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像有效的经验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如果我们在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选自《礼记·檀弓上》)(大体意思:病危的曾子认为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使用大夫才能享用的席子,不顾弟子的劝阻执意更换。他回到自己的席子上,还没躺安稳就去世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治”社会,虽然“无法”,但是不代表没有规则,并不影响社会运行的秩序。可见在乡土中国中礼治优于法治。B.“礼治”并非文明的代名词。“礼”其实很野蛮,其与“法”的不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前者来自传统,后者来自国家权力。C.“礼”的形成与发挥作用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特点有关,它从传统社会经验与教化中养成了人主动而非自动的敬畏与服从。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礼有自己的形成过程:从经验到传统,从传统到仪式。B.乡土社会满足了礼治实施的前提,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C.传统是社会积累的为了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的经验方法。D.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要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C.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中国谚语)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曾子易箦”这个故事的理解。【答案】1.C2.D3.A4.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自己在昆明的真实经历来证明传统是乡土社会积累的经验,是一种生活的保障,增强论证效果,更有说服力。(或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即便残忍,只要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便是对的。)②对比论证。文章把礼和法律进行对比,目的是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或将“礼治”与“人治”“法治”进行比较,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③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来论证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人服礼是主动的。5.①“曾子易箦”这个故事体现了“什么身份使用什么器物”,说明礼在当时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席,这表现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信念;③哪怕弟子劝阻曾子,病危不必更换席子,但曾子出于内在服礼的主动与自觉,认为必须服礼,否则他就不能自已。【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可见在乡土中国中礼治优于法治”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并没有“礼治”和“法治”的比较。B.“‘礼’其实很野蛮”错,原文是“礼可以很野蛮”,“可以”只是指出了一种可能性。选项表意绝对。D.“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表述错误,原文中是“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有甚于道德⋯⋯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要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错,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A.意思是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强调礼治的重要性。B.意思是仁义礼智是人性所固有的。C.强调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不流动性。D.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它。”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说明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虽然放之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在《乡土中国》中用来说明差序格局。另一方面,“为政以德”这句话还在《乡土中国》中用来和“苛政猛于虎”的横暴权力作对比,说明权力的教化性。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作者举自己在昆明的真实经历来证明传统是乡土社会积累的经验,是一种生活的保障,增强论证效果,更有说服力。(或“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即便残忍,只要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便是对的。)②对比论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章把礼和法律进行对比,目的是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或“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将“礼治”与“人治”“法治”进行比较,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③引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来论证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人服礼是主动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曾子之所以在临死之前坚持更换席子,是因为这个席子不合自己的身份,不符合“礼”。“曾子易箦”这个故事体现了“什么身份使用什么器物”,说明礼在当时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要更换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席,乃至在更换床席的过程中死去,表现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信念,更体现儒家礼法至上的观念。③材料一“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哪怕弟子劝阻曾子,病危不必更换席子,但曾子出于内在服礼的主动与自觉,认为必须服礼,否则他就不能自已。二、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我挡住了什么刘亮程又刮起了风,天空什么都没有。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那些残墙上的土,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刮走,让我看着心疼。我知道我无法阻止——许多年前我把房后面的一棵榆树移到屋前面,把纷涌向西的一群羊迎头拦住,赶向东边河湾的草滩时,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至少,我止住了我的心,让它永留在这个村庄里。