护病毒核心和维持病毒形态的作用。•外层:由脂质双层构成的包膜,膜上镶嵌有两种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分别与病毒的吸附、穿入、释放和扩散有关。HA和NA决定病毒的亚型,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分型•根据NP和MP抗原的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三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甲型流感病毒又根据HA和NA抗原不同分为若干亚型,如人致病性禽流感H5N1、H5N6、H7N9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M2离子通道核蛋白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变异•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抗原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导致流感在局部地区的中小流行。•抗原性转换(antigenshift):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导致新亚型出现,常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变异西班牙H1N1流感1918年香港H3N21968年墨西哥H1N1流感2009年亚洲H2N2流感1957年H5N1禽流感1997年H7N9禽流感2013年H?N?下次流感大流行?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抵抗力弱强•

-70℃以下或冷冻真空可长期保存

•pH6.0~9.0稳定

•对紫外线、脂溶剂、干燥等敏感

•56℃

30min灭活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致病性发热

鼻塞

流涕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1-3天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免疫性..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HA,中和性抗体,包括血清中IgG、IgM、sIgA•抗NA,抑制病毒释放•特异性CD4+、CD8+

T细胞能溶解感染细胞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检查方法血样标本采集检查方法试验原理A阴性对照试验B病毒血凝试验C血凝抑制试验鼻咽拭子标本采集鸡胚培养血样标本处理一、流行性感冒病毒-防治原则二、麻疹病毒麻疹病毒(measlesvirus)是麻疹的病原体,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几乎100%,常因并发症导致死亡。我国自1965年应用减毒活疫苗依赖,麻疹的发病率明显下降。麻疹患儿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二、麻疹病毒-形态与结构•麻疹病毒呈球形,直径150nm左右。核衣壳和基因组RNA属典型的副黏病毒科特征。RNA为单负链,不分节段。衣壳螺旋对称。•病毒体有两种糖蛋白刺突,血凝素H和融合蛋白F。•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毒结构示意图N,核衣壳(Nucleocapsid)P,磷蛋白(Phosphoprotein)M,膜蛋白(Membraneprotein)F,融合蛋白(Fusionprotein)H,血凝素(Hemagglutinin)L,RNA聚合酶(Largepolymerase)二、麻疹病毒-致病性•人是麻疹病毒唯一自然寄主,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通过飞沫直接或鼻腔分泌物污染物品感染易感人群。麻疹病毒易在儿童间传播二、麻疹病毒-致病性•冬春季为高发季,潜伏期为10-14d。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出现第一次病毒血症。•发病2天后,口颊黏膜出现柯氏斑,为周围绕有红晕的灰白色小点,对临床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二、麻疹病毒-防治原则•减毒活疫苗是当前最有效疫苗之一。•麻疹疫苗是我国儿童计划疫苗,初次免疫在8月龄,7岁再次免疫。三、冠状病毒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是有包膜的RNA病毒。因包膜上有间隔较宽的突起,使整个病毒颗粒形如冠状,故名。SARS-CoV-2三、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结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COVID-19的病原体,为单股正链RNA的β属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SARS)具较高同源性,编码4个结构蛋白,包括刺突蛋白(SpikeProtein,S蛋白)、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蛋白)、囊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蛋白)和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N蛋白),S蛋白的S1亚基受体结合域负责与靶细胞表面的ACE受体特异性结合。三、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变异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concern,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B.1.1.7)、贝塔(Beta,B.1.351)、伽玛(Gamma,P.1)、德尔塔(Delta,B.1.617.2)和奥密克戎(Omicron,B.1.1.529)。奥密克戎变异株2021年11月在人群中出现,相比Delta等其他VOC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在2022年初迅速取代Delta变异株成为全球绝对优势流行株。三、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抵抗力●氯已定不能有效杀灭病毒●对紫外线敏感

●对有机溶剂(乙醚、75%乙醇、过氧乙酸和氯仿等)以及含氯消毒剂敏感我又可以了!!我不行了!!三、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致病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三、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致病性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形急性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肝酶升高微血管脂肪变性轻微小叶活动肠道细胞高表达MCF2可有腹泻等肠道反应生殖相关细胞特异性表达ACE2为潜在感染靶点血尿素氨、肌酐升高蛋白尿肾脏损害表现淋巴细胞浸润肺细胞脱落透明膜形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的人体组织和器官损害三、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检查方法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病毒培养分离、血清学检测)四、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病毒名称主要致病性防治原则腮腺炎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可侵犯睾丸、卵巢、胰腺、肾及中枢神经系统接种减毒活疫苗风疹病毒儿童风疹;孕妇感染可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死胎、智力低下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孕妇与患者接触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腺病毒引起多种疾病,如急性呼吸道感染、眼结膜感染、婴幼儿肠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等目前尚无理想疫苗鼻病毒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支气管炎等干扰素有一定作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幼儿细支气管炎、肺炎,儿童鼻炎、咽炎、气管炎,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理想疫苗第二节

肠道感染病毒一、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

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是儿童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灰质区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因其多见于儿童,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一、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脊髓灰质炎病毒

