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_第1页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_第2页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_第3页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_第4页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庸》优秀教案

《中庸》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

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

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

子》合在T,《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

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

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

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

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

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

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

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

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

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

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

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

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

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

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爰民。做人

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

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一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

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

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

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

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

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

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腱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

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

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中庸》名言积累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

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

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中庸》优秀教案2

一、导入

情景设置:

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

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

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见了县官老爷贼不

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我偷钱完全是

他诱惑的。"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

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

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渭中庸之道?

三、文本探究

(一)、何谓中庸

1、过犹不及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

(二)、中庸的原则

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

1.12贝」:I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礼

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一君子与乡原的区别

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

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

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一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的枳极的调和论)

(三)、实践中庸一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13.21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13.23则:和而不同

四、延伸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例如: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事君数,斯

辱矣、求也退,故进之等

五、拓展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中庸》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

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

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

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

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

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

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

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

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

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

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

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子曰:"君子和⑴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

明确:

和:对立中的统一。

同:无差别的同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

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

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

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

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举例:拉链原理)

三、"因中致和"的理论

春秋末期的晏子以惠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变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

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乃是所以"和之"的关键。因为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

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其中无论何种原料的过多或缺少都会导致羹味失和,故必须把每种原

料都调节到最适中的比例上。这里尽管没有出现"中"字,而实际上在“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时,己经运用了“执两用中”的方法把"中"与"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中"指每种原料本

身的适度,"和"指各种原料之间的协调;只有每种原料都适得其"中",才能使由各种原料组

合而成的羹适得其"和"。因"中"而致"和",就是"中"与"和"的辩证关系。

《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就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温和的处世哲学一中庸之道。

1、阅读课文的第2-4则,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穿插重点字词点拨)

明确:

a、强调处事有"度"(通过分析第2则)

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学生举例:乘车、吃

饭)

例子:从前有一个人,硼E常守礼节,行着坐臣格方面无一漏失。有一天,他外出买东西,

他按照往常一样谦恭地、慢慢地行走,没想到,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落。

那个人本能地快步跑了起来,跑了约一里路左右,他忽然后悔起来说:"刚才我走路的姿态

一定有些失态,还好被我及时发现,正所谓‘过则勿惮改’,我现在从头还来得及……"

于是,他冒着雨,回到刚才起跑的地方,以一贯的缓步姿态在大雨滂沱中行走,路人对他的

行径则投以异样的眼光……

故事寓意:讲究礼仪是种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分拘泥反而效果不彰,也会令人费

解。由此可知,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被既定的经验障碍着,才不会让原本的

一桩美事变调了!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

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

极端的失中现象。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中庸之道是有个"度”的,强调一个适度性。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都

不好,管理中过分的民主或专制也不好。

凡事都有度,与人交往也应"亲密有度",让对方拥有独立的空间。

思考: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

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若从价值实质而论,"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

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点;

b、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通过分析第3则)

与人交往要有度,这个度的依据是什么?(道义,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c、强调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通过分析第4则)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

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

d、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联系课后相关链接)

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

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

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

(《孟子尽心上》)所谓"举一而废百"的"执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孤立的、静止的、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而只有"执中"并能行"权"的中庸之道才是合乎辩证观点的正确方

法。故淳于类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礼发生矛盾时将如何处理?

孟子毫不犹豫地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澧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辩证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权"的

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加以变通,才合乎中道。

(秤杆秤由原理)

2、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

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联系第八则

乡原即好好先生,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人。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

射向仁德的暗箭。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

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

3、探究:在第八则中孔子批判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第九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

"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室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注意把握一个"度"。

4、孔子曾说过:"道之不行也,徽Q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贤者过也"(聪明的人容易过头,愚蠢的人往往不足……好

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结合这段话,与文章第一段,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可参考补充资料)

四、讨论

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要求结合实际,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中庸之道也有局限

性吗?

(补充资料:

关于"中",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