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7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和比较鉴赏【高考真题演练】1.【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3.【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4.【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1.【答案】(1)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2)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1)感伤,达观【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远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干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眺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请收尾,余韵悠长。【解析】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话,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颍,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3.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的美好生活做了展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4.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騏閽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精讲】题型一概括思想内容一、思想感情分类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无外乎“喜怒哀思愁”等,具体如下:类型释义喜系列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与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征战沙场的无畏、保家卫国的壮志、隐居生活的悠闲与宁静等等怒系列对功名权贵的傲视与不屑、对朝廷昏庸的失望与批判、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揭露、对官吏贪婪的厌恶、对战争的厌弃等等哀系列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哀叹、对自身命运不幸的哀伤、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国家离乱的哀叹等等思系列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远方朋友的关心与劝慰,等等愁系列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对无限离愁的忧伤,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伤感,对羁旅漂泊的忧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等等【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古诗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常见的题材如下:(一)咏史诗释义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结构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情感分类1.历览历史点滴,提出自己观点。如杜牧的《题乌江亭》,作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为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2.悲吟古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如李商隐的《贾生》,是典型的借古伤己诗,作者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3.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统治者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深表同情答题角度1.弄清史实。咏史诗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鉴赏时首先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当然,题中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2.体会意图。作者的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的。如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有家难归,国运堪忧。因此,他的诗作多写百姓之苦、社会之黑暗等,其创作意图就很容易捕捉到。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发表议论的,如清代刘献廷的《王昭君》;也有做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的。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对点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这首诗借什么历史感叹了怎样的情怀?(二)咏物诗释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作者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一定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情感分类1.单纯咏物,表达喜爱或赞美之情。如贺知章的《咏柳》。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耿耿不忘抗金报国、一心为社稷苍生的人生追求。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的道理。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者答题角度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3.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达方式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式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点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微。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三)羁旅诗释义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后跋涉于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的诗篇,就叫作羁旅诗。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情感分类1.漂泊天涯的思乡之情。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见所闻,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抒写了羁旅途中淡淡的愁思。2.望尽天涯的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3.羁旅他乡的忧怨悲愤。或凝聚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答题角度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羁旅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对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值得关注【对点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摄山【注】秋夕作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注】摄山,在今南京市栖霞区。公元1659年,诗人客居南京时,到此游览,有感而作。颈联“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四)送别诗释义古人常常因某种原因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此类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或者直接抒写离愁别绪,或者借此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者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情感分类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又不杂乱无章答题角度1.要掌握送别诗的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而言,首联叙事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2.把握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3.掌握送别诗的情感内容。见“情感分类”【对点训练】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五)爱情闺怨诗释义爱情闺怨诗或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情感分类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答题角度1.把握爱情闺怨诗的思想内容。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④表达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喻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2.注意怨女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对点训练】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诉衷情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①。思往事,惜流芳②,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③,最断人肠。【注】①故画作远山长: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示离恨的深长。②流芳: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年华。③颦:蹙眉,表示愁情。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六)边塞诗释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生活有关的字。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情感分类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5.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答题角度1.抓住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此,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的。即使战争艰苦,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边塞诗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总之,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表现了爱国的主旋律。2.抓住意象特征。边塞诗中有一些特定的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诗歌时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体会不同风格。大量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对点训练】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七)山水田园诗释义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情感分类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辉,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如陶渊明的田园诗。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对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的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之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对被贬谪的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答题角度1.注意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下同)。如“绿树”“青山”这些意象与作者向往的恬静闲适生活有关。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在“田家”里,面对“绿树”“青山”话“桑麻”,其生活意味不言自明。