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书目1.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12、14、16、17版图书馆还有第10版,商务印书馆,也很好。很经典的著作。2.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第2、3版——是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美元征求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标作品,被西方世界认为是“最令人鼓舞的经济学教科书”。英国《经济学家》撰文认为该书将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天下第一。该书出版仅3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第1、2、3版4.彼得•蒙德尔等《经济学解说》第3版,上下册——很好的基础教材。5.平狄克等《微观经济学》,第3、4版6.卡茨、罗森《微观经济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7.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8.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9.张东辉《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粹》(微观分册)10.朱明《西方经济学习题集》(微观部分)关于《经济学》学习的几点要求一、认真阅读教材和教材中的附加材料,适当(根据自己的余力)阅读一些相关的参考书和资料;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去思考、理解经济学原理;三、有效地利用好课堂听讲时间,认真听,勤思考,多提问;四、主动地在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提出疑问,并通过交流和讨论解决疑问。我们的祝愿
驶往市场这块大陆时,你也许难免有点担忧,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过由衷地说,我们事实上是在羡慕、甚至是在忌妒你—我们的新学生!因为你刚刚起锚扬帆,开始你人生的远航,前方魅人的经济学世界正在等待你去遨游。啊!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一辈子只有这么一次!值此,我们衷心地祝愿你一帆风顺!
——摘自萨缪尔逊《经济学》第十六版古老的艺术,新颖的科学管理国家、造福人民、经世济民之学说经济学是使人变聪明的学问经济学:经济学不能确保你发财,但是,没有经济学,你简直非吃亏不可。
经济学不能保证你不失业,但确能使你知道你为什么失业。
——萨谬尔森90年代末,当财经类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他们就深刻的体会到了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原理的重要性。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供求理论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消费理论(消费)厂商理论(生产)产品市场理论(交换)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要素市场理论(分配)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工资理论地租理论利息理论利润理论①②③④⑤⑥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⑦第一章导论
内容提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还嫌小更想登天跨鶴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第一节经济学的对象人们心目中的经济学:(1)当人们知道你是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会问你:你认为近来股票市场的状况如何?股票会不会涨?你觉得那一种股票比较好呢?现在的房子价格如何?现在值不值得买房子呢?现在的商品,比过去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商品的价格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即使总经理的打字速度比秘书快,仍然是让秘书打字,而不是自己亲自打字?为什么即使丈夫比妻子炒菜速度快、水平高,仍让妻子做菜?(2)如果你现在看中了一套房子,价格是20万元;同时你正好看中了一辆福特汽车,价格也是20万元。可是,你现在只有20万元,你如何决策?(3)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牛肉。他太太给他买的时候,每次都是正好买10元钱的;而他自己买的时候,每次都是买一斤。这个人的行为和他太太的行为有差别么?(4)前几年,在美国一家医院,几名有名望的年轻医生联合起来,要求减少对那些年老、且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治疗,以便将时间和医药用在更有希望治愈的年轻病人身上,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经济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5)在现代,大家庭在解体,在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自己下厨房做饭了呢?(6)很多国家的政府喜欢给公务员加薪,而不愿意把更多的钱用来救济穷人,为什么?(7)按照经济学的方式思考:东西跟着钱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一头大象会自己从非洲走到你那里。所以,经济学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专家也是不一样的。经济学首先假定:资源是稀缺的(下面详细讲)。在此基础上,还有:(1)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这叫做经济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经济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以保证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例如,他们会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马路中间是不可能捡到钱的。经济人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表示:经济人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关于伦理道德、政治等问题,在这里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这是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旧的观念需要转变:a.你是不是热爱集体?b.是集体利益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c.你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你喜欢更高的工资?(2)经济学假定,人们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你所买到的东西:一是一定是你自己愿意买的;二是一定是最合意的。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这两个假设(理性人和完全信息)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实际,能不能说假设就没有意义呢?并非如此,经济分析做出假定,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假设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但假设在大体上不违反实际。关于理性人的说明:人们是如何花钱的?弗里德曼的花钱矩阵。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的经济活动无非以下四种:
第一种:你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第二种:你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第三种:你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第四种:你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
第一种效率最高,第四种效率最低。一、经济学所面对的经济问题:稀缺性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是目的,生产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说,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欲望(wants)以及由这种欲望引起的对物品(goods)和劳务(service)的需要(needs)是有限的,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就不存在需要由经济学来探索研究的问题。事实上,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永无饱和之日的。而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也就是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使用相对有限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学所要研究并需要回答的经济问题。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1],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源的多寡的,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注[1]:经济学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free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前者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其实,过去认为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也是有限的,滥用的结果也必然带来明亮阳光的减少、空气的污染和可用水资源的缺乏。二、生产可能性边界、选择与资源配置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假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用来生产当年消费的消费品,那末这个国家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要用一部分资源生产资本财货,这样,尽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但可以生产出来供当年消费的消费品就要相应减少。这是一个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使用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需提供答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经济学通过在如下一条曲线来表示这各种可能的组合。
