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韩^子》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日:“石也。”王以
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俘,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
日:“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琰而哭于楚山之
To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
悲也?”和日:“吾非悲月”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
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壁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瑛未献
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注];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土危于战
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入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
年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茏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名。若此划上逼主而下虐民,此
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
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
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岂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
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
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
王也。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
I.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
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第1页共60页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至死亡”与“虽父之不慈子”(《墨子谦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B.“厉王使玉人相之”和“及时相道归”(《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含义不同。
C.“封君太众”和“今之众人”(《所说》)中的“众”的含义不同。
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向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
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
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
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
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
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
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
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五人相之,玉人日:“石也。”王以和
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
“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L之下。三
日三夜,注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日:“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邈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
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夫珠玉,入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
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壁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
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迷];宜行法用浮萌趋亍耕农而游土危于战阵
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入生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
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
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
第2页共60页
奉选练之上。“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
由百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节》《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
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学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
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
入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
王也。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土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士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旗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至死亡”与“虽父之不慈子”(《墨子•兼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B.商君,商鞅,战国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
C.《诗》《书》属于五经,五经还有《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
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向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
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
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
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
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
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
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
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3页共60页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9.作者开头引用“和氏之璧”的故事,揭示出什么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埃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
日:“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
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正。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
之悲也?”和日:“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谁,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日“和氏之壁”。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
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
壁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
卖重[注];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土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入主非能
背太里之以吏民萌之讲理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
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通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
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
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西芭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节》《千》而明法令,塞私
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
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泰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事矣。然而
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
甚于秦、楚之俗,而入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
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
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第4页共60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至死亡”与“虽有槁暴”(《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B.商君,商鞅,战国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工
C.《诗》《书》属于五经,五经还有《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
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
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
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
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
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
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
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得以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
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14.作者开头引用“和氏之璧”的故事,揭示出什么哲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矶亩②正。河滨之渔者争?氐③,舜往渔焉,期年而让
长④。东夷之陶者器苦席⑤,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
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⑥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②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仲尼之圣尧奈
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疏,舜义何德而化?舜之救败
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
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
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
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日:'中程者
赏,弗中程⑦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一期年?舜犹不以此说
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
者,席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第5页共60页
(《韩非子•难一》)
【注释】□历山:地名,据传舜曾在此耕地。畔,地界。匚硼:田边△沟。口河滨:相传舜
在此捕鱼。垠,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口长:年长者。口苦就,粗劣而不坚固。口藉,
履行,操作。□中程:符合法令规定。
15.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第口段方框中的词语是()
A.且夫B.是故C.虽然D.然则
16.对第n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法令朝令夕改,十天后,国家就会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中,哪里还要等待来年?
B.法令一旦下达,将很快发挥作用,十天后,国家的问题就能得到纠正,何苦等待一年?
C.法令在短时间内不断改变,十天后,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急中,怎么需要等待一年?
D.法令早晨发出,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反之,亦然。十天后国家就能统一,谁还要等一
年?
17.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18.本文第□段主要借他人之口批驳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试结合文本,评析韩非子的批驳艺
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寺拿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上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
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日:“救饿奈何?"对日:
“信,”公曰:“安信?”日信名信事值义信名则舜臣史壁善恶丕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
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
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
方与之食。写于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我也。婴儿非有知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也。”遂烹彘也。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戌。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
日:“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
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
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丽公使人伪客过
关市,卷下呵难之,因事关市以与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日:“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