属于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此类病毒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化生物特征,在电镜下呈球形颗粒相对较小,直径20~30nm,呈立体对称20面体。一、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根据抗原免疫原性的不同,可分为3个血清型,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型间无交叉反应。一、脊髓灰质炎病毒-抵抗力弱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食品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不易被胃酸、胆汁灭活耐乙醚•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56℃加热30min可被灭活•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甲醛、氯化汞和碘酒可使病毒灭活•耐乙醚一、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粪便食物手饮水玩具1-5岁儿童一、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四个阶段:消化道期→淋巴期→病毒血症期→中枢神经期一、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性•隐性或显性感染后,机体对同型病毒可产生牢固而持久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肠道、呼吸道黏膜局部均产生sIgA,可阻止病毒的吸附和增殖。•血清中和抗体可清除血流中的病毒,阻断其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婴幼儿可通过胎盘接受母体给予的IgG抗体,故6个月内较少发生感染。一、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查方法•取发病1周内患者的粪便标本用抗生素处理后,接种于原代猴肾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做出诊断,再用中和试验进一步鉴定其型别。•血清学试验应取患者双份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若血清抗体增加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PCR可直接检测病毒,具有快速诊断价值。一、脊髓灰质炎病毒-防治原则•易感人群进行接种疫苗。•与患儿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人工被动免疫,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症状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从美国柯萨奇镇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病毒分A、B两组,A组有23个血清型,B组有6个血清型。•埃可病毒(entericcytopathichumanorphanvirus,ECHOvirus)从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目前已有31个血清型。

柯萨奇病毒A组(CVA)

柯萨奇病毒B组(CVB)

埃可病毒(ECHO)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所致疾病CVECHOA组B组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普通感冒+++心包炎、心肌炎-++皮疹+-+婴幼儿腹泻--+手足口病+--三、轮状病毒轮状病毒(rotavirus)

是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病毒基因类型为RNA,具双层衣壳,内衣壳呈放射状排列,犹如车轮状。三、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分组

轮状病毒分7个组,其中A组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引起成人腹泻。抵抗力

轮状病毒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日或数周。三、轮状病毒-临床症状

秋冬季流行,潜伏期短,起病急,主要临床症状为大量水样腹泻、发热、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可因脱水、酸中毒而导致死亡。三、轮状病毒-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治疗方法主要是及时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严重脱水及酸中毒的发生。•接种减毒活疫苗。第三节

肝炎病毒

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病毒性肝炎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

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儿童和青少年易感。HAV经粪-口途径传播。大多数感染表现为隐性或亚临床感染,少数表现为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一、甲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分型

•小RNA病毒科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27nm,呈对称20面体,无包膜。•HAV抗原结构单一,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蛋白(VPG)衣壳(Capsid)一、甲型肝炎病毒-抵抗力弱强•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60℃加热1h不被灭活,在25℃干燥条件下至少可存活1个月,-20℃可存活数年,在淡水、海水和毛蚶中存活数天至数月。

•100℃加热

5min即可被灭活。

•化学消毒剂(如乙醇、过氧乙酸、苯酚、含氯石灰、甲醛等)均可消除其传染性。

一、甲型肝炎病毒-致病性患者健康者食物水源粪便苍蝇海产品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一、甲型肝炎病毒-致病性粪-口途径经血液循环

•HAV一般不损害肝细胞,免疫病理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临床表现成人多见无黄疸型,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和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黄疸型,还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尿色逐渐加深至浓茶色,巩膜、皮肤出现黄染。

•2~4周可恢复,不转为慢性肝炎。一、甲型肝炎病毒-免疫性•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机体可产生抗-HAV。•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维持时间短。•IgG抗体在恢复期出现,维持时间长,对病毒的再感染有保护作用。二、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

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全世界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有2亿~3亿,我国的感染率在10%以上。

乙型肝炎的危害性远比甲型肝炎大,感染HBV后易转为慢性肝炎,部分慢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组成HBV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三种颗粒中,是HBV感染标志,具有免疫原性,是疫苗主要成分,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HBs)。

抗-HBs是有特异性保护作用的中和性抗体,血清中出现抗-HBs被认为是乙型肝炎感染恢复期的标志。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组成HBV核心抗原(HBcAg)

存在于Dane颗粒内衣壳上及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在外周血中不能检出。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HBc)。

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抗-HBc

IgM提示HBV正在肝内复制。抗-HBc

IgM阴性可排除急性乙型肝炎。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组成HBe抗原(HBeAg)

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裂解时可游离于血清中。

在急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HBeAg,表明有较强传染性。

HBeAg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HBe)对HBV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组成前S抗原(pre-S)

是一种能吸附肝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决定簇,有利于病毒侵入细胞内。

在感染早期出现,若持续存在表示乙型肝炎已转为慢性。

抗原性强,相应抗体(抗-pre-S)能阻止HBV侵入肝细胞,出现表明病情好转。二、乙型肝炎病毒-抵抗力弱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均有耐受性。

