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高考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选择精练60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新高考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选择精练60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新高考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选择精练60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新高考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选择精练60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新高考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选择精练60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籍02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选择题精练60题中国近现代史在高考选择题中占比重较大。中国近代史主要涉及三个时期:晚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民国时期社会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是长效热点)。中国现代史一般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建设、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探索与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中国近现代史考前抢分选择题60题,精选各地最新模拟试题,考生可依据题目提供的新情境,结合时代阶段特征练习,助力精准发力。高考试题命题整体突出:中国近代社会艰难转型、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国际视野、民族自信。一、晚清时期(1840—1912年):艰难的近代化转身;救亡图存。1、阶段特征:晚清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宣统帝退位)是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并逐步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在屈辱中探索国家出路、挽救危局的时期,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等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近代化)。同时期世界:工业革命及扩展;自由主义经济;资级民主革命和改革浪潮;世界市场。2、高频考点:(1)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和民族意识;中国和世界经济相互影响、中国对待西方文明态度和解读;中国近代化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关注中国近代化内涵和近代化因素与影响。二、民国前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阶段特征:民国前期(1912年—1928年)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后,未能在较短时间里重建社会秩序,很快便陷入种种混乱之中,使得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而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相继失败,则宣告了民族资产阶级无力领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中国的命运在沉沦中艰难转型。2、高频考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社会的表现属于新增内容(客观、全面看待北洋政府在中国近代史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1、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2、高频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抗日战争(长效热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国情认识、党建加强、道路探索、统一战线与群众基础、军事建设等)。四、改革开放前(1949-1978):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期建设与曲折探索1、阶段特征:一方面,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潮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国际形势:两极格局(美——苏);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不结盟运动兴起。2、高频考点:结合国内外环境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中共八大、八字方针、三线建设。五、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阶段特征: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际局势:两极格局受冲击并解体,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世界总体和平,局部冲突。2、高频考点: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认识改革开放对现代中国的意义、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2012(十八大)至今制度建设与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属于新增内容。【试题指引:1-13题】核心考点:晚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变化(中西对比、改革自救、救亡图存、近代化)。高频考点。1.1793年,英国乔治国王派出了马葛尔尼使团来华,希望和“强大的东方帝国”进行贸易,当他们登上中国土地后,惊讶的发现中国民众主要食物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很少,马葛尔尼等人感受到“盛世”下的衰败,对华态度逐渐转向强势。英国使团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认同 B.中英国家实力对比C.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张 D.中英人口增长变化2.(2024·安徽·一模)鸦片战争后,代表英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璞鼎查,在英国国会上狂热地宣布:“所有英国兰开夏郡纱厂之出品,以供中国一省制袜之需,尤恐不足焉。”当外国商人兴高采烈地把各式各样的产品运进中国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滞销就是亏本。这一结果源于(

)A.晚清国人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 B.目给自足小农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C.清廷“天朝上国”观念深刻影响 D.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布局3.(2024·新疆·二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说:“俄夷与英夷虽未能遽离为二…若假以辞色,使知中国相待,与英夷迥不相同,亦可用为驯服英夷地步。如咪夷既不助恶,即用以转。大约夷人重利,英夷操五口之利权,为各夷所歆美。法夷助恶,固欲分沾其利。”由此可见,当时咸丰帝(

)A.对列强侵华本质有清醒的认识 B.准备发动人民群众以抵御外辱C.意图以夷制夷来维护国家安全 D.筹划与外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4.(2024·广东湛江·一模)下图为清代沿海与内地关税(包括常税与洋税)征收示意图。这主要反映出清代(

)A.国家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B.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D.沿海地区商品流通活跃5.魏源在其《海国图志·筹海篇》中,不再认同把西洋器物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的通行说法,并举出“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水钢、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断言,“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这突出反映了(

