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冀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冀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冀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冀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冀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冀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同2、在某一动物种类丰富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B.食物链和食物网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各类生物所含有的能量值基本不变D.各种群的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圈并不是各个部分都具有生物生产力B.在农田种植糯性和非糯性玉米增加了农田的物种多样性C.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最有效的措施是在燃料中去掉含硫和氮的物质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4、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B.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C.以追求粮食产量、经济快速发展为主要前提D.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5、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的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如图为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有限条件下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放牧时,为保证持续获得最大的捕获量,捕获最佳点对应的时间是()

A.aB.bC.cD.d6、为了更好地对果园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农林技术人员研究了果树的15种不同种植方法对各类昆虫(寄生性昆虫寄生在植食性昆虫中)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三叶草和苹果树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C.纯苹果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简单,两者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D.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导致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数量明显减少7、地球上超过75%的农作物品种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授粉来提高产量。由于气候变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滥用农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因素,蜜蜂的生存已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的种种行为不只是影响到了蜜蜂的生存,其他授粉生物的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间也有所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缺少蜜蜂和其他授粉生物,会加剧人们的饮食不均衡B.人类可以改变现在单一的种植方式为蜜蜂提供丰富的食物C.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环境被污染,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如果蜜蜂全部消失,物种的多样性会下降,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遭到破坏8、《诗经·小雅·小宛》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因此捕捉“螟蛉”当作“义子”来养育。但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发现,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尾上的毒针刺人螟蛉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所以,他认为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幼虫的食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中的螟蛉和蜾蠃两者之间是寄生关系B.蜾蠃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若螟蛉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在近期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保持稳定D.螟蛉是影响蜾赢的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9、在“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中,养殖者在海水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牡蛎可滤食水体中的小型浮游动植物;底层设置人工鱼礁,养殖龙虾、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下图是某地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的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牡蛎属于分解者和消费者B.应用标记重捕法可实现对龙虾种群密度的精准调查C.实现长期的大规模牡蛎养殖需定期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D.该养殖模式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C.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13、为了研究休牧对高山草甸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不同休牧时间和传统放牧的对照实验。下图表示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和牧草生长旺季主要植物类群重要值(用来反映某一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即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CK表示对照A.休牧改变了群落中的优势种,使群落发生了演替B.相较于阔叶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C.放牧不会改变莎草科和叶可食草间的竞争程度D.休牧期间,高寒草甸群落的空间结构不会发生变化14、某实验小组探究10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每位小组成员均独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等完全相同,计算每天该小组成员统计数据的平均值,再通过计算结果绘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B.图中ac段和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C.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D.该小组成员每天统计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15、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使臭氧层出现空洞D.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易发生生物富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7、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8、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19、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寄生、_______、捕食等。20、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21、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2、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3、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4、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20分)25、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做“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纸盒内均匀地铺上潮湿的泥土,一边用书遮住,另一边不用书遮住(如下图)。同时放2只鼠妇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活动。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若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请指出实验中的两处不足并加以改正。

①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验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__。26、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能够将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1·d-1)。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也证实落叶分解中蚯蚓与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作用。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栋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__________,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除以上研究外,还可以进行哪些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1)互花米草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________降低甚至丧失。

(2)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_增加,沿________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红树植物秋茄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二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___________,而根部SOD活性____________。表明互花米草在低盐浓度下;产生较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互花米草能通过向周围环境分泌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来提高自身的入侵能力,叫做化感作用。为了防治互花米草入侵,选取本地植物秋茄开展相关研究。制备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分别处理本地红树植物秋茄。一段时间后,检测秋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依据是___________。

(5)依据本实验研究,为了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请为当地生态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28、外来种福寿螺畜牧食量大与繁绒速度快;对树木信息地水植物的现成威胁。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常用于浅水富营养化水体治疗。为研究福寿螺对上述两种沉水植物的养养饮食情况,科研人员在株培轮叶黑藻和花狐尾藻的水槽中放入福寿螺,测得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化如图所示。

(1)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等物质富集;引起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污染。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该治理摘施随顺的生态学基础原理主要有_________,引入的轮叶黑藻、花狐尾藻应该具备的条件有_________(至少回答出两条)。

(2)福寿螺对藻类群密度的影响属于_________(填写“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数据分析;福寿螺偏好取食_________,福寿螺对两种沉水植物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

(3)大蒜种植物区中;福寿螺存在于逃逸现象,研究发现大蒜分流的大蒜素可以有效杀灭福寿螺,为进一步研究大蒜素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处理福寿螺,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经验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兔、鼠、鹰等动物属于______。

(2)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3)位于食物链中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______(选填“植食性”或“肉食性”)动物。

(4)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最多的是______,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是______。

(5)图中鹰和蛇存在的关系是______。

(6)该图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该有分解者和______部分。30、下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________,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其属于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呈“S”型曲线变化。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