A、C、E、B每一点都代表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可能性组合,所以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AB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资本财货要放弃多少消费品,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消费品要放弃多少资本财货,因此,又称为生产转换线。资本品ABFHCEODG图1-1生产可能性曲线消费品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线的斜率是机会成本。当机会成本不变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当机会成本递增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当机会成本递减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由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无限多样化的,但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制造或提供人们所需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用来多生产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在此可以有多种组合。如一个社会为了不断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财货是无限的,为了提高当前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也是无限的。但是,能够用于生产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E点?或者AB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这就有个选择问题。所谓选择(choose)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选择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1.生产什么(what)物品与生产多少如前所述,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永无饱和之日,而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必需在各种需要之间权衡比较,有所取舍。其次,人们还必须决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应各为若干?如上例,当我们把权衡取舍的范围归结为消费品与资本财货两大类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点代表了这个问题之各种可能的答案。那么,到底那一点是最合理的?2.如何(how)生产,采用什么生产方法每种生产要素一般有多种用途,而任一种产品一般也可采用多种生产方法。例如,同一种产品,既可采用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方法,也可采用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生产方法。这里有一个生产效率的问题,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能够最有效率地被使用的问题。3.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即经济学所说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就是为谁(forwhom)生产的问题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总是生活于组成一定社会形式的人群之中,所以生产总是社会生产。就是说,社会的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在有目的地作用于劳动的客体——自然物质时,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劳动的。所以经济分析必然包括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谁享用以及享用多少的问题。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有的还加上一个问题,即现在生产还是将来(when)生产?从而是四个问题。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和经济体制前面说明了经济学是研究相对稀缺经济资源(劳动、土地、资源、企业家才能)如何分配给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也即是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但实际上,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是经常存在的状态,这就是说: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给定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或称潜在的国民收入。如图1-1中,AB线表示生产可能性曲线,AB线内的任何一点上,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组合,也是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就给经济学提出另一个问题,经济学必须要进一步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改进这种状况,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这就是要研究稀缺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资源利用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资本财货和消费品的组合达不到AB线。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能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使各种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产量达到最大。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第二,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即尽管资源没变,但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产量为什么不能始终保持在生产可能线上。这也就是经济中为会么会有周期性波动。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和资本财货,即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由稀缺性问题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甚大。这样,解决经济问题就必然涉及到货币购买力的问题。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经济体制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计划来实现。当然,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既然稀缺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就应该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注意:要区分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附: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2.某些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良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个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现代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即有关经济问题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包括:家庭(居民户)如何支配收入,怎样以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即实现效用最大化;单个企业(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即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考察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一种产品的产销数量和价格;二是作为生产要素提供者的居民与作为生产要素需求者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和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利息与地租)。对于上述问题的理论分析,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被用来生产哪些产品,每种产品的产量和采用的生产方法,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进行分配。所以我们可以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看作是考察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如何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用途的问题即前面所说的资源配置问题。