)A.工业革命对自然经济的冲击 B.“中体西用”影响逐步深化C.瞩目世界导致士人认知变化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6.1864年10月,曾国藩与李鸿章请求朝廷减免征粮纳税,领衔上奏称:“江宁为东南第一省会,自伪都窃据阅十二年,群贼南北往来,掳胁焚戮之苦百倍他处。咸丰六年(1856年)、十年(1860年)间,大营两次退溃,贼众更肆焚掠,于是附近数百里内,几无一寸安静之土。”此奏折(

)A.侧面反映了农民运动的进程 B.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C.化解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 D.有效地减轻了江南民众的负担7.(2024·山东滨州·一模)1892年,张之洞指出化学、矿务各学堂“即系为采铁、炼铁、炼钢、开煤本厂所用而设,以备分司各事,与此次遣工出洋学习炼铁,均俟习成以后,即可少用洋匠,藉可稍节经费,亦免造不如式,动需改作,耗弃工料”。这一主张着眼于(

)A.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 B.推动中国社会转型C.洋务企业的长远发展 D.学习西方科学技术8.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与材料相关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是(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导致宗藩关系进一步解体C.引发晚清权力结构变化 D.清廷成为列强的提线木偶9.(2024·广东深圳·一模)甲午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10.(2024·安徽安庆·二模)晚清以来,国人对于举借外债的看法不一。有人把借债与亡国等同起来,一次次掀起拒债高潮,企图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也有人将外债当作一种外交手段,希望通过引进外债使列强在华势力达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安定。由此可见,当时(

)A.列强控制着中国社会舆论走向 B.民族利益影响国人价值取向C.政府与民众始终保持一致意见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11.(2024·山东日照·一模)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12.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已暴露其反动本质 B.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13.(学科融合)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如果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下面与图2的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C.《南京条约》的签订 D.《北京条约》的签订【试题指引:14-24题】核心考点:1911-1919。民国前期中国社会各方面变化。其中,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社会的表现属于新增内容(客观、全面看待北洋政府在中国近代史当中的地位和作用)。14.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同时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各级领袖大都是在当地有威望的人。此外,四川保路运动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讲演等宣传手段,使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共同利益和共同诉求,激发了强大的斗志。这反映出四川保路运动(

)A.注重社会动员体系的建构 B.彰显了中华民国的影响力C.意图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D.使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15.(2024·江苏·二模)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A.支持南方革命政府 B.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 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16.武昌起义爆发后,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决定采取“金融中立”政策,力促南北方通过和谈解决问题。强调只有一个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本能获得财政支持,并拒绝给予清廷和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得到列强财政支持的袁世凯,成为南北和谈的最大赢家。据此可知(

)A.和谈使中国财政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列强干涉影响革命进程C.和谈使袁世凯获得了清政府实权 D.列强在华利益渐趋一致17.1878年7月,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诞生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见下图),这套邮票共3主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云龙。“龙”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作为历史文物,它们可用于研究晚清时期(

)A.统治者抵制近代化 B.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C.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D.民营通信事业的发展18.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防止袁世凯的专权 B.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弘扬民主共和理念 D.完善宪政制度建设19.1911年12月8日,法国驻华公使裴格说:“本来是一场反满清皇朝的运动,突然变成反对外国人的行动,并且可能给印度支那带来一系列困难,它们也许会年复一年地骚扰边界地区,甚至引起我殖民地内部的混乱”同年,在马尼拉出版的《孙逸仙——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一书中,赞扬孙中山“成为一群来自朝鲜、中国、日本、印度、暹罗(泰国的旧称)和菲律宾青年学生的热情鼓动者之一”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亚洲民族革命与中国革命同步进行 B.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必然结果C.亚洲国家结成了反帝斗争统一战线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20.1916年6月,正当袁世凯死于新华宫,帝制被推翻,共和恢复后,教育部有人深感“这样的民智实在赶不上这样的国体”,于是想凭藉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力极力倡导文字改革,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据此可知,当时提倡文字改革旨在(

)A.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C.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D.实现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21.(2024·广东湛江·一模)作为史料,下图中的“华工墓地”可用于说明,一战期间(

