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但愿人长久》教案_第1页
2024年《但愿人长久》教案_第2页
2024年《但愿人长久》教案_第3页
2024年《但愿人长久》教案_第4页
2024年《但愿人长久》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1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

豪感,从4阚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启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I:匕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案2

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

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

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

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

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让我们一齐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但愿人长久》教案3

一、导入新课

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是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

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他又是怎么样国过节的呢?

二、进入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是

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

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是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晴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小结

苏使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

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案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

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

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

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清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

过的有关描述月的作品。这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

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

忙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述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

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述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

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

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述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

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

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情绪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

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资料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

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

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

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

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5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

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

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

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先的图+音乐上打出:词音乐继续播放。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情绪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擦掉第一个问号。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齐一齐""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

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先指手和脚,那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

(小时侯……一齐一齐"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

情绪。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但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这天的人有手机、视频,能够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

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

突出。

么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

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公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

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

(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此刻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寓亲人,读读1-

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述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述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

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但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

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

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

情是怎样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齐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情绪。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

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就应是有感情的,

就应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就应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

亮就应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就应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

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先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那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此刻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

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情绪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样也"

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之后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门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

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

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

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

"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

在一齐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另僦不必悲伤了,将思念

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完美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

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

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完美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

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期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完美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

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情绪宽慰了。由此能够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用心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

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完美的祝愿

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但愿人长久》教案6

一、导入新课

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轼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

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

的呢?

他又是怎么样过节的呢?

二、进入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轼

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

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轼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小结

苏轼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

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SJ、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识不写,另有一个多音字"埋"要掌握。

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的词语。但愿人长久-教案教学设计好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准备:

1、杳找苏轼的有关资料

2、有关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2、学习第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激趣导入:

1、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2、简介苏轼生平

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揭示课题

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而后来长期分别,天各一方。/article/时值中秋

之夜,目睹别的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

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媚”的千古绝唱。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读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学生练习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4、听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事?是件什么事?

《但愿人长久》教案8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能正确、流?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要求

(1)练读课文后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检杳学生朗读情况。

Q)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悲欢离合屈寸旨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隐藏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T牛什么事?

4、指导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重点是朗读后面几句话。

三、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对"屈、悲、缺"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3、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意思的词语。

四、总结下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听录音,感受《水调歌头》这首诗骸描绘的意境。

了解苏轼生平。

齐读课题。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练习朗读自己课文。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生思考后自由作答

练习朗读背诵

2、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写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是大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

极深的造诣。

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

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

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

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旦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

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齐读课题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

(b突出第2小节朗读的欢喜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理解第四小节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埋怨月亮的话

Q)自由轻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⑷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

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

男生读解释句)

2、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一埋怨一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媚”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彳旦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

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蹄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

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娉’。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

能共同拥有这T仑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

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

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限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

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讷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

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

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

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

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

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

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

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

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另的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

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长久》教案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

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资料,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

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齐读书,一齐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

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

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

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偏偏隐现阻晴圆缺吟诵婵娟

后鼻音:躺朝廷

翘舌音:玩耍苏轼苏辙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屈指算来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玩耍埋怨悲欢离合

观赏但愿宽慰阴晴圆缺

皓月当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僮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忙解决,并说说自己

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杳:

(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忙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赏()陪()偏()

要()尝()倍()遍()

第二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说说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3、出示"皓月当空",说说‘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

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

4、自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5、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

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说说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一"屈指算

来")。

4、比较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情绪: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此时此刻,苏轼的情绪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透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

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资料是词中"转朱阁/电奇户,照无眠,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

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完美期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通专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

转念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T卖。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习。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离()阴()圆()

美()亮()远()留()

2、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他祝愿()常留人

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回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推荐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朗读导入,简介苏轼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PPT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板块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2、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4、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状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PPT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了T牛什么事?

板块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板块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课,夯实词语。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3、指名读词组

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读着以上的词组,你能想到文中的哪些资料呢?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听写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三个词语都是写谁的?你能试着用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

一段完整的话吗?(结合课文资料)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板块二:扣词入文细读课文

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1、自读全文圈点画注

2、独立思考准备交流

3、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4、全班交流总结提升

最终落脚点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板块三:反复吟咏理解诗情

1、自读古诗读出韵味

2、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3、三读古诗读出情思

板块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本作业相关练习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但愿人长久》教案12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

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

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

(手足情深),小时侯一……长大以后一……如今屈指算来一……悭不得苏轼会这样一

(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

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

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

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

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

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

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清同学fl]自己读读书

2、交寸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小)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

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

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一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

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杳,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谿达大度、热爱人

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