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秦汉大一统时期(讲)_第1页
第03讲-秦汉大一统时期(讲)_第2页
第03讲-秦汉大一统时期(讲)_第3页
第03讲-秦汉大一统时期(讲)_第4页
第03讲-秦汉大一统时期(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秦始皇七国之乱庄园经济儒术独尊文化焚书坑儒思想时空坐标政治经济前221年西汉东汉秦朝前207前202年25年9年220年魏建立造纸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重农抑商盐铁官营丝绸之路田庄经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推恩令/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豪强兴起汉赋/《史记》阶段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秦朝“大一统”的实现,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到西汉时得以巩固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政治:经济:思想:秦汉【专题概述】

第03讲秦汉大一统时期(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3)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4)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课程标准】【考情扫描】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Ⅱ】25·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海南·汉承秦制浙江·汉代的冶铁技术江苏·汉代选官制度;重农抑商2019【Ⅰ】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Ⅱ】2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Ⅱ】25·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Ⅲ】25·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浙江·汉代“刺史”江苏·郡国并行制;汉代选官北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手工业2020【Ⅲ】25·东汉屯田制浙江·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秦汉政治沿革山东·重农抑商政策2021【乙】汉代经济发展【甲】汉代监察制度浙江·素纱襌衣;秦兵马俑;儒家思想;郡县制2022【乙】42.儒家思想的影响湖南.2.重农抑商政策.广东.2.汉朝的政治制度一、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统一原因(1)客观原因:

a.经济基础: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b.政治基础: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

c.群众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原因:a.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b.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一)秦朝的统一措施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司法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3、结果:秦朝建立①时间:BC221②都城:咸阳③意义:政治: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经济: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融合。2、统一过程:韩

赵魏楚燕齐(二)秦朝的统治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民主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断独裁。

是一种相对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对应制度:国家元首制度——皇帝制度对应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2)、内容将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注:秦朝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春秋时,县高于郡;秦朝时,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范围,郡高于县)(1)史料反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怎样的特点?①形式上分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相牵制,防止臣下专权②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诸卿多为皇室私家服务,家国一体.③皇权至上,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宗庙礼仪宫廷警卫宫门屯卫宫廷车马司法少数民族外交皇室事务国家财政皇室财政

皇帝纵览大权,是否有何机制对其进行一定限制?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封制郡县制实行基础盛行时期官员产生方式权力分配原则与中央的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世袭皇帝任免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地方处于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同作为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在哪?血缘才能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法律颁布秦律,通行全国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文化统一文字交通修建驰道,开通灵渠民族修筑长城,移民实边军事北击匈奴,南方伐百越(3)、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三)秦朝的灭亡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使阶级矛盾激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农民起义,前207年,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①繁重赋役,抑制了农业的发展②秦法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③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④焚书坑儒,禁锢思想【典例研析】.(2021·浙江6月高考·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解析]由材料信息“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可知,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A项错误;兵马俑不能体现实用性,B项错误;“民本”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民本意识的信息,C项错误。①秦之创制【探究】主题秦之创制和得失材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钱穆[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一中“统一”的内涵。[提示](1)①版图确立:秦统一六国,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等西南夷控制,北退匈奴。②政治制度创立: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③民族形成: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④学术思想奠定:秦奉行法家思想,这种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材料二右图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问题](2)据材料二,你可以得出哪些秦朝的历史信息?[提示](2)信息:基层治理机构是里;实行军功爵制度,社会等级分明;男耕女织个体小家庭的构成;户籍制度细密;赋役征发按照户籍登记;政府加强对民众的人身控制;使用隶书;书写载体多为竹简。[问题](3)结合材料三中有关洞庭郡的发现,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出土秦简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材料三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有一个重要发现: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向军《里耶寻秦》[提示](3)史料价值:内容上,能补文献史料记载之缺;信度上,因其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更高。注意:将其与文献史料相印证;孤证存疑,孤证不立。[深化拓展]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1.中央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君主集权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分散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真正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②秦之得失[问题](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分别指出班固、柳宗元对秦制的态度及其着眼点。材料四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材料五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唐]柳宗元《封建论》[提示](4)班固:认为秦朝刑法严苛,矛盾激化,暴政导致速亡,对秦朝持批判态度。着眼于对秦速亡的反思。柳宗元:认为秦朝的郡县制是“公天下”,对秦朝持赞扬态度。着眼于为反对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寻找历史依据。[问题](5)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材料四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材料五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唐]柳宗元《封建论》[提示](5)因素:①客观:时代背景、历史条件。②主观:历史评价者的阶级立场、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学术功底、对史料的掌握状况、研究能力等。[深化拓展]影响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1)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因素。(2)时空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结果的高低。(3)技术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的效率和精度。2.主体因素(1)历史评价主体的社会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关系。(2)历史评价主体的知识、能力、史学方法。(3)历史评价主体的心理因素、情感取向。3.客体因素:历史事物自身的多元性、发展性。二、汉朝(前202年-220年)(一)政治:汉承秦制

