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A.已进入文明时代B.以采集渔猎为生C.尚处于游牧时代D.具有封闭保守性2、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3、下表为中国不同时节的传统稻米食俗。据此可知;中国的稻米食俗。

不同时节的稻米食俗。时间节日米食活动传说寓意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年糕祭祖、吃年糕纪念伍子胥年年高,幸福安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汤圆看灯展、吃元宵楚昭王喜之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赛龙舟、挂蒿草、吃粽子纪念屈原弘扬刚正气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糕登高、赏菊、饮酒恒景除瘟疫孝敬老人,长寿健康阳历十二月二冬至节赤豆粥祭祖、喝赤豆粥驱鬼逐疫养生保健,嫉恶扬善农历十二月初腊八节腊八粥祭祖、喝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养生保健,返璞归真

A.改善了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B.伴随着多样的宗教娱乐活动C.体现了尊老孝亲的中华美德D.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D.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5、亚历山大东征后形成的亚历山大帝国吸纳了当时人类的大部分主要文化-波斯文化、埃及文化、犹太文化,甚至印度文化。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A.促进了希腊化世界的形成B.扩展了亚历山大帝国版图C.促使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D.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6、1251年,元宪宗蒙哥即位之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木刺夷国;一是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其中木刺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该次蒙古西征A.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7、《诗经》中有众多关于饮食的记录。《小雅·鱼丽》有“物其旨(味美)矣,维其偕(调和)矣!物其有(丰富)矣,维其时(适时)矣”;《商颂·烈祖》中“亦有和羹,既戒(齐备)既平(平和)”。上述内容反映了()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贵族的生活注重养生C.道家思想源远流长D.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8、日本平安朝时期(794-1192年),白居易的诗集在日本广为流传,“凡谈及诗文者,言必称《白氏文集》”,朝廷设立了《白氏文集》的讲座,而参与者就有日本天皇。同一时期,日本诞生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这说明()A.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B.日本文化开始儒家化C.《源氏物语》抄袭《白氏文集》D.日本文化具有多样性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1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39年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于是便有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非殖民化高潮,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1954年印度支那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开展武装斗争,给法军以沉重的打击,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该地区建立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其中一部分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第二次非殖民化高潮。而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待,1957年,加纳共和国成立,并成为英联邦的第9个成员国和联合国的第81个成员国,人民大会党组织新政府,恩克鲁玛出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这是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中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受此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规模最大的第三次非殖民化高潮。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三次非殖民化高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高潮出现的原因,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二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带到印度、波斯,乃至欧洲。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亚洲大陆传播。近代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法国)油画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的影响。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材料二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材料三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文化在欧洲(英国)的传播与影响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后;他先在广州学习汉语,并编纂了《华英字典》,此书于1817年在澳门出版。1824年马礼逊返回了英国,“带回国内一万卷中国书籍”,其中不少是世所仅见的精刊善本,有的还是后来我国失传的典籍与未见的版本。马礼逊还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向英国介绍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情况。继马礼逊之后,1835年,传教士麦都司和司梯文司一起来到中国,主要目的是收集情报,为英国政府出谋划策。1842年以后,英国侵略者虽然在武力上战胜了中国,但在思想文化上却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一些在华的英国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向英国介绍中国文化。从1861年开始,雷祈历时二十一年,翻译了“四书”、“五经”。理雅各翻译了《十三经》中的十种经书。1876年,牛津大学正式设置了汉学讲座。1945年后,研究中国文化的英国学者增多,几所主要的大学,各有侧重,如牛津大学偏重于古典文献的讲授和研究,公共必修科目为《左传》、《孟子》中的篇章,诗词方面主要讲授《诗经》和唐诗。剑桥大学偏重于古典作品,讲授《孟子》、《荀子》《史记》《汉书》、《水浒传》《红楼梦》等专著。伦敦大学的课程则较侧重近现代中国文化。

——王怀兴《中国文化》修订版采用新的合理的时间尺度,分阶段说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及其影响。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1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材料二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911914—1991》,把1914—1945年划分为三个阶段:20—70年是大灾难时期;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结合两幅图片信息,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的史实依据,并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世纪16、说一说材料历史的解读: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历史的解读: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

请回答: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事件对世界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摘编自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1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了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到4296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文化建设70年“大数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时期。

青钢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

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城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

