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中图版2019)01(全解全析)_第1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中图版2019)01(全解全析)_第2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中图版2019)01(全解全析)_第3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中图版2019)01(全解全析)_第4页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中图版2019)0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88页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高一地理·全解全析12345678910111213CAACBCABDAABC141516171819202122232425DCBDCDDCCBDB【答案】1.C2.A【解析】1.图中的天体包括木星和月球,其中木星为行星,月球为地球的卫星,图中没有恒星、星云、流星等天体类型,ABD错误,C正确。故选C。2.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木星不属于地月系;木星和月球都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木星和月球也都属于银河系,而不属于河外星系。故选A。【答案】3.A4.C【解析】3.丁真面色黝黑,主要是因为丁真所生活的地区为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烈。据图3可知,①为太阳辐射,A正确;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C错误;⑤为地面辐射,D错误。故选A。4.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较大。丁真经常穿戴肥腰大袖的长袍,夜晚“和衣而眠可当被”是因为夜晚冷,白天“臂膀伸缩自如可脱一臂”,是因为白天热,昼夜温差大,C正确。排除ABD,故选C。【答案】5.B6.C【解析】5.图中乙参与的水循环为海陆间大循环,塔里木河和天山都位于内陆地区,只参与陆地内循环,②③错。长江东流入海参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台风登陆联系了海域和陆地,也参与海陆间循坏,①④正确。故选B。6.水循环的环节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径流环节,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④为地表径流,⑥为植被蒸腾。故选C。【答案】7.A8.B【解析】7.地球外部圈层主要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图中未画出生物圈,故A正确;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已标注,故BCD错误;故选A。8.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圈层,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不独立占据一定的空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D错误;故选B。【答案】9.D10.A【解析】9.A.根据对比图可知,火星的公转周期为1.9年。地球的公转周期为1年,火星的公转周期更长,故A选项错误;B.火星的体积和质量更小,故B选项错误;C.火星目前没有生命迹象,地球的生命生存条件更好,故C选项错误;D.火星的表面温度为-63℃,地球的表面温度为15℃,火星的表面温度更低,D选项正确;故选D。10.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空间环境,日地距离适中,较短的自转周期,稳定的太阳光照,因此适宜生命的存在,A.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比火星的更短,日地距离更适中,A选项正确;B.地球和火星都能够接受稳定的太阳光照,B选项错误;C.地球和火星的自转周期相差不大,故C选项错误;D.地球与火星都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D选项错误。故选A。【答案】11.A12.B【解析】11.根据地震波的特点,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A正确,B错误;此时北京时间2019年3月1日16时50分,震中是西经70.05°,位于西五区,可计算出震中区时为3时50分,正处于夜晚,不会是骄阳似火、春光明媚,CD错误;故选A。12.读图,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是260千米,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之下在地下80-400千米处,因此震源最可能位于软流层,B正确;岩石圈一般深度在0-80千米,A错误;下地幔在地下900-2900千米,C错误;地核在地下2900千米以下,D错误;故选B。【答案】13.C14.D【解析】13.读图a左图可知,纬度向北递增,应为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水向右偏转,②所在河岸附近河水多、流速快,侵蚀作用较强,而①所在河岸附近河水少,流速慢,沉积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小岛最终可能和①岸连接;读图a右图可知,纬度向南递增,应为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水向左偏转,③所在河岸附近河水多、流速快,侵蚀作用较强,而④所在河岸附近河水少,流速慢,沉积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小岛最终可能和④岸连接。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4.读图可知,图b中阴影所示的河流地貌位于河流弯曲河道的凸岸,排除AB;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凹岸附近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较强,凸岸附近河水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因此图中阴影部分为凸岸沉积作用形成的新河岸或河漫滩,排除C,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15.C16.B17.D【解析】15.①笔石是笔石动物的化石,于寒武纪出现,于石炭纪已绝灭,生存于古生代;②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中生代早白垩纪;③猛犸象生存的时代为新生代第四纪冰川后期;④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含有图中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①④②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②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③猛犸象生存的时代为新生代第四纪冰川后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答案】18.C19.D【解析】18.由材料可知,太阳能树不是生物,不能说明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A选项错误。“磁暴”现象是太阳活动释放的电磁波和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的,与图中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无关,B选项错误。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能够提供人类活动使用,所以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C选项正确。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而不是太阳辐射,D选项错误。故选C。19.我国太阳能分布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征。