我止住了我日渐淡忘的记忆——我自己不能留住的,我扔在风里。这个世界无法留存的,我存放在心中。我不管别的。我的心中只存放一个村庄,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阳光雨水和脚印,连夕阳下弥漫的尘土都一粒不少。我走过院子,站在以前院门的豁口处时,吹到身上的风突然猛烈了,风扯我的衣服,往后扭我的头,发着狂要把我推开——许多年前的那些深夜里,风就是这样在推刮那两扇院门。它们支撑不住了,便猛地敞开,风呼啸着灌进院子,踢翻地上的筐,扯走绳子上的衣服,一把一把撕垛上的干草往天上扔……院门拼命扇动、啪啪直响,像个吓傻的人乱挥着双手大声喊叫:风进院子啦!风进院子啦!我们在梦中迷迷糊糊听到喊声。“院子里有响动。”三弟拿脚蹬醒我。我推醒大哥。大哥压低嗓子喊父亲。母亲醒来了,正摸火柴点灯。多少年后我知道那扇风中的院门承受了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院子不复存在,院门消失。村庄大敞在旷野。只有不多的一些旧土墙仍在阻挡和挽留着什么。我想再看一眼这个村子。我真的该离开了。村里已经没有我的事情。他们一车一车往家里收东西,拉过去一车苞谷棒子,运过去一车草,再拉过去一车苞谷杆。我站在路边上,闲甩着手。他们见了我总要拉一把牛缰绳,车停下来跟我说几句闲话。有时牛不愿意停,一甩头,走过去几丈远才慢腾腾停下。“到房子里去嘛。”他们对我喊。“不了。我没事。快忙你的吧。”我说。“也没啥忙的。就一点点粮食。”他们说着车又开始走动了。我让他们的收获迟缓了一会儿。我轻脚慢踏地走过村庄走向那片田地时,还是惊动了他们。他们停住摘棉花的手、掰苞谷的手、割草平埂子的手,目光迟疑地望着我——秋天在这一刻慢了下来,像一辆车缓缓停住,其他地方的秋天如期运行,为同样一点点粮食那里的人们忙个不停。只有在黄沙梁,这车装得满满的玉米棒子会晚几步走进院子。那几朵雪白的棉花在人手边多开放了一会儿。剩在地里的半车棒子会多等一阵子,或许会留在地里过夜。我一个人站在路边,就让一个村庄的秋收稍稍推迟。那时候,许许多多的树木站在村里村外,许许多多的墙和门,许许多多的人和牲畜们,它们延迟了什么,让早该发生的哪些事情,迟迟没有发生。每一场风后,看那些偎在墙根院角没有刮跑的土、草叶、布条、虫子和鸡,我就知道村庄留住的比这更多。而我,只留住了一个村庄。文本二:作为“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透过对村庄事物的观察,显示出独有的家园意识,并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揭露出人生在世不可避免所要面对的孤独感和宿命感。作家还将目光聚焦在家园的生态上,凸显了万物平等的生态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生态智慧。面对家园的荒芜之景,作家从时间、空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刘亮程将这种反思建立在“时间观”上,建构了“黄沙粱时间”,同时,作家还在空间维度上用文字建构了一座可供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以期达到精神还乡的永恒追求。作家对艺术形式的追求集中在语言风格的诗化方面,以强调“万物有灵”的生态思想以及表现村庄从“热闹”到“荒芜”的变化。刘亮程散文“诗化”的语言风格呈现出简洁凝练的特点,又饱含深厚质朴的地方风韵,使得散文透露出理性的思考。(摘自杜一诺《刘亮程散文创作论》)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多次写村庄的人和物,表达了作者对岁月的追怀,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字里行间透露着些许苦涩。B.“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形象具体地展现了时光流逝的过程,直接表达了记忆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C.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被风推刮的院门终究阻挡不了时光的侵袭,文章通过村庄的事物传达一种对时代、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D.文章以“而我,只留住了一个村庄。”结尾,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发了读者对于村庄的没落与时代的发展的思考。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那些偎在墙根院角没有刮跑的土、草叶、布条、虫子和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在村庄日子的悠然自在。B.“院门拼命扇动、啪啪直响,像个吓傻的人乱挥着双手大声喊叫”,运用了比喻等手法,生动地描摹了风突然猛烈的情状,表达对过去的时光无可挽回的伤感。C.本文句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种舒卷自如、无拘无束的的美感。许多句子独立成段,借助这一方式使文章节奏舒缓有致。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最细腻深沉的情感,意味深长,引人入胜。8.文中画线句是否矛盾?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9.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艺术特色。【答案】6.B7.A8.不矛盾。“我知道我无法阻止”,指“我”在多年前所做的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的努力,没有真正的阻止时间的流逝、村庄的没落。“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是指“我”将我能记住的完整的村庄留在了心里。时间终将过去,人力无法改变,但记忆可以留存。作者以看似冲突的语句表达对生命、时间的思考,所以不矛盾。9.①显示出独有的家园意识。文本一中“我”试图阻挡时间,阻挡村庄的没落,最终只能带着记忆看着村庄在新的时代里走向没落,揭示了孤独感和宿命感。②建构了“黄沙梁时间”和精神家园。“其他地方的秋天如期运行”,“只有在黄沙梁”慢下脚步,作者用慢下来的时间,给读者带来有关时代文明更深层的哲学思考。③语言风格诗化,又饱含深厚质朴的地方风韵。作者运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将乡村中常见事物展现给读者,营造出乡土气息的苍凉氛围,使得散文透露出理性的思考。④聚焦家园的生态。作者将事物人格化,时间无差别地对待村庄里的人和事物,凸显了万物平等的生态意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直接表达了记忆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错误。结合原文“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那些残墙上的土,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刮走,让我看着心疼”,可知本句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心痛和伤感。选项“直接表达”应为“间接表达”。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在村庄日子的悠然自在”错误。结合原文“我就知道村庄留住的比这更多。而我,只留住了一个村庄”,可知此处是把村庄和我对比,表现我的孤独感和宿命感。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结合原文“我知道我无法阻止——许多年前……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可知句中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作者举许多年前移树、拦养的事例,表达了“我”在多年前所做的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的努力,没有真正的阻止时间的流逝、村庄的没落的伤感。结合原文“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至少,我止住了我的心,让它永留在这个村庄里……我的心中只存放一个村庄”,可知我把记忆留存在心里,把一个完整的村庄留在了心里。