第6页共60页
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改动)
【注】两和:指占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
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B.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
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C.日/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
/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D.日/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
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
此。
B.曾子名点,字皙,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
等作品。
C.“关市”指关下所设的市,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此处指
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
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钱币都称作“金”,此处指战国时期青铜制成的钱币。
21.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
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曾子守信杀猪,通过身教来影响妻儿,体
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蒙骗将士而失信于军,
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
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亳。
22.把文中画横线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2)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潞统,则所用之异也。
第7页共60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
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
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
材料二:
赵黑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抑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①,先则恐逮于臣。夫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
调于马②,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注释】□逮:及,至IJ;追上。□上:同“尚”,还。
23.材料一中,“远”解释为:;材料二中,赵襄主三易马而三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O
24.你认为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日:“可矣。吾赏厚用信,罚严而多。君
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览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日:“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
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毛之罪。“人之涂其体,尊濡衣而走火者。
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宅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去害田者;去之,则不
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日:“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
宅。“人莫之徒也。及有件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彼
,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彼之。乃下令日:“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
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玫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日:“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
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娃,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日:“为
其有所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第8页共60页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这所以毁死者
岁十余人。予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韩昭侯使人藏辱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日:“非子
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辇一笑颦有为颦而歪直为笑今夫裤工#望笑哉裤三与理笑相去远
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罚严而学必:坚决
B.比降北之罪北:北方
C.被濡衣而走火者被:能“披”,穿着
D.韩昭侯使人藏警裤弊:旧的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赏厚加信某所,呵母立于兹
B.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故乡人号之"驼”
C.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得双石干潭上
D.以人之善战射也但以刘日薄西山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
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B.吾闻明土之爱/一银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
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C.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
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D.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师1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
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28.下列对文中相差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dAn),古代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担(即10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
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
B.菽(shu),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工菽为“五谷之一”,五谷:通常指稷、粟、
米、秫、菽。
第9页共60页
C.“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操作身体。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严格
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缠麻,即“五服”。
D.“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西。“为之式”意为“凭轼向它(蛙)致敬工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
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B.李悝想要人们善于射箭,让人们射箭来决断诉讼,中靶子就胜诉,不中的就败诉。命令
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
C.韩昭侯收藏破旧裤子,侍从批评他不仁,连破I口的裤子也不舍不得赏赐给身边的人,昭
侯说了理由为自己开脱。此例与前面的那些事例形成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D.选段运用举例论证,”奖赏优厚而守信用”,民众就会“唯命是听例如用吴起奖励搬车
辕的人、宋都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而亡等事例来论证。
3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31.文言文阅读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
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根,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圭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火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
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日:“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日:“救饿奈何?”对日:“信。”公日:“安信?”日:“信名、信事、
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
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
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无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逐鱼胆至隹犯用而罢虞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过。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c”妻适市来,曾子欲
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c婴儿非有知也,待父
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第10页共60页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c使人止之,日:“吾
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
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日:“某
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口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匚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B.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3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击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
此。
B.“再”指第二次,“再三”就是两三次,在此指好几次。
C.“关市”本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来的“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这是一种设在边境
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文中指后者。
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都称作“金”,战国时期“金”指的是青铜。
3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
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
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
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
第11页共60页
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圭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臼:“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弱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日:“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
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双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日:“救饿奈何?”对日:“信。”公曰:“安信?”日:“信名、信事、
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
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
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
省嬖生提犯用面萋虞△<>一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I道之而注。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c”妻适市来,曾子欲
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C婴儿非有知也,待父
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
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
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日:“某
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口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日/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B.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第12页共60页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C.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37.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击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
此。
B.“再”指第二次,“再三”就是两三次,在此指好几次。
C“关市”本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来的“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这是一种设在边境
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文中指后者。
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都称作“金”,战国时期“金”指的是青铜。
38.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的
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
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
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