有损益也皇帝制度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监察制度中央机构地方制度选官制度三公九卿御史大夫军功爵制汉武帝时丞相任职时间和离任原因:姓名离任原因任职时间姓名离任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2月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10月许昌免职3年8月赵周下狱死2年7月田蚡去世3年9月石庆去世8年3月薛泽免职7年6月公孙贺下狱死12年2月公孙弘去世2年4月刘屈髦下狱腰斩2年2李蔡畏罪自杀3年田千秋昭帝时死2年打压相权,加强君主专制1、汉承秦制,有损益也——中央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承秦制,有损益也——中央(1)与秦相比,有何“损益”?中朝外朝制(2)内外朝制度有何特点?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②相权一分为二。(决策vs执行)(3)有何作用?①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②内朝官权势日重,到东汉形成了外戚与宦官干政的局面。【典例研析】(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典例研析】.(2021·湖南高考·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解析]

题干中代王刘恒只是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无法反映出他是嫡长子,A项错误;题干中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不仅因为他“最长”“仁孝宽厚”,还因为“太后薄氏谨良”,这是吸取了外戚干政的教训,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B项正确;2、汉承秦制,有损益也——地方问题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汉书》(1)汉初,地方制度是什么?郡国并行制(2)有何特点?犬牙交错(3)有何影响?难以统一治理削弱中央集权,形成割据势力

忧患:“七国之乱”(汉景帝、吴王刘濞)2、汉承秦制,有损益也——地方对策①推恩令: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概念阐释】“推恩令”汉武帝时为解决王国问题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结果②酎金夺爵: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祖先时,由地方诸侯所进献的黄金。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各地诸侯所进献的黄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褫夺了106人的爵位,是当时列侯数量的一半。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

③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的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往。【典例研析】(2019·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知识拓展】汉武帝建立大一统的主要措施:①削弱诸侯势力:颁布“推恩令”②打击地方豪侠:一方面采取强制迁徙的措施,同时起用“酷吏”镇压豪强、游侠。③刺史监察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若干郡国。④加强中央军力:汉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皆为常备兵。后增设期门军、羽林军,从而建立一支人数可观的中央常备部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统一等。【典例研析】.(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其出发点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3、汉承秦制,有损益也——地方监察对策“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奏诏条察州。”(1).汉武帝时期地方监察制度为: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为六百石官,秩位不高,但出刺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二千石和王国相。刺史除了“断治冤狱”,并不直接处理地方其他行政事务。——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刺史制度有什么特点?特点:①以卑督尊,大小相制,内外相维;②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③没有固定治所;(3).刺史制度的作用:①澄清吏治——衍生酷吏。②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4).演变:①西汉“州”(监察区)——东汉“州”(地方行政区),(东汉)地方形成“州-郡-县”三级.②西汉“刺史”(监察官,位卑权重)——东汉“州牧”(地方军政长官,东汉末成为割据力量)。东汉末,中央衰弱,造成地方割据3、汉承秦制,有损益也——地方监察对策汉: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明朝:省(巡抚)、府、县监察区变行政区唐初设道,作为地方监察区,长官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唐玄宗时,因军事需要,先在边地、后在内地的军事要地设节度使,授予其军政大权。节度使兼任所在道的按察使和所在州的刺史,集行政、军事、监察于一身,辖制区内各州。这样,“道”就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结果,节度使拥兵自重,引发“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要求地方分权且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治理要求行政单位较大且权力相对集中【典例研析】.(2017·全国Ⅰ卷高考·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故C项正确;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典例研析】.(2021·全国高考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项正确;选官“不举孝,不奉召,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卷六《武帝纪》1.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选官的标准:孝、廉2.汉代的选官制度--征辟制: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不限于儒学,利于充分吸收人才。3.察举制的作用:①打破血缘、世袭,扩大统治基础;②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奠定基础;4、汉承秦制,有损益也——选官制度的变化【典例研析】(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B【典例研析】(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B思维拓展:察举制的两面性?积极: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消极: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逐渐转变为门第声望)——九品中正制选官

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阋”……——白寿彝《中国通史》方法标准后果逐渐被官僚家族控制门第望族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4.演变选官名称时期标准方式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血缘世袭战国军功奖励西汉孝廉(品行)察访、推荐魏晋南北朝门第察访隋-清才能考试【知识深化】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典例研析】.(2021·辽宁卷,2)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解析:B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撰家谱会涉及道德修养,但不是这一做法的实质,排除A项;辨别大宗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1、农业耦犁(西汉)、播种工具—耧车(西汉);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耦犁二牛抬杠耧车代田法(西汉赵过)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生产组织田庄(东汉)(二)经济:【典例研析】(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解析】A