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民国时期。

“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9、博物馆会根据藏品的时代特征;地区联系、功能特征、审美价值等因素组合藏品进行特展;比如故宫钟表展“钟鸣盛世”,希腊文物展“爱琴遗珍”。下图是六件文物,请你根据文物的特点,任选三件文物,组成一个展览并为展览撰写一篇主题介绍(包含展览主题、藏品时代背景、相互联系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汤因比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汤因比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他坚信未来的人类只有走向一个“世界国家”,才能避免民族国家的狭隘国家利益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灭亡。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国家”,西方式的多党竞争的民主已经不能适应世纪的变迁。他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4分)21、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2、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3、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详解】

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文字及国家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人以采集渔猎为生,故B项错误;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D项错误。2、B【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A说法过于绝对化,C错在“书籍”的说法;文字记载不一定是书籍,如甲骨文也属于文字记录;D与题干信息不符;“‘历’者,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史观史法·历史学知识·“历史”的原意。3、D【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弘扬刚正气节”“孝敬老人,长寿健康”“养生保健,嫉恶扬善”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包含着诸多的寓意,D项正确;传统节日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排除A项;纪念伍子胥不属于宗教活动,排除B项;尊老孝亲仅是材料的一方面,说法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4、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明朝应朝鲜国王请求,皇帝多次颁赐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王朝向朝鲜颁赐儒家、史地类书籍,有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外交风格,排除A项;两国并非平等关系,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D【分析】【详解】

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后形成的亚历山大帝国吸纳了当时人类的大部分主要文化-波斯文化、埃及文化、犹太文化,甚至印度文化”,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在亚历山大帝国的交流,D项正确;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亚历山大帝国四分五裂,经过多次战争最终分裂为三大继业者王国(马其顿王国、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国),进入希腊化世界,排除A项;材料强调亚历山大东征的文化交流作用,与版图扩大关系不大,排除B项;希腊文化中心是雅典,并未东移,排除C项。故选D项。6、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中期,木刺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汗远征波斯,即蒙古第三次西征,目标是进攻西亚地区,攻占巴格达,B项正确;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发生在成吉思汗时期,排除A项;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是蒙古第二次西征的成果,排除C项;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并非蒙古第三次西征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7、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小雅·鱼丽》有‘物其旨(味美)矣,维其偕(调和)矣!物其有(丰富)矣,维其时(适时)矣”;《商颂·烈祖》中“亦有和羹,既戒(齐备)既平(平和)’。”可知材料反映出周代社会生活中,重视饮食的调和适时与心绪平和等养生理念,中和之美观念包括天地之中和、人心之中和、身心之中和和人际之中和,中和理念下,追求尚中致和、推崇温柔敦厚,材料反映的信息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D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注重养生的主体是“贵族”,排除B项;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平安朝时期日本热衷于研究白居易的诗集,这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诞生了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可见白居易的作品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A项正确;日本研究白居易诗集不是儒家化的表现,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源氏物语》出自日本古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该部作品是日本古典文学杰作,享誉世界文坛,并非抄袭《白氏文集》,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文化的融合性创造性,不涉及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A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0、略

【分析】【详解】

因素:根据材“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可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材料“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可归纳出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根据材料“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可归纳出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根据材料“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可归纳出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观念的影响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也是重要因素。【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宗教观念与儒家伦理相悖;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11、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待”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并结合二战后英法两国的势力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化等相关史实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解析】(1)特点: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相互支援配合;民族独立运动与民主革命相互结合;均发生在二战之后;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相关;时间短,进程快。

(2)原因:20世纪以来英国殖民政策的调整;两大阵营的对峙局势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战后英法力量的削弱;二战后反殖民主义成为世界潮流。12、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根据材料“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可知,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根据材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可知,茶叶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和转口贸易的发展;根据油画《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和材料“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茶之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根据材料“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和“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可知,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解析】(1)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茶叶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和转口贸易的发展;饮茶之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13、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可知,具有阶段性;根据“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可知,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等相关;根据“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可知,以亚洲国家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起到重要作用。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根据“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根据“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可知,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可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根据“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根据“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可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解析】(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相关;以亚洲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原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文明交流与进步。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问题要求分阶段说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及其影响;可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进行划分,英国人研究中国文化,从时间上大体课分为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关于鸦片战争前;根据材料“1824年马礼逊返回了英国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向英国介绍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情况”“1835年,传教士麦都司和司梯文司一起来到中国,主要目的是收集情报,为英国政府出谋划策”等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了适应其殖民活动与商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派传教士来中国,说明传教士的来华的影响(使英国加深认识中国,便于侵略;保护中国文化)。