综合来看,“我知道我无法阻止”侧重于写“我”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和村庄的没落,“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侧重于强调面对时光流逝和村庄的没落,“我”要留存好对村庄的记忆。两句话都体现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所以不矛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本二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刘亮程的散文艺术特色,一是显示出独有的家园意识,二是聚焦家园的生态,三是建构了“黄沙梁时间”和精神家园,四是语言风格诗化,又饱含深厚质朴的地方风韵。根据题干要求,要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以上四个艺术特色的表现。结合原文“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只有不多的一些旧土墙仍在阻挡和挽留着什么”“我想再看一眼这个村子。我真的该离开了。村里已经没有我的事情”“我一个人站在路边,就让一个村庄的秋收稍稍推迟”“它们延迟了什么,让早该发生的哪些事情,迟迟没有发生”“只留住了一个村庄”,可知“我”试图阻挡时间,阻挡村庄的没落,最终只能带着记忆看着村庄在新的时代里走向没落,揭示了孤独感和宿命感,显示出独有的家园意识。结合原文“它们支撑不住了,便猛地敞开,……院门拼命扇动、啪啪直响,像个吓傻的人乱挥着双手大声喊叫”“多少年后我知道那扇风中的院门承受了什么”“看那些偎在墙根院角没有刮跑的土、草叶、布条、虫子和鸡,我就知道村庄留住的比这更多”,可知作者聚焦家园的生态。作者将事物人格化,时间无差别地对待村庄里的人和事物,凸显了万物平等的生态意识结合原文“其他地方的秋天如期运行,为同样一点点粮食那里的人们忙个不停。只有在黄沙梁,这车装得满满的玉米棒子会晚几步走进院子”“剩在地里的半车棒子会多等一阵子,或许会留在地里过夜”,可知作者用“其他地方的秋天如期运行”,“只有在黄沙梁”慢下脚步,建构了“黄沙梁时间”和精神家园,给读者带来有关时代文明更深层的哲学思考。结合原文“又刮起了风,天空什么都没有。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那些残墙上的土,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刮走,让我看着心疼”使用短句和简洁的断句,语言简洁,富有诗意;通过“它们支撑不住了,便猛地敞开,……院门拼命扇动、啪啪直响,像个吓傻的人乱挥着双手大声喊叫”“看那些偎在墙根院角没有刮跑的土、草叶、布条、虫子和鸡”拟人化描写,充满诗意;“正摸火柴点灯”“苞谷棒子”“割草平埂子的手”等方言俗语,将乡村中常见事物展现给读者,营造出乡土气息的苍凉氛围,使得散文透露出理性的思考。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乙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櫽栝③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櫽栝(yǐnguā):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B.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C.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D.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选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观点,接着有条理、有层次地阐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作用。B.《性恶》选文中认为人性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人生来而有好利等人性,而这些人性会令礼义辞让等德行消失。C.《性恶》选文中认为人一定要靠师法,得到礼义,然后得到安定,才能成为君子。否则,放纵性情,违背礼义,会成为小人。D.《劝学》选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说理透彻。《性恶》选文在阐释相似道理时,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13.选文乙中的观点,能否论证选文甲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答案】10.C11.D12.(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3)由此看来,既然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13.可以论证。甲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选文乙的主要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意在强调人为努力、后天学习对改善性恶的重要作用。这和甲文是一致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偏险而不正”与“悖乱而不治”结构一致,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BD。“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与“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结构一致,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手法却完全不同”错,《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枸木必将待櫽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智慧。(2)“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3)“然则”,这样那么;“明”,明显;“伪”,通“为”,人为努力。【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甲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分论点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选文乙的主要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意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即“人性本恶,师法、礼义的教化可以端正恶的性情”,意在强调人为努力、后天学习对改善性恶的重要作用。这和甲文是一致的。故可以论证。参考译文: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乙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现在的人性,有生下来而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性,会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性,会有对人的伤害,而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欢声色欲望的,顺着这个性,会有淫乱出现,而人的礼义文理秩序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乱动局面。所以一定要有老师法制的教化,礼义的教导,然后才会有辞让的德行出现,合乎文理秩序,最后归于治理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所以弯曲的木材,一定要靠櫽栝蒸热矫正,然后才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磨砺,然后才锋利;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现在的人没有老师、法制,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悖乱而不安定。