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1页
太和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2页
太和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3页
太和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4页
太和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和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2023八上·太和月考)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奔涌/投奔蛮横/飞来横祸包扎/安营扎寨

B.矗立/伫立砂砾/众口铄金强迫/强词夺理

C.苍劲/刚劲担负/担惊受怕边塞/敷衍塞责

D.缭绕/瞭望绚丽/徇私枉法缝补/天衣无缝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蛮横(mánhèng)/飞来横祸(hèng),前者“横"读四声,表示粗暴而不讲理;后者“横”也读四声,但在此处指意外的灾祸。

B:砂砾(lì)/众口铄金(shuòjīn),前者“砾"读四声,指小石;后者“铄”读四声,但与前者不同字不同音。

C.担负(dānfù)/担惊受怕(dānjīngshòupà),两者“担"均读一声,前者表示承当、负责,后者表示承受。边塞(sài)/敷衍塞责(sè),前者“塞”读四声,指边界上险要地方;后者“塞"读一声,表示勉强搪塞过去。

D.缭绕(liáorào)/瞭望(liàowàng),两者读音明显不同。绚丽(xuànlì)/徇私枉法(xùnsīwǎngfǎ),前者“绚”读四声,指灿烂美丽;后者“徇"读四声,但与前者字不同音。缝补(féngbǔ)/天衣无缝(fèng),两者“缝”读音不同,前者读二声,表示用针线连缀;后者读四声,指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2023八上·太和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进行分类辅导,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B.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C.在生活工作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处心积虑"原指为某件事蓄谋已久,含贬义。但在此句中,用于形容老师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类辅导的辛勤付出,显然与成语的贬义色彩不符,故A项错误。

B.“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此句用其形容如果不珍惜水资源,将来可能无水可用的严重后果,以引起人们的警觉,符合语境,故B项正确。

C."事倍功半“指做事得方法不对,因而费力大,收效小。但在此句中,作者想表达的是找对方法能提高效率,即费力小而收效大,这与“事倍功半”的含义相反,应为“事半功倍”,故C项错误。

D.“无动于衷”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但在此句中,用于形容小明在课堂上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显然不够准确,因为"无动于衷"更侧重于对外界事物的不关心,而非特指学习态度,且此处应强调小明的不积极参与或思考,而非简单的不关心,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2023八上·太和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句式杂糅,“其原因”和“造成的"保留其中一个即可;

B:没有语病;

C:搭配不当,将“打动”改为“牵动"即可;

D:语序不当,将“读者深受喜爱”改为“深受读者喜爱"即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2023八上·太和月考)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A项“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把大地当人来写,是拟人。

B项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是比喻。

C项判断有误,“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布谷鸟当人来写,说它“唱歌”,不是比喻。

D项“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把柳树当人来写,是拟人,突出天气的炎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

5.(2023八上·太和月考)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②④①⑤③B.③④②①⑤C.①⑤④②③D.③①⑤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文字,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理清思路;最后抓住标志词语,如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注意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读这五句话,可知这段话写的是黄河,③点出了写作对象,领起下文,应为首句;紧接着以对比的手法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根据①句末的分号和⑤句中的“又”字,可知①在⑤前;根据②句末的分号,④句末的感叹号,可知②不能放在这个语段的最后,故②在④前。此段的语序应为③①⑤②④,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排序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从哲学联系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孤立的单个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语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6.(2023八上·太和月考)古诗文默写。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诗歌创作中通常借比喻来表达思想感情。李白在《送友人》中运用比喻通过“,”来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以梅自喻,通过“___,"来表达自己孤傲坚贞的品质。

【答案】(1)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注意易错字:籁、寂、磬;

(2)注意易错字:祗、辱、骈、槽、枥;

(3)注意易错字:浮、游、落、零、碾、故。

故答案为: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①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②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③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④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023八上·太和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歇:

②夕日欲颓颓:

③念无与为乐者念:

④盖竹柏影也盖: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甲文)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的人,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10.(甲文)和(乙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____________等微妙复杂的情感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答案】7.消散;坠落;考虑,想到;大概是

