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所不同,“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社会,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且同姓之间往往拥有共同的祖先。而除母系血缘关系外,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比如春秋时期的齐、鲁、宋、秦等。据《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即古人常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古代姓氏既是一个族群血脉延续的标志,同时也承载着各个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既是区分不同部落和族群的称号,也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直至秦汉之后,由于秦帝国对贵族的压制,使“氏”的贵族色彩逐渐消失,渐渐与“姓”合二为一。综上所述,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由此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二者相互促进、交流互动中日益牢固的。从魏晋时期至明清时期,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汉族居住区,汉族统治者则通过赐姓、改姓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姓氏逐渐“汉化”,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举动为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唐朝时期是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的高峰时期,大量来自西域地区的商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密切交流,而且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逐渐改为汉姓。尤其是明清时期,各宗族为维持稳定与延续,在建立自身血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区分部落形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每个人身份的象征,联结着一个家族,甚至整个民族。中华姓氏文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今年,山西洪洞举行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动,该活动以“走遍天涯,洪洞是家”为主题,组织寻根祭祀大典、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等,吸引大槐树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姓氏寻根、为血脉延续,并邀请文化名人参与寻根活动,以“同宗共祖”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常盛不衰,是因为各民族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摘编自王忠田《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姓”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而“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B.“氏”最初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秦帝国时期“氏”所带有的贵族色彩开始慢慢被瓦解,“姓”与“氏”也逐渐合为一体。C.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相互促进、交流互动,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D.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魏晋时期不断“汉化”,甚至有少数民族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变化。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姓氏起源的角度来看,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B.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为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C.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常盛不衰,姓氏文化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如举春秋时期齐、鲁、宋、秦等国的例子,说明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的姓氏文化与《百家姓》的出现紧密相连,这部著作收录了五百多个常见姓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人口迁徙具有重要的价值。B.2023年10月20日,海峡两岸共祭松山妈祖行宫千年庆典活动在福建举办,两岸千余名来宾同谒妈祖,彰显两岸一家亲,共祈两岸和平。C.央视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以姓氏文化中504个姓氏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进行逐一讲解,为各个姓氏追根溯源,找到族群认同感。D.