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年级上册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年级上册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年级上册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年级上册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年级上册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

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南京市九中、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

情检测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

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遭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

日:“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

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

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色,

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J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

王几枚,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

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

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近,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

景帝即位,错说上日:“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

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

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

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

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无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

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

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

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

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系治,囚禁审罪,“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

含义不同。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

用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

”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陵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

文中意指后者O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复遣丧之长安葬然则一羽之不举

B.如此者四十余年纵一苇之所如

C.京师知其以子故思试之斗以觇之

D.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因人之力而敝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

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的诱因之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

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

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

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

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

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4分)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4分)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

论》的创作目的0(4分)

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

研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

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趣行,顺昌瞋目曰:

“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土民德顺昌

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

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美枢、王节、刘羽翰等

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

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银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

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

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

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

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然自是堤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周公(周顺昌)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遒,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套之;且立石于其墓之

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

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

之声义,敛赞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堤骑按剑而前,问:“谁

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

逐,一鹭匿于涸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

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傲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

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

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腹而函之,卒与尸合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

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

给分。(3分)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

说H以故土民I德顺昌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

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

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

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

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

的男子吗”,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

作响,没想到更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

们就向当局请求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

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

聘大中孙。(4分)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费财以送其行。(4分)

14.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

分析。(3分)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

日:“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公

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

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J公输盘服。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

为城,以牌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

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激,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

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

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

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

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

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

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日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

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

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

给分。(3分)

情不知A其不义也B故书其言C以遗后世D若知其E不义也F夫

奚说G书其不义H以遗后世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至于:指抵达,到达,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中的“至于”词义相同

B.再拜:指古代礼仪,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再拜礼一般只

向地位较高的人,如《鸿门宴》中“再拜大将军足下、

C.非:指认为……错误,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觉今是而昨

非”的“非二两者用法不同。

D.辩:指分辨,辨别,《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不复一

一自辨”,两者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输》中,墨子为实现政治理想,不群辛苦,长途跋涉,去

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B.《公输》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强”“知类”等

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体现他卓越的论辩艺术。

C.《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了楚王想

要攻城和杀掉自己的想法,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

D.《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

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展现了义与不义之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输盘讹,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

之。

14.材料二题目“非攻”不能改为“非战;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

分析。(3分)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

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苟安。

有物故者,先遣中使瘵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

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

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

上深以为然。西八节度使韦皋薨,支度副使刘^自为留后,使诸

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为给事中,刘^不受征,阻兵自守。

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讨,以为知节度事。刘^志益骄,求兼领三川,

上不许。^遂发兵围梓州。推官林蕴力谏,怒,引出,将斩之,阴

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

我颈岂汝砥石邪”蹋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蹋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团难取,杜黄裳独曰:

“蹋狂德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

事委之,蹋必可擒。"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

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

器械模粮,一无所阙。凡八战皆捷。甲午,语凡西川继援之兵,悉

取崇文处分。九月壬寅,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

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

是^将李文悦、仇良辅皆以城降于崇文。崇文桧驱直指成都,所向崩

溃。辛亥,克成都。刘^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擒

之。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

不犯。槛刘蹋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蹋有二妾皆殊色

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遽献妇人以求

媚,岂天子之意邪崇文义不为此。”乃以配将吏之无妻者。崇文素惮

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当以刘潍相代。”故能得其死力。

及蜀平,宰相入贺,上目黄裳曰:“卿之功也C”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槛刘^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有二妾/

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日/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B.槛刘^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有二妾/

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C.槛刘I青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蹋有二妾/

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D.槛刘蹋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月有二妾/

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务。安史之乱

后,藩镇节度使多于临死时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军中拥立大将为留

后的。

B.节钺,符节和斧钺。符节多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朝廷任命的外

交官大多持节出使;钺是古代斧类兵器,象征生杀之权,君主多用黄

色的钺。

C.“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中的“处分”意谓调度、

指挥,与《孔雀东南飞》中“处分适兄意”的“处分”意思不同。

D.“刘摩I帅数十骑西奔吐蕃”中的“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

与《赤壁赋》中“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自立为西川留后,朝廷不予承认,征召他入朝担任给事中,