(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_________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4)布氏田鼠是新迁入该草原的小型啮齿类动物,若有M只布氏田鼠进入该草原后快速繁殖,每月以λ倍数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为______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31、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该群落中生活着两种植食性动物A;B,肉食性动物C,且C以A为食,回答相关问题:

(1)该生物群落属于______(类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2)该生物群落中,同一地段中各类群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这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____结构,该结构受_______(至少2点)等因素的影响。

(3)该生物群落中,A与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4)该生物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_。

(5)由于该生物群落所在地区气候变化、降雨量越来越少,再加上人类的干扰,使该生物群落逐渐变为沙漠戈壁,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32、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栖息环境,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初始种群规模/只1020252830405070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0.4120.1320.0760.0650.0410.0100.002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以种群的灭绝概率5%为可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只。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详解】

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种类数)均高于林下,A正确;

B.林窗和林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距离地表的深度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正确;

C.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

D.由图可知;图中只统计了土壤动物的种类数(物种丰富度),没有关于种群密度的数据,不能得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的结论,D错误;

故选D。2、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保持稳定;可知该森林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详解】

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即各种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变化不大,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其功能相对稳定,即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稳定型。D正确。

故选D。3、A【分析】【分析】

目前威胁人类的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

【详解】

A;生物生产力是指生物吸取外界物质和能量制造有机物质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来计算,一般分为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生物圈中有生物生产力的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A正确;

B;糯性和非糯性玉米属于同一物种;在农田种植糯性和非糯性玉米增加了农田的基因多样性,没有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

C;人类过多地使用氟利昂等化学物质是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所以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最有效的措施是减少氟利昂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释放,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引起的;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D错误。

故选A。4、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详解】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A错误;

B;防止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同步提高经济与生态效益,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B错误;

C;生态工程追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单纯追求粮食产量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C正确;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5、C【分析】【分析】

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的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该类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降低,在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在K值时增长速率降为0。

【详解】

人类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时;如渔业捕捞;放牧等,必须保证环境中的资源数量不低于K值的一半,即c点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回到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可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6、B【分析】【分析】

分析图示:由图可知;植食性昆虫在复合种植时减少,而肉食性性;寄生性、腐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肉食性性和寄生性昆虫抑制了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复合种植时生物量增多使腐生性昆虫增多。因而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详解】

A、三叶草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或绿化观赏,而苹果树是阳生植物,选它跟苹果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不一定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

C、纯苹果种植园只有苹果树,而复合种植园园中生物种类较多,因此纯苹果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简单,两者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C正确;

D、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导致害虫明显减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

复合果园中植食性昆虫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得以提高。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这可能是随着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7、D【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详解】

A;地球上超过75%的农作物品种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授粉来提高产量;缺少了蜜蜂和其他授粉生物,会导致人类的食物减少,加剧人们的饮食不均衡,A正确;

B;人类可以改变现在单一的种植方式为蜜蜂提供丰富的食物;减少对蜜蜂数量的影响,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某些情境下,生物多样性会遭到破坏、环境会被污染,C正确;

D;如果蜜蜂全部消失;不仅会降低物种多样性,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D。8、D【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详解】

A;螟蛉是蜾蠃幼虫的食物;螟蛉和蜾蠃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A错误;

B;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

C;若螟蛉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只能预测在近期其种群数量可能会保持稳定,但种群数量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迁出和迁入等),不一定会保持稳定,C错误;

D;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螟蛉作为蜾蠃幼虫的食物,是影响蜾蠃的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D。9、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

A;结合图可知;牡蛎既能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也能以有机碎屑为食,因此牡蛎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A正确;

B;应用标记重捕法只能对龙虾种群密度进行估算调查;不能精准调查,B错误;

C;由于该生态系统中大量元素随牡蛎产品不断输出(售卖);牡蛎带走了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能量,浮游动植物提供的能量无法满足大量牡蛎生长需要,因此大规模养殖仍定期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入,C正确;

C;“多营养层次"促进了物质循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A:C: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甲、乙、丙中的t1点均为K/2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甲、乙、丙中的t2点为K值。

【详解】

A、t1~t2之间;种群数量从K/2增加到K,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正确;

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此时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但毕竟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增长率表现为不断减小,B错误;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为有效防治蝗灾,为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应该越早越好,t1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反而不利于控制,因此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CD。11、A:B:C: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是辐射到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的一小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少量的可以被初级消费者所捕食,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输入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

【详解】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A正确;

B、a2+b2+c2+d2是消费者的同化量,a1+b1+c1+d1是生产者的同化量,因此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a2+b2+c2+d2)/(a1+b1+c1+d1)×100%,B正确;

C、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a2+b2+c2+d2)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C正确;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ABCD。12、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

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多沉淀于培养液底部,若不振荡试管,直接从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小,直接从下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大,A错误;

B;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引起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避光等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实验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13、C:D【分析】【分析】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休牧对高山草甸群落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种类和天数,因变量是重要值,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据图可知;CK条件下阔叶型可食草重要值最大,随着天数的变化,逐渐转变为莎草科重要值最大,说明休牧改变了群落中的优势种,使群落发生了演替,A正确;