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是目前在黄河流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所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5.如何传承发展中华姓氏文化?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2.C3.C4.①先总述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意义。②再从文化根基、有形载体与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华姓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③最后重申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及其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的重要作用。5.①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增强对同一文化渊源、文化根基的认同意识;②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③探寻合适路径,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寻根溯源活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错误,结合原文“‘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可知,“氏”是由“姓”渐生出来的,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错误,结合原文“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可知,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B.“由此可见姓氏文化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错误,结合原文“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举动为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可知,隋朝统一这一事件无法推断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且这一说法也夸大了姓氏文化融合的作用。D.“对比”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可知,第四段核心观点是探寻中国姓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A.是说《百家姓》的价值,与本段论述的主要观点不符。B.讲的是两岸同胞共祭妈祖。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与姓氏文化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关系不大。C.通过电视节目对姓氏追根溯源,能够论述第四段的主要观点。D.重在强调河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与本段论述的主要观点不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原文“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可知,先总述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原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中华姓氏文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可知,再从文化根基、有形载体与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华姓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结合原文“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可知,最后重申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及其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的重要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增强对同一文化渊源、文化根基的认同意识;结合原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区分部落形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可知,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结合原文“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可知,探寻合适路径,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寻根溯源活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去南方原上秋夏天的夜晚,村里人都会爬到屋顶去睡。堂哥也在屋顶,他不睡,他满怀心事。半夜,他站在屋顶边缘,极目往南远眺。远处影影绰绰是一片树林。他脑子一直在想,树林那边是什么呢?门口一棵大橡树只剩几片残叶坚守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整个世界都拼接到一块儿了。堂哥踩着嘎吱嘎吱的雪爬到屋顶,再看的时候吓一跳。眼前的大坑在雪白的地球上像一块伤疤,隐显着一种疼,给满怀壮志的他带来一丝忧伤。他心里说,不能再等了,开春之后,必须出发。他换了一个新手机号码,电话里不悲不喜地说他到了南方。我那时候正跟着一个工程队到处拆房子,成天灰头土脸。我好奇堂哥在南方干什么,我想追随他去南方看看。