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晴天多,太阳能最丰富,适合安装太阳能树,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答案】20.D21.C【解析】20.“热穹顶”现象发生时,在高压系统和风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特殊的空气运动系统,出现排斥冷空气,吸收热空气现象。图中箭头可看出,近地面热空气无法上升,而高空高压气体不断下沉,使得低空热气体像泵一样不断被压缩和吸收,形成极端高温天气,D正确。近地面热空气是高空下沉来的,不单纯是吸收地面辐射增热,A、B错误。图中没有显示出冷热空气之间有隔热层,C错误。故选D。21.高温天气出现,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得温室效应最强,通过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质排放量,可以减缓人类面对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C正确。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力系统负荷、加强社会保障机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类面临的极端天气发生,A、B、D错误。故选C。【答案】22.C23.B【解析】22.根据材料可知,乳状云出现说明快速上升的暖湿气流与下沉冷空气相遇,易形成剧烈的强对流,出现暴雨雷电天气,C正确;大气的对流运动强烈,不易出现风和日丽、阴雨霏霏、白雾茫茫的天气现象,ABD错误。所以选C。23.通常,上升气流强度越大,乳状云的底部高度越高。在下垫面温度决定上升气流强度的区域,日出前后下垫面温度较低,对流较弱,云底较低,而午后下垫面温度较高,对流强烈,云底较高,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答案】24.D25.B【解析】24.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分析可知,甲处位于南美洲西侧,盛行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A错误。乙处位于澳大利亚东部,以东海域有暖流经过,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B错误。从丁到丙的轮船可以沿洋流②③④顺流到达,C错误。②处洋流位于日本附近海域,洋流可加快对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的范围,D正确。故选D。25.根据所学知识,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洋流④位于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A、B位于北半球,C、D位于南半球;属于自北向南流的寒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26.【答案】(1)乙丁丙甲(2)风力侵蚀(3)①(4)三角洲流水堆积【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的“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对应乙;“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对应丁;“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流水化学溶蚀的结果,对应丙;“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对应甲。(2)由第1题分析可知,风蚀桥所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土流失现象也较少,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3)由第1题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区中,图①所示黄土桥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4)图中戊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河流携带泥沙在此处堆积,形成了常见的三角洲地貌。27.【答案】(1)①海洋昼夜温差小(2)(3)低甲乙丙丁西北风【解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与陆地之间存在热力性质差异,其中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昼夜温差小,陆地升温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因此,①表示海洋,②表示陆地。(2)当左图中时间为16:00次日8:00时,②陆地气温低于①海洋,陆地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海洋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如右图所示的热力环流。(3)由上题分析,当左图中时间为16:00次日8:00时,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下图中甲地位于陆地,气温比乙地海洋低,甲地盛行下沉气流,气压高,乙地盛行上升气流,气压低,丙地空气密度增大,丁地密度减小,气压丙地大于丁地,而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因此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依次为甲乙丙丁;近地面风向由甲吹向乙,初始为西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北风。28.【答案】(1)两栖类;蕨类;爬行;裸子。(2)中生(代);白垩(纪);开始解体;成煤(期)。(3)动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爆发式增长;出现大量有硬壳或骨骼的动物化石;动物化石的生物结构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4)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扩散至全球),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无法光合作用而大量枯萎,气候剧烈变化。【解析】(1)晚古生代早期,海洋面积缩小,为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一些鱼类进化为两栖类,蕨类植物大量繁殖;晚古生代晚期,气候干旱,出现适应气候变化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2)根据所学知识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中生代包含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侏罗纪以后联合古陆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而开始解体,各大陆开始漂移。这一时期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重要的成煤期。(3)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已经有了生物,但演化速度慢,数量少,而在寒武纪这个时期是地球上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时期,寒武纪出现了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和大量的高等藻类植物。动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加,出现了有骨骼或硬壳的动物化石,表明生物种类、数量大幅度增加,结构愈来愈复杂。(4)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形成的尘埃颗粒漂浮于大气层中阻挡太阳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气温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气候发生剧烈变化。29.【答案】(1)高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