鉴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归根到底涉及价格问题,因而微观经济理论可以统称为价格理论,这包括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同以研究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相适应,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individualanalysis)。个量分析是研究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微观经济学是“关于经济中单个因素——诸如一种产品价格的决定或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行为——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微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以如下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的:第一,市场出清。即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equilibrium)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第二,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已为目的的理性人(rationalman),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第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information)。只有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给与需求的基本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微观经济政策等。福利经济学虽以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问题为研究对象,而一般均衡分析同时考察所有各种产品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所有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但由于都以单个消费者行为和单个厂商的行为作为出发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行为,有别于宏观经济学,因而也被放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二、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称为宏观经济学。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考察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给定的条件下,这些资源怎样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途径,因而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生产哪些产品和每种产品的产销数量以及它们的相对价格,那末,宏观经济学恰恰是要考察微观经济分析中被假定为已知和既定的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同微观经济学比较,对宏观经济学可以做以下四个方面的规范:(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它所要考察的内容包括,诸如国民收入的大小,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及其变化,全社会就业和失业人数,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等问题,因而诸如国民收入理论和就业理论,货币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等,还有在经济科学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分支学科中,有关进出口贸易额和国际收支的大小以及外汇率的高低怎样决定的问题,都属于宏观经济分析,都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各种问题。(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使用的一些经济变量一般都是由微观的个量加总而成的。宏观的总量或总量的平均数,如由各个家庭一定时期(如一年)的消费和储蓄加总而成的全社会的消费支出和储蓄总额,各个厂商一年期间的投资加总而成的全社会的投资支出,政府在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一个国家一年期间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国际收支总额,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量(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乘积),国民收入和各行各业的就业人数加总而成的全社会就业量以及由各种产品的价格汇总计算出来的一般物价水平等等,都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时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或平均数,所以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学也可以译为总量分析和总体经济学。与此相对应,微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学也可以译为个量分析和个体经济学。
同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和政府应该、可以调节经济为假设条件的。宏观经济学是在此假设条件下,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区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各有其研究的课题和相应的分析工具,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之间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都互相把对方所考虑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总是解决了,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如就业或失业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必然涉及到劳动的供求与工资的决定的工资理论,以及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价格理论。例如,从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来看,以消费者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极大化为前提,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条件下,以传统的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分析的产品价格理论和工资理论为理论基础,经济学家可以合乎逻辑推理地建立起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模型。另一方面,假如以垄断价格的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微观经济行为方式为基础,用调整产量代替传统分析的调整价格以描述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学家可以对非自愿失业和七十年代出现的“滞胀”等现象,提出也合乎逻辑推理的解释。经济学所要研究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既可以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也可以用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但是,经济学更注重实证分析方法。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怎样对待“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分析——例如:1.最低工资法引起失业。2.政府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显然第一个是实证的,是描述性的,说明是什么。第二个是规范的,是定性的,是说应该怎样。它们之间的关键的一个区分点是实证分析可以通过事实来检验正确与否。对第一个命题,经济学家可以分析最低工资法与失业情况的统计资料,检验命题对还是不对。而要判断一个规范命题,不仅涉及事实,还要涉及价值判断。单用数据解决不了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主要内容大部分是实证经济学。所以,我们主要来说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和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是以某些标准来分析处理经济问题,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2)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则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3)实证经济学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实证经济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得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二、实证分析方法:理论形成过程尽管经济学应该既是实证经济学,也是规范经济学,但在当代经济学中,实证经济学是主流,实证方法是经济分析中的最基本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即经济现象)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1.