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和吸纳废物的______及______的______。也叫____________。(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___。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____________。2.人口增长过快面临的环境压力(1)情况:人口基数;(2)现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3)措施:处理好和、的关系尤为重要。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形成原因类型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对生物圈的稳定造成了,同时也影响了和。3、措施:(1)正确处理与的关系,践行、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我国政府倡导建设,将“”作为基本国策。知识点梳理答案一、1.(1)生产资源土地水域面积生态占用①多大②可能不同2.(1)大(2)下降(3)人口增长资源环境二、1、类型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存环境被破坏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威胁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3、(1)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相互(2)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易错知识判断易错知识判断(1)生态足迹的值越小,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2)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位居世界首位。()(3)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于高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4)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5)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易错知识判断答案1.×2.×3.×4.×5.×6.×课后培优课后培优分层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千余年后“绿如蓝”的太湖蓝细菌暴发,造成蓝细菌大面积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化工行业污染,这一现象称作“水华”。下列对“水华”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体中有机养料含量太高,造成富营养化B.会造成水体中溶氧量降低,水生动物等大量死亡C.主要是蓝细菌以细胞群体形式大量繁殖而导致的D.其起因及后果与海洋中的“赤潮”现象极为相似【答案】A【分析】水华发生在淡水中,水域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水质恶化,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而赤潮发生在海洋中,与水华现象类似。【详解】A、水华是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无机营养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A错误;B、水华现象,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B正确;C、水华主要是蓝藻以细胞群体形式大量繁殖而导致的,C正确;D、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与水华现象相似,D正确。故选A。2.下图表示4个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能生存最长久的国家是(
)A. B.C. D.【答案】B【分析】除了B国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同步增长外,其余国家后期人口增长大于粮食增长,都不能生存长久。【详解】A、A国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粮食产量越来越小,不能长久维持,A不符合;B、B国种群数量和粮食产量同步增长,B符合;C、C国人口增长多于粮食增长,不能长久维持,C不符合;D、D国后期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粮食产量下降,导致人口增长远多于粮食产量,不能长久维持,D不符合。故选B3.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C.火山爆发 D.臭氧层的破坏【答案】B【分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详解】A、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但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A错误;B、化石燃料的燃烧,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正确;C、火山爆发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C错误;D、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会造成臭氧层的破坏,但臭氧层的破坏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或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小B.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C.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D.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答案】A【分析】生态足迹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详解】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大,A错误;B、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B正确;C、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C正确;D、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D正确。故选A。5.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B.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C.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D.污水中的有机物可直接供蓝藻利用【答案】B【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自养型生物利用化学能或光能将环境中的无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不会直接吸收环境中的有机物。【详解】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能量不能进行循环利用,A错误;B、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竞争水中的N、P元素、阳光等资源,蓝藻数量减少,水中N、P元素减少,进而可以减少水华,B正确;C、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可能使水中N、P元素增多或杀死鱼类,进一步引起水体污染,C错误;D、蓝藻是自养型生物,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蓝藻使用,D错误。故选B。6.富营养化水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单细胞绿藻和蓝细菌含量高。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的方法,选取三种水生植物,对滇池入湖河道污水进行净化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含量可反映水中绿藻和蓝细菌含量B.三种水生植物均可降低水体叶绿素a浓度C.水生植物对绿藻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其在营养和光能利用上的竞争优势D.水生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下降【答案】D【分析】富营养化水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单细胞绿藻和蓝细菌含量高。【详解】A、叶绿素a含量可反映水中绿藻和蓝细菌含量,叶绿素a含量越多,水中绿藻和蓝细菌含量越多,A正确;B、根据图可知,三种水生植物均可降低水体叶绿素a浓度,B正确;C、水生植物对绿藻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其在营养和光能利用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绿藻的数量减少,C正确;D、水生植物无法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有机物是由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被植物利用的,D错误。故选D。7.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下表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举例,其中,不合理的是(