)A.北洋政府实行“以工代兵” B.中国参与改变了战争的走向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力量对比决定国际关系交往22.(2024·河南周口·一模)1919年,中国民族企业的纱锭数为129万锭,1922年增加到256万锭。如果这些纱锭全部开动,1919年的机纱产量可达246万担,1922年可达487万担。而农村传统织布业对粗纱的需求上限仅为400万担。这从侧面反映出(

)A.农村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B.传统手工业仍有较强竞争力C.海外市场刺激民族工业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困境23.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而五年后他在《谈政治》中指出“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的)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的)专有物”。由此可见(

)A.部分知识分子救国思想发生转变B.传统儒家思想导致中国落后蒙昧C.资本主义改良道路被知识界抛弃D.无产阶级革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24.(2024·贵州·二模)《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如图是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据此推知不同类型译文占各卷译文总字数之百分比(

)A.救国道路的深入探索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新文化运动背离初衷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试题指引:25-40题】核心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探索;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其中,抗日战争是长效热点。25.(2024·福建·一模)1917年,蔡元培撰文指出:“文明者,利用厚生之普及于人人者也。漉水使洁,夫人而饮之;广衢之灯,夫人而利其明;普及教育,平民大学,夫人而可以受之……且此等设施,或以卫生,或以益智,或以进德,其所生之效力,有百千万亿于所费者,故所费虽多,而不得以奢侈论。”蔡元培这一论述意在()A.培树民主科学精神 B.倡导文明开化新观念C.推进民国政治建设 D.强调平民教育重要性2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促进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27.1915年反日运动的中心口号是“救国”“勿忘国耻”,五四运动则以如何拯救山东为核心议题。而“五卅”本是一桩影响范围较小的常见涉外惨案,但却以“亡人”危机为口号,掀起了比之前两者规模更大、参与阶层更广的“集体行动”。这一现象反映出(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C.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D.革命领导阶级走向成熟28.(2024·安徽·一模)蔡和森(1895~1931年)说:“工人阶级独立斗争这一时期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还要有各阶级的援助”“此时中共的力量还较薄弱……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据此可知,蔡和森所说的“统一战线”的建立(

)A.客观上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地区B.化解了国共两党间深刻的政治分歧与阶级矛盾C.为最终赢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推动国共两党力量的发展与国民革命高潮形成29.(2024·河南·一模)民国十九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华北拥蒋,并在战后获得华北地盘,转而关注于华北事务;此战使“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这最适合用以研究(

)A.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B.“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可能性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D.国民政府“训政”建立的条件30.(2024·福建·一模)1932年冬,为筹措建设资金和军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苏区多次发行建设公债和借谷票,福建上杭苏区群众积极购买。次年春,《红色中华报》号召苏区群众退回购买的公债券和借谷票(即将借变成捐,不要政府归还),上杭群众依然热烈响应,纷纷退回公债券和借谷票。这表明当时()A.党中央“左”倾错误已清除 B.革命根据地经济形势好转C.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 D.国民大革命高潮基本形成31.如下图为中共革命活动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革命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B.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C.地理环境影响国共对峙局面 D.中共依据革命形势变化调整工作策略32.(2024·湖南·一模)下图是中国近代一次战役形势图。这幅图反映(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日本计划三个月内灭亡中国C.日本企图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生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一浩气千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内涵是(

)A.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C.国共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 D.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4.在占领区,日本将生铁、煤炭、食盐及交通业等划为“统制事业”,将纺织、面粉、卷烟、火柴、造纸等划为“自由事业”。凡属于“统制事业”的,转由“华北开发会社”“华中振兴会社”统一经营,凡属于“自由事业”的,允许私人自由经营。这些措施(

)A.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旨在掠夺资源“以战养战”C.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D.从属于“以华制华”方针35.在战前,现代工业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出的6%和总投资的4%。但在1938—1943年,在国民党控制的地区内,现代工厂的数量增加了250%,产量翻了两番。在战争结束前夕,这些工业化的成果已经被摧毁殆尽。这一历史过程叙述(