我让堂哥发个定位,他在电话里问,什么定位?显然,他对玩手机还很不在行。不久后的一天,我正和一伙工友端着大碗喝酒,手机“嘀”了一声。堂哥发来的定位让我大吃一惊。他没有出内黄县,定位显示他在内黄县林场,离羊各庄只有30多里。我电话问他在哪里,他一口咬定在南方,并瞬间挂掉了。我们如火如荼干得正起劲,上级一个通知叫停了下来,所有工程队都要进行整顿。拆房子的活不叫干了,去“南方”看看堂哥是个机会,如果他发财了我就跟着他发财,不然我就当是旅游一回。我坐上去内黄县林场的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堂哥定位的地方。下了车,我给堂哥打电话。堂哥很吃惊,我出发前没有告诉他,他大概觉得突然。他沉默了足足一分多钟,说,别动,我去接你。半个小时之后,堂哥开着一辆破旧三轮停在我的身边。我掩饰不住对他的失望,说,你原来根本就没去南方。堂哥说,这不是南方?堂哥住在一片林子里,这是不是他在屋顶看到的林子,不得而知,但感觉这片林子很大,有森林的气魄。那天和堂哥一起喝了很多酒,堂哥的话多了起来,后来稀里哗啦哭了。从堂哥的话里,我知道这里是陵水镇。林场离小镇不远,但他和小镇保持着距离,因为他没想过成为这个镇的永久居民,随时准备着走。堂哥在等一个人,是一个漂亮女人。女人就住在小镇上,他们约好一起去南方。在等待过程中,堂哥养了一群猪。那些猪显然没有受到很好优待,个个瘦骨伶仃。我猜想,堂哥指望把猪卖了,好攒和女人一起去南方的路费。从堂哥那里回来,我又灰头土脸地拆房子了。混沌的日子过了一年之后,堂哥在微信里主动跳出一个定位。这回,那个水滴一样的定位点确确实实在祖国的南端。他说他成家了,现在过得很好。我祝福他,并说我也喜欢南方,有机会一定去看他。他没说让去,也没说不让去,只回了一个龇着大牙的笑脸。(有删改)文本二:不老的月光吴苹这次,素心决定无论如何也得听一场罗清扬的音乐会。十年前,素心和男人结婚的时候,男人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干小工。十年后,当年和男人一起干活儿的人都走了出去,在省城或市里买了房,只有男人还留在乡村里提瓦刀。唉,说什么人的日子是不停歇的河流,只是河流的走向却各不相同,有的一路高歌奔腾入海,有的流着流着却见了底。素心打开床边的箱子,取出一个旧日记本,本子里贴满了一个男人弹钢琴的照片,素心摩挲着那些照片陷入了沉思。那时素心十二岁,刚上初一。某天,素心在邻居家看电视时,偶尔看到一个人弹奏钢琴的画面,那人双目微闭,十指在琴键上蝴蝶般翻飞,美妙的音乐瞬间把她迷住了。后来,素心知道那个人叫罗清扬,是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她开始憧憬着将来有一天,一定听一场他的现场演奏。中考前夕,父亲进城卖菜时遭遇了车祸,素心只得背起书包回了家。没几年,素心就和村里那些辍学的女孩子们一样,早早地嫁了人。这些年,每每和丈夫怄气后,素心就拿出这个日记本看上一阵。她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罗清扬的演奏视频,其中有她最喜欢的《月光奏鸣曲》。这辈子,说什么也得听一场他的现场演奏会呢。素心正准备起身下地时,手机“嘀”响了一声,是一则新闻:钢琴家罗清扬10月18日到省城开演奏会,地点在水上明珠会堂,门票正在预订中。素心“呼”一下站起来,原地转了两圈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一时间手心里竟出了汗。后来,她还是坐了下来,重新打开手机,点开了那个预订门票的网站。去省城的前一天,素心特地买了一身新衣服换上,跟男人撒谎说她去一个外地的女同学家。素心到了省城后,先找了一家便宜旅店住下。演奏会晚上七点半开始,现在还不到四点,素心就到了水上明珠的门外。她坐下来,看着身旁的一面墙,那堵石头墙不算太新也不算太旧,每一块石头都显得厚重而坚硬。为什么是石头墙呢?对于钢琴曲和月光来说,古色古香的红砖墙岂不是更配?脚边的墙根下,竟然有一小片铅笔的涂鸦,也许是哪个淘气孩子的“大作”。那墙离地如此之近,近得触手可及,她却望着它发起了呆。两旁的街灯都亮了起来,她这才站了起来,向那院内走去。演奏大厅的门口铺着长长的红地毯,两排鲜花从大厅门口摆过来,一直延伸到她的脚下。走出大厅,她望望头上的月光,想起了一句诗:人类登上了月球,却跌倒于诗意。她很庆幸那些人中没有自己,所以现在,还有未来,她的月亮都会一直饱含诗意。当然不只有月光,还有钢琴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小说都是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的现代小说,两篇作品的主人公——堂哥与素心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生活。B.堂哥两次给“我”发定位,第一次是在“我”的要求之下发送的,第二次是堂哥主动告知“我”他所在的位置,以向“我”炫耀。C.“我”对堂哥所在的“南方”充满了好奇,在看到堂哥发来的手机定位仍在本县后,便寻机去堂哥的定位之处以揭穿他的谎言。D.张贴罗清扬演奏时的照片,珍藏他的演奏视频,又费力去听他的现场演奏会,表现了素心对罗清扬的仰慕及对梦想的追求。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雪景,渲染了寒冷、沉寂的氛围,为堂哥去南方作了铺垫。B.文本一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不悲不喜”“稀里哗啦哭了”“龇着大牙的笑脸”形象地展现了堂哥的心理变化。C.文本二第三段作者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素心生活现状的同情,也有表现人物性格、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D.两则小说与课本孙犁的《荷花淀》都是按顺序的方式叙事,使得故事条理清晰,读起来流畅自然,给人印象深刻。8.文本一的“南方”具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9.有人认为文本二主要讲述素心去听向往已久的音乐会,却以“不老的月光”为题,似乎不大合适。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以此为题的合理性。【答案】6.D7.B8.①南方是相对于北方而言的南面,指中国的南端;②“南方”也指堂哥的幸福生活及人生理想,也喻指有志青年的人生抱负。9.