)选项人类活动对全球性生物圈稳态造成的威胁A排放CO2等大量温室气体破坏大气臭氧层,对地球生物造成灾难B大量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酸雨频发,破坏水体生态平衡C绿化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地退化,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D污染物的排放水体等环境污染加剧,对生物造成威胁A.A B.B C.C D.D【答案】A【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排放CO2等大量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氟利昂的使用破坏大气臭氧层,A符合题意;B、大量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其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会导致酸雨,破坏水体生态平衡,B不符合题意;C、绿化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造成土地退化,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C不符合题意;D、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体等环境污染加剧,破坏生物生存环境,对生物造成威胁,D不符合题意。故选A。8.近年我国东南沿海及附近海域多次发生赤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硝酸盐与磷酸盐污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B.一些藻类释放毒素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C.鱼类死亡导致水质恶化加剧,形成负反馈调节D.污染可能导致海域内物种多样性快速下降【答案】C【分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详解】A、硝酸盐和磷酸盐可为藻类提供无机营养,导致藻类大量繁殖,A正确;B、某些藻类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并排出体外,引起环境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B正确;C、鱼类死亡导致水质恶化加剧,将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D、污染可能引起某些生物死亡甚至灭绝,导致海域内物种多样性下降,D正确。故选C。9.以下哪项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影响(
)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永冻土将会融化C.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D.降酸雨的频率升高【答案】D【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影响:(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详解】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A正确;B、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永冻土将会融化,B正确;C、由于温度增加,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C正确;D、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导致降酸雨的频率升高,D错误。故选D。10.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降低人类的干扰程度,才能保证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高产C.互花米草盐腺的分泌活动可有效降低体内的离子水平,使其免受离子胁迫D.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可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来改良盐碱化的草原【答案】B【分析】知识点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知识点2: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知识点3:耐盐的植物在吸收掉盐分之后,就会从茎叶上面盐腺排出去。知识点4: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详解】A、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A项正确;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在人的干预下,不断地向系统中投入物质与能量,才能维持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B项错误;C、互花米草盐腺的分泌活动可以将盐分排出至叶表,有效降低体内的离子水平,使其免受离子胁迫,C项正确;D、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可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来改良盐碱化的草原,D项正确;故选B。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水体污染和防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不属于水体污染B.采用无水印染、无水造纸法,可减少水体污染C.通过建造污水处理厂,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可减少水体污染D.家庭污水、化学肥料、水土流失的冲积物都是水体污染物【答案】A【分析】水污染:1、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露和倾倒污染物;2、表现:富营养化;3、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详解】A、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属于水体污染,A错误;B、采用无水印染、无水造纸法,减少工业污水来源,可减少水体污染,B正确;C、建立污水处理厂,减少工业污水来源,属于水体保护和治理措施,C正确;D、家庭污水、化学肥料、水土流失的冲积物都是水体污染物,D正确。故选A。2.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含氨、磷污水的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废旧电池中的汞、铅等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C.劣质装修材料中过量的甲醛、苯等对人体有害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SO2的大量排放【答案】D【分析】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详解】A、水体富营养化是由含N、P污水导致的,A正确;B、废旧电池中的汞、铅等进入土壤和水体中造成重金属污染,B正确;C、劣质装修材料中过量的甲醛、苯对人体有害,C正确;D、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主要是CO2,D错误。故选D。3.下列有关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会使大气臭氧含量持续下降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C.CO2排放量达历史最高峰后保持稳定即为碳达峰D.栖息地碎片化形成更多小种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B【分析】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详解】A、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会释放的过量CO2气体,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而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臭氧含量持续下降,出现“臭氧层空洞”,A错误;B、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正确;C、“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C错误;D、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小,D错误。故选B。4.在有或无机械助力两种情形下,从事家务劳动和日常运动时人体平均能量消耗如图。对图中结果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是图中各种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B.走路上学比手洗衣服在单位时间内耗能更多C.借助机械减少人体能量消耗就能缓解温室效应D.爬楼梯时消耗的能量不是全部用于肌肉收缩【答案】C【分析】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大于吸收造成,借助机械需要消耗其他形式的能量,可能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详解】A、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是细胞呼吸最重要的底物,A正确;B、从数据分析,走路上学比手洗衣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更多,走路上学单位时间内消耗能量接近4.0(单位),手洗衣服接近2.0(单位),B正确;C、借助机械减少人体能量消耗,可能需要更多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汽油的燃烧、电能的使用,会增强温室效应,C错误;D、爬楼梯时消耗的能量还有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正确。故选C。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B.氟利昂、哈龙等物质是引起平流层中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答案】C【分析】1、温室效应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解决办法: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2、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使酸雨的pH值可以下降至3-5,甚至更低。【详解】A、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并导致全球变暖,A正确;B、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哈龙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如氟利昂易挥发,进入大气层的平流层后,能破坏臭氧层,B正确;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C错误;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植被减少,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C。6.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少大气中的SO2的是(
