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子路》高中语文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论语》原文朱熹的解说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会得道理,便谨去做,不敢违,便是畏之也。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与夫戒慎恐惧,皆所以畏天命也。③要紧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乙《孟子》原文朱熹的解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榱题:屋椽的两端之处。①这为世上有人把大人许多崇高富贵当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尔。②《论语》说“畏大人”,此却说“藐大人”。大人固当畏,而所谓“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许多“堂高数仞,榱题数尺”之类。1.下列叙述,不符合数据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识天命所归,遂谨于视听言动。B.小人处懵然状态,故不知且不畏天命。C.君子须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D.小人不畏天命,遂轻慢位高权重之人。2.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现,与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

)人物言行表现A郑文公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项羽(樊哙)瞋目视项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C刘备(刘备)每与臣(诸葛亮)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杨素奢贵自奉,礼异人臣。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A.A B.B C.C D.D3.下列关于数据甲、乙的叙述,最适当的是(

)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齿、德兼备的大人。B.彼等小人专为狎大人、侮圣人之事,因此无法知天命。C.合于古制的大人,当不为孟子所藐,且同于孔子所畏。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说法,是因自己本无意于大人之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8.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二、情景默写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因到处碰壁,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对曾皙的述志不但盛赞,而且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志向,孔子哂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1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夫子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

舍瑟而作(sè)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

饥馑(jǐn)

哂之(shěn)D.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四、选择简答12.《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

有删改)(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杇:可译为“粉刷”

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D.“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2)请在_________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五、混合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吹风、一路欢歌回家的美丽动人景象“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3)《齐桓晋文之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可以达到使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不用扛着或顶着东西走在路上的和谐社会的句子。六、选择类1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A.极尽 B.献出 C.招引 D.致使15.下列句中加下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B.吾与点也

与:赞成C.夫子喟然叹曰

喟:叹息D.如会同,端章甫

端:礼服1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17.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陪侍 B.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C.如或知尔

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加之以师旅

以刀劈狼首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C.异乎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D.唯求则非邦也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9.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至于20.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良庖岁更刀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⑤项伯杀人,臣活之⑥曾皙后⑦貌恭而不心服⑧烛之武退秦师A.①⑦/③⑥/②⑤/④⑧ 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C.①⑥/②⑦/③⑧/④⑤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七、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21.材料一和材料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分别体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教学原则。22.(1)结合前三则材料,概括颜回学习的特点。(2)第四则材料,有人认为对颜回是似贬实褒,有人认为是明褒暗贬,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材料二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材料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23.材料一中,孔子对“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24.材料二子张认为“士”要“见危致命”,而材料三孔子却认为,“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请谈谈两者观点是否矛盾。八、小阅读-课内25.下面对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C.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参考答案:1.C

2.D

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天命可知遂不可畏”理解错误。从甲文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可知,君子是敬畏天命的,因为知天命,所以要敬畏天命,要依循天命而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A.郑文公的表现是脚踩两只船,并不是孟子所说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大人”。B.项羽的表现是对樊哙的警觉,不是孟子所说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大人”。C.刘备的表现是对国事的忧虑,不是孟子所说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大人”。D.杨素的表现正是对宾客趾高气扬,高高在上,符合孟子所说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大人”。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齿、德兼备的大人”说法错误。从甲文中朱熹的解说“‘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可知,小人所狎的“大人”,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B.“彼等小人专为狎大人、侮圣人之事,因此无法知天命”强加因果。“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事”是三个并列的事情,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通过甲乙两篇文章,结合“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可知,孟子所藐视的大人是德不配位的高官,而不为孟子所藐的“大人”与孔子所说的“大人”都是指德才兼备的高官,两者所指相同。D.“是因自己本无意于大人之位”说法错误。孟子藐视所谓“大人”,是体现自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主张。故选C。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位、有齿、有德者,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有位、有齿、有德者,侮慢圣人的言论。”乙游说诸侯,就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菜肴满桌,姬妾几百,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那人所干的,都是我所不干的;我所干的,都符合古代制度,我为什么要怕那人呢?4.A

5.D

6.D

7.(1)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8.①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②作为师长,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后面应断开,排除C;“成”为“春服”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童子六七人”为定语后置句,“六七人”为后置定语,不能断开,排除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沂”是“浴”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风乎舞雩”是状语后置句,“舞雩”是“风”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错误,应该是20岁。古代男子20岁表示成年,行加冠礼。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善用典故”“富丽华美”错误。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没有运用典故,语言朴实。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假如;“或”,有人;“何以”,怎么做。(2)“摄”,夹处;“师旅”,军队;“因”,接续。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体现孔子善于启发和诱导。孔子认为子路本身不谦虚谨慎,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这从他的神态“哂”可以看出;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也难以一心治国,因而孔子在他们说完之后未置一词。而曾皙勾勒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所以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由孔子的语言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礼义。”孔子对他微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功夫,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有德行的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当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曾皙!你怎么样?”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啊!”9.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夫子喟然叹曰

我与点也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尔”“喟”“与”“让”。10.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夫子哂之