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今人的性情都是由安定而表现,合乎道统。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B.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悲望月思归而难归、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满头白发、悲故园池台不知是否已残毁。②悲情中也有乐笔,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院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乐笔更添悲情,现实与想象形成对比,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D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不是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故选D。【15题详解】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悲中有乐,乐而更悲”,根据诗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悲”和“乐”。首先根据“早晚孤帆他夜归”“故园池台今是非”分析“思乡”的悲情,“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似乎在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白发倚庭树”

想象归乡的情景,饱含希望之乐。颈联“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种种想法,牵动了诗人无限的悲哀之情。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悲情是主调。尾联“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头发慢慢白了依靠在庭树旁边,原来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展现对故园的忧虑。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最后四句,望月思归而难归,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他日归家却因一生漂泊而华发满头,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既要提得起,又要放得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我们不要为得到而大喜,也不要为失去而大悲。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当然可以用恰当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但不可颓废,人生路上充满,某一次失败是不足为怪的,何必过分去计较呢?失败后,我们不要气馁,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时间是创伤的最好疗药。善待自己吧,因为善待自己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权力。当收获成功时,我们当然可以欢呼雀跃,但不可,因为往往骄兵必败。我们大可以尽快放下成功的花束,摒弃逆境的干扰,重新设置挑战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虽然不至于,但我们可以收获另一个人生的成功。笑对人生,以既定的目标为出发点,奏响每一个生命中的音符,奋然前行。尽管未来的路是否充满泥泞,我们都要风雨兼程。如果成功了,那是人生的幸事;如果没有成功,那也是难能可贵的经历。16.下列应补写在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生需要一种厚度。B.人生需要一种高度。C.人生需要一种态度。D.人生需要一种长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风风雨雨自怨自艾得意忘形立竿见影B.五风十雨自怨自艾得意扬扬立竿见影C.风风雨雨期期艾艾得意扬扬马到成功D.五风十雨期期艾艾得意忘形马到成功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笑对人生,以既定的目标为出发点,奏响生命中的每一个音符,奋然前行。尽管未来的路是否充满泥泞,我们都要风雨兼程。B.笑对人生,以既定的目标为出发点,奏响生命中的每一个音符,奋然前行。不管未来的路是否充满泥泞,我们都要风雨兼程。C.笑对人生,从既定的目标为出发点,奏响每一个生命中的音符,奋然前行。尽管未来的路是否充满泥泞,我们都要风雨兼程。D.笑对人生,从既定的目标为出发点,奏响每一个生命中的音符,奋然前行。不管未来的路是否充满泥泞,我们都要风雨兼程。【答案】16.C17.A18.B【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后面“我们不要为得到而大喜,也不要为失去而大悲”“我们当然可以用恰当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苦闷”“笑对人生”可知,括号内填入的内容应该是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表达一种人生看法和人生态度,而“厚度”“高度”“长度”都是说“人生”,与后面的内容不一致,故选C项。【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风风雨雨”比喻经历过的各种艰难困苦。第一处,根据“某一次失败”可知,此处是指人生路上的坎坷,应选填“风风雨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第二处与“不要气馁,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构成递进,后面又有“自暴自弃”,故应选填“自怨自艾”。“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第三处,从前面“收获成功”可知,此处是形容稍稍得志的表现,使用“得意忘形”更为准确。“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取胜,形容事情顺利,很快取得成果。“立竿见影”,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第四处,是说不至于很快成功,但可以收获另一个人生的成功,两个成语都可以使用。故选A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笑对人生,以既定的目标为出发点,奏响每一个生命中的音符,奋然前行。尽管未来的路是否充满泥泞,我们都要风雨兼程”,选项语病有两个语病,一是“奏响每一个生命中的音符”语序不当,应将“每一个”放在“音符”前,排除CD两项;二是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尽管……都”应改为“不管……都”,排除AC两项;且CD两项中“从既定的目标为出发点”句式杂糅,“从……为出发点”把“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杂糅到一起,改为“以……为出发点”。故选B项。【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必无需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的老子觉得()。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9.从下面的几个成语中,选三个最合适的成语依次填入原文横线中。