8.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高雅情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我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①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②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③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④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故答案为:消散;坠落;考虑,想到;大概是

8.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②重点词:但,只是。耳,罢了。

故答案为: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阅读甲文,第一空结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是指具有“高雅情趣”的人。第二空,第三空则结合原文内容,用“猿鸟乱鸣、沉鱗竞跃"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找出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

故答案为:高雅情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第一空结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情感;第二空结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分析,“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赏月”只是一种排遣愁绪的方式罢了。所以这里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之中。

故答案为: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2023八上·太和月考)阅读理解

再见,萤火虫

①扳指一算,我至少二十余年没见萤火虫了。

②发源西山的昆玉河,加上湖、林、塘、苇、野鸭……玉渊潭堪称京城最清洁的水园子了,也是惟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黯然神伤,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呢?连续几个夏季,我一无所获。我知道,对水源有洁癖的萤火虫,若不在这落脚,恐怕城里也就无处投亲了。

③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大缘由。故乡有个说法:天上几多星,地上几多萤。所以,每捉了它,却不敢久留,先请进小玻璃瓶,凝神一会,轻轻吹口气,送它跑了。我怕天上少了一颗星。

④萤虽虫,民间很少以虫称之,其绰号数不过来:蚈、照、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流萤”。一个“流"字,将其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感、玲珑感、梦游感——全勾画了出来。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那是一种难形容的光,或者说它只能被用去形容别的。那光,或说青色,或说黄绿,还有说冰蓝,我觉得皆似,又皆非。你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失灿烂;你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总之,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它静静的、微微的,很聪慧、很羞涩,像什么人的目光。它能激发你无穷的灵感。

⑤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生活有种务虚之美。

⑥长大后翻古书,方知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

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这首《七夕》,我以为是萤文中最好的。作为虫,“萤"字飞入古诗中的频率,大概超过蝴蝶、堪与蟋蟀并列。“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我想,一方面和彼时萤繁有关,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方面古人对萤的注视和美学欣赏,已成雅习。那时候,不仅有萤,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我问过,一个没有。现代人与一只萤火虫相遇的概率,已小于日全食。

⑧曾看到一篇哀悼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比华南虎等明星更重要,因为它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乃其致命敌。

⑨如今,北京夜空中常见一朵一朵的闪烁,比树高,比云低……那是人在放夜筝,上面绑了发光器。还有一年,和朋友在厦门海滩放孔明灯,当它飘到很远很远,只剩一个似是而非的小点时,我觉得像极了流萤……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

⑩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

(节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有改动)

11.文章的第②段和第④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试简要概括。

12.请用直白的语言说说下面加点句子的意思。

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

13.阅读第⑧段,试概括本段的两层语意。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1.生活习性:形态特征。

12.现代人应该感性一点,多一点可爱的想象,多一点对诗意的追求。

13.⑴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标识性物种。(或:萤火虫的存亡标志生态环境的好坏。或:萤火虫在自然界很重要,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志。)

⑵萤火虫濒危的主要原因。(或:萤火虫的濒危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各种污染)

14.作者体会到的“美"是记忆中的萤火虫的美,是有萤火虫的那个时代很美(或萤火虫勾起的过往的人与事很美)。作者体会到的“疼痛”则是现在很难见到萤火虫的惆怅,现代人已经很难感受萤火虫带来的无限想象和诗意的遗憾。(或:美好的事物与时光流逝的感伤)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1.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第②段,“对水源有洁癖的萤火虫"写的是萤火虫的生活习性。第④段,“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写的是萤火虫的形态特征。

故答案为:生活习性:形态特征。

1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单看此句,“人的精神应该缥缈些”说法有些玄虚,要根据第⑤段的具体内容来解释。围绕现代人要感性,要追求审美价值,追求诗意来答,说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现代人应该感性一点,多一点可爱的想象,多一点对诗意的追求。