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根据材料“但在思想文化上却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一些在华的英国人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英文,向英国介绍中国文化1876年,牛津大学正式设置了汉学讲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传统文化顽强抵制;传教士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角度思考作答。

关于二战后;根据材料“1945年后,研究中国文化的英国学者增多,几所主要的大学,各有侧重,如牛津大学偏重于古典文献的讲授和研究剑桥大学偏重于古典作品伦敦大学的课程则较侧重近现代中国文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研究中国文化学者增加;三所大学增设中国文化科目、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等角度思考作答。

【点睛】【解析】英国人研究中国文化;从时间上大体课分为三个阶段,即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了适应其殖民活动与商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派传教士来中国。英国人加深了对中国各方面的了解,为其鸦片的输入和发动战争提供了便利,客观上对中国文化的典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传教士遇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顽强抵制,迫不得已开始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英国的影响力。

二战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英国牛津、剑桥、伦敦三所大学分别开设了中国文化科目。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广泛。15、略

【分析】【详解】

(1)作用:根据“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得出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根据“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得出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希腊语;根据“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得出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和希腊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史实依据:根据所学,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和影响概括,可得出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法西斯势力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四大帝国解体;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解析】(1)作用:①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②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希腊语;③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和希腊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史实依据:①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②随着法西斯势力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

影响: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四大帝国解体;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②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16、略

【分析】【详解】

事件:据题干“一段史话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蒙古西征。

影响:据题干“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惨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西征对亚欧大陆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据题干“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据题干“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使亚洲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解析】示例:历史事件:蒙古西征。

影响: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洲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四、论述题(共4题,共16分)17、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意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可以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等角度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如论题: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论述:正如北宋张载所言,“为往圣继绝学”是炎黄子孙的的使命。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保护好、传承好。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剧目数以万计。京剧发端于地方戏曲,形成于道光年间,集唱、做、念、打于一体,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兼有娱乐、教化功能,比较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中国的书法艺术绵延三千多年,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结构,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保护,更需要我们传承、弘扬等等。也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多重因素影响等方面予以论述。【解析】示例1: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正如北宋张载所言,“为往圣继绝学”是炎黄子孙的的使命。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保护好;传承好。

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剧目数以万计。京剧发端于地方戏曲,形成于道光年间,集唱;做、念、打于一体,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兼有娱乐、教化功能,比较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

中国的书法艺术绵延三千多年;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结构,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保护,更需要我们传承;弘扬。

示例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示例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示例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多重因素影响18、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这些含义说明“中国”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的含义进行概括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变化即可。【解析】示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趋势。

“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国”逐渐指代拥有礼乐文化的华夏族。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推动了周边民族对华夏的认同;“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和人群也在扩大,但华夷之别的色彩还较为浓厚。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已用以指代整个王朝统治区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迁徙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强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称,加上隋唐时期的再度统一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华夷之别也受到冲击。

