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新版选修5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北师大新版选修5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北师大新版选修5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北师大新版选修5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北师大新版选修5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新版选修5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关于宗法制的行用范围,传统看法认为宗法制只行于大夫、士阶层,近来学者又多认为天子、诸侯亦行宗法制。以李学勤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进而认为,庶人亦不能被拒于宗法制门外,宗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奴婢除外)普遍存在。据此可知宗法制的行用范围A.因众说纷纭而无法确定B.需要进行考古挖掘才能印证C.传统看法接近历史真相D.拓展研究视角可能得出真相2、下表是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世界”观念。这反映出历史观点。

A.历来都强调标新立异B.受时代及文化背景影响C.基于历史叙述而形成D.不能客观呈现历史事实3、夏文化的探索一直是历史研究的大课题,因为一直没有确凿的文字资料,总有学者质疑夏王朝的真实性。2002年保利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重要文物“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有98字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青铜器铭文是人们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B.该青铜器的公布,准确证明了夏王朝的真实性C.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D.该文物代表了西周人的古史观4、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队伍;下列选项中对于研究东北抗日联军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5、“以诗文证史”是指用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诸多史家开始自觉将诗文作为史料,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这说明A.官修正史内容多不可信B.诗文具有一定史料价值C.诗文反映了真实生活D.诗文记录正史没有的内容6、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尚书》《左传》等文献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现象。据此可知。

①传世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最为真实②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

③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④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代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如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藏的五祀卫鼎。鼎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案件。此青铜器的铭文。

A.需被文献记载印证才能确定其证史价值B.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较为可信的史料C.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包含记录者主观认识D.作为历史叙述都是对当时历史事实的准确客观呈现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8、(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雅典卫城和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平遥古县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城墙高耸乔家大院建筑上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较为低矮,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18家票号。“日升昌记”票号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曾享有“汇通天下”美誉。

——李凯《浅谈平遥古城的建筑风格》

材料二在古希腊人建造的公共建筑物中;以雅典卫城建筑群最为著名。卫城建在高出地面70米的一个陡峭的山岗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的天然平台上,在沿坡而下的低处砌上围墙。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卫城内各个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布置的艺术雕塑。帕特农神庙的位置雄踞雅典卫城山巅之上,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其他建筑则起着陪衬和烘托作用。神庙不仅建筑外观宏伟壮丽,精致华美的雕刻装饰也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描绘了诸神与巨人对抗以及希腊人勇斗半人半马怪兽的战斗场面。

——戴尔·布朗主编《失落的文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平遥古城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经济地位。(3分)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卫城的建筑特色。(3分)

(3)文化的积淀是古城建筑的灵魂。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平遥古城设计和雅典卫城建筑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依据。(4分)9、(探索历史的奥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多公里的马斯温戈镇附近;是津巴布韦首都以南,非洲最大和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大津巴布韦在班图语中意为“石头城”。在公元13—15世纪,曾是南部非洲古王国的都城,遗址于1877年被发现,占地达一万多亩。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摘编自王青青《津巴布韦:大津巴布韦遗址》材料二大津巴布韦遗址之建筑群。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大津巴布韦遗址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的特点。10、历史的奥秘常常隐藏在多种历史的记录中;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确凿记录呈现了它曾经的辉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历史为人类进化的记录。最初是由考古学者从埋没地中的石器;土器、铜器等种种遗物或在洞窟内的壁画,而读着历史的记录;还有人类学者从现在的蛮人生活里,而见着活着的历史的记录;再有历史家从古代荒唐的传说与神话中,窥破了赤裸裸的历史的事实。

——(日)上田茂树《世界史纲》材料2:人类学反对某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代表人类,只有他们最进步,他们是神或历史选择出来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

——(英)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1)据材料1;探索历史奥秘所能依据的主要史料类型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以其中的一种史料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的生产;贸易以及生活艺术状况。

(2)在大津巴布韦文明创造者问题上,我们需要反对西方某些人的什么观点?揭示这种观点所反映的价值观。11、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

(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12、(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星堆遗址的惊人发现证实了青铜时代古蜀文明的辉煌;同时也给研究者不断探寻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号坑内首先投放的是海贝;玉石礼器、青铜善面、凤鸟、小型青铜杂件和青铜树枝、树干等。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铜容器和青铜立人像、头像、人面、树座等;最后投放象牙。头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坏或烧坏。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地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结合文献记载,我们推测,当时的祭祀应有“燔燎”祭天、“瘗埋”祭地、“庪悬”祭山等形式,二号坑正是一次重大综合祭祀活动的遗存。

——摘自《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材料二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故可进一步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摘自《文物》1987年第10期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二号坑出土遗物的主要特点。考古人员推测二号坑应是祭祀坑,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考古人员推断一号祭祀坑年代的基本依据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探寻历史奥秘的过程中应有的研究方式。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