13.本题考查段落层次意思的概括。段落首先提到了萤火虫是“指示物种”,这是本段的第一层重要信息。指示物种在生态学上指的是那些能够反映或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或变化的物种。萤火虫因其广泛存在、基础性和独特的生态位置,成为了这样的标识性物种。进一步解读,萤火虫的存在状况能够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如果萤火虫数量急剧下降或濒临灭绝,那么这往往意味着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段落的后半部分详细列举了导致萤火虫濒危的主要原因,包括水污染、光污染和农药化肥的使用。水污染直接影响萤火虫的生存环境,如水源的污染会减少适合萤火虫生存的水域;光污染则破坏了萤火虫原本依赖的黑暗环境,影响它们的繁殖和生存;农药化肥的滥用则可能导致萤火虫的食物链中断,间接影响它们的生存。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对萤火虫生存环境的威胁,导致了萤火虫的濒危。

故答案为:⑴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标识性物种。(或:萤火虫的存亡标志生态环境的好坏。或:萤火虫在自然界很重要,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志。)⑵萤火虫濒危的主要原因。(或:萤火虫的濒危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各种污染)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萤火虫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回忆。萤火虫不仅以其独特的光影美化了夏夜,还承载了作者童年的欢乐和梦想。因此,“美”指的是作者对记忆中萤火虫及其所带来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怀念。萤火虫的存在也象征着过去那个充满自然野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美好与纯净,让作者感到无比的怀念和向往。萤火虫还勾起了作者对过往人与事的回忆,如童年的露天电影、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等,这些温馨的画面构成了作者心中难以忘却的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萤火虫等自然生物逐渐消失于城市之中。作者对此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无奈,这种无法再见到萤火虫的痛苦,成为了作者心中的“疼痛"。萤火虫不仅是一种生物,更是古人诗意生活的一部分。现代人因为缺乏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很难再感受到萤火虫所带来的无限想象和诗意。这种精神层面的失落,也是作者感到“疼痛”的原因之一。萤火虫及其所代表的美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种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感伤和无奈,也构成了作者心中的“疼痛"。

故答案为:作者体会到的“美”是记忆中的萤火虫的美,是有萤火虫的那个时代很美(或萤火虫勾起的过往的人与事很美)。作者体会到的“疼痛"则是现在很难见到萤火虫的惆怅,现代人已经很难感受萤火虫带来的无限想象和诗意的遗憾。(或:美好的事物与时光流逝的感伤)

(2023八上·太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想来母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之后不久,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

母亲的角度似乎是固定的,但那一次去芝加哥逛百货商场,女装部的衣服争奇斗艳。李欧梵教授说:王安忆,你看中哪一件,就停下脚步不走,妈妈就会给你买了。母亲说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她说:“中国的女性不会在任何一件衣服跟前走不动的。"

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英语没管好,画画的天赋也给管没了。倒是那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记得在美国旅行时候,在一所大学讲演,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学生说:“你母亲和你,前者从大我到小我,后者从小我到大我,是极有价值的经验。”

——王安忆散文及新京报采访(组合改编)

15.对母亲茹志鹃而言,“我们像风筝”,作者回忆了哪几件母亲对自己“牵”与“不牵"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分析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17.说说第4节划线句“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的含义。

18.“从大我到小我,是极有价值的经验”,“小我”和“大我"在母亲身上表现鲜明,请具体分析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19.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回忆了生活中平常的往事,情节跌宕起伏。揭示了她们最爱操心、最疼爱子女的共性。

B.作者走上创作之路的主要原因在于母亲看“我”无事烦恼,无所事事,有意促成我,我开始有了当作家的梦想。

C.“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一句中的“永远”,强调孩子在哪儿都想自由,但父母牵挂,这种亲情是没有时间界限的。

D.本文题目可拟为“风筝”,因为“风筝”是文章的线索,更是母爱的象征。

20.文章最后一小节是否应该删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牵:①劝我写散文,②给我提意见据此修正,③芝加哥商场意味深长教导。

