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外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77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1902年,清朝海关规定,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无论东西南北,凡兵船、商船、海关、铁路”,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它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表明当时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B.近代化进程存在时空差异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清政府日益重视海关主权2、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3、油画《巧克力》描绘了17世纪引人注意的消费体验。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他们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昂贵的瓷杯来饮用。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欧亚之间开始建立商业联系B.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C.中国的瓷器远销至美洲大陆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4、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驳杂和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竟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殖民扩张的进行B.思想解放的推动C.国家政策的转变D.交通成本的降低5、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女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丝一端缠绕之上,另一段也缀物挂于梁上。由此可以判断。

A.图片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B.棉纺织生产技术成熟C.纺织手工业已经出现分工D.纺织业生产工具落后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7、观察如图,图上标有洛阳、南京以及①②③④四个曾作为古代都城的地点。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孝文帝迁都到①地B.唐朝的都城在②地C.北宋的都城在④地D.元朝的都城在③地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0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最早为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随着南方地区越来越重要,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最早为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随着南方地区越来越重要,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摘编自新华网《大运河文化的灵魂》1814材料二1825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重视,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并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伴随着殖民扩张,19年,史蒂芬森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890年,英格兰的史托顿与达灵顿铁路成为第一条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重视,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并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伴随着殖民扩张,61.790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至3.4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0.9万公里,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亚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反映出了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得到发展的原因。万公里,非洲仅11、18世纪之后;利物浦在英国众多的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材料二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建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以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归纳其原因。

(2)据上述材料;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3)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0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表。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

“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上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表1为学者对工业革命的评述。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表1为学者对工业革命的评述。。著作评述[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本杰明·亨利茨曼在成为炼钢厂领导人之前是钟表制造人塞缪尔·加伯特以前做过锅匠;罗巴克的父亲谢菲尔德是小商品制造商。”[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它(工厂)在安德鲁·尤尔的《制造业哲学》(1834年)一书中被誉为‘通向水陆世界的伟大文明使节’。然而,它的批判者则把它看作是一种瓦解社会(特别是家庭)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结论明确。)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4分)14、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5、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它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中国各地时区有差异,B项正确;材料与时间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资产阶级无关,排除C项;通过材料看不出清政府重视海关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2、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以及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农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食品供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3、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网逐渐形成,富有的欧洲人得以用中国生产的容器饮用源于美洲的“饮料”,这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欧亚之间建立商业联系不晚于公元前2千纪早期,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美洲人是否购买中国瓷器,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4、D【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及异域畅游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项正确;殖民扩张的进行;思想解放的推动及国家政策的转变与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及异域畅游无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5、C【分析】【详解】

由材料“画面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可知,纺织手工业在汉代时就已出现了分工,一人负责织布,一人负责调丝,故选C;官营纺织业的规模较大,材料反映的显然是家庭纺织业,排除A;棉纺织业技术成熟是在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汉代的丝绸闻名海外,当时的纺织业生产工具并不落后,排除D。6、B【分析】【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的手工业出现“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说明当时的庄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A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排除。故选B。7、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地图洛阳、南京四个曾作为古代都城的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处于陕西境内,其都城判断为长安,②都城在河南境内,出去洛阳外,可判断为开封,③都城在北京地区,可判断都城为大都,④都城在浙江境内,可判断都城为临安,综上所述,元朝都城在大都,今北京地区,D项正确;孝文帝迁都到洛阳,排除A项;唐朝的都城在长安,而非②地开封,排除B项;北宋的都城在开封,而非④地临安,排除C项。故选D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0分)10、略

【分析】【详解】

(1)信息:根据材料“隋朝在统一后”可知国家从分裂到统一;根据材料“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可知南北联系的加强;根据材料“随着南方地区越来越重要;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可知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可知从欧美扩展到世界;根据材料“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可知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到铁路网;根据材料“至1890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61.7万公里,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90%,亚洲3.4万公里,非洲仅0.9万公里”可知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原因:根据材料“1814年,史蒂芬森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可知殖民扩张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解析】(1)信息:国家从分裂到统一;南北联系的加强;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从欧美扩展到世界;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到铁路网;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持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殖民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11、略

【分析】【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一“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可知利物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根据材料一“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可知为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发展。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回答原因。

(2)表现:根据材料一“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可知海上航线的拓展;根据材料二“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可知运河的开通;根据材料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可知铁路的建成。特点:根据材料二“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可知是立体式发展。

(3)根据材料二“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以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结合所学从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分析回答其影响。【解析】(1)表现: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发展。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表现:海上航线的拓展;运河的开通;铁路的建成。

特点:立体式发展。

(3)影响: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五、论述题(共2题,共10分)12、略

【分析】【详解】

从“西域”到“西天”再到“西洋”和“西方”“泰西”,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方”空间认识的扩大和变化,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和途径的变化。学生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这些变化,提出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学生可以对材料所反映的整体变化进行宏观解读,也可以就其中的具体变化进行微观论述。除示例外,学生还可以从唐宋时期的“西天”,明末清初的“泰西”“西方”等词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西洋”一词所指范围的变化等角度出发提炼观点。从中外交流的空间范围变化角度分析,可以展开如下论述: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解析】示例1:

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

示例2:

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

阐述:汉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期作为政治中心,沟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主要路线。唐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长安、洛阳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沟通与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等“西洋”区域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路线,“西洋”的称呼日渐流行。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需根据题目要求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首先,学生需根据材料选择一个熟悉并且容易论证的论题,根据材料中的“它(工厂)在安德鲁·尤尔的《制造业哲学》它的批判者则把它看作是一种瓦解社会(特别是家庭)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论题拟定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和阶级关系变化”;论证过程学生可从工业革命时期近代工厂制度确立以及近代工厂制度确立所产生的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也可选取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阶级结构变化这一角度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一定要注意紧扣论题,史论结合;最后对所论述的论题进行简单的总结,如工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近代工厂制度建立,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解析】示例:

现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和阶级关系变化。

阐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主多是由之前的工场手工业者发展而来;这主要是由于工场手工业主多是工匠,而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发明也多是这些人完成或推进的,他们凭借积累的技术和资本,建立起了近代的工厂企业;近代工厂既推动了世界联系的加强,也瓦解了以家庭为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