①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素心心中有诗意、有追求的人物形象,能够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照应了月光跟随素心听完音乐会,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③深化了文章渴望美好生活、希望改变命运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堂哥与素心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生活”错,文本二没有交代素心的生活得到改变。B.“以向‘我’炫耀”错,从整篇文章来说,堂哥没有向“我”炫耀的意思。C.“便寻机去堂哥的定位之处以揭穿他的谎言”错,“我”去找堂哥是寻求发财的机会,不是为了揭穿堂哥的谎言。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文本一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雪景”错,有拟人“坚守”,有比喻“像一块伤疤”,没有运用对比手法。C.“也有表现人物性格、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错,这儿无法表现人物性格与深化文章主旨,只是一句感叹的话。D.“两则小说与课本孙犁的《荷花淀》都是按顺序的方式叙事”错,文本二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了补叙的手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结合堂哥两次给“我”发定位,“这回,那个水滴一样的定位点确确实实在祖国的南端”可知,南方是相对于北方而言的南面,指中国的南端。②“南方”也指堂哥的幸福生活及人生理想,也喻指有志青年的人生抱负。从表达看,“南方”是一个富含深意的所在,它既是美丽富庶的地方标志,更是有志青年实现理想抱负的理想目标。“去南方”是堂哥的人生理想,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以此表现了“我”堂哥的人生追求,揭示了文章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不老的月光”巧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素心不甘于平淡的农村生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改变命运的理想,展现了素心心中有诗意、有追求的人物形象,以此为题,表达生动形象,能够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合“现在,还有未来,她的月亮都会一直饱含诗意。当然不只有月光,还有钢琴声”可知,“不老的月光”,既指文中的具体环境——“明亮的月光”,又喻指美妙的音乐,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照应了月光跟随素心听完音乐会,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③“不老的月光”,既指文中的具体环境——“明亮的月光”,又喻指美妙的音乐,也是女主人公素心的美好追求和愿望的体现。以此为题,意蕴丰富,有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深化了文章渴望美好生活、希望改变命运的主旨,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咸平六年,契丹数万骑南侵,至望都,继忠与大将王超及桑赞等领兵援之。继忠至康村,与契丹战,自日昳至乙夜,敌势小却。迟明复战,继忠阵东偏,为敌所乘,断饷道,超、赞皆畏缩退师,竟不赴援。继忠独与麾下跃马驰赴服饰稍异契丹识之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遂陷于契丹。(节选自《宋史·王继忠传》,有删改)材料二:咸平末,契丹犯边,戍将王显、王继忠屯兵镇定。虏兵大至,继忠力战,为契丹所获,授以伪官,复使为将,渐见亲信。继忠乘间进说契丹,讲好朝廷,息民为万世利。虏母老,亦厌兵,遂纳其言。因寓书于莫守石普,使达意于朝廷,时亦未之信。明年,虏兵大下,遂至河。车驾亲征,驻跸澶渊,而继忠自虏中具奏戎主请和之意,达于行在。上使曹利用驰遗契丹书,与之讲平。利用至大名,时王冀公守大名,以虏方得志,疑其不情,留利用未遣。会围合不得出,朝廷不知利用所在,又募人继往,得殿前散直张皓,引见行在。皓携九岁子见曰:“臣不得虏情为报,誓死不还,愿陛下录其子。”上赐银三百两遣之。皓出澶州,为徼骑所掠,皓具言进和之意,骑乃引与俱见戎母萧及戎主。萧搴车帏召皓,以木横车轭上,令皓坐,与之酒食,抚劳甚厚。皓既回,闻虏欲袭我北塞,以其谋告守将周文质及李继隆、秦翰、文质等,厚备以待之。黎明,虏兵果至,迎射其大帅挞览,坠马死,虏兵大溃。上复使皓申前约,及言已遣曹利用之意。皓入大名,以告王冀公,与利用俱往,和议遂定。乃改元景德。后皓为利用所轧,终于左侍禁。真宗后知之,录其先留九岁子牧为三班奉职。(节选自《梦溪笔谈·补笔谈》,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继忠独A与麾下B跃马C驰赴D服饰E稍异F契丹G识之H围I数十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势小却”中“却”与《过秦论》中“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用法不相同。B.“虏母老,亦厌兵”中“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意思相同。C.河,文中特指黄河,现在泛指大小河流,词义扩大,与“江”的词义变化相同。D.“闻虏欲袭我北塞”中“闻”与成语“孤陋寡闻”中的“闻”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将领王继忠率兵与契丹作战,陷入重围时被俘,之后契丹任命其伪官,他乘机向萧太后进言,希望契丹能与北宋讲和以利百姓。B.王继忠写信给北宋莫州守将石普,让他把辽国同意讲和的消息告诉宋真宗,但因为当时的人们不相信,讲和一事也就不了了之。C.王继忠趁契丹南侵北宋之际,把契丹有意讲和的信息上奏给宋廷;宋廷便派曹利用前往契丹议和,但行至大名时被王冀公留住了。D.宋真宗在得知张皓被曹利用倾轧排挤,且仅被授为左侍禁后,便录用了张皓之前出使契丹时留下的九岁的儿子张牧为三班奉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2)继忠力战,为契丹所获,授以伪官,复使为将,渐见亲信。