不牵:给我写信表示随我去。

16.“跳脚"原指脚用力踏地,这里用动词形象表现了“我”不愿接受母亲的看法又无法反驳只能接受的无奈和焦急。

17.我一直由母亲管着,常觉得有不合意之处。母亲撤销前封信,随我自己做主,使我像风筝一样突然失去重心。我的这种怅然若失和极不适应无须抱怨。

18.关心孩子,细心、无微不至;有才华;懂教育,会教育,肯放手;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9.D

20.不可以删除。它借用台湾学生的话对母亲作总体评价,总结全文;突出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借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感恩之心;把“我"与“母亲”比较,突出母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之大。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5.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细读全文可知,第二段记叙的事件是母校在考试关辅导我数学。第三段记叙的是母亲管制我读书。第四段记叙的是母亲鼓励我进行文学创作。第五六段记叙的是母亲对我的作品提出修改的意见,这些都是牵;“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给我写信表示随我去是不牵。

故答案为:牵:①劝我写散文,②给我提意见据此修正,③芝加哥商场意味深长教导。不牵:给我写信表示随我去。

16.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跳脚”这一词语的基本含义。在日常语境中,“跳脚"通常指因情绪激动而用脚用力踏地的行为,这种动作往往伴随着不满、焦急或无奈的情绪表达。接下来,我们将“跳脚”一词放入给定的句子中进行分析。句子描述了一个场景:作者经常与母亲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每当试图反驳或解释自己的观点时,却发现自己的逻辑不如母亲清晰,以至于“讲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无法有效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内心产生了不满和焦急的情绪,于是“只好跳脚”。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跳脚"一词在这里被用作动词,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因无法反驳母亲而产生的肢体反应,还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那是一种既无奈又焦急的情绪体验。通过这一动词的运用,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故答案为:“跳脚”原指脚用力踏地,这里用动词形象表现了“我"不愿接受母亲的看法又无法反驳只能接受的无奈和焦急。

1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风筝线”是指母亲对“我"约束,“怨言”有埋怨不满之意,这里指我一直被母亲约束着,常觉得的不满。突然间母亲放手了,不再约束我,但是我却感觉像断了线的风筝怅然若失,但人总是要离开父母的呵护的,这种失去呵护的不适应我无须抱怨。

故答案为:我一直由母亲管着,常觉得有不合意之处。母亲撤销前封信,随我自己做主,使我像风筝一样突然失去重心。我的这种怅然若失和极不适应无须抱怨。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联系文本当中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文本当中母亲辅导我的数字,管制我的读书,可知她是一个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要求严格的母亲。在这些严格的要求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真切的关爱。“中国的女性不会在任何一件衣服跟前走不动的。"母亲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故答案为:关心孩子,细心、无微不至;有才华;懂教育,会教育,肯放手;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9.A.有误,“揭示了她们最爱操心、最疼爱子女的共性”主题有偏颇。“情节跌宕起伏"不恰当。

B.有误,“无所事事”是原因之一,也是作者的谦虚之语。

C.有误,项从文章最后第三节看“在哪儿都想自由"表达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内容方面:最后一小节引用了来自台湾的学生对作者与母亲关系的评价,认为母亲从“大我”到“小我"的关怀,与作者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是极有价值的经验。这一评价不仅总结了全文,还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强调了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结构方面:最后一小节作为文章的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回应了前文对母亲形象的刻画,还为全文的叙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删除这一小节,文章将缺少一个有力的总结,使读者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情感表达方面:通过引用台湾学生的话,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恩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是文章情感高潮的体现,也是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如果删除这一小节,将削弱文章的情感表达效果,使读者难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故答案为:不可以删除。它借用台湾学生的话对母亲作总体评价,总结全文;突出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借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感恩之心;把“我”与“母亲"比较,突出母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之大。

四、写作题(40分)