•100℃加热10min可灭活病毒。

•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戊二醛、漂白粉溶液和环氧乙烷等均可灭活病毒。

二、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传染源主要是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50~150d,平均60~90d。•HBV携带者因数量大、隐蔽性强、活动不受限制而成为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染源。二、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害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从HBV携带者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等,主要取决于病毒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病毒抗原抗体检测ELISA反应板孵育包被抗原样品中抗体酶标记二抗底物显色加入底物

读板二、乙型肝炎病毒-检查方法

二、乙型肝炎病毒-检查方法病毒核酸检测

二、乙型肝炎病毒-防治原则•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性措施。•人工主动免疫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人工被动免疫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用于乙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者、意外事故紧急预防、HBV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三、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HCV为单正链有包膜结构的RNA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30~60nm。•HCV可分为6个基因型,我国以I、Ⅱ型为主。•HCV对温度较敏感,100℃加热5min或60℃持续10h可将其灭活;次氯酸钠可消除其传染性;在碱性环境及锰或镁离子溶液中稳定。

三、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传染源是患者和HCV隐性感染者。•潜伏期为30~80d。•主要通过输血及血制品、注射、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感染后40%~50%可发展成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中约20%可发展成为肝硬化,少数可诱发成为肝癌。

三、丙型肝炎病毒-检查方法

•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HCVIgM或IgG抗体,可快速筛选献血人员并可诊断丙型肝炎。•用RT-PCR扩增患者血清中HCVRNA,作为HCV存在、复制和活动性感染的指标。

三、丙型肝炎病毒-防治原则

•无特异性预防手段,疫苗正在研制中。•预防应采取以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如加强血源及血液制品的管理、禁止静脉吸毒、防止医源性传播等。

各类肝炎病毒的比较

病毒型别核酸类型传播途径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HAVRNA粪-口途径罕见罕见HBVDNA血液、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较多较多HCVRNA同HBV较多较多HDVRNA同HBV未明较多HEVRNA同HBV罕见罕见HGVRNA同HBV较少较少TTVDNA血液传播较多较多第四节

反转录病毒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

反转录病毒,HIV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

常见类型包括HIV-1型和HIV-2型,其中HIV-1型在中国居主导地位。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Capsid衣壳蛋白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抵抗力弱强•HIV的抵抗力较弱

•体液或血清中56℃加热10min可被灭活

•室温(20~22℃)可保存活力7d

•冻干血制品经68℃持续72h能保证灭活病毒

•含氯石灰液、50%乙醚、70%乙醇、0.3%过氧化氢或0.5%甲酚等消毒液中处理10min即被完全灭活WHO标准:

HIV的消毒与彻底灭活必须煮沸20min或高压蒸汽灭菌20min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机制•HIV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4分子的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等•HIV通过包膜刺突糖蛋白gp120与靶细胞受体CD4分子结合后引起跨膜蛋白gp41构象改变,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病毒侵入细胞•大量CD4+T细胞受病毒感染而遭破坏,导致CD4+/CD8+比例倒置,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损伤。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方法•HIV感染2~3个月后均可检出HIV抗体。•常用的方法有ELISA、IFA、RIA等。•检测抗体可用于筛选HIV抗体阳性的人。•我国规定筛选献血者时必须检查HIV抗体。抗体检测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方法检测病毒及其组分应用核酸探针检测整合在细胞中的前病毒DNA片段,可确定细胞中潜伏感染的HIV。用ELISA法检测衣壳蛋白P24。HIV感染的急性期多为阳性,而潜伏期多为阴性。到典型的AIDS症状时,P24又重新升高。采用共培养技术,2~4周后观察病毒生长情况。还可检测细胞液中的HIV抗原或反转录酶活性。病毒分离检测病毒蛋白检测核酸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防治原则加强国境检疫广泛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建立HIV感染的监测网络确保血液制品及输血的安全,禁止进口血液制品检测高危人群,包括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等第五节

其他病毒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encephalitis

B

Virus)

简称乙脑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

乙型脑炎病死率高,幸存者可遗留后遗症。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包膜的RNA病毒,球形。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敏感动物是小鼠或乳鼠。经脑内接种乙型脑炎病毒后,经3~5d潜伏期,乳鼠出现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肢体痉挛、麻痹而死亡。•C6/36蚊传代细胞或地鼠及猪肾的原代细胞对病毒敏感,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抵抗力•抵抗力不强,一般化学消毒剂可消除其感染性•对酸、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敏感•不耐热,56℃加热30min或100℃加热2min均可使病毒灭活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临床症状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防治原则二、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Rabiesvirus)•是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尤为重要。二、狂犬病毒-形态结构•狂犬病毒有5种(N、P、M、G、L)结构蛋白,都有对应的抗体,总称为狂犬病毒抗体或总抗体。•G蛋白对应的抗体是中和抗体,有中和病毒,保护受体不受病毒侵害。•二、狂犬病毒-抵抗力狂犬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弱,60℃加热30min或100℃加热2min可被灭活,甲醛、乙醇、碘酒、乙醚以及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均可灭活病毒。二、狂犬病毒-致病性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