)A.说明抗战历程影响工业化兴衰 B.证实了日本侵华的巨大破坏性C.突出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价值 D.忽视了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地位36.(2024·湖南·二模)抗战时期,延安大学开学第一课就是劳动,自己挖窑洞,建宿舍,修缮学校基本设施。学校还在各院抽调四十五人到南泥湾开秋荒六百亩,创下一人一天开荒一亩二的高产纪录。到1943年基本实现了办学自给自足,还为边区政府上交救国公粮。这些做法在当时(

)A.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B.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的需要C.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了中国高校的劳动教育37.中国远征军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000余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缅北滇西战役,歼灭日军三万余人。这体现了中国(

)A.大国地位的基本确立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C.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 D.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38.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

)A.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平等的地位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D.为世界赢得和平作出突出贡献39.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为魏德迈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国民政府的胡作非为已经引起接管区当地人民的不满,此点甚至在对日战事一结束后,国民政府即严重地失去大部分的同情。”据此可知(

)A.抗战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 B.美国放弃援助国民党政府C.战争造成了国民经济崩溃 D.国民党政府统治潜藏危机40.(2024·安徽黄山·一模)1946年5月刘少奇在中央会议上说:“土地问题今天实际上是群众在解决,中央只有一个1942年土地政策的决定,已经落在群众后面了。”会议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在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就会大大巩固解放区,并大大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国家民主化。”这次会议(

)A.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呼应了农民解决土地问题的需求C.推动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进程 D.总结了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错误【试题指引:41-47题】核心考点:新中国初期建设与探索(1949-1978)。结合国内外环境,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方面建设的表现、失误、成就。41.下图为《人民画报》1952年1月的新年宣传画《向苏联专家学习》,该图(

)A.展现出典型浪漫主义风格 B.表明工业化建设的开始C.突出中苏友好的政治主题 D.说明苏联模式全面推广42.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中国要尽可能地强调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从而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争论的陷阱。这一战略(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思想 B.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C.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D.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3.(2024·浙江宁波·二模)观察如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对图中三个“高点”出现共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政策变革或调整的推动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44.1955年,教育部颁发规定,要求小学阶段设立手工劳动课,每周1节,并要求“和有关学科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充分结合当地生产的实际,并争取当地著名技术家的协助,尽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规定意在(

)A.建立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 B.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C.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 D.推进“四个现代化”战略45.(2024·广东江门·一模)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手工业,集体所有制是主要的,个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和助手…过多过早地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于生产反而不利。”这一规定(

)A.清除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B.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46.1960年下半年,中共中央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决策,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有1800多万职工被精简回乡或下乡。上述事件(

)A.解决了经济困难造成的粮食短缺 B.旨在为国民经济的好转创造条件C.利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持续开展 D.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47.(2024·江西·二模)1961年,我国蟾蜍单性生殖研究获得突破,科技工作者繁殖出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癫蛤蟆”。1963年,我国第一台气体氨氛激光器试制成功。1964年,国内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和第一台碳分子激光器试制成功。这些成就(

)A.得益于“四个现代化”战略的提出 B.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相关C.体现出中苏两国科技合作的成果 D.是贯彻“双百方针”政策的结果【试题指引:48-60题】核心考点: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认识改革开放对现代中国的意义、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2012(十八大)至今制度建设与成就属于教材新增内容。48.(2024·江西南昌·一模)1978年4月,习仲勋主持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工作。1978年6月30日,他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理论要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要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丰富这个理论,离开实践,理论一文不值。马列读得多,但不同实践结合,那有什么用处呢?”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引领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指导土地制度调整的方向C.探索适合省情的工业建设道路 D.开启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49.据统计,2013年,国有企业上缴国库3.6万亿元,占三大税种的60%。仅110家央企就贡献了2.8万亿元,占中央财政收入的46%。同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提供了12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约占劳动力市场新增就业岗位的90%。由这种状况可以推出(

)A.私营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石 B.国企是融入全球化的核心力量C.经济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D.追求公平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50.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创造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人靠自己的双手将国家建设成有完整产业链、具有坚实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重要“一极”。下列不属于这40多年中中国模式探索的是(