理论的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由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四个部分组成。A.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在经济分析中常用的变量有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内生变量(endogenousvariables)是“一种理论内所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exogenousvariables)是“一种理论内影响其他变量,但本身由该理论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内生变量又称因变量,外生变量又称自变量。存量(stock)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大小与时间维度无关。流量(flow)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的数值。其数值大小与时间维度相关。B.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的形成中假设非常重要,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就是毫无意义的。例如需求定理是在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既定的前提下来分析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消费者收入、嗜好、人口量、社会风尚等不变就是需求定理的假设。离开这些假设,需求定理所说明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真理就没有意义。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不现实,但没有这些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C.假说是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形成中提出假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然来源于实际。D.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科学的预测是一种有条件性的说明,其形式一般是“如果……就会……”。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正确地预测未来。2.理论的形成我们可以根据图1-2来说明一种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图1-2说明了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图1-2理论的形成定义、假设假说预测修正假说验证理论放弃假说当然理论是否正确要看它的解释能力。但这是进一步的问题。三、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的分析工具实证分析要运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诸如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逻辑演绎与经验归纳、经济模型以及理性人的假定等等。我们这里着重介绍在经济学中应用最多而在前面又未曾有过说明的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1.均衡分析均衡(equilibrium)是从物理学中引进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均衡是表示,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合力为零时,该物体所处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经济中均衡是指: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均衡与一条直线所系的一块石子或一个盆中彼此相依的许多小球所保持的机械均衡大体上一致。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衡位置,则会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正如一条线所悬着的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它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立即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一样。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partialequilibrium)与一般均衡(generalequilibrium)。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则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一般均衡分析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于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市场或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是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实际上使得这种分析非常复杂和耗费时间。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大多采用局部均衡分析。2.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方法是一种变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着眼于变量的比较,即当自变量每发生一个变化时,应变量的变化程度。从数学的角度看,边际分析方法就是对某变量求极值或者求一阶导数。例如△Y/△X中,当Lim△X→∞时,或Lim△X→0时,求△Y/△X的变化程度。从几何的角度看,就是当函数为F=L(k)时,求曲线或直线的斜率。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又可分为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analysis)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的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的自变量和它们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动态分析(dynamic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在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个别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还是个别厂商的价格、产量均衡分析,都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在微观经济学中进展不大,只在蛛网定理(cobwebtheorem)这类研究中,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采用了动态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采用的主要是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而其后继者们在发展凯恩斯经济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是长期化和动态化方面的研究,如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4.经济模型经济模型(economicmodel)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就叫作经济模型。一个经济模型是指论述某一经济问题的一个理论,如前已指出,它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由于任何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如果在研究中把所有的变量都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实际研究成为主可能。所以任何理论结构或模型,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或变量,把可以计量的复杂现象简化和抽象为为数不多的主要变量,然后按照一定函数关系把这些变量编成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组,构成模型。由于建立模型中,选取变量的不同及其对变量的特点假定不同,因此,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会建立起多个不同的模型。
需要注意的问题:经济推理的谬误1.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2.后此谬误(theposthocfallacy)“如果我们降低税率,我们就会提高收入,减少预算赤字。”——这忽略了:即使在税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会提高人们的收入,可以增加税收。3.总体并不总是等于部分之和: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a.个人在经济萧条时期试图多储蓄一些,可能会减少社会总储蓄。b.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如果所有的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没有一个人的境况会变好。c.如果所有农民都获得了丰收,那么,农民的总收入可能将会下降。4.主观性我认为,。。。。。可以,但是必须是符合现实和逻辑的。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但公认的经济理论始于亚当·斯密。经济学家谱魁奈1758亚当·斯密177617/18世纪大卫·李嘉图1817马尔萨斯1798卡尔·马克思1867/列宁1917中国前苏联、东欧国家转轨经济米勒1848