3.注意通过关键字眼来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还来就菊花”中一个“就”字把农家人与人之间的毫无距离之感写了出来。4.分析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①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②描写景物的手法,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要善于体会诗人观察、捕捉和描摹的细致入微,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点训练】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八)社会讽喻诗释义社会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做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社会讽喻诗取材广泛,其中有的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有的抨击贪赃枉法和奢侈淫靡的行径,有的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讽刺与劝诫,还有一些反映边防问题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或者同情封建礼教束缚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情感分类1.表达对劳苦大众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2.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或权贵的讽刺或不满。3.表达对统治阶级腐朽、贪婪、残暴的深恶痛绝。4.表达对当权者的讽谏规劝答题角度1.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2.关注其采用的表达技巧【对点训练】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审答指津一、审题规范设问方式1.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态度)?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辨别标志题干中有“情感”“主旨”“人生情趣”“人生追求(态度)”等字样审题要点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重点。2.掌握一般类型,区分“概括”“分析”二、答题规范答题要点1.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指明方向。2.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3.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歌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答题步骤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是回答一种情感还是几种情感,然后确定答题步骤。2.指出作者的情感。(如果分值低的话,按照诗句的字面意思指出情感;如果分值高的话,首先要阐明诗句的字面情感,然后再阐明深层情感或者在一首诗里面的几种情感)(步骤1)3.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步骤2)三、答题示范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审题要点本题主要抓住意象特征来把握情感。抓住两首诗的意象特点,就能把握其感情的不同之处。《暮春》写了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和桃花凋谢,又闻到涧水香,描绘了一派幽美静谧的暮春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步骤演示《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步骤1)是通过写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来表现的;(步骤2)《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步骤1)是通过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和桃花凋谢,又闻到涧水香来表现这种情感的。(步骤2)【参考答案】对点训练1.【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求考生回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诗歌本身,或许不容易回答,但命题人在题目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因此我们可推断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读懂诗歌】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十分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家家户户的春花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这满杯的美酒应该终日痛饮,我满头白发正该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好好地享受。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得刺眼,让人眼前一亮。何时我才能戴上隐士的黑头巾隐居在这片竹林中?2.【答案】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作者自抒身世遭遇之感。全诗贯穿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解析】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凭吊历史人物而抒发个人遭遇的情怀。要理解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读懂诗歌】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文章,今天在漂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您的坟墓。假如您在天有灵,想必会真正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我开始怜慕您。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春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遥对着暮云。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3.【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结合注释了解作者,进而分析诗中“物”与“志”的关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答时应力求语言简明。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抒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读懂诗歌】素蝶忽而随蜂在绿草丛上盘旋,忽而为了躲避鸟雀而隐匿在微叶下。映着明媚的阳光,争着飞向天空;忽然大风袭来,只好匆忙踏上回程。在锦簇的花团中若隐若现,在参差的密叶里穿进穿出。素蝶希望百花不要凋谢,希望与嘉树长久相依。4.【答案】①打开松木门,满眼的苍翠之色,影子堆积交横,潭水也显得格外空阔,清澈透明。②抒发了游子的旅思乡愁。【解析】叙述“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描绘的画面,需要抓住“积翠”“空明”等关键词;分析情感,可结合注释内容,推知本诗抒发的是羁旅之情。【读懂诗歌】秋天树林里安静极了,即使树叶落地,也会使鸟儿频频受惊。一夜松涛阵阵,疑是风雨到来,却不知道月亮已升到山头。打开松木门,满眼的苍翠之色,潭水也显得格外空阔清澈。慢慢察觉天将亮了,有鸡鸣声,随即披上衣衫挂念远行之事。5.【答案】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先要紧扣三、四两联中所写的想象“逢社燕”“浣征衣”之景,“终日自临水”“已息机”多了一份闲适,再揣摩所写之景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并结合全诗作答。【读懂诗歌】春风吹来,染绿了树林,孩子们看着客人走出柴门。远方山谷中传来杜鹃的鸣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触痛了山南蜀客似箭的归心。想象他回到家里,刚好遇到燕子飞回来了,下马赶紧洗洗征衣上的灰尘。天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地生活了。6.下片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愁苦。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华易逝,流年似水,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读懂诗歌】清晨起来,将帘幕卷起,看见满地清霜。天气太冷,你呵着纤手,试着描画梅花妆。都因离别的幽恨,所以你故意把双眉画成远山的式样,浅淡而又细长。思念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是令人感伤。想要唱歌却先收起微笑,想要微笑却又愁上眉头,这真是最令人断肠的事情。7.【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遭受战争苦难的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意思对即可)【解析】颔联、颈联写了边将戍边环境的艰苦与将士的辛苦,用“秋”与边将的心情相关联,正如戍楼之月,是凄苦孤寂的。“岁年深”指出时间之长,有思乡之情。尾联中的“烟尘飞至今”有厌恨之意。【读懂诗歌】北风使白草凋败了,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军情非常紧急。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远方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与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自从有了卢龙塞之后,那里的烟尘一直飘飞到今天。8.【答案】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景交融。【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意境”实则是“意”(寄寓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境”(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两个字的融合。所以,赏析意境,就得从两个层面切入:一是读出诗句中的意象(一般是多个),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摹出意象组成的图画,即意境;二是概括其氛围特点,揭示其寄寓的思想情感。后四句着重写山村生活宁静、祥和的景象:绿竹,红莲莲叶(故衣),渡头,炊烟,采菱人款款归来。诗人将悠然、闲适的隐者情怀融于宁静、祥和的山村风景之中。【读懂诗歌】寂寞独居,门扉紧掩,我在苍茫暮色中孤独地看着夕阳逐渐落下。鹤栖息在遍布周围的松树上,柴门来访的人稀少。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到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9.【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应从诗中对比的内容、对比的意图及造成的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赏析。【读懂诗歌】长安已进入一年将尽的隆冬时节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落满了整个京城。在雪中退朝的都是朱衣紫绶的公侯显贵。这些贵人们有赏雪吟咏的雅兴,因为他们富足而没有饥寒之忧。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奢华的宅邸,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消遣游乐。朱轮马车又拉着客人来到了红烛彻夜不息的歌舞楼。酒酣耳热时,宾主的话语越来越投机,坐得也越来越近,醉饱者的身上散发出热气,只得一层层脱去狐裘。这次宴饮做东的是刑部高官,而坐在首席的就是刑部主管。他们从中午就开始行乐,到半夜时还不罢休。可谁会想到阌乡的大狱里还有被冻死的囚犯。题型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通常表现为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毕竟是表情达意的,与说理性的文章不一样。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等。2.情感载体: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审答指津一、审题规范设问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辨别标志题干中往往有“态度”“观点”之类的词语审题要点区分是要求概括分析作者的态度,还是要求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评价二、答题规范答题要点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①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②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读,避免架空分析。③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内容的解读;二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答题步骤1.