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章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章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章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章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章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章末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易)2.如图,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从左至右,水面的高度越来越低。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敲打最右边的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B.用嘴依次吹瓶口,最左边的瓶发出的音调最高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最左边的瓶发出的音调最高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3.学校举行红歌比赛,合唱《歌唱祖国》时,老师能从大合唱中分辨出小蔡跑调了,老师依据的是()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正在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反复弹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乙图:逐渐抽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丙图:改变钢尺伸桌边长度,发声音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D.丁图:击鼓时,力度不同,纸屑被弹起的高度不同,说明响度与频率有关5.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的手臂;乙:蝙蝠的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Hz的音叉。对以上这些物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不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C.甲、乙、丙都是声源,但人耳只能听丙发出的声音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都不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口技”表演,模仿的是人的音色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指的是声音音调太高,太刺耳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7.如图是声现象的四个情景,对这些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球反复弹起,这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B.乙图:使用同一小锤,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声的音调不同C.丙图: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D.丁图:利用骨传导可以让所有失去听觉的人重新听到声音8.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频二、填空题9.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国耻,警惕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抬头,在南京大屠杀50周年之际,南京市民捐资铸造了警世钟,警世钟高3m,口径约2m,当用木棒撞击大钟时,大钟振动的振幅(填“很大”或“很小”),而振动的频率,能发出洪亮而低沉的声音。10.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1.雄蝉腹部的鸣管会不断振动发声,如图某种蝉1分钟鸣管振动了36000次,则蝉鸣叫的频率为Hz,人耳(“能”或“不能”)听到该种蝉鸣声。12.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轮船经常用超声波测量海底深度关探测海底的地形,主要是利用了超声波具有的特性。13.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1)用超声波碎石(2)用声呐探海深(3)利用B超做体检(4)用超声波除尘.其中利用声波传递的“信息”的是、:利用声波传递的“能量”的是、.(以上各空都选填序号)14.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8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三、实验探究题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有关。(3)如图内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16.下面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请回答相关问题:(1)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如图甲,发现,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这里起的作用是;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如果此实验放在月球上做,将看到乒乓球(选填“能”或“不能”)弹开,理由是。以上两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2)如图丙所示,小明将一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明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用大小相同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和声音的音调。小明接着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将伸出桌面的一端分别下压1cm、2cm、3cm,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的关系;(3)如图丁所示,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其中音调最高的是瓶(选填“a、b、c、d、e、f、g、h”)。四、计算题17.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运行速度是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司机鸣笛后2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18.一艘船以4m/s的速度在河面上航行,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3s后听到经悬崖反射回来的回声,求:当船远离悬崖航行时,求悬崖到鸣笛处的距离。19.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0.85k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相隔2.33s,空气中声速340m/s。求:(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B【解析】【解答】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

故选B.【分析】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定义的理解与应用.2.【答案】B【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只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因此敲打瓶子发出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吹瓶口,则振动物体为里面的空气柱,最左边的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答,则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敲打瓶口,振动物体为瓶子,最左边的瓶子质量最大,振动频率最小,则音调最低,故C错误;

D.瓶子周围存在空气,瓶子发出的声音由空气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根据声速的影响因素判断;

(2)(3)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3.【答案】B4.【答案】A5.【答案】C【解析】【分析】物体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能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人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赫兹,振动频率低于或超出这一范围的声音,人都是听不到的.【解答】首先确定,甲、乙、丙都是物体在振动,它们都能发出声音,因此都属于声源;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甲为2Hz,乙为105Hz,丙为256Hz,人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只有丙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对照四个选项可以看出,只有C是正确的.

故选C.【点评】判断物体是否发声,要看它是否振动,但要判断这种声音是否能被人听到,则要看它的频率是否在人的听觉范围内.6.【答案】C【解析】【解答】解:A、因为每个人的发声结构不同,“口技”演员主要是模仿别人的音色,故A正确;B、“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D、“隔墙有耳”,声音是靠固体墙传过来的,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D正确.故选:C.【分析】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频率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振幅大小影响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7.【答案】B【解析】【解答】A.正在发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球反复弹起,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不符合题意;B.使用同一小锤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B符合题意;C.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生源处减弱噪声的传播,但不能阻断噪声传播,C不符合题意;D.失去听觉分为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反应发声体在振动;发声体的大小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阻止声音的产生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8.【答案】B【解析】【解答】解: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选:B.【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点,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9.【答案】很大;很小【解析】【解答】本题从最后洪亮而低沉的声音入手,洪亮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而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大钟振动的振幅很大,低沉说明声音的音调很低,而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大钟振动的频率很小。

故答案为:很大;很小.

【分析】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10.【答案】响度;音调【解析】【分析】轻拨与重拨钢尺,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故答案为:响度;音调.11.【答案】600;能12.【答案】水(或液体);510;传递信息【解析】【解答】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水(或液体)能传播声音。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所以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t=0.5×3s=1.5s,由速度公式得出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s=vt=340m/s×1.5s=510m声音可传递信息和能量。轮船经常用超声波测量海底深度关探测海底的地形,主要是利用了超声波具有传递信息的特性。

【分析】水(或液体)能传播声音;根据公式s=vt,计算距离;超声波具有传递信息的特性。13.【答案】(2);(3);(1);(4)【解析】【分析】超声波碎石、除尘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用声呐探海深、利用B超做体检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答案为:(2);(3);(1);(4).14.【答案】6000;真空不能传声【解析】【解答】解:(1)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12由v=sts=vt=4s×1500m/s=6000m;(2)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太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因此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故答案为:6000;真空不能传声.【分析】(1)先算出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利用s=vt求出海水的深度;(2)真空不能传声,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就可解答此题.15.【答案】(1)振动;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2)气体;振幅(3)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6.【答案】(1)乒乓球被弹开;将微小的振动加以放大;不能;真空不能传声;转换法(2)没有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伸出桌面的长度;频率;振幅(3)h【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会被弹开。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很难观察清楚,乒乓球被弹开时幅度较大,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这种现象叫共鸣,其中声波是空气传播过去的,而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所以此实验放在月球上做,将看到乒乓球不能弹开。利用乒乓球的比较明显的振动说明音叉的微小振动,这种方法叫转换法。(2)实验是探究钢尺伸出桌面部分的振动规律,要把钢尺的另一端紧压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