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

愿学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毋、甫、希、铿、沂、雩、喟、哂、俟。1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D.“浴乎沂”的“沂”应读为“yí”。故选D。12.(1)C(2)枯朽之木不可雕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的能力。C.“遭际”的意思是:①经历;②际遇;③遇到;碰到。“遭遇”的意思是:①碰上,遇到;②经受的事情;生活经历。“遭际”与“遭遇”的区别在于:遭际的对象可以是幸运的事情(经历),也可指不幸的事情(经历);而遭遇的对象则多指不幸的事情(经历)。材料中,“遭际”这一句前面还有“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这说明,这里的“遭际负面”并不一定仅仅是指负面、不好的,也可能是是蕴含褒贬歧义,实际是指好的。因此,此处用既可用褒义又可用贬义的“遭际”,比只能用贬义的“遭遇”要合适。因此,不能替换。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原文中,孔子对宰予的评价是“,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挖空处后句的意思是沾满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不佳,那再修补也无济于事。其实际含义是说一个人内心观念不佳,那么他用再多的语言修饰也是没办法修饰、改变的。原句中,“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是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孔子对宰予的评价,因此,仿写时,抓住自然界中或生活现象中内在不佳无法通过外在修补这样子的例子来补写即可,就如《论语》原文中的“朽木不可雕也”,以及“鱼目不可混珠”等。仿写时,还要注意题目中“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的格式要求,以“XX之X不可X也”的句式来写,而不能直接用《论语》原句“朽木不可雕也”来填写。13.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舞雩”“咏”“谨”“庠序”“孝悌”。1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事君,能致其身”句意: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致”,献出。故选B。1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名词做动词,穿着礼服。故选D。1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疑问。句意: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B.莫,同“暮”,晚。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成。C.希,同“稀”,稀疏。句意:(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D.没有通假字。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故选D。1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长:年长。句意: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故选D。18.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介词,“拿”“用”。句意:加上用军队来攻打它//用刀劈砍狼头。B.连词,或者//副词,至于。句意: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C.介词,与、和//语气词,呢。句意:(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有什么关系呢?D.副词,就//连词,却。句意: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对于他们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故选A。19.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吾一日长乎尔”翻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乎”,介词,比。故选A。20.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沛公在霸上驻军。②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③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句意:邻国的实力雄厚了。④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句意: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⑤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⑥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句意:曾皙落在后面。⑦貌,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句意: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⑧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烛之武使秦军退却。①⑥是名词作动词,②⑦是名词作状语,③④是形容词作动词,⑤⑧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故选B。21.

启发式

闻一知十

22.(1)①颜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说明他谦逊沉静,善于倾听;②颜回能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发挥,说明他自己进行了思考,吸收了老师教给的知识,说明他默默思考,独自钻研;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连子贡和孔子在这方面都自叹不如,说明他能够触类旁通,付诸实践;④颜回爱好学习,而且拥有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2)答案示例一:明褒暗贬。学问之道,贵在问,多问才能教学相长,并获得真知。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明褒暗贬,“非助我者”清楚表明了态度。答案示例二:似贬实褒。颜渊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可见他对孔子的教诲闻语即解,心解力行,无所不悦。因此,孔子此语实为赞颂其聪慧颖悟,深喜其“不愚”,似贬实褒。【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1)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意思是: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孔子不满意颜回的“终日不违”,也就是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他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愚人,提倡学生也要有主动发明和创造精神。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2)子贡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有一天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的回答“我怎能和他比”,孔子也认为子贡比不上颜回。说明做学问要以颜回为榜样,学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这一则简短的对话,揭示了教育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闻一知十”。即就是学会了一个知识点,可以由此散发开来,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掌握与此相关的更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综合解决许多现实问题。2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结合“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可知颜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说明他谦逊沉静,善于倾听;结合“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知颜回能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发挥,说明他自己进行了思考,吸收了老师教给的知识,说明他默默思考,独自钻研;结合“回也闻一以知十”可知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连子贡和孔子在这方面都自叹不如,说明他能够触类旁通,付诸实践;结合“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知,颜回爱好学习,而且拥有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及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如果认为孔子表达了对明褒暗贬,可结合“吾与回言终日,不违”来分析。颜回对于孔子的讲解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这与孔子的教学思想相违背。孔子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提倡学生也要有主动发明和创造精神,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愚人。如果学生不提意见和疑问,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就会缺少,不利于教学相长。因此孔子感到遗憾,“非助我者”清楚表明了态度。如果认为孔子“似贬实褒”,可结合“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回也闻一以知十”理解。颜回大概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他在孔子讲学的时候,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急于去表现自己的敏捷和锐思,显得很沉默,所以他给孔子的初始印象是个迟滞愚钝的人。然而孔子又发现颜回能在回去之后对所讲学问进行细细地琢磨而不懈怠,做到洞明之后,还能有所发挥。从“愚”到“不愚”,是孔子对颜回的一个认识过程。颜回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生,他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善于融会贯通,对一个道理领悟透彻,触类旁通,无所遗漏。就连素日以机敏聪慧著称的子贡都坦陈自己赶不上颜回。因此,孔子此语实为赞颂其聪慧颖悟,深喜其“不愚”。如果认为孔子“似贬实褒”,可结合以上两方面来分析。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23.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24.不矛盾。①子张主张“见危致命”,认为士应该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体现了士的担当精神。②孔子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认为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反映出了士的进退取舍之道。③两者的观点都表现出贤士匡济天下、积极出仕的胸怀,同时,体现了儒家通权达变的态度。【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的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从人德起步,依傍于内心,注重内心修养,个人知识学问要渊博。“志于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