)A.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C.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责任制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51.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议把“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的理念;此后,国家陆续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发展理念。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B.改革开放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C.国家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52.(2024·甘肃·一模)华为将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命名为“鸿蒙”,手机芯片取名为“麒麟”,基带芯片取名为“巴龙”,服务器芯片取名为“鲲鹏”……这些产品取名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大气且寓意深远,彰显着纯粹的中国血统。这体现出该公司的(

)A.科技优势引领世界潮流 B.自主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C.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广泛 D.顽强意志与技术研发能力53.2010年9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完成换文程序,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协议规定,加和增进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海峡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等。这一协议的实施(

)A.贯彻了“一国两制”的主要精神 B.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C.利于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D.表明经贸合作有效遏制了“台独”54.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反帝反修”、70年代的“一条线”(团结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再到欧洲一条战略线上的国家,抵抗苏联)、80年代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及21世纪初“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转变。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A.外交政策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 B.外交方式具有多元性特点C.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已形成全方位外交的格局5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纷纷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汇聚。20世纪末21世纪初,党和国家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下图所示为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认识(

)A.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基础 B.改革开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C.对外开放对发展的引领作用 D.脱贫攻坚与实现小康的关联5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规定;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这(

)A.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体现人民民主制度发展C.成为拨乱反正法律依据 D.推动法制建设与时俱进57.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愿加大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上述主张(

)A.清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确立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C.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D.中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发展58.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A.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C.达成“九二共识”谋求统一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59.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造性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这一理论(