)A.减少煤中的含硫量 B.开发使用不含硫的燃料C.将热电厂的烟囱加高 D.多栽对SO2抵抗力强、吸收能力强的植物【答案】C【分析】二氧化硫是最常见、最简单、有刺激性的硫氧化物,化学式SO₂,无色气体,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元素,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详解】A、煤、石油中含有硫,减少煤中的含硫量能减少大气中的SO2,A错误;B、开发使用不含硫的燃料能减少大气中的SO2,B错误;C、将热电厂的烟囱加高不能减少大气中的SO2量,C正确;D、多栽对SO2抵抗力强、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可以减少大气中的SO2,D错误。故选C。7.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
)A.由工业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 B.由工业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C.由人类排放的氟氯昂 D.由人类活动排放的生活垃圾【答案】A【分析】燃烧含硫的燃料如煤等,会生成硫的氧化物溶于水后导致形成酸雨。【详解】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亚硫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故选A。8.“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①光盘行动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秸秆焚烧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答案】A【分析】生态足迹:(1)概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意义: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3)特点:生态足迹的大小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详解】①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②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③④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⑤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⑥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空气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故选A。9.在大量使用化肥、普通洗衣粉、石油和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容易引起赤潮或水华发生的是(
)A.化肥和高含硫煤炭 B.化肥和普通洗衣粉C.化肥和石油 D.普通洗衣粉和高含硫煤炭【答案】B【分析】淡水湖泊和江河中由于氮、磷元素污染导致的藻类等微生物爆发,叫做水华。海湾水域形成的类似情况,叫做赤潮。【详解】A、大量使用高含硫煤炭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加,引起酸雨,A错误;B、大量使用化肥和普通洗衣粉使得水体中N、P等元素之间,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赤潮,B正确;C、大量使用石油等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引起温室效应,C错误;D、大量使用高含硫煤炭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增加,引起酸雨,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10.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三大功能之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填字母),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则主要是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3)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4)据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
ABCD
(含碳)有机物(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和D表示消费者,E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2)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B、C、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则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3)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实现“低碳”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等。培优第三阶——能力提升一、单选题1.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作出坚定承诺:绿色办奥,且环保细节处处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专用餐具使用后加人微生物,可以直接降解为水和CO2气体B.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C.开幕式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温室效应和金属污染等问题D.利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交通和场馆照明等用电,皆是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答案】C【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专用餐具是包含淀粉、脂肪、纤维素等成分的农产品为原料加工而成,使用后加入微生物,可以直接降解为水和CO2气体,A正确;B、国家速滑馆采用了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来取代使用氟利昂的技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B正确;C、开幕式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酸雨和金属污染等问题,C错误;D、利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提供交通和场馆照明等用电,这些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相比,能减少CO2排放,皆是为了实现CO2的“零排放”,D正确。故选C。2.“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会明显减慢B.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保持不变D.化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利用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首要因素【答案】C【分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A正确;B、碳中和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保持稳态,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B正确;C、实现碳达峰后,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步回落,但由于气候,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C错误;D、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CO2,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首要因素,D正确。故选C。3.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对全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体现了大国担当;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下列关于碳循环平衡受破坏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平衡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相比于自驾,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D.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储存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答案】B【分析】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详解】A、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如: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生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B错误;C、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C正确;D、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增加碳储存、减少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D正确。故选B。4.2021年3月,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我国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生产者获得碳元素的方式只有光合作用B.