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共10页,第=2*page5-19页第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材料二: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百家争鸣”应运而生。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孔子所说的“仁”,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庄子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要知道如何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3分)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孩子的力量列夫·托尔斯泰“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几岁啊,孩子?”“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选自《哈吉穆拉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被捆绑的人”的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逐渐开始发生改变,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是社会环境描写,既能设置悬念,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警察出场做铺垫。B.小说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像“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通过父亲的善意谎言和吞吞吐吐的话语,塑造人物形象。C.“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运用反语,也是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反动政府警察的形象。D.列夫·托尔斯泰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塑造人物形象、设计情节和表现主旨。小说叙事节奏紧张,情节短小精悍。8.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6分)9.“孩子”是本文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选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驽马十驾A则亦及之B矣C故跬步而D不休E跛鳖F千里G累土而H不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似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是第二种意思。C.“道虽迩”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两句中的“道”含义不相同。D.“欲修其身者”与“其‘恕’乎”(《论语·卫灵公》)两句的“其”含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具有一致的。B.一个人追求美好的品行,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可能会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礼记》在阐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律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5分)(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5分)14.两则文本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字无咎)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虚内敛,不要自我夸耀,因为:“,_________________”。(3)在诗歌创作中,三国典故常被引用来寄寓诗人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在年轻人中,“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遵循同样的构词法,“景漂”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答案是“景德镇”。有媒体考证,①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轻人把景德镇作为实现梦想之地。②一项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显示,③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④目前“景漂”已超过6万人,⑤其中“洋景漂”达5000人左右,⑥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在大多呈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四线城市中显得A。在媒体的讲述中,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酸甜苦辣。在漂流到景德镇之前,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轨道,拿出的考卷也成绩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人生十字路口,他们把人生的骰子抛向这里。而景德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跟一线城市比,低到B的住房等生活成本、门槛极低但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这样的条件组合可谓诱惑力十足。再加之,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的确,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基础、历史文化积淀甚至向消费型城市转型的契机自然难以复制,但这并不是“景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全部“密码”。在一个日益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种打开方式。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任何能提供这些选择之地,都可以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18.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密码”引号的作用一致的一项是(
)(3分)A.美国宇航局将在2028年发射“达·芬奇号”金星探测器。B.后者则需要摆脱消费社会的功利诱惑,不要为一时的“利”与“名”而迷失自我。C.没有想到,在百团大战中发生的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D.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闲杂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进入秋冬,很多人都有煲汤喝的习惯,尤其是在天寒地冻之时,一口热汤下肚,通身舒畅。①?煲汤,其实就是让食材和水一起加热,所以煲的汤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水,它的味道主要来自熬汤过程中溶出的一些脂溶性的成分和氨基酸。而且煲汤时间越久,就会有更多的鲜味物质在熬制过程中溶解到汤里。此外,一些游离的氨基酸还会跟汤中的糖发生反应,生成其他有香味的物质,就使得汤香上加香。不少人认为喝汤比吃肉还有营养,②。以炖鸡汤为例,人们能从鸡肉中获取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优质的蛋白质,此外还有脂肪、维生素、钙等物质。在炖鸡汤的过程中,只有脂肪和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会溶入汤中。因此,鸡汤的营养比鸡肉就差得多了。此外,只喜欢喝汤不喜欢吃肉的人特别需要注意,汤中更多的是脂肪,尤其是乳白色的汤,其中脂肪含量不低,加上不少的盐和嘌呤,喝多会增加痛风、肥胖和高血压的风险。所以,③,同时还要吃些富含优质蛋白的肉类才是健康饮食。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②文学和科学之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③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王安忆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答案1.A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故选A。2.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材料一“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故选A。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故选D。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每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的能力。论证结构:材料一分论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论点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论证方法: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兼相爱,交相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论证“蕴含着民族精神”。)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每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6.B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B.“表现了警察对周围群众的仇恨”错误。本处写到警察的脸色越发阴沉,是因为他听到了儿子的声音以及周围人对儿子说“回到妈妈那儿去”,而儿子是没有妈妈的,所以表现出的应是警察对儿子的担心。故选B。7.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运用反语”错误。这里面只是对警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没有运用反语。故选C。8.①作为父亲,维护孩子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②在群众面前冷漠固执高傲,仇恨群众,忠于反动政府;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群众感化。(每点2分)9.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③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改变了先前的态度,突出了文章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每点2分)10.CEG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则”连接“驽马十驾”“亦及之矣”,前文是行为,后文是结果,语义衔接紧密,中间不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且“故”,意思是“因此”“所以”,一般放于句首,C处断开;“跬步而不休”和“累土而不辍”结构一致,意思完整,单独成句,“休”后E处和“累”前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特别没有贤能。B.正确。C.正确。道路;/道理,真理。句意:道路虽近。/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D.“含义和用法相同”错误。代词,他的;/表推测的语气,大概。句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大概是“恕”这个字吧。故选D。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故选B。13.(1)“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役”,役使;“役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之谓”,说的这个意思。三个词各1分,句意2分)(2)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第一个“明”,彰明;“治”,治理好;“齐”,使……整齐有序。三个词各1分,句意2分)14.文本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文本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每点2分)参考译文:文本一:看见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和困顿而懈怠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15.CC项,“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错误。情感色彩错,此景应是一种凄凉哀伤之景,更增添作者的离愁。16.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元吉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每点2分)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参考: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 23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桥架安装合同范本
- 4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教科版
- 14《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水电管护合同范本
- 墙纸施工合同范本格式
- 10父母多爱我-父母的爱默默的(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6 摸一摸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 出售搅拌混凝土合同范本
- 我的物品我做主班会
- 《外科护理学(第七版)》考试复习题库-上(单选题)
- 二次供水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
- 外汇行业汇率风险管理方案
- 司法考试2024年知识点背诵版-民法
- 电子产品组装工艺流程手册
- 25 黄帝的传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朝景 教案
- 幼儿园教职工开展预防性侵
- 医疗机构消毒记录表清洁消毒日检查记录表
- 2024年巴西脉冲灌洗系统市场机会及渠道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