14.北宋与契丹能成功议和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DFH11.B12.A13.(1)士兵伤亡惨重,拼死战斗,一边战斗一边奔走,沿着西山向北行进。(2)王继忠奋力迎战,被契丹抓获,(契丹)任命他伪职,又让他当将领,(他)渐渐被亲近信任。14.①契丹入侵北宋失利;②契丹萧太后年老厌恶打仗;③王继忠对辽军的劝说并向宋廷传递议和消息;④北宋议和使者张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继忠独自与部下策马驰骑前往,(因为与)契丹人的服饰稍有差异,契丹人识别出了他们,将他们包围了几十层。“继忠独与麾下”中作主语,“跃马驰赴”作谓语,所以在D处断开;“服饰稍异”中“服饰”作主语,“稍异”作谓语,所以在F处断开;“识之”“围数十重”两个动宾短语作谓语,其主语都是“契丹”,所以在H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却,退却。/却,使退却。句意:敌人才稍稍退却。/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B.错误。厌,厌恶。/厌,满足。句意:也厌恶打仗。/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C.正确。D.错误。闻,听说。/闻,听见的事情,消息。句意:听说辽兵想要袭击我朝的北方边境。/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陷入重围时被俘”不正确,从材料一最后一句“至白城,遂陷于契丹”可知,王继忠在陷入重围之时还未被俘,而是率残部到达白城后才被俘。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重创”,伤亡惨重;“殊死”,拼死;“旁”,沿着;“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行进。(2)“见”,被;“亲信”,被亲近信任。“为契丹所获”被动句,被契丹抓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结合“黎明,虏兵果至,迎射其大帅挞览,坠马死,虏兵大溃”,可知契丹入侵北宋失利。结合“虏母老,亦厌兵,遂纳其言”,可知契丹萧太后年老厌恶打仗。结合“继忠乘间进说契丹,讲好朝廷,息民为万世利”“而继忠自虏中具奏戎主请和之意,达于行在”,可知王继忠对辽军的劝说并向宋廷传递议和消息。结合“臣不得虏情为报,誓死不还”“皓具言进和之意,骑乃引与俱见戎母萧及戎主”“上复使皓申前约,及言已遣曹利用之意。皓入大名,以告王冀公,与利用俱往,和议遂定”,可知北宋议和使者张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参考译文:材料一:咸平六年,契丹的几万骑兵向南入侵,到了望都,王继忠与大将王超及桑赞等人带兵增援望都。王继忠到了康村,与契丹大战。从太阳偏西打到了二更时分,敌人才稍稍退却。黎明时又开始作战,王继忠的阵势偏东,被敌人乘机进攻,截断运送军粮的道路,王起、桑赞都害怕不敢向前并退军,竟然不前去援救。王继忠独自与部下策马驰骑前往,(因为与)契丹人的服饰稍有差异,契丹人识别出了他们,将他们包围了几十层。士兵伤亡惨重,拼死战斗,一边战斗一边奔走,沿着西山向北行进,到了白城,就被契丹俘虏。材料二:咸平末年,契丹侵犯边境,边地主将王显、王继忠在镇州和定州驻扎军队。辽军蜂拥而至,王继忠奋力迎战,被契丹抓获,(契丹)任命他伪职,又让他当将领,(他)渐渐被亲近信任。王继忠乘机向契丹进言,建议和宋朝讲和,使人民得到生养休息能有造就万代的好处。当时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年老,也厌恶打仗,于是采纳了王继忠的建议。王继忠因此寄信给宋朝的莫州守将石普,让他把(萧太后同意讲和的)消息告诉宋真宗,当时也没有人相信。第二年,辽兵大肆南侵,深入到黄河边。宋真宗亲自出征,驻留在澶渊,而王继忠从辽军中把辽主讲和的意思全都奏明,送到皇帝驻扎的地方。宋真宗派曹利用骑马送信给辽军,与辽军谈判讲和。曹利用到了大名,当时王冀公任大名守宰,他认为辽兵军势正盛,怀疑他们主动讲和不合情理,便留住曾曹利用没有让他出境。这时恰巧大名被敌军包围(曹利用)不能回澶州,朝廷不知道曹利用在何处,又招募人再去辽方,殿前散直张皓应征,有关官员带他去见皇帝。张皓带着九岁儿子觐见说:“我得不到辽主情报回来报告,誓死不回,请求陛下录用我这个儿子。"宋真宗赐予他三百两银子派遣他去。张皓出了澶州,就被辽方的巡逻骑兵抓获,张皓把宋朝讲和之意全都讲了出来,骑兵就带他一起去见辽主的母亲萧太后和辽主。萧太后打开车帏召见张皓,用木横在车轭上,让张皓坐,给张皓酒食吃,抚慰十分丰厚。张皓回来后,听说辽兵想要袭击我朝的北方边境,便把他们的谋划告诉守将周文质及李继隆、秦翰、文质等人,做好充分准备等待辽兵。黎明时分,辽兵果然到了,宋军迎面射击辽军主将萧挞览,(萧挞览)坠马死了,辽兵大败。宋真宗又派张给到辽方重申和议,还申明以前已经派遣曹利用说明讲和。张皓进入大名,告诉了王冀公,同曹利用一起前往,和议便定了下来。于是改年号为景德。后来张皓被曹利用倾轧排挤,最终官仅封为左侍禁。后来宋真宗知道后,录取了他先前出使时留下的九岁儿子张收为三班奉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①元稹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何意枚皋正承诏②,瞥然尘念到江阴。【注】①诗人作此诗时被贬至江阴。②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自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写作目的,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白居易的深厚情感。B.首联次句“极赏心”照应了诗题中的“玩月”,表达了诗人对月色美景的赞赏。C.颔联通过描写月光下河水荡漾与景物影子的清晰可见来衬托月色的皎洁澄明。D.颈联写宴席移到了月光的明亮处,借此祝贺友人作出了令圣上赞赏的诗篇。16.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5.D16.①尾联借枚皋作赋受到圣上重用的典故,写诗人没想到好友把应献给圣上的诗写给了远在江阴的自己。