材料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着装示意图。

(1)材料一展示出三星堆青铜器的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青铜立人像的着装情况怎样?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青铜立人像的形象,说明了什么?14、(探索历史的奥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是一组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

材料二蜀候蚕丛;其目纵(突出),始称王。——[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三“蜀王之先名蚕丛;是时人萌(民)椎髻(高高的锥型发髻)左衽。”“(蚕丛的)后代名日柏灌(树和鸟),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汉]扬雄《蜀王本纪》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研究古蜀文明所依据的历史资料有哪些类型?从考证的角度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材料三是如何描述蜀王的?15、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献资料的作用。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材料一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唐]吴兢《贞观政要》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1)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1题,共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20世纪初,即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一一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就材料中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论述。(要求:可以选取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阐述,也可以另立观点阐述,观点必须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1题,共3分)18、时代与史家。

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传统观点和李学勤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宗法制适用范围方面存在差异,后者拓宽了研究视角,由此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排除;选项B不符合历史研究的思路,并不是所有存在争论的历史议题都需要考古验证,排除;材料并未给出结论,选项C排除。2、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地圆学说是符合实际的,不是标新立异的观点,所以历来都强调标新立异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由天圆地方到四大部洲再到地圆学说,可知中国古代关于“世界”的说法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受时代及文化背景的影响,故选B项;题干无法体现基于历史叙述而形成的内容,故排除C项;地圆学说呈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故排除D项。3、B【分析】【分析】

【详解】

尽管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但西周与夏朝初期从时间上来看相隔甚远,没有其他史料佐证,不能准确证明夏王朝的真实性,即孤证不立。故答案为B项。青铜器铭文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用来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从材料中的“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来看,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也能从中反映出西周人的古史观。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4、C【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历史素养能力要求可知,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指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而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因此②③都是当时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而①④则是后人编录的,是第二手史料,C选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5、B【分析】【详解】

“以诗文证史”意味着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这说明诗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正确;官修史书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A;诗文是文学作品,内容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排除C;诗文记录面较广,也记录正史包含的内容,排除D。6、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而且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而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代表,B项正确;传世历史文献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及考古资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7、B【分析】【详解】

五祀卫鼎是出土文物,史料划分上属于一手史料,因此其内壁铭文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较为可信的史料,B正确;文献记载的史料价值不如出土文物,排除A;铭文带有主观色彩,排除C;青铜器本身不属于历史叙述,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8、略

【分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平遥古县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可以得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之一;依据材料“最引人瞩目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18家票号。“日升昌记”票号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曾享有“汇通天下”美誉。”可以得出平遥是古代“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日升昌记”票号是全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

(2)由材料“卫城建在高出地面70米的一个陡峭的山岗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的天然平台上,在沿坡而下的低处砌上围墙。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可以得出建筑排列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地形;由材料“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卫城内各个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布置的艺术雕塑”可以得出布局方式自由活泼;由材料“帕特农神庙的位置雄踞雅典卫城山巅之上,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其他建筑则起着陪衬和烘托作用”可以概括出主次建筑分明,重点突出。

(3)结合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加以回答即可以得出前者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古城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等;后者是是人文主义,如神庙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巨人与诸神和野兽的战斗场面。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平遥古城、雅典卫城·特点、原因【解析】(1)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之一;平遥是古代“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日升昌记”票号是全国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3分)

(2)建筑排列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地形;布局方式自由活泼;主次建筑分明,重点突出。(3分)

(3)前者以大一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古城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等;后者是是人文主义,如神庙柱廊四面的檐壁上刻有古希腊巨人与诸神和野兽的战斗场面。(4分)9、略

【分析】【详解】

(1)状况:根据材料“曾是南部非洲古王国的都城;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谁去、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津巴布韦遗址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是曾经作为首都、既为政治统治服务,也为宗教服务、具有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统治范围较广、会熔炼黄金和制造铁器和贫富差别等。

(2)根据材料“大津巴布韦在班图语中意为“石头城””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建筑都用花岗石砌成、圣堂外墙和圆锥形塔的建筑水平高超、但卫城较为粗糙、不施灰浆、拼缝技术高超等。【解析】(1)状况:作为首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既为政治统治服务,也为宗教服务;具有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统治范围较广;会熔炼黄金和制造铁器;贫富差别。

(2)特点:建筑都用花岗石砌成(仅答石头,不得分);圣堂外墙和圆锥形塔的建筑水平高超,但卫城较为粗糙;不施灰浆;拼缝技术高超。10、略

【分析】第⑴问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二概括“史料类型”以及用“史料”阐述“状况”;第⑵问考查考生论证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西方某些人的观点”,然后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解析】(1)实物遗存;土著生活实录;传说与神话。