刘^拒不受命,发兵自守,朝廷因无力讨伐,让他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B.刘^因发兵包围梓州,林蕴极力进谏,刘蹋本想要杀他,命人

用刀在他脖子上划来划去,林蕴坚贞不屈,刘^佩服其忠勇,最后将

他贬官。

C.高崇文平时就注重练兵和军资储备,所以他一接到朝廷讨伐刘

蹋的诏命,就可以迅速出兵平叛。他连战连捷,朝廷也让他统率西川

境内的援兵C

D.高崇文军纪严明,阿跌光颜由于延误了会合时间,便通过断绝

敌军粮道来立功赎罪。高崇文进入成都后,约束军队,对百姓秋毫无

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

意者。

(2)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白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

皆大惊。

14.蜀地平定后,宪宗看着杜黄裳说:“卿之功也。"请结合全文

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3)

江苏省镇江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

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实,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

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

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足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

于三千,六乐文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

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

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

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

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

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

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

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

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

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

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

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

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用鸣也。其忧深思远,

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

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

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噫A何其烦B且劳C如是D然古之学者E必能此F亦可

谓G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的“度”意思相同。

B.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轲首

或车架上称“鸾、

C.受宫声数引,“引”是数量单位,与《李凭箜篌引》中的“引”

意思不相同。

D.“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

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注重多方交融,学习过程烦

杂且操劳,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

乘车、行走、闲居时都有音乐相伴。

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认为音乐不只

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论述可谓精彩。

D.材料二中,欧阳修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生动形象,

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4

分)

(2)既而学琴于友人,爱宫片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

体也。(4分)

1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两人论述的侧重点有何

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

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

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

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

必不收矣。此不可不察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

“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

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

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

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

处知则难也。故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

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

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

啖君C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J及弥子鱼衰爱弛,得

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

变于初也,而前之所以见贤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

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

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

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节选自韩非《说难》)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蠡贼也。

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

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著于

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谐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

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

及明月被祖孝征谗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高颍有经国大才,为

隋文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文帝惟妇言是

听,特令接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又隋太子勇抚军监国,

凡二十年间,国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

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混淆嫡庶,竞祸及其身,

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

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猛兽处山

林,藜誉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

公也。”

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

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

利口之覆邦家J盖为此也。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谐,

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太宗善之。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

断句处的字母。

此二人A说者B皆当矣C厚者D为戮E薄者F见疑G则非H知之

难也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厚,指丰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的“厚”

词义不同。

B.戮,指杀戮,与《鸿门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的“戮”

词义不相同。

C.具,指详细、全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具道所以”的“具“

词义相同。

D.诚,意思是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的“诚”

词义相同。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问于群臣因人之力而敝之

B.弥子瑕宠于卫君合于桑林之舞

C.谗佞之徒士大夫之族

D.为隋文帝赞成霸业若属皆且为所虏

1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刖,即断足,也称利刑,古代五刑之一,在不同时期,五种

刑罚的内容并不相同。

B.韩非,即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用法令制度

来约束民众,加强统治。

C.监国,古代政治制度,国君因故不能亲政,权臣或近亲摄政。

文中指太子代管政事。

D.宗庙,天子或诸侯等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大夫三庙,庶民一庙。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开篇提出“进说之难”的观点,并且认为“进说”

的困难并不在于进言者的智慧、口才以及胆识。

B.材料一中关其思和邻人的话都正确,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

果,以此证明了解情况比处理情况更为困难。

C.材料二中唐太宗用“兰花虽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喻"国君希

望英明,却被献媚小人迷惑”,以自警自省C

D.材料二中魏征援引《诗经》和孔子的有关言论,提醒唐太宗

要警惕奸佞小人的“法言”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前之所以见贤后获罪者,爱憎

之变也。

(2)隋文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14.材料二中魏征直指“谗邪”,让你想到《谏太宗十思疏》中

的那一句话?韩非认为“说难”,魏征的“进说”却不难的原因是什

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南京市九中、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

情检测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

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

日:“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

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

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

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J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

王几枚,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

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

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这,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

景帝即位,错说上日:“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

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诙。文帝弗忍,因赐几

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

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退祸小不削反退祸大”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