瓦尔拉斯,马歇尔,费雪1880-1910凯恩斯1936现代主流经济学重农学派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社会主义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阶段(PoliticalEconomy)在1750-1870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图、穆勒之外,还应该包括象马尔萨斯、马克思等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公认的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是这样论述的:“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些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国富论》,第4卷,第456页)“……人差不多总有机会去获得他的兄弟们的帮助,然而只是期望从他们的善意去获得这种帮助,那是徒劳的。但是他如果能激起他们的利已心,使之倾向于他,并向他们表明,正是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才去做他们要做的事情,那他就很可能达到目的。……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国富论》,第1卷,第26页)Say’sLaw
萨伊法则(法,1767-1832)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一书中,他认为:“一种产品一经创造出来,它马上就会为其他产品提供一个与其自身价值完全相等的市场。……因而,单是创造一种产品这件事就会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出路。”这被概括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目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新古典学派阶段“新古典学派”:是19世纪末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边际效用理论如果离开了“边际”,你将不知道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和论文中大量的“边际”,使人不能不感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影响的深远。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代表人物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在曼彻斯特、在维也纳、在洛桑那样几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研究,竟会想到同样的概念,可见这个概念不同寻常。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讲到边际革命的先驱者德国人戈森。戈森研究人类的功利、消费和享受。戈森定律有二:第一定律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则。通俗地讲,当人们饥饿时吃馒头,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第二个馒头效用次之,依次递减,如果第三个馒头刚好吃饱了,第四个馒头就是负效用了。第二定律是享乐均等或享乐最大定律,即最大限度的满足来自于对满足需要的各种消费物的均等享受。作为这两个定律的一个推论,即在原有欲望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大的享受,必须发现新的享乐和扩充旧的享乐。使戈森思想得以光大,使边际效用广为人知的,是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杰文斯,英国经济学家,他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最后效用程度”的概念,即增加一个最后消费量对人的满足程度。门格尔,奥地利经济学家,他从人们对财物满足欲望的强度的主观评价中引申出价值,提出所谓欲望满足递减率。瓦尔拉斯,法国经济学家,他承袭了其父价值决定于稀少性的思想,并把稀少性解释成人们消费一定量消费品时最后的欲望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边际效用。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都采用了边际分析。再后来,边际分析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概念,极为广泛地被使用于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论文,以至于如果离开“边际”,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将不知如何撰写。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从Political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其特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在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张上主张自由放任。凯恩斯革命KeynesJohn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而这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由凯恩斯开始,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三次综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者。其于1948年编写了作为里程碑《经济学》教科书,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课书,共有40多种文字的译本。目前出版的是第17版。以萨缪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较好结合。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萨缪尔森:“星期一、三、五我可以是萨伊定律的侍从,而星期二、四、六、我却可以是一名凯恩斯分子。”
萨缪尔森于1915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Bates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新剑桥学派:坚持和发展J.M.凯恩斯的理论观点,批判传统的新古典派经济理论,力图建立与之相对立的新理论体系,也被称为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罗宾逊夫人出生于英国一个具有独立思想传统的家庭,本姓莫里斯,祖父是一个基督教社会主义者,父亲是皇家陆军少将,后任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院长。罗宾逊夫人于1921年10月入剑桥大学学习经济学,1925年毕业。次年与剑桥的经济学家A.罗宾逊(1897~)结婚。自1931年起在剑桥大学经济系先后任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1965年被选为教授。1971年退休转为名誉教授后,仍然活跃于西方经济理论界,直至病逝。罗宾逊夫人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自50年代起,她曾多次访问中国,发表不少论著称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罗宾逊夫人的论著很多,内容涉及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从不完全竞争理论到就业理论,从国际贸易理论到资本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至对马克思经济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
《就业理论引论》(1937),
《就业理论文集》(1937),
《论马克思经济学》(1942),
《资本积累》(1956),
《经济增长理论文集》(1962),
《经济哲学》(1962),
《经济学──为难之处》(1966),
《自由与必然:社会研究导论》(1970),
《经济异端:经济理论中若干过时问题》(1971),
《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与剑桥青年经济学家J.L.伊特韦尔合著)等。此外,5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五卷《经济论文集》(1951~1979),收有她在各时期写的论文,其中不少对当时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晚年还自选两本文集:《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和《现代经济学文稿续集》(1980),作为对自己思想发展的总结。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70年代的滞胀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再加上停滞的产出水平和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所宣扬的反凯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正如30年代大萧条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渔业承包经营协议样本2024版B版
- 美术探索之路
- 复料厂的劳动合同(2篇)
- 大产权售房合同(2篇)
-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2课时公民的基本义务(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矿井主要灾害事故防治与应急避灾》培训课件2025
- 工程承包居间简单合同范本
- 金融扶贫帮扶协议书
- 2024淘宝年度合作伙伴产品研发合同模板2篇
- 2024暑期兼职广告宣传及市场调研协议3篇
-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Python开发工程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
- 2024年农民职业农业素质技能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
- 2024压铸机安全技术规范
- 绵阳小升初数学试题-(绵中英才学校)
- 高考对联题(对联知识、高考真题及答案、对应练习题)
-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电气工程设计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2022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四川省泸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统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新版《铁道概论》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