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惦念自己的感恩、对得到友人诗歌的惊喜以及得到友人慰藉的幸福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内容能力。D.“借此祝贺友人作出了令圣上赞赏的诗篇”错误。“歌待新词促翰林”是指友人本应给皇帝写诗,再结合尾联的意思“诗人没有想到好友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他”可知,友人将诗写给了自己,不是写给圣上。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的意思是“诗人没有想到好友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他”。尾联运用典故,借枚皋受召见并命当殿作赋,才思敏捷,深得汉武帝的宠爱,来表明白居易深得皇帝宠爱,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自己。②诗人不曾想能收到友人的诗歌,一个“何意”一个“瞥然”,表达了诗人得到友人诗歌的惊喜,友人在百忙之中还惦念自己,表现了诗人得到友人慰藉的幸福以及得到友人惦记的感恩,因此写了此诗来回复白居易。(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及内心的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描写诸侯用珍宝土地招揽天下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五代史伶官传序》结尾处欧阳修以点睛之笔,阐明写作此篇并不单是针对伶人而言,是为了警示后世“______,______”。【答案】①.钟鼓馔玉不足贵②.但愿长醉不愿醒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以致天下之士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馔、饶、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分之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万涓成水,奔涌成潮”。以“水”串联,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绵延文脉在此展现,诗情画意、烟雨江南的唯美画卷因此而晕染,还有演变为波涛奔涌、潮起之江的动感浪花。良渚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迎宾表演中使用“水玉琮”敲击出激昂鼓声,以水为礼,击鼓迎宾,营造热烈的迎宾氛围。秋日是观潮的好时节。地屏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鱼鳞潮等钱塘潮①。这是写实的潮,潮水的流动与翻涌都经过精准的技术计算,进行超高比例的还原。“弄潮儿”乘着冲浪板汇入潮中,身形与浪潮起伏呼应,展现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飒爽英姿与拼搏精神。当钱江大潮褪去,滩涂上生长出②的“大地之树”,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卷。钱塘江的自然景观“潮汐树”是大自然的③,这是钱塘江的雄伟奇观。潮起潮落,循环往复,潮水“灌溉”大地之树,带来生生不息的自然律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她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在演艺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声望。B.武汉,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都不是孤军作战。C.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D.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答案】18.①此起彼伏②蔚为壮观③鬼斧神工19.示例:展现着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绵延文脉,晕染出诗情画意、烟雨江南的唯美画卷,演变为波涛奔涌、潮起之江的动感浪花。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描写潮水接连不断涌来的情景,可填“此起彼伏”。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②此处写“大地之树”,“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卷”,可见画面壮观而美好,可填“蔚为壮观”。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③此处指钱塘江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可填“鬼斧神工”。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散句变整句,首先找出主干句,然后将其他句子变成主干句的句子成分加进去。划线句主要句子是“唯美画卷演变为波涛奔涌、潮起之江的动感浪花”;然后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绵延文脉在此展现”改成“展现着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绵延文脉”,将“诗情画意、烟雨江南……因此而晕染”改成“晕染出诗情画意、烟雨江南”,将这两个作为定语,加上一个“的”放到主语“唯美画卷”前面。整理答案为:展现着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绵延文脉,晕染出诗情画意、烟雨江南的唯美画卷,演变为波涛奔涌、潮起之江的动感浪花。【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弄潮儿”的引号与A项都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直接引用;D.表示强调。