21.(2023八上·太和月考)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

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

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

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要求:⑴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书写规范、整洁。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⑸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关于枫叶成长过程的富有哲理的描述。材料的中心话题是枫叶变红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第一句指出枫叶刚长出来时与其他叶子无异,这说明事物在初始阶段往往并不引人注目,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第二句讲述枫叶从春天生长到深秋才变红,强调了时间和积累的重要性。第三句明确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变红,这里的“霜打”可以理解为外部的考验和磨砺。第四句表明很多树叶即使到秋天也不会红,突出枫叶变红是自身与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键在于枫叶自身。

【题干分析】每则材料的意义: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不能轻视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所有的伟大都有一个平凡的开始。第二则材料说明成长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只有经过足够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第三则材料中的“霜打"象征着困难和挫折,它可以促使我们成长和进步。第四则材料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自身积极进取,才能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实现蜕变。

写作思路:中心可以围绕个人成长、成功的因素展开,探讨自身努力与外部机遇的关系。角度可以从“是什么”来阐述枫叶变红的原因,即自身努力和外部机遇的结合;从“为什么"分析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如自身努力能让我们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外部机遇能激发我们的潜力;从“怎么做”提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如何积极努力,同时善于把握机遇。写作误区可能包括只强调外部机遇而忽视自身努力,或者只谈自身努力而忽略机遇的作用,导致论述片面。详略方面,对自身努力和机遇的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应重点阐述,具体事例可以适当简略。作文开头可以用枫叶的例子引出主题,如“枫叶经霜而红,人生亦需磨砺与机遇方能绽放光彩"。事例素材可以选取名人通过自身努力抓住机遇取得成功的故事,如马云凭借对互联网的敏锐洞察力和不懈努力,抓住了中国电商发展的机遇。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强调自身努力与把握机遇的重要性,如“让我们像枫叶一样,在努力中等待机遇,在机遇中绽放光芒”。

【立意提取】

1.标题:霜打枫叶红,磨砺铸辉煌。写作角度:从枫叶经霜变红联想到人生需要经历磨砺才能成就辉煌,论述自身努力与外部考验的关系。

2.标题:机遇垂青有备者。写作角度:强调只有自身不断努力,做好准备,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抓住它,实现人生的转变。

3.标题:枫叶之红,内外兼修。写作角度:探讨枫叶变红是内部自身特质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类比人生成功需要自身努力与外部机遇相结合。

例文:

把握机遇,绽放自我

在浩瀚的自然界中,每一片叶子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枫叶,以其深秋时节的如火红艳,成为了自然界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之一。然而,这绚烂的红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历了春的孕育、夏的成长,直至秋的霜打,才得以绽放。这一过程,恰似我们的人生,提醒我们:唯有把握机遇,才能绽放自我,成就非凡。

枫叶的故事,首先告诉我们,内在的成长是外在变化的基础。从青绿到火红,枫叶的颜色变化是其内部养分积累、结构变化的外在体现。同样,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也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才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如枫叶般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正如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平日的努力和积淀,即便机遇来临,也难以把握住。

其次,枫叶的红,是秋天给予的机遇与自身努力的完美结合。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不仅为枫叶提供了变红的条件——霜打,更赋予了它展现自我的舞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遇,它们或许像秋天的霜一样,看似冷酷无情,实则是促使我们成长、蜕变的催化剂。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像枫叶一样,勇敢地接受挑战,抓住机遇,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在秋风中更加枝繁叶茂,色彩斑斓。

再者,枫叶的故事启示我们,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色彩和使命。许多树的叶子在秋天并不变红,但它们依旧以自己的方式装点着这个世界,如金黄的银杏、深绿的松柏。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价值,不必盲目追求他人的成功模式,而应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总之,枫叶的蜕变之路,是对我们人生的一次深刻启示。在这个充满变数与机遇的世界里,让我们像枫叶一样,不断积累内在的力量,勇敢迎接每一次挑战,珍惜并把握每一个机遇,最终在自己的生命舞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是你得努力成为那块金子,并在合适的时候,展现出你的光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2023八上·太和月考)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奔涌/投奔蛮横/飞来横祸包扎/安营扎寨

