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食性鸟位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为大型真菌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在d中D.a+c表示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种群的增长在理想条件表现为“J”型;而在现实条件下为“S”型,其中“S”有可以分为开始期(A段),加速期(B段),转折点(C=K/2),减速期(D段)和饱和期(E段)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K值是指在某种群在现实条件下,环境条件不变时能达到的最大值B.理想条件是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C.在“S”型曲线中出现A段的原因是种群的增长率在开始时比较低D.在“S”型曲线的加速期环境阻力在逐渐减少3、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秸秆及牛粪中的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B.该种植、养殖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和整体等原理C.温室内温度较高降低了牛维持体温的能量消耗,使牛生长加快D.该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4、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pH6789鱼腥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1.781.700.670.29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10.1612.919.104.90

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A.水体富营养化后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B.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C.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D.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5、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海水立体养殖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若海带养殖太多,可能导致牡蛎减产C.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8%D.该生态养殖工程体现了再生原理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下图甲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乙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竞争最激烈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进行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B.四个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C.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8、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10、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2、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3、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14、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15、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大都来自_______,这些能量中大约只有1%以_______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______通过______转化为_______,固定在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4题,共8分)16、为提高经济效益;庄园充分发展立体农业,在苹果树下间种草菇,同时放养山鸡。

(1)草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放养山鸡也可以减少果树施肥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功能。

(2)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看;果树—草菇—山鸡模式的立体农业比单一种植苹果更有优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5月苹果开花时节;果园中经常通过仪器发出与蜜蜂振翅飞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来传递__________信息。

(4)放养山鸡还可以为果树除虫,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17、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18、农田多样性种植(套作、邻作等)可以有效防止虫害。研究发现,烟粉虱生活在番茄叶面,以吸取叶内汁液为食,引起叶片营养不良,从而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黄瓜邻作(黄瓜吸引烟粉虱天敌)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数量(头/叶)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4.75.40.630.5番茄黄瓜邻作2.10.30.51.2

回答下列问题:

(1)烟粉虱和番茄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烟粉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据表分析,烟粉虱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是________。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黄瓜邻作,黄瓜吸引烟粉虱天敌捕食,显著降低烟粉虱虫害,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答两点)。

(3)番茄黄瓜邻作可以使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原因是________。多样性种植防治虫害属于________防治,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功能。19、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例如,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吸收之后,吸收化石燃料排放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还有_____。

(2)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以减小生态足迹,若将动物(草食)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2,则其生态足迹为原来的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3)科学家统计了从1961年到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_____与生态足迹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且从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据图分析判断,“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_____。

(4)下列哪一举措不利于使生态超载的地球减小“生态赤字”?_____。A.进行垃圾分类B.大力植树造林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分析】

图1中:草本植物;乔木等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等为消费者。

图2中:甲表示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e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a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第三营养级用于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

A;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大型真菌、跳虫等;B错误;

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甲同化量的一部分;应该属于c中,C错误;

D;a+c表示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再加上e中能量表示甲的同化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

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2、B【分析】【分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题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

A;K值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某种群在现实条件下,所能容纳的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若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以使K值提高,A错误;

B;J型曲线是指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该理想条件是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B正确;

C;在“S”型曲线中出现A段的原因是此时种群处于适应期;此时的增长率为零,C错误;

D;根据阴影部分的变化可知;在“S”型曲线的加速期环境阻力在逐渐增大,D错误。

故选B。

【点睛】

3、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详解】

A;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及时使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加速物质的循环过程,A正确;

B、图中作为生产者的蔬菜与作为消费者的牛,可以互通O2和CO2,进而使O2和CO2得到充分利用;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主和整体等原理,B正确;

C;如图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光能;使牛棚的温度保持较高的水平,这使牛因维持体温而消耗的能量减少,更多的有机物用于牛的生长发育,因此,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C正确;

D;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题中所述的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能循环的,D错误。

故选D。4、C【分析】【分析】

小球藻和鱼腥藻属于两种不同的藻类;两者属于竞争关系,表格中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两种藻类之间的竞争抑制参数,总体来看,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更强。

【详解】

A;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N、P元素增加,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A正确;

B;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更强,B正确;

C;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不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还受光照强度和营养物质供应等因素的影响,C错误。

D;水体的pH和鱼腥藻数量会对小球藻的数量产生影响;小球藻又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因此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D正确。

故选C。5、C【分析】【分析】

图中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6553kJ/(m2•a)的能量,传递给M3281kJ/(m2•a),遗体残骸6561kJ/(m2•a),M同化的能量3281+2826=6008kJ/(m2•a),其中有3619kJ/(m2•a)用于呼吸作用,传递至下一营养级386kJ/(m2•a),遗体残骸2102kJ/(m2•a)。

【详解】

A;海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B正确;

C;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6÷(3281+2826)×100%=6.3%;C错误;

D;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A:B:D【分析】【分析】

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可能会下降;而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可能会上升。

【详解】

A、分析图1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A正确;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农家肥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矿质元素,提高了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因此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种群数量大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

D、食用菌和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加速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进行,D正确。

故选ABD。7、A: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

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

故选ABD。8、B:D【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L=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

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正确;

C;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错误;

D;只要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

故选BD。9、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

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多沉淀于培养液底部,若不振荡试管,直接从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小,直接从下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大,A错误;

B;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引起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避光等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实验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10、B:D【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500时,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K值是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2、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太阳能可见光生产者光合作用化学能有机物中四、综合题(共4题,共8分)16、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循环性;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3.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3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详解】

(1)草菇属于异样营腐生生活的真菌;所以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消费者的新陈代谢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2)果树—草菇—山鸡模式的立体农业相比于单一种植苹果;立体农业所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3)振动的频率或声音频率;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都属于物理信息。

(4)放养山鸡还可以为果树除虫;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析】分解者物质循环立体农业可使该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自我调节能力更强)物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7、略

【分析】【详解】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的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解析】①.间接②.大气中CO2库③.生产者④.分解者⑤.C18、略

【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1)

烟粉虱刺吸番茄植株的汁液;故烟粉虱与番茄为寄生关系,烟粉虱属于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