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姆潘巴现象,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容器、同等质量、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这个现象,最早是一位叫姆潘巴的中学生注意到的。有一天,姆潘巴跟同学们一起做牛奶冰淇淋,①他发现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②为了抢占有限的冰箱空间,便直接把热牛奶放进了冰箱。③一个半小时后,他出乎意料之外地发现,④他的牛奶已经结成冰了,⑤而且其他同学同时放进去的冷牛奶并没有结冰。⑥姆潘巴感到非常奇怪,便问了很多老师,⑦最终问到了一位大学物理学博士。⑧这个现象被后来称作姆潘巴现象。⑨而就这个现象,科学界争论了至少三十年。《二十世纪十大科学骗局》这本书中提到姆潘巴现象只是愚人节的产物,这一观点也被很多文章引用。起初也有不少学者并不相信姆潘巴现象,A,人们感到不解并开始研究其中的原因。姆潘巴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直到今天,科学家们B。有人认为,冷水里的溶解气体比热水里的多;有人认为,水加热之后,氢键能量变高,对形成冰块有利;还有的科学家认为,冷冻时热水的对流比冷水的剧烈,降温更快……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示例;A但随着这一现象一次次被验证B也没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22.语句③修改为:他意外地发现(或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语句⑤修改为:但是其他同学同时放进去的冷牛奶并没有结冰。语句⑧修改为;后来这个现象被称作姆潘巴现象。【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文说“起初也有不少学者并不相信姆潘巴现象”,下句“人们感到不解并开始研究其中的原因”表明人们由不相信到研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因为姆潘巴现象一次次得到验证,应填:但随着这一现象一次次被验证。B处,下文说“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还有的科学家认为……”,可见科学家们对于姆潘巴现象的看法不一致,应填:也没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③,“出乎意料之外”语意重复,修改为:他意外地发现(或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语句⑤,不合逻辑,“而且”表递进,而原文句子前后是转折关系,修改为:但是其他同学同时放进去的冷牛奶并没有结冰。语句⑧,语序不当,“这个现象被后来称作姆潘巴现象”中“后来”是时间状语,应放在前面,“被称作”关系紧密,修改为;后来这个现象被称作姆潘巴现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欹器”是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因重力作用,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掌控生活的“度”古时有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名曰欹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也就是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就会正,加满水后就会翻倒。可见,若把握好注水的度,就可以将欹器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人生亦如此,我们每个人如同一个指挥家,手中握着无形的指挥棒,引导着生活的旋律。然而,要使这场交响乐和谐动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恰到好处地掌控那个至关重要的“度”。“度”是生活的平衡木。正如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当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心理咨询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 数字化管理在小型咖啡店中的实践应用案例分析
- 2025年度肉类产品行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合同3篇
- 第四单元建立网站第14课一、检查与测试网站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 7-生命最宝贵:《爱护身体 珍惜生命》(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2025年房产租赁合同书6篇
- 2025年度金融行业委托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合同协议3篇
- 18《牛和鹅》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2025年度碎石资源开发与销售合作协议3篇
- 卫健系统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 颠茄流浸膏实验方案及总结
- 投标人情况表
- GB/T 34241-2017卷式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元件
- GB/T 12494-1990食品机械专用白油
- 运输供应商年度评价表
- 北京语言大学保卫处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招考聘用【共500题附答案解析】模拟试卷
- 肺癌的诊治指南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完整版课件
- 商场装修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教材解读 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