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元代版图空前辽阔,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拓展,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并写入官方正史,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成为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具有了国家的含义,与外国相对,体现了转是之汕的进一步削弱、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交融日益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1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展览主题(主题必须与选取展品信息相关联,且要有明确的主题提炼,仅仅使用“元代文物展”,或“阿富汗文物展”不可,可以是就丝绸之路论述,也可以单独论述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特点)分点论述:每个例子,所选例子必须论及文物诞生的时代背景,文物与主题的联系,文物的史料价值等。论述流畅,且按照时间排序。选择主题:丝路华风——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的交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本展览意图展现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亚的重要商路,也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汉张骞开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可选择藏品1、藏品4和藏品5分别说明。藏品1是伊朗在中国元朝时期的一幅有关龙的绘画。十三世纪正处于蒙古帝国的兴盛时期,而伊朗也被纳入蒙古帝国,成为伊利汗国的一部分。此时整个陆上丝绸之路都处于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本书反映中国龙的形象传入波斯,为当地人接受并绘制在书中,与中国龙形象基本相同,成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藏品4是一件绘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从元代以来,中国与中东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对青色、白色组合的喜爱,“肯花瓷作为瓷器种类在元代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手工业精湛技艺的标志,并广泛用天出口,本阿拉伯文笔盒就是其中一个例证。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从北非,到中东,再到中国的陆上商业传播路线。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正处于魏晋南北朝的北方战乱时期,即使是战乱,丝绸之路的交往仍然没有停止;这件藏品出土于冠宁,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传播中叶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说明中国人日常生活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物质交流有着密切关系。选择主题:帝国余绪——历史上的帝国与文化传播。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争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一方面在客观上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经历战争所建立的帝国又往往是各类文化交流的绝佳场域。本展览通过展示历史上著名帝国的文物,展现帝国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可选择藏品2、藏品5和藏品6分别说明。藏品2是阿富汗出王的公元前3世纪的描绘希腊诸神的饰板。这反映出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大类历史出第一个横跨欧亚非帝国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希腊文化向亚洲的传播。这件藏品,同时糅合了希腊、波斯两大文明的特色,展现出这一时期不同文化在阿富汗这个亚洲重要枢纽地的碰撞与融合。藏品5是一本1220年绘制有亚里士多德的阿拉伯文著作。折射出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盛与扩张,西方告典文化大量传入中东,阿拉伯人不断在翻译希腊文的哲学著作的同时,完善自身文化素养。阿拉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为保存古希腊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藏品6是元朝皇帝蒙哥汗给基督教首领的金印。折射出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宗教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承认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并存,一方面强调皇帝对宗教的授权与控制,在印上撰写票古文:一方面尊重票会教领袖的自身可俗,运用阿拉伯文,这种因俗而治,多元制度的做法,与元代设置宣政院、狩省不同模式进行管理的思路一脉相承,正是蒙元时期大一统格局的重要表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主题明确。【解析】主题:丝路华风——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的交融。

本展览意图展现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亚的重要商路;也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汉张骞开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从北非,到中东,再到中国的陆上商业传播路线。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正处于魏晋南北朝的北方战乱时期,即使是战乱,丝绸之路的交往仍然没有停止;这件藏品出土于冠宁,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传播中叶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说明中国人日常生活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物质交流有着密切关系。

藏品1是伊朗在中国元朝时期的一幅有关龙的绘画。十三世纪正处于蒙古帝国的兴盛时期;而伊朗也被纳入蒙古帝国,成为伊利汗国的一部分。此时整个陆上丝绸之路都处于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本书反映中国龙的形象传入波斯,为当地人接受并绘制在书中,与中国龙形象基本相同,成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

藏品4是一件绘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从元代以来;中国与中东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对青色;白色组合的喜爱,“肯花瓷作为瓷器种类在元代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手工业精湛技艺的标志,并广泛用天出口,本阿拉伯文笔盒就是其中一个例证。

本展览展现的中国风文物;说明丝绸之路是中体交明交流不可或缺陷细带,这些藏品也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2:主题:帝国余绪——历史上的帝国与文化传播。

战争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一方面在客观上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经历战争所建立的帝国又往往是各类文化交流的绝佳场域。本展览通过展示历史上著名帝国的文物,展现帝国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藏品2是阿富汗出王的公元前3世纪的描绘希腊诸神的饰板。这反映出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大类历史出第一个横跨欧亚非帝国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希腊文化向亚洲的传播。

这件藏品;同时糅合了希腊;波斯两大文明的特色,展现出这一时期不同文化在阿富汗这个亚洲重要枢纽地的碰撞与融合。

藏品5是一本1220年绘制有亚里士多德的阿拉伯文著作。折射出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盛与扩张;西方告典文化大量传入中东,阿拉伯人不断在翻译希腊文的哲学著作的同时,完善自身文化素养。阿拉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为保存古希腊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藏品6是元朝皇帝蒙哥汗给基督教首领的金印。折射出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宗教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承认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并存,一方面强调皇帝对宗教的授权与控制,在印上撰写票古文:一方面尊重票会教领袖的自身可俗,运用阿拉伯文,这种因俗而治,多元制度的做法,与元代设置宣政院、狩省不同模式进行管理的思路一脉相承,正是蒙元时期大一统格局的重要表现。

因此,本展览选取这些文物,意在展现这些历史上大帝国恢弘的文化气度,以及对文化传播作出的重要贡献。20、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材料信息,学生可从汤因比《历史研究》的论述“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和“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人类共同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