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确定答题步骤。2.表明自己的观点。(步骤1)3.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并阐述理由。(步骤2)三、答题示范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审题要点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部分已经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愁”或“喜”,考生可以选取任意一个角度作答,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写出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或悲,或喜,或悲喜兼有),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步骤演示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步骤1)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独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步骤2)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步骤1)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步骤2)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步骤1)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独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步骤2)【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③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集锦画册之类。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湘江,流入洞庭湖。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等到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答案】不恰当。(步骤1)从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却十分高妙,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美了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步骤2)【解析】本题一共有两问,解答此题需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回答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需要回答出全部步骤。如答“不恰当”,可从诗歌的高妙之处是以观画者被吸引进入画面境界因而勾起思乡之情,来衬托画的逼真和作画者技艺的高超这一角度切入。诗的趣味性就在于欣赏者与作画者产生了共鸣,共鸣的结果是欣赏者误以为这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完全符合艺术的表现方式,那种认为“‘太过’、太夸张”的人,其实是其理解浮于表面,未领会该诗艺术的妙处与佳趣。【读懂诗歌】看着惠崇画中那烟雨蒙蒙的景色和行行归雁,我仿佛置身于潇湘洞庭的浩渺烟波之上。情不自禁地想租个小船回家,经旁人告知,方明白此非真景,原来是画。【比较鉴赏考点精讲】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题型一比较诗歌形象(意象)释义对于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解题方法分析形象(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人的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答题模板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送崔融①杜审言②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③烟尘扫,秋风古北④平。【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杜审言:(约645—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祖父。③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④古北:泛指北方边地。“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题型二比较诗歌的语言一、比较两首诗释义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解题方法1.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2.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3.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4.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答题模板①两诗中都写了××字。②在前诗中,××字××(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对××的××(追求、向往),抒发了××的情怀。③后诗中的××字,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的情怀【对点训练】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登崖州城作【注】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二、一首诗不同版本的比较释义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解题方法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答题模板我认为×××句更好,此句运用了××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对点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题型三比较诗歌的表达技巧释义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达技巧作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解题方法1.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2.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3.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4.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答题模板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对点训练】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①刘长卿②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州转运留后,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源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两首诗颔联的表达技巧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题型四比较诗歌的感情态度释义不同的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解题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答题模板1.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2.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后诗侧重表现××【对点训练】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山亭柳·赠歌者①晏殊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④上,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注】①本词为作者被贬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作者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指《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伎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参考答案】对点训练1.【答案】特点:前者豪壮,后者悲凉。作用:前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后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做铺垫。【解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写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为下文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做铺垫。“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友人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中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朝”“朔气”“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行间处处有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营造出军营整肃、士气高昂的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诗人对此次战争持有必胜的信念。【读懂诗歌】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你稳坐军中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2.【答案】《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是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兼而有之的。而本诗中封大夫的形象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扬;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③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解析】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欢乐之景,也暗示了将军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颔联二句意指封大夫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警惕。“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扬。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大夫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读懂诗歌】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这与传统的习俗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讲《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
-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高中生物专题5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课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 2024高中语文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1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八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专项练二含解析
- (4篇)2024大学社团活动工作总结
- 工程质量检测试验
- 保洁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 海关报关实务4-第三章2知识课件
- 2024年美国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市场现状及上下游分析报告
- Other-the-other-others-another等习题辨析(附答案+解析)
- DZ∕T 0289-2015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正式版)
- 2024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食品机械与设备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DB32T 4400-2022《饮用水次氯酸钠消毒技术规程》
- PayPal企业账户注册流程及申请所需资料
- 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总结报告
- 861个CCER备案项目清单
- 直肠脱垂的护理查房
- 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