本题考查西汉经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获取并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出题干最后一句“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的转折意思。汉武帝能敛财的方式一个不落的都用了,唯独不敢增加田租,这体现了什么呢?当然是体现了武帝对农业特殊地位的认识,这符合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故符合题干重心和史实的正确答案就是A项。

【汉代田庄经济】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原因土地和人☐是田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东汉政府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东汉政权的巩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扩展,这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特点规模大,多种经营,生产中实行集约化的协作劳动,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宾客相附,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法宗族色彩;拥有私人武装。作用田庄既有田庄主对田庄内的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作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农业汉代土地制度所有形式1.西汉的土地制度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一种是各地的森林、荒地、山泽等;二是皇帝的苑囿;三是屯田。所有权归国家,收入归皇帝和国库。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的通过赏赐得来,来自国有荒地;有的是通过兼并手段得来。封建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湖北汉简载:21户平均24亩地,土地和收获都归己,但要向国家缴纳腹水,服徭役。【典例研析】.(2020·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C项。2、手工业概况冶金业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高炉炼铁、炒钢技术(西汉);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杜诗)高炉炼铁炒钢炒钢——即将生铁加热,撒入矿石粉,降低含碳量使之接近钢或熟铁。

炒钢因在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好像炒菜一样而得名。水排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2、手工业制瓷业纺织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西周原始青瓷东汉青瓷

经过秦汉的发展,原先主要产于浙江、江苏部分地区的原始青釉瓷器的生产技术有了新的提高。依据考古资料,完全可以认为,成熟的青瓷的出现不晚于东汉后期。——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新疆·汉代织锦护臂素纱襌衣3、商业概况对外贸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拓展认识——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起点)→西经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终点)长安河西走廊敦煌鄯善阳关玉门关于阗疏勒大宛葱岭塞琉西亚西汉大月氏安息秦大匈奴乌孙丝绸之路西安西北和田南若羌巴格达(古罗马)海里海黑咸海(波斯湾)喀什敦煌西拓展认识——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东南沿海一带(起点)→中南半岛→跨越印度洋→东非、欧洲(终点)拓展认识——丝绸之路思考:丝绸之路仅仅是“丝绸”之路吗?丝绸之路上不止有丝绸,还有什么?胡桃、胡萝卜、胡椒、胡瓜、石榴、胡琴、音乐、骏马、舞蹈、宗教等西域汉朝丝绸、漆器、茶叶、四大发明、冶铁技术等西域汉朝拓展认识——丝绸之路思考: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吗?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器、漆器、银器源源不断传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皮货、药材也不断运到中国。【商品交流】材料:中国的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西传,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西方的各种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文化交流】材料:“丝绸之路”既是民族迁徙之路、军事征服之路、信仰传播之路、朝贡贸易之路,也是富商巨贾“周游经涉”之路,而不仅仅是商品流通之路。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的一条大动脉。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交融,推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拓展认识——丝绸之路思考: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西汉正式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先秦东西方之间的通道已经存在。国家统一强盛,对外开放,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北方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低谷。宋代北方战乱,宋室南迁,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崛起。明清新航路开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传统的丝绸之路走向衰落。【典例研析】.(2020·全国高考Ⅱ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3、商业城市发展政府政策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重农抑商政策)措施汉武帝时期:重农抑商(抑私重官)之盐铁官营目的:内容:实质:重农抑商①增加政府收入;②打击豪强势力,巩固政治统治。①抑商人,重商利;②重官商,抑私商。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作用:①盐铁经营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②解决了国家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历史解释·盐铁官营材料一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日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强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根据材料,指出盐铁官营的影响。①打击商人势力;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加强对农民的控制;④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措施汉武帝时期:抑商(抑私重官)之平准均输(1)平准: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2)均输: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调剂运输。作用:平抑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增加政府收入。措施汉武帝时期:抑商(抑私重官)之算缗告缗(1)算缗: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2)告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作用:增加国家收入,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典例研析】(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B[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无关,排除A项;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C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不符,排除D项。原因表现特点影响(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目的)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无为而无不为”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1、汉初“无为而治”(三)思想文化:原因内容特点经济: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匈奴为患,土地兼并剧烈,都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时期)(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3)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共同之处?董仲舒新儒学实现了哪些继承和创新?2、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时期)尊儒措施(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②儒学成为选官标准;(3)教育:①教材:儒家经典—“五经”;②教师: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③a.中央:兴办太学,生员考试合格为官;b.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评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典例研析】(

2019·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