)A.成为民族自治制度确立的基础 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C.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60.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稳步推进,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以下不属于21世纪改革开放新战略或新思路的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秘籍02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选择题精练60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BCDCACBABCCAA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BADAADAABCCDBC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答案DCCBAABADBCDBCD题号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答案BDACABBCAADCDCA1.B【详解】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793年(中国)。1793年,英国乔治国王派出了马葛尔尼使团来华,希望和“强大的东方帝国”进行贸易,当他们登上中国土地后,惊讶的发现中国民众主要食物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很少,马葛尔尼等人感受到“盛世”下衰败,对华态度逐渐转向强势。从材料看,中英民众饮食对比体现两国实力变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政治制度,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18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1793年的情形,并不能看出两国人口增长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认为他们的商品在中国会供不应求,但他们却发现外国的商品在中国不是滞销就是亏本,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来商品有排他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淡薄,排除A项;“天朝上国”的观念不会影响英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与中国对外贸易布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若假以辞色,使中国相待,亦可用为驯服英国夷地步”可知当时咸丰意图以夷制夷来维护国家安全,C项正确;当时对列强侵华未有本质清醒认识,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发动群众,排除B项;平等关系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示意图可得出,1723—1905年间,无论是清代前中期还是晚清时期,沿海地区流通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均高于内地,且在鸦片战争后与内地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凸显了沿海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商品流通的繁荣程度,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排除A项;清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实现国内市场的统一,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可得出,魏源不再认同把西洋器物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的通行说法,这是因为他经过鸦片战争,开始关注世界,认知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思想认知变化,不是自然经济领域,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主张,排除B项;材料说明魏源对西洋事物的认识是有所区分的,以是否有用即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为标准,不是高度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年(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等人的奏折是对南京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巨大损伤后的修复方案,希望政府免除该地的税收,侧面反映了农民运动的进程,A项正确;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地方汉族地主势力崛起,中央权威削弱,排除B项;化解了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这一要求得到中央采纳,无法得出其有效减轻了民众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学习西方科技,可以减少洋工的使用,节省经费,避免洋工制造不合格产品,利于洋务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材料所述张之洞主张的着眼点,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教育模式突破的相关史实,材料所述举措也不能突破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排除A项;材料所述张之洞主张着眼点在于促进洋务运动的长远发展,而不是为了中国社会转型,并且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B项;学习西方技术是方式,不是张之洞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题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淮军将领”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的,淮军将领宋庆统率的各支军队出现军纪涣散,不肯积极出山海关,清军出山海关作战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出关去帮助藩属国朝鲜来抗击日军侵略,但甲午战败后藩属国朝鲜被日本占领,脱离中国,这场战争导致了宗藩关系进一步解体,B项正确;A项指鸦片战争,排除A项;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C项;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甲午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但由于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中国归还的借款实际上增多,导致加剧了中国的债务危机,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借款导致中国债务危机的加剧,而非通货膨胀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贸易问题,排除C项;清政府官员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其观点提出是从维护自身阶级统治的角度来看的,威胁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是其提出观点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有人把借债与亡国等同起来,一次次掀起拒债高潮,企图以此挽救民族危亡”“希望通过引进外债使列强在华势力达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安定”及所学知识可知,举借外债对于近代中国人来说是新鲜的事物,国人的理解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影响,尽管看法不一,但他们的观点都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维护民族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人的舆论,这种舆论反映出人们将举借外债与民族危亡相结合,反映了民众对民族利益的关注,这种舆论并非受到列强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的观点反映的是社会舆论,没有区分政府和民众,再加上有不同看法,排除C项;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况且材料中的舆论没有涉及到列强和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维新前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创办的报纸突出“民”字,使用的多为白话文等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其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C项正确;改革报刊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创办的报纸突出对民众的作用,并未涉及国家民族命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士人,从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清政府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非其反动本质,也不是不再固守体制统治,排除AB项;材料描述的是清政府的措施,而非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大清已经沉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项正确;《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排除B项;《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北京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保路同志会”“在各州县设立分会,各级领袖大都是在当地有威望的人”“四川保路运动还大量使用了报刊、广告、讲演等宣传手段”可知,保路运动构建各级组织、利用地方人才和多种宣传手段,注重社会动员体系的建构,A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才成立了中华民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保路运动以反对“铁路国有”为宗旨,且材料也没有涉及三民主义,排除C项;“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的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更加关注南北割裂的局面,这是因为分裂的中国会损害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C项正确;英美报刊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未体现英美两国支持南方革命政府,排除A项;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注重维护在华利益,而不是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排除B项;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注重维护在华利益,未体现促成军阀割据局面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1911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辛亥革命后,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国内政治,此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国内财政金融受列强干预,影响革命进程,B项正确;和谈使中国财政自主权进一步丧失表述绝对,排除A项;南北议和前,袁世凯已获取清政府的实权,排除C项;列强在华利益渐趋一致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票应该由一个国家的邮政部门发行,但是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却由外国人掌控的海关发行,说明中国的邮政主权被外国人掌控,体现了列强扩大侵华的意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同时,海关试办邮政,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邮政近代化,B项正确;清朝统治者允许海关办理邮政,顺应了通信事业的近代化,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属于海关发行的邮票,并非民营通信,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12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大总统的权力,主要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专权,A项正确;实行总统制亦或实行责任内阁制,都是民主宪政,都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和对民主理念的肯定,不能解释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的原因,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19.