生产:锄和斧等铁器(梯田;水井和水渠等);说明了农业的发达;采石场、熔炉和泥范(铸模),说明手工业的发达。

贸易:中国的青瓷碎片(波斯的小花碗);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存在着与其它族群的交流。

生活艺术:镯和一些黄金制品(椭圆形建筑上的精美石雕);说明人们懂得装饰生活。

(2)观点:大津巴布韦文化遗存,不可能是非洲人创造的,而只能属于白人。价值观:种族中心主义。11、略

【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可以得出主要的困境在于史实材料少。根据材料及所学,可以推断出可行的条件有疑古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二里头文化的特点可以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已经证明了夏的存在,但是否与其完全相符还需要更多材料考证。具体的方法是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1)困境:文字记载少;遗存片段而零散。

条件:疑古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传说材料与考古实物相印证;借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

(2)特点:文化遗存丰富(遗迹;遗物和墓葬等);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

(3)定论: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争论: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

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12、略

【分析】【详解】

(1)一问;可根据材料一“首先投放的是海贝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铜容器最后投放象牙”从物品种类;投放方式及存在状态进行概括,二问根据材料“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地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从焚烧的物品及次序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一问可根据材料二“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从地层分布、器物样式进行比较分析;二问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明显的可信推理价值。【解析】(1)特点:遗物种类丰富;投放有一定顺序;有人为破坏;火烧的痕迹。理由:器物叠放层次有序;不像是一时匆忙窖藏;出土的青铜器、玉石礼器等器物是典型的祭祀用品;遗物反映出“燔燎”祭天的祭祀形式。

(2)依据:根据地层分布;器物样式比较。方式: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推测。13、略

【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图片的信息及所学,可以得出该青铜器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的特点。

第(2)问;人像的着装情况可根据材料中人像的信息分析得出。要认真观察图片中的细微之处。

第(3)问,形象要从五官、体形、衣着等方面入手。其所反映说明的内容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地位。从而得出答案。【解析】(1)特点: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

(2)穿了三重衣服:外为单袖齐膝左衽长襟衣;中着双袖右衽鸡心领,里面还有一件窄长鸡心领短衣。

(3)形象: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浓眉大眼,方颐大耳,身着三层衣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握物献祭状;这说明青铜立人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其它如:侧面反映了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或展现了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成就等内容均可)。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出土文物和《华阳国志;蜀志》;《蜀王本纪》等方面记载可知,研究古蜀文明的历史资料有考古实物、古书记载和传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考古实物证实了古书记载的可靠性。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其目纵”与图一相符。材料二中的“椎髻左衽”由图二得到佐证。材料三中的蜀王之名与鸟和鱼有关,与图三相符。

(2)根据材料“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可知体现的是蜀王是被神化了的人物。【解析】(1)资料:考古实物;古书记载和传说。

关系:考古实物证实了古书记载的可靠性。

说明:材料二中的“其目纵”与图一相符。材料二中的“椎髻左衽”由图二得到佐证。材料三中的蜀王之名与鸟和鱼有关;与图三相符。

(2)描述:蜀王是被神化了的人物。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可知秦朝统一度量衡采用中央由丞相负责,主管官员负责督查校准,并制定相应的处罚等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中出土文物为第一手史料对文献记载有更好印证、补充、订正的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历史真相。【解析】(1)中央由丞相负责统一度量衡;主管官员负责督查;按期校准;限定误差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5分)

(2)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资料,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3分)16、略

【分析】【详解】

(1)可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间;人物、旱灾、民饥;根据两则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双方叙述一致。

(2)分歧:根据材料“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可知,《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根据材料“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可知,《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宋代材料可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有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与隋朝统治无直接利害关联,隋文帝对灾民的不同态度对宋代统治者均有资治功效主要在于总结出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相对客观),故宋人无作伪的必要。此外,还需要搜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印证。【解析】(1)时间;人物、旱灾、民饥;双方叙述一致(或:两则材料互相印证)。

(2)分歧:《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若整体概括为“在隋文帝是否赈济灾民的问题上有分歧”也可得2分)

宋代材料可信。《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歌颂贞观之治、美化唐太宗统治,有明显政治倾向),有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与隋朝统治无直接利害关联,隋文帝对灾民的不同态度对宋代统治者均有资治功效(或:《资治通鉴)》)主要在于总结出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相对客观),故宋人无作伪的必要。此外,还需要搜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印证(或:《资治通鉴》汇集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叙述)。三、论述题(共1题,共2分)17、略

【分析】关于世界世界现代史开端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史观分析。首先要给出明确的分界线。如果用整体史观,要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最终形成。如果采用采用革命史观,要突出十月革命的意义,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起点,是人类历史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转折点,因而也是世界现代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