B.矗立/伫立砂砾/众口铄金强迫/强词夺理

C.苍劲/刚劲担负/担惊受怕边塞/敷衍塞责

D.缭绕/瞭望绚丽/徇私枉法缝补/天衣无缝

2.(2023八上·太和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进行分类辅导,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B.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C.在生活工作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3.(2023八上·太和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4.(2023八上·太和月考)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5.(2023八上·太和月考)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②④①⑤③B.③④②①⑤C.①⑤④②③D.③①⑤②④

6.(2023八上·太和月考)古诗文默写。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诗歌创作中通常借比喻来表达思想感情。李白在《送友人》中运用比喻通过“,”来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以梅自喻,通过“___,"来表达自己孤傲坚贞的品质。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023八上·太和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歇:

②夕日欲颓颓:

③念无与为乐者念:

④盖竹柏影也盖: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甲文)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的人,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10.(甲文)和(乙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____________等微妙复杂的情感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2023八上·太和月考)阅读理解

再见,萤火虫

①扳指一算,我至少二十余年没见萤火虫了。

②发源西山的昆玉河,加上湖、林、塘、苇、野鸭……玉渊潭堪称京城最清洁的水园子了,也是惟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黯然神伤,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呢?连续几个夏季,我一无所获。我知道,对水源有洁癖的萤火虫,若不在这落脚,恐怕城里也就无处投亲了。

③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大缘由。故乡有个说法:天上几多星,地上几多萤。所以,每捉了它,却不敢久留,先请进小玻璃瓶,凝神一会,轻轻吹口气,送它跑了。我怕天上少了一颗星。

④萤虽虫,民间很少以虫称之,其绰号数不过来:蚈、照、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流萤"。一个“流”字,将其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感、玲珑感、梦游感——全勾画了出来。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那是一种难形容的光,或者说它只能被用去形容别的。那光,或说青色,或说黄绿,还有说冰蓝,我觉得皆似,又皆非。你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失灿烂;你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总之,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它静静的、微微的,很聪慧、很羞涩,像什么人的目光。它能激发你无穷的灵感。

⑤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生活有种务虚之美。

⑥长大后翻古书,方知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

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这首《七夕》,我以为是萤文中最好的。作为虫,“萤”字飞入古诗中的频率,大概超过蝴蝶、堪与蟋蟀并列。“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我想,一方面和彼时萤繁有关,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方面古人对萤的注视和美学欣赏,已成雅习。那时候,不仅有萤,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我问过,一个没有。现代人与一只萤火虫相遇的概率,已小于日全食。

⑧曾看到一篇哀悼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比华南虎等明星更重要,因为它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乃其致命敌。

⑨如今,北京夜空中常见一朵一朵的闪烁,比树高,比云低……那是人在放夜筝,上面绑了发光器。还有一年,和朋友在厦门海滩放孔明灯,当它飘到很远很远,只剩一个似是而非的小点时,我觉得像极了流萤……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

⑩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

(节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有改动)

11.文章的第②段和第④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试简要概括。

12.请用直白的语言说说下面加点句子的意思。

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

13.阅读第⑧段,试概括本段的两层语意。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这句话的理解。

(2023八上·太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想来母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之后不久,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

母亲的角度似乎是固定的,但那一次去芝加哥逛百货商场,女装部的衣服争奇斗艳。李欧梵教授说:王安忆,你看中哪一件,就停下脚步不走,妈妈就会给你买了。母亲说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她说:“中国的女性不会在任何一件衣服跟前走不动的。"

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英语没管好,画画的天赋也给管没了。倒是那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记得在美国旅行时候,在一所大学讲演,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学生说:“你母亲和你,前者从大我到小我,后者从小我到大我,是极有价值的经验。”

——王安忆散文及新京报采访(组合改编)

15.对母亲茹志鹃而言,“我们像风筝”,作者回忆了哪几件母亲对自己“牵”与“不牵"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分析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17.说说第4节划线句“对风筝线,它无须再有什么怨言了”的含义。

18.“从大我到小我,是极有价值的经验”,“小我”和“大我"在母亲身上表现鲜明,请具体分析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19.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回忆了生活中平常的往事,情节跌宕起伏。揭示了她们最爱操心、最疼爱子女的共性。