①言简意赅②望文生义③无法无天④天马行空⑤故步自封⑥返璞归真我选(只需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在文中括号内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就能相安无事了②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③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④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⑤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⑥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A.⑥④②⑤③① B.⑥②⑤③①④C.⑤④⑥②③① D.⑤⑥①②③④【答案】19.②③⑥20.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必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21.B【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言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而透彻。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②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或来源缘由,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③无法无天: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④天马行空:天马奔驰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多比喻人浮躁;不踏实。也有说明不切实际之意。⑤故步自封:指把自己限制在原来的地方;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含贬义。⑥返璞归真:指除去外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形容恢复淳朴的本性。第一处,根据语境,文中解释“人治”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是从字面意思来分析的,所以填充“望文生义”;第二处,根据语境,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不相同,可是并非没有秩序规则,故填充“无法无天”;第三处,根据语境,此处是对“老子”的修饰,其主要思想特征是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希望回归到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因此此处填充“返璞归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义重复。语义重复,原句“……人和人关系可以不必无需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其中“不必无需”意思重复,据此可去掉“无需”。因此修改为: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必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此段主要意思是老子返璞归真思想下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社会秩序凭人的本能或良知来维持运转。根据前文“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然后说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小国寡民,故⑥②在前面;然后介绍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故⑤③排在其后;然后是这种社会状态的结果就是相安无事,所以①排在之后;又根据下文内容“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可看出由上文“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引出,因此④排在最后。故选B。四、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英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跳踢踏舞。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答案】例文: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由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以“致敬大师,放飞青春”为主题的座谈会。我发言的题目是《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其实,说起袁隆平,我们都不会陌生,他是从中国稻田里走出的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一生获奖无数。在前段时间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他真挚地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其实,袁隆平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这与他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学习对事业的影响,更看到了梦想是依附在学习上面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深深地刺痛了正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他发誓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困难。”他认真钻研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耐心找寻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专心撰写论文,从《水稻雄性不育性》到《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再到《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他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断定杂交水稻的研究是有光辉的前景的。正是在他的不断学习、不懈研究之下,杂交水稻才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第一个梦想现在已经基本实现,早在2017年的时候,有报道称,“超级杂交稻亩产1149.02公斤,遥遥领先于全世界。”第二个梦想,袁隆平正努力地去实现。于是,我们便在视频中看到了那感人的一幕,你能想象到,一个年近90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在研讨会上交流吗?袁隆平可以!因为,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可有谁知道,老人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呢。如袁隆平般“以终身学习为翼,让梦想飞得更远”的人是不胜枚举的。如苏洵,年逾二十七的他,有一天大彻大悟了,他摒弃了以往吊儿郎当的习惯,一心只读圣贤书,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在写作方面终有建树,位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再如美国的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拿起画笔学习画画,80岁首开画展,她坚持创作,产量惊人,质量可人,最后以101岁的高龄画上人生的句号。她虽然离开尘世很久了,但她的事迹却感动了无数人。正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试想,如果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