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_第1页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_第2页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_第3页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_第4页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框犯罪与刑罚课前预习1.刑法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1)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_____、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_____的法律。(2)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_________的有力武器。2.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含义是具有_______________、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当受到_________的行为基本特征最本质特征:_______________法律分界线:___________必然法律后果: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犯罪刑罚惩治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刑罚处罚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3.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有哪些?(1)含义: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_______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_____为主要内容。(2)种类:①_____: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4.面对犯罪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1)要_________,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2)更要_________,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犯罪人权利主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多一点刑法、犯罪、刑罚的关联“犯罪”和“刑罚”是“刑法”框架内两个不同概念,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明令禁止的事项就是犯罪,只有犯罪行为人才能被处以刑罚。画里话外思考:漫画启示我们在面对犯罪行为时,更要_________,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善于斗争课堂探究主题认清犯罪行为,提高自护能力情境材料一2024年8月6日上午,G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S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某某受贿一案,对被告人陈某某以受贿罪①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材料二“中国好人”朱艳林,在上班时发现一个牵着一名小女孩的男子十分可疑。②因担心男子身上藏有锐器,朱艳林一路跟随,没有贸然行动。直到男子带着小女孩上了公交车,朱艳林立马上车与司机小声说出自己的怀疑,司机立即关紧车门。随后朱艳林立即报警,最终将该男子抓获。①犯罪的特征②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善于斗争1.材料一中陈某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人民法院认定的理由是什么?(4分)提示:①犯罪行为。(1分)②陈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3分)2.青少年应如何向朱艳林学习,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4分)提示:在面对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犯罪行为作斗争。(4分)拓展设问面对违法犯罪,请你列举两个“见义智为”的好方法。(2分)提示:示例: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年人的帮助。②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等。(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每个1分)课堂小测1.新考向·漫画解读

对右面漫画中所涉及的法律认识正确的有

()①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②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③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

④调解民事纠纷的专门法律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对刑法的认识。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民法典是调解民事纠纷的专门法律。2.某建筑公司职工王某伙同他人购买并运输毒品,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其中“罚金”属于

()A.主刑 B.附加刑 C.民事赔偿 D.行政罚款B【解析】本题考查刑罚的分类。材料中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其中被判处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B项符合题意,A项应排除;C项属于民事责任,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行政责任,不符合题意。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本条款前部分提及的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处罚中的“拘役”和“管制”属于附加刑

B.处罚中的“有期徒刑”属于主刑C.我们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要遵守法律法规

D.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刑罚处罚A【解析】本题考查对刑罚的认识。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处罚中的“有期徒刑”属于主刑,材料中的规定说明了我们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能违法犯罪。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B、C、D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课后提升

1.新考向·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中,①和②应填的内容是()A.严重社会破坏性法律要求B.严重社会危害性法律分界线C.社会暴力性法律观念

D.严厉的强制性社会和谐的保证B【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B符合题意,A、C、D排除。2.小粤到法庭参观时,看到公告栏中如表所示的判决书。他对判决书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判决书(摘选)本院认为,被告人孙某在公共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据此,依照……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孙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①判决本案适用的是行政诉讼程序

②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③被告人孙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

④处罚中的拘役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解析】本题考查刑罚的种类。题干材料中,被告人孙某在公共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据此,依照……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孙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处罚中的拘役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判决本案适用的是刑事诉讼程序;③被告人孙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可排除。3.张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3万余条,并将所窃取的信息贩卖给他人,从中获利5000余元。经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后,人民法院对此案件进行审理,对张某作出判决。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判决符合要求?()A.公开道歉赔偿损失 B.警告罚款拘留拘役C.有期徒刑辅以罚金 D.有期徒刑驱逐出境C【解析】本题考查刑罚处罚。张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3万余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体现出其行为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有期徒刑和罚金属于刑罚处罚,C项说法正确;A项用于民事违法行为,可排除;警告罚款用于行政违法行为,可排除B项;驱逐出境是指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边)境的刑罚方法,与题干不符,可排除D项。4.新考向·行为点评

放学回家后,小闽远远看见有人在鬼鬼祟祟地撬邻居家的门,他立即打电话报警,并暗中监视撬门人的动向。若用一句话对小闽的行为进行点评,合适的是()A.见义勇为勇当先,不顾安危维护正义

B.胆小懦弱欠思考,追求正义应有勇气C.锄强扶弱有义气,无私无畏精神可嘉 D.守护正义显智慧,见义“智”为有方法D【解析】本题考查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题干中,小闽立即打电话报警,并暗中监视撬门人的动向,此举体现了守护正义显智慧,见义“智”为有方法,D项正确;维护正义要关注自身安危,A项错误;题干中的小闽并不是胆小懦弱欠思考,B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5.主题教育·法治教育

某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下面是“小法官”宣读的判决书:判决书(摘选)本院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并没收财产。根据判决书内容判断,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可能是()案件一:刘某以职务之便,挪用公司公款数额累计近5万元案件二:王某在高铁上霸座,并与劝阻的工作人员发生争吵案件三:初中生李某因一时冲动,将同学打成轻伤案件四:赵某伙同郭某捕杀野生动物,并进行贩卖A.案件一和案件二 B.案件二和案件三

C.案件三和案件四 D.案件一和案件四D【解析】本题考查犯罪行为。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是刑事案件。分析可知,案件一刘某以职务之便,挪用公司数额累计近5万元,案件四赵某伙同郭某捕杀野生动物,并进行贩卖,都属于犯罪行为,D项符合题意;案件二王某在高铁上霸座,并与劝阻的工作人员发生争吵,案件三初中生李某因一时冲动,将对方打成轻伤,属于行政违法行为,A、B、C项不符合题意。6.(2024·武汉中考)学校法律社团举行模拟法庭活动,小法官作出如下“判决”:本院认为,被告人冯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该判决依据的法律是刑法

②冯某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③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行政处罚

④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从题干材料中“诈骗罪”“有期徒刑”“罚金”等语句中可知,冯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判决依据应是刑法,①②符合题意;罚金属于附加刑,不是行政处罚,③说法错误;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④说法错误。7.新考向·图片组合

在复习“远离违法犯罪”一课时,道德与法治老师出示了下列三幅图片。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解读,对于下列解读,你赞同的是()D小粤:图一的男士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女士应该向人民法院起诉他小东:图二的男子违反了我国的刑法,有期徒刑属于主刑,可以和附加刑一起使用小深:图三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小圳:无论是图一和图三的一般违法行为,还是图二的犯罪行为,都应该承担法律责任A.小粤和小东

B.小粤和小深

C.小深和小圳 D.小东和小圳【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刑罚、犯罪的基本特征。图一的男士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故小粤说法错误;主刑可以和附加刑一起使用,小东说法正确;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小深说法错误;无论是图一和图三的一般违法还是图二的犯罪行为,都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小圳说法正确。8.(15分)某班积极响应学校“做中学”的课改要求,在讲到法律有关内容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的活动,下面是他们准备“庭审”的一个案例:大学生陈某迷上了电竞游戏,随着消费不断增加,他开始捉襟见肘;后来,在游戏厅结识了一名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并与之结伴多次拦路抢劫,最终被警方抓获。(1)上述陈某的案件应该在下列所示法庭中的哪一个审理?请说明理由。(6分)答: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陈某拦路抢劫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3分)图②所示为刑事法庭,因此应在该法庭审理。(2分)在有关陈某的判决书中,有一名同学这样写道:经本庭合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