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无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

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

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

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

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人/

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系治,囚禁审罪,“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

含义不同。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

用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

”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谈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

文中意指后者。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复遣丧之长安葬然则一羽之不举

B.如此者四十余年纵一苇之所如

C.京师知其以子故思试之斗以觇之

D.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因人之力而敝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

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的诱因之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

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

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

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

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

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4分)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4分)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

论》的创作目的。(4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

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

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

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4)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

细致比较。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

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砧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诱天下亡人”中,“天下亡人”是动词“诱”的宾

语,其中“天下”修饰“亡人”,因此应在“人”后断开;“谋作乱”省

略了主语“吴王”是完整的句子,前后断开,故排除CD;“削之”和

“不削”是假设的两种情况,各自断开;“其反亟”“祸小”与“反迟”

“祸大”分别是“削之”和“不削”的结果,各自断开,排除B。句意:

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

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

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

故选:Ao

(2)C.错误,“存”含义相同,都是问候的意思。句意:每年按

时慰问茂才/(宾客)屈驾前来探望我。

故选:Co

(3)A.之:动词,往、至心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如:副词,像;动词,往,到。

C.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D.“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Do

(4)D.“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据文本一“莫敢难,独窦

婴争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对。

故选:Do

(5)①“释”,赦免;“益”,渐渐;“得释其罪”,被动句式。译

文: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

②“矫”,纠正;“枉”,偏颇做法;“徇”,遵循;“剖”,分割。

译文: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

封宗族子弟和功臣。

(6)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

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说

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

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

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

也是可以知道的。

而结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

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从而讽

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答案:

(1)A

(2)C

(3)D

(4)D

(5)①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

②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

封宗族子弟和功臣。

(6)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

要削弱藩镇势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

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

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

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

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

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

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

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

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

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

是不吉祥的'c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J于

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

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

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

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

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

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

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

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

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

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

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

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

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t人,阴谋叛乱。

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

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

”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

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

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

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

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

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

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

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

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即使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

也是可以知道的。

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

研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

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趣行,顺昌瞋目曰:

“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顺

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土民德顺昌甚。

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

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

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

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银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

“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

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

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

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

自是线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周公(周顺昌)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葵之;且立石于其墓之

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

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

之声义,敛毙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堤骑按剑而前,问:“谁

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

逐,一鹭匿于涸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

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傲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

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

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腹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

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

给分。(3分)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

说H以故土民I德顺昌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

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

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而汝”的“舟”用法相

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

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

的男子吗\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

作响,没想到更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

们就向当局请求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

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

聘大中孙。(4分)

吾社之行为士先老,为之声义,敛贤财以送其行。(4分)

14.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

分析。(3分)

10.CFH“顺昌好为德于乡”,状语后置向,这句是对周顺昌的

整体形象概括c“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是对前一句的举例论证,遇

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吴县重大利害问题,“辄为所司陈说”,就

向主管官吏陈述,“辄”是断句的标志「以故土民德顺昌甚”,“以故”

表明这句是总结句需断开,因此地方民众很感戴顺昌。

11.CA项,文中“趣”通“促”,指催促。《兰亭集序》“虽趣舍

万殊”的“趣”通”取,趣舍,即取舍。选项无误。

B项,名词解释无误。

C项,前,名词件动词,走上前。“舟”,名词作状语,乘着船。

用法不同,选项有误。

D项,文章内容理解无误。

12.C原文:五人者,盖当周公(周顺昌)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不是“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

而是“至于今”,到了现在。文章内容理解有误。

13.(1)魏大中被逮捕,经过吴县城门,周顺昌为他饯行,三天

中和他同睡同起,答应把女儿许配给魏大中孙子。(得分点一个1分:

道,取道,经过;同卧起,同睡同起;聘,许配,嫁给。整体句意1

分。)

(2)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

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得分点一个1分:行为,品行成为、

品行作为;先,表率,榜样;声,宣扬,伸张;货,同“资二钱财。)

14.①材料一是为突出周顺昌品德高尚受民众拥戴。②材料二是

为突出五人英勇就义的过程。(评分标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

3分。)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