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亳。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2)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壬,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
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式王使玉人相之,又日
“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人之下,
三日三夜,三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日:“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
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昔者卷笔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
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秣绝
第13页共60页
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
秦孝公以连e仔,设告坐之过,烙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
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
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
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入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
能蒙三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W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
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B.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
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C.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入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
二子之危也简明己之法术哉/
D.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
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王,是帝王谥号。谥号一般分为恶谥、平谥、美溢,恶谥如纣王、厉王,平盗如哀帝、
少帝,美谥如穆公、高宗。
B.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辅佐楚悼王变法,著作有《吴子兵法》,
与孙武并称“孙吴
C.爵禄,爵位和俸禄。爵位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等;俸禄
是朝廷给官吏的报酬。
D.什伍,古代军队或民户编制。军队编制中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民户编制中以五家为
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氏连遭不公,心生悲慨。他向君王献玉却被砍掉双足,于是抱琰泣血,悲叹世人把宝
玉当做石头,把贞士当作骗子。
B.吴起眼光独到,治国有术。他认为大臣权势太重,分封贵族太多,会造成楚国贫弱,主
张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改革。
C.商君变法有功,结局悲惨。他的策略得到秦孝公采纳,秦国得以富强,但是孝公仅仅在
位八年就死去,他也惨遭车裂。
D.本文善于说理,深人浅出。先从和氏献玉的故事引人,再列举吴起、商鞅的事例,说明
第14页共60页
君王信任对法术之士的重要性。
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2)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
三千里;庄王之氓①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
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前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元燕者轻;襄王之氓社
稷也,而燕以亡。魏安窿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
行于冠带之国:安建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
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皆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
国法西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我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氏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
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
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
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
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
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用■学尊君
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日:亡国之廷无人禹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表也:家务相
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西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
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
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故日: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小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
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单不避
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
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责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财
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贲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选自《韩非子•有度》
注:□氓:通“泯”灭,尽。
4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群臣官吏皆为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务:从事,致力
B.故事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审:明臼,知道
C.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中:合乎
第15页共60页
D.刑迎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过: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
4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他植者则不然。
B.属数虽多,非加以尊君也师者,所多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亡国之廷无人罩置杯罩则胶
D.大臣务相尊,财不务尊君故舍汝通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46.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棘子成日:“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
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耨犹犬羊之春。”(《论语。颜渊》)”
②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
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
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子・解老》)
③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7.根据以上三段文字,请简要概括棘子成、韩非子、孔子的文质观。
48.比较三人的文质观,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奥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
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件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
正红”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
试以心决.之。”君日:“鲍叔牙何如?"管仲日:“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惮。刚
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
则竖刁何如?"管仲日:“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猿①以
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日:“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旧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日:“不可。夫易牙为
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
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敦可?”管仲曰:“裾朋
第16页共60页
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
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
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
子开方②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③,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
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
也0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注]中凯径m:阉割。二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
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
4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匡天下匡:扶正
B.君其试以心伙之决:决定
C.少欲则能顺其众临:面对
D.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给予,指任用
5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五伯长何为其然也
B.刚则犯民以暴余始循以入
C.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纵一苇之所如
D.卒见弑于其臣基贤不及孔子
5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B.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
C.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
D.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
5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B.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C.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D.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岛7名为人笑之始也
53.翻译句子。
第17页共60页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2)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稍见云中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山也。
以王为过尧舜①
《韩非子》
秦襄王病,百姓为名祷;病愈,杀牛塞祷②。郎中阎遏、公孙衍出见与,曰:“非社腊
冬时也,采自杀牛而祠社?”怪而问之。百姓日:“人主病,为之祷;今病愈,杀牛寒祷。”
阎遏、公孙衍说,见王,拜贺日:“过尧、舜矣。"王惊曰:“何谓也?”对日:“尧、舜,
其民未至为祷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祷:病愈,杀牛塞祷。故臣窃以王为过尧、舜也。“主
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譬③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阎遏、公孙衍愧不敢言。卮数月,王饮酒
酣乐,阎遇、公孙衍谓王曰:“前时臣窃以王为过尧、舜,非直单谀也。尧、舜病,且其民
未至为之祷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祷,病愈,杀牛塞祷。今乃堂其里正月伍老屯二甲,臣窃馋
与。”王曰:“子何故不知于此?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吾势之
为我用者也。吾释势与民相收,若是,吾适不爱而民因不为我用也,故遂绝爱道④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简注】
匚题目为选编者所加。口塞祷:还愿。口皆(zi):诋毁,这里指责罚。口爱道:讲仁爱的办
法。
【阅读指要】
韩非子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是君以权势统治人民,使用权势,才能使人民为君所用。所以秦
襄王得知百姓为自己生病而祈祷,反而责罚有关官吏,以绝“爱道”。
【阅读训练】
5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类自杀牛而祠社()(2)年数月()
(3)非直敢限也()(4)臣窃隹之()
55.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价值为纲》学习心得范例(3篇)
- 课题申报参考: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卞之琳莎学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教育强国进程中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推进路径研究
- 2025版房地产销售代理授权委托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仓储中心临时搬运工劳动合同书4篇
- 2025版学校游泳池配套设施租赁与管理承包合同示范2篇
- 二零二五版艺术品拍卖师佣金分成合同3篇
- 个性化离婚合同与起诉状套装2024版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管理与养老服务业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图书封面及插图设计合同4篇
- 山东铁投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真需求-打开商业世界的万能钥匙
- 2025年天津市政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44953-2024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寒假作业第三天
- 2024年列车员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
- 6S精益实战手册
- 展会场馆保洁管理服务方案
- 监理从业水平培训课件
- 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2025届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