B.作者走上创作之路的主要原因在于母亲看“我”无事烦恼,无所事事,有意促成我,我开始有了当作家的梦想。

C.“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一句中的“永远”,强调孩子在哪儿都想自由,但父母牵挂,这种亲情是没有时间界限的。

D.本文题目可拟为“风筝”,因为“风筝”是文章的线索,更是母爱的象征。

20.文章最后一小节是否应该删除?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题(40分)

21.(2023八上·太和月考)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

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

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

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要求:⑴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书写规范、整洁。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⑸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蛮横(mánhèng)/飞来横祸(hèng),前者“横"读四声,表示粗暴而不讲理;后者“横”也读四声,但在此处指意外的灾祸。

B:砂砾(lì)/众口铄金(shuòjīn),前者“砾"读四声,指小石;后者“铄”读四声,但与前者不同字不同音。

C.担负(dānfù)/担惊受怕(dānjīngshòupà),两者“担"均读一声,前者表示承当、负责,后者表示承受。边塞(sài)/敷衍塞责(sè),前者“塞”读四声,指边界上险要地方;后者“塞"读一声,表示勉强搪塞过去。

D.缭绕(liáorào)/瞭望(liàowàng),两者读音明显不同。绚丽(xuànlì)/徇私枉法(xùnsīwǎngfǎ),前者“绚”读四声,指灿烂美丽;后者“徇"读四声,但与前者字不同音。缝补(féngbǔ)/天衣无缝(fèng),两者“缝”读音不同,前者读二声,表示用针线连缀;后者读四声,指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处心积虑"原指为某件事蓄谋已久,含贬义。但在此句中,用于形容老师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类辅导的辛勤付出,显然与成语的贬义色彩不符,故A项错误。

B.“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此句用其形容如果不珍惜水资源,将来可能无水可用的严重后果,以引起人们的警觉,符合语境,故B项正确。

C."事倍功半“指做事得方法不对,因而费力大,收效小。但在此句中,作者想表达的是找对方法能提高效率,即费力小而收效大,这与“事倍功半”的含义相反,应为“事半功倍”,故C项错误。

D.“无动于衷”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但在此句中,用于形容小明在课堂上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显然不够准确,因为"无动于衷"更侧重于对外界事物的不关心,而非特指学习态度,且此处应强调小明的不积极参与或思考,而非简单的不关心,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句式杂糅,“其原因"和“造成的”保留其中一个即可;

B:没有语病;

C:搭配不当,将“打动"改为“牵动”即可;

D:语序不当,将“读者深受喜爱"改为“深受读者喜爱”即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A项“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把大地当人来写,是拟人。

B项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是比喻。

C项判断有误,“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布谷鸟当人来写,说它“唱歌”,不是比喻。

D项“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把柳树当人来写,是拟人,突出天气的炎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

5.【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仔细阅读所给文字,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理清思路;最后抓住标志词语,如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注意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读这五句话,可知这段话写的是黄河,③点出了写作对象,领起下文,应为首句;紧接着以对比的手法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根据①句末的分号和⑤句中的“又"字,可知①在⑤前;根据②句末的分号,④句末的感叹号,可知②不能放在这个语段的最后,故②在④前。此段的语序应为③①⑤②④,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排序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从哲学联系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孤立的单个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语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6.【答案】(1)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注意易错字:籁、寂、磬;

(2)注意易错字:祗、辱、骈、槽、枥;

(3)注意易错字:浮、游、落、零、碾、故。

故答案为: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①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②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③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④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答案】7.消散;坠落;考虑,想到;大概是

8.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高雅情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我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①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②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③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④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故答案为:消散;坠落;考虑,想到;大概是

8.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②重点词:但,只是。耳,罢了。

故答案为: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阅读甲文,第一空结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是指具有“高雅情趣"的人。第二空,第三空则结合原文内容,用“猿鸟乱鸣、沉鱗竞跃”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找出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

故答案为:高雅情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