BC;据图分析;在休牧条件下,莎草科的重要值随着天数有增长趋势,而阔叶型可食草有下降趋势,原因可能是相较于阔叶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导致放牧时莎草科植物的竞争占劣势,B正确,C错误;

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结合题图可知,休牧期间,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则空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D。14、A:C:D【分析】【分析】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

A;从图中信息可知;ac段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A正确;

B;图中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B错误;

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C正确;

D;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D正确。

故选ACD。15、A:D【分析】【分析】

1.氮;磷是植物的营养元素;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2.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不是二氧化硫;

3.甲醛;苯、氡气等有毒、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

4.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变性。

【详解】

A;富营养化是水体中氮、磷过多造成的;A正确;

B;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B错误;

C;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是使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C错误;

D;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容易排出,所以容易发生生物富集,D正确。

故选AD。

【点睛】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互利共生竞争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3、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4、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4题,共20分)25、略

【分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提出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

应作出的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①是鼠妇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时应多放几只鼠妇。

②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改为多次重复实验。

(4)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睛】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按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解析】(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鼠妇的数量太少放入多只鼠妇实验次数太少多次重复实验。

(4)B

(5)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26、略

【分析】【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详解】

(1)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蚯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原则;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中数据表明,蚯蚓对杨的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蚯蚓与微生物均可对落叶进行分解,两者是协同作用。

(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利用上述材料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还可进行的研究有:“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设计实验的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析】①.(生物)群落②.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③.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④.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灭菌⑥.高于(或“大于”)⑦.杨半分解叶⑧.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⑨.协同⑩.种类⑪.(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⑫.“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27、略

【分析】【分析】

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繁殖速度很快,通过竞争作用减少其他植物的数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种间关系的原理来抑制互花米草的繁殖。

【详解】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题意可知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降低物种丰富度,使生物多样性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能快速繁殖;作为生产者,互花米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故引入互花米草之后,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捕食关系流到其他生物体内,即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由题意可知,红树植物秋茄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说明两者对资源的需求相似度较大,推测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3)该实验自变量为NaCl浓度和植物器官;因变量为中SOD酶活性,SOD酶对植物的生存具有保护作用。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升高,而根部S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较低NaCl浓度范围内,互花米草的SOD酶活性均高于NaCl浓度为0的对照组,说明互花米草会产生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随着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秋茄鲜重先升高后下降,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为60%的一组秋茄鲜重最大,该结果说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

(5)结合本实验关于在不同盐浓度对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的研究以及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对秋茄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可以适当增加当地环境的盐浓度和适量种植本地植物秋茄,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减少互花米草的数量,达到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的目的。【解析】(1)生物多样性。

(2)总能量##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竞争。

(3)升高先升高后下降。

(4)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

(5)可以适当增加当地环境的盐浓度和适量种植本地植物秋茄28、略

【分析】【分析】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3;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4;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5;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详解】

(1)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主要有自生,协调原理。引入的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的吸收N,P元素能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与本地植物生态位存在差异能够共存,才能起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同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2)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福寿螺牧食藻类,所以福寿螺对藻类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加入福寿螺以后轮叶黑藻的生物量明显下降,但是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下降不明显,说明福寿螺偏好取食轮叶黑藻。福寿螺引入之前轮叶黑藻占优势,福寿螺引入后轮叶黑藻明显下降,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超过轮叶黑藻,导致穗花狐尾藻会占优势。

(3)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蒜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福寿螺的死亡率。据图分析,与蒸馏水组(对照组)相比,大蒜素可有效杀死福寿螺,且大蒜素的浓度越大,福寿螺的死亡率越大。【解析】(1)自生;协调吸收N,P元素能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与本地植物生态位存在差异能够共存。

(2)密度轮叶黑藻福寿螺引入之前轮叶黑藻占优势;福寿螺引入后穗花狐尾藻会占优势。

(3)大蒜素可有效杀死福寿螺,且随着大蒜素浓度增加,福寿螺死亡加快五、综合题(共4题,共16分)29、略

【分析】【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和合作;而捕食关系指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1)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猫头鹰;鼠、兔等动物属于消费者。

(2)

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蛇→鹰,草→鼠→鹰,共5条,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草→鼠→蛇→鹰。

(3)

食物链的第一环节是生产者即植物;第二环节的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即植食性动物。

(4)

在这条食物链中草(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排出;也不易分解,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所以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5)

该生态系统中;鹰以蛇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同时鹰和蛇又都以鼠为食,又存在竞争关系。

(6)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该图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该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的理解。【解析】(1)消费者。

(2)草→鼠→蛇→鹰。

(3)植食性。

(4)草鹰。

(5)捕食和竞争。

(6)非生物30、略

【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是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取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当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计算值大于真实值;田鼠体型小、寿命短,符合r对策的特征。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据图分析,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