绿色植物在适宜的光照下,叶肉细胞中CO2固定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为促进农作物产量,在农业上通过施用农家肥提高农作物光合速率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减少CO2排放【答案】A【分析】温室效应:(1)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2)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详解】A、自然界中生产者获得碳元素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B、绿色植物在适宜的光照下,叶肉细胞中CO2固定属于暗反应阶段的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正确;C、农家肥中的肥料经微生物的分解可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可提供矿质元素,故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不仅需要适宜的光照强度,还要通过施用农家肥来使农作物增产,C正确;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减少CO2排放,D正确。故选A。5.生物浮床技术的原理是按照自然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综合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在被生活污水污染的富营养化水域的水面上种植某些植物,通过这些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等除去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最终使水体得到净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使水域群落的水平结构复杂化B.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使水域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化C.不断收割浮床植物有利于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D.浮床植物同化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污水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答案】D【分析】浮床中的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能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无机盐,与水体藻类竞争无机盐,阳光等,用于治理环境污染。【详解】AB、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使得水域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复杂化,AB正确;C、通过不断收割浮床植物能输出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N、P等元素,达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目的,C正确;D、植物不能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也就不能同化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D错误。故选D。6.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低碳交通、垃圾回收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周末返校选择搭乘校车属于低碳交通,能使人类的生态足迹减小B.采用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C.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分析】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一方面把握: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详解】A、择搭乘校车属于低碳交通,能减少CO2的排放,也能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A正确;B、二氧化碳是当前最环保的制冷剂,碳排放趋近于零。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比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B正确;C、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看,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C正确;D、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D。7.2022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长江白鲟是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有“水中老虎”之称。下列叙述与长江白鲟灭绝不相符的是(
)A.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C.水利工程建设、挖沙疏浚河道,有助于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D.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答案】C【分析】长江白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鲟的种群数急剧下降主要是白鲟生活的环境受到了破坏。由于滥伐和水土流失,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域严重淤塞,不能满足白鲟繁殖的需要。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最终进入长江,长江水质严重退化。每年有160亿立方米污水排放入长江。【详解】A、长江白鲟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所以当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势必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A正确;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B正确;C、水利工程建设使长江白鲟不能到上游产卵,挖沙疏浚河道,破坏了长江白鲟产卵的场所,都不能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C错误;D、长江流域是地球的一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势必会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D正确。故选C。8.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遭长波辐射的伤害B.水土流失的冲积物、电厂的废热等会引起水体污染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答案】A【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大气圈对流层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进而起到保护地球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A错误;B、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因而会导致水体污染,B正确;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C正确;D、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大气CO2浓度增加,而作为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出现,进而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2022.湖南.真题)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养殖天数(d)浑浊度(FTU)总氮(mg/L)总磷(mg/L)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110.810.5814.727.730.440.01315.540.3133.168.371.270.01523.121.0472.789.042.380.02734.440.4674.029.354.120.01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回答下列问题:(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样方法(2)竞争(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4)①③(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分析】分析坐标图形:单独培养时,随培养时间增加,本地田螺生存率较高且持平,福寿螺生存率下降,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下降,福寿螺生存率上升。分析表格,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总N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外研版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新科版九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度拌合料行业市场分析与竞争情报服务合同2篇
- 技术合同范本(2篇)
- 承包水库合同(2篇)
- 2025年度教育信息化项目派遣人员劳动合同2篇
- 2025年度民间借款担保人尽职调查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商务写字楼租赁与管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资产以物抵债拍卖执行合同3篇
- 《天润乳业营运能力及风险管理问题及完善对策(7900字论文)》
-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
- xx单位政务云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2.0
- 妇科肿瘤护理新进展Ppt
- 动土作业专项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
-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职就业指导课程 )全套教学课件
- 死亡病例讨论总结分析
- 第二章 会展的产生与发展
- 空域规划与管理V2.0
- JGT266-2011 泡沫混凝土标准规范
- 商户用电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