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同年,在马尼拉出版的《孙逸仙——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一书中,赞扬孙中山‘成为一群来自朝鲜、中国、日本、印度、暹罗(泰国的旧称)和菲律宾青年学生的热情鼓动者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发亚洲许多殖民地国家反抗西方殖民者的信心,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D项正确;“亚洲民族革命与中国革命同步进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从国际格局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必然结果”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亚洲国家结成了反帝斗争统一战线”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0.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6月(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袁世凯死后教育部-些官员企图通过文字改革等方式来开启民智﹐从而更好地维护民主共和政体,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维护共和,并未体现救亡图存的意识,排除B项;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仅属于结果,并非提倡文字改革的目的,排除C项﹔提倡文字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以维护共和政体,并不是为了提高文化素养,排除D项。故选A项。21.A【详解】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一战期间(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北洋政府通过“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派遣大量华工参加一战,法国的华工墓地正是一战中牺牲华工的见证,A项正确;“中国参与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C项;国际关系交往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22.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192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族企业“1919年的机纱产量可达246万担,1922年可达487万担。而农村传统织布业对粗纱的需求上限仅为400万担。”,1919-1922年,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国内市场不足,这说明民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D项正确;农村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也没有比较,无法得知是否速度加快,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手工业,排除B项;当时民族企业市场主要应在国内,海外市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23.A【详解】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以宣传科学、民主的西方思想到重视无产阶级的利益,可知部分知识分子救国思想发生转变,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还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主张,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并没有被知识界抛弃,排除C项;此时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无产阶级革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9月至1926年7月(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倡导文学革命,因而《新青年》译文包括文艺、历史、科学、社会等各个类别,文艺类占有较大比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罪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一切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青年》的译文转向政治类、社会类为主,反映了救国道路的深入探索,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能反映所有内容,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为了救国,没有背离初衷,排除C项;辛亥革命已经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A项。25.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文明者,利用厚生之普及于人人者也。漉水使洁,夫人而饮之;广衢之灯,夫人而利其明;普及教育,平民大学,夫人而可以受之”及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认为自来水、路灯和平民大学这些设施虽然花费较多,但对于民众是有益的,其目的在于倡导文明开化的新观念和新方式,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文明开化,没有涉及主权在民和科学精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开化的观念,没涉及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除涉及“平民大学”外,还涉及其他文明开化新观念的内容,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26.C【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当时围绕着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存在各种看法,“增加富力,发展实业”和“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争,这样的争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主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而且“认清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仅凭这场争论不能得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7.C【详解】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可知时空是:1915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不论是1915年的反日运动、五四运动直至五卅事件,在外国侵略中国时,国人掀起了比之前两者规模更大、参与阶层更广的“集体行动”,说明中国民众反抗意识增强,民族意识日益觉醒,C项正确;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叙述错误,排除A项;中国近代社会的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无产阶级的代表共产党是在遵义会议之后走向成熟的,革命领导阶级走向成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工人阶级独立斗争这一时期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还要有各阶级的援助""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办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可知,蔡和森认为工人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一观点推动国共两党力量的发展与国民革命高潮形成,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地区,排除A项;“化解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赢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29.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计算民国十九年是1930年,据材料“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可知,材料其实讲的是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后张学良主力部队和主要精力在华北,东北兵力空虚,再加上当时中国国力的衰退,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可能性,与西安事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是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排除C项;国民政府宣布训政也是1928年,排除D项。故选B项。30.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和1933年(中国)。据材料“多次发行建设公债和借谷票,福建上杭苏区群众积极购买......号召苏区群众退回购买的公债券和借谷票(即将借变成捐,不要政府归还),上杭群众依然热烈响应,纷纷退回公债券和借谷票”可知,在革命的艰难时期,苏区政府向民众发行公债以及号召民众主动退回公债券,都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这说明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33年的前后,党中央的“左”倾错误还没有消除,排除A项;材料中苏区政府的做法是在经济困难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不能说革命根据地经济形势好转,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间,排除D项。故选C项。31.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194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0-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活动地点先由北京、上海转移到长沙、广州,1927-1945年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确定国共合作,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活动范围的转变都是由革命形势决定的,D项正确;红军长征后,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民主革命中心内容,排除B项;国共对峙时期为1927-1937年,与材料的时期变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地点为上海,图例中反映的是日本侵略,判断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或者八·一三淞沪会战,但图中的中国军队是19路军,故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为了掩护其在东北的侵略行动,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以转移国际社会对东北问题的关注。C项正确;卢沟桥事标志着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排除A项;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B项;1937年国共第二次正式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3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卅万生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一浩气千云。”“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即全民族团结抗战,C项正确;“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内容,主要斗争对象是北洋军阀,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属于国际合作,不是“兄弟同心”,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全民族抗战,而非仅仅是敌后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34.B【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把占领区的生铁、煤炭等重要产业(提示:这些行业所生产的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划为“统制事业”,将纺织、面粉等划为“自由事业”,并形成有效控制。日本推行统制经济目的在于掠夺资源,实现“以战养战”,B项正确;这些措施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排除A项;日本在占领区实行统制经济,官僚资本主要在国统区发展,二者关系不大,排除C项;在占领区,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扶植傀儡政权;在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进行野蛮经济掠夺,排除D项。故选B项。35.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在1938—1943年,在国民党控制的地区内,现代工厂的数量增加了250%”“在战争结束前夕,这些工业化的成果已经被摧毁殆尽”体现的是抗战战争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说明的是抗战历程影响工业化兴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对工业化的影响,非日本侵华的巨大破坏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价值,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36.A【详解】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战时期,延安大学组织师生自力更生,修建校舍、开荒种粮,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暂停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当时身处抗日根据地的延安大学师生已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能得出“扩大”,排除C项;此种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于中国共产党所在的抗日根据地,并未在所有中国高校普遍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37.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赴缅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000余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派出缅甸远征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B项正确;抗日战争虽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此时期尚未基本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时期仍旧是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抗战反攻阶段没有到来,排除C项;中国自抗战以来的全民族抗战,使得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牵扯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智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通过中国的赴缅作战不能体现中国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38.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45年(中国)。据材料“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A项正确;尽管抗战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但是当时中国还未取得与西方大国平等的地位,排除B项;抗战胜利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排除C项;材料要求分析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的原因,未涉及赢得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A项。39.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胜利后(中国)。根据材料“国民政府的胡作非为已经引起接管区当地人民的不满”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刚结束时,国民党政府声誉如日中天,相当部分人民对它充满期盼,但在接收敌伪财产过程中官员们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失,最高当局一门心思搞独裁打内战,加剧了国统区经济崩溃的速度,彻底站到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这样的政权必然要被人民唾弃,可见国民党政府统治潜藏危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老百姓对政府是否支持,未涉及其实力,排除A项;结合史实可知美国并未放弃援助国民党政府,排除B项;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造成国民经济崩溃,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0.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5月(中国)。据材料“土地问题今天实际上是群众在解决,中央只有一个1942年土地政策的决定,已经落在群众后面了。”和所学可知,这次会议要改变1942年的减租减息政策,为消灭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B项正确。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排除A项;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土地革命战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1.C【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帮助,突出了中苏关系友好的政治主题,C项正确;图片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此时并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出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全面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42.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据材料“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可知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强调求同存异,这有利于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项正确;“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夸大了亚非会议的作用,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与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52年至2012年中国。据图可知,材料中三个高点分别对应的时间是1957年,1984年,1993年,据所学可知,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已经初见成效;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图中三个最高点的出现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或变革有关,B项正确;材料中三个高点出现的共同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是经济调整或经济改革,排除A项;题干中1957年不是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题干中三个高点对应时间均不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44.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要求小学阶段设立手工劳动课,每周1节”“充分结合当地生产的实际,并争取当地著名技术家的协助,尽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可知,此时期国家重视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一五计划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教育部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就是适应这种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中小学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不能体现“教育体系”,排除A项;重视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了苏联的教育经验,但这是方式,并非目的,排除B项;劳动教育与国防现代化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4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材料中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强调手工业中集体所有制是主要的,个体所有制是补充,不要急于过渡,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正确;“左”的错误的影响在当时并未完全消除,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B项;在当时这项政策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46.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下半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精简职工、城镇人口和压缩建设规模,充实了农村劳动力。因此,上述事件旨在为国民经济的好转创造条件,B项正确;“解决了经济困难造成的粮食短缺”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事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民经济的好转创造条件,而不是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材料事件属于调整国民经济,充实农村劳动力,而不是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排除D项。故选B项。47.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我国在科技、文化战线上取得的成就,与“双百方针”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材料所述成就是贯彻“双百方针”政策的结果,D项正确;“四个现代化”战略提出于1964年,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项;中苏关系在1960年时期已经破裂,排除C项。故选D项。48.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理论要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要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丰富这个理论,离开实践,理论一文不值。马列读得多,但不同实践结合,那有什么用处呢?”可知,习仲勋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有利于解放思想,践行实事求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