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表示时间的方式中,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康乾盛世D.开元盛世2、东汉的墓葬中开始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当时的建筑上还有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这表明A.汉朝和罗马开始了官方直接往来B.中西方之间已有文化交流C.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D.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3、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麻林国(东非)及诸番国进麒麟、天马、神鹿等物,上御奉天门受之。文武群臣稽首称贺曰:‘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这反映出当时A.朝贡被赋予教化的政治含义B.用传统的观念解读西方C.中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体D.海禁政策没有严格执行4、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A.开矿筑路B.金融证券C.建立牧场D.买办经商5、下图为1960-1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知。

A.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B.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C.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比例通增D.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6、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D.从根本上改变海禁政策7、如表为1971—1977年间美国和日本在新加坡制造业方面的投资额(部分)(单位:亿新元),据如表可推知,美、日的做法()。1971年1973年1975年1977年美国5.019.9211.1813.66日本1.082.374.546.33外国投资总额15.7526.5933.841.45

A.对新加坡的工业化有双重影响B.助推自身经济摆脱了"滞胀”困扰C.顺应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D.力图排挤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势力8、下面图表是15-18世纪使用人数排名前10位的语言统计表。其中,英语和西班牙语排位相对靠前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和西班牙国内人口迅速增长B.大量黑人奴隶涌入英国和西班牙C.英语和西班牙语易于学习和运用D.海外扩张致使两国的殖民地增加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10、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二《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材料三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四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3)根据材料四,指出90年代“国学热”出现的经济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1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成为公众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1)图反映的文物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B→()→D→()→()→()

(2)某学生拟定了一份历史研究主题清单;请为他推荐一项最适合的文物史料(填写字母)。

。研究主题。

推荐文物。

①最后盛世的隐忧。

②科技领先的王朝。

③分裂动荡中的民族融合。

④封建盛世的政治与文化。

⑤大一统帝国的形成。

⑥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玛雅人给后世留下了宝责的文化遗产。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使用文字的权利均为祭司垄断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它。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受鼠疫感染的人都倒地身亡:鼠疫吞食人的身躯,啮噬人的眼睛,封住人的喉管。一切都散发出腐臭的气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当作“魔鬼的作品”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传之后世。——王斯德《世界通史》哥伦布命令海地的印第安人凡年龄在14岁以上者,不论男女,每人每3个月就得交纳装满一个鹰脚铃那么多的金砂作为贡品,否则一概处死。海地印第安人不堪忍受西班牙人的虐待,纷纷自尽,并杀死子女,以免长大后受虐待。在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第4年,海地印第安人饿死、累死、病死、自杀和遭到屠杀的占全岛人口的1/3。——《世界古代史辅助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可能原因。13、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摘编自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年中国说”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进行解释。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共同之处。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有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为了尽快缩短现代化进程,赶超先进,新加坡不得不设法获得从经济结构中无法获得的推动力,这就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搞各种社会运动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只能由国家来进行。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材料二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新加坡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3题,共21分)16、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7、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8、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属于庙号表述,而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及开元盛世属于年号表示,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2、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墓葬中出现西方的建筑样式,说明这一时期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象,所以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和罗马的官方往来,所以A错误;仅凭墓葬中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和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并不能说明“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所以D错误。3、A【分析】【详解】

朝贡被赋予教化的政治含义,符合材料中“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致此嘉瑞”的信息,故A选项正确;B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且选项中的“西方”和材料中的“麻林国(东非)及诸番国”不是一个地理概念,故B选项错误;C选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无法依据材料佐证此观点,故C选项错误;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故D选项错误。4、A【分析】【分析】

【详解】

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中国大量华工移民美国,成为美国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选A;当时中国华工大多出生穷苦百姓,文化水平低,很难从事金融证券工作,排除B;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活动,排除C;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现象,排除D。

【点睛】5、C【分析】【详解】

依据题干1960-1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可知移民的比例从60年代的11%到70年代的33%再到八十年代的39%,由此可见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比例呈现出增加的趋势,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美国各民族之间的分歧,无从得出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A排除;题干只是反映了美国移民的情况,但没有其他国家移民的相关数据,无从得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B排除;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到80年代时美国移民的比例增加到39%,并没有占据人口的大多数,D排除。故选C。6、C【分析】【详解】

当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大量商品也传到了美洲地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对中国的贸易,体现不出侵略,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就已经存在了,排除B项;当时中国海禁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排除D项。7、A【分析】【详解】

美日两国在新加坡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额不断增加,这一方面加重了新加坡对美日的依赖,另一方面则促进了新加坡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双重性,A项正确;对外投资并不能摆脱“滞胀”困扰,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美国和日本针对的是英国,排除D项。故选A项。8、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5-18世纪。据材料“15-18世纪使用人数排名前10位的语言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语、西班牙语排位可得出,这两种语言都较为靠前,反映出当时使用的人较多,结合当时的时间可得出主要是受到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影响,较多的地区都成为英国及西班牙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D项正确;国内人口增长并不是主要原因,且英国和西班牙人口数量不会超过亿人以上,排除A项;这一时期,大量黑人奴隶是涌入美洲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扩张的影响,并不是在强调两国的语言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10、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可归纳出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根据材料“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可归纳出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根据材料“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及国家统一趋势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时代需求:根据材料“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层面来看,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遇;根据材料“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思想层面上来看,弥补了辛亥革命的不足。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背景:根据材料“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解析】(1)特征: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

原因: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

(2)时代需求:政治层面: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遇;

思想层面:弥补了辛亥革命的不足。思想启蒙。(每个层面各答一点)

评价: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认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11、略

【分析】【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朝时期的作品;列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军机处是在清朝时期设置的;北魏文官像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活体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兵马俑出现于秦朝。

(2)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后盛世的隐忧指的是清朝,因此军机处符合题意;科技领先的王朝指的是宋朝,因此活体字印刷术符合题意;分裂动荡中的民族融合指的是魏晋南北朝,因此北魏文官像符合题意;封建盛世的政治与文化指的是唐朝,因此《步辇图》符合题意;大一统帝国的形成指的是秦朝,因此兵马俑符合题意;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指的是西周,因此列鼎符合题意。【解析】(1)F;A、E、C

(2)C、E、D、A、F、B12、略

【分析】【详解】

(1)成就:根据材料“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他们观测天象,制定了精确的历法”可归纳出建立独特的历法体系;根据材料“玛雅文字被视作神的创造”可归纳出发明独特的文字;根据材料“尤其是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可归纳出修筑壮观的金字塔庙宇。

(2)原因:根据材料“受鼠疫感染的人都倒地身亡”可归纳出欧洲传染病的侵袭;根据材料“海地印第安人不堪忍受西班牙人的虐待,纷纷自尽,并杀死子女,以免长大后受虐待”可归纳出殖民者的掳杀和奴役。【解析】(1)主要成就:建立独特的历法体系;发明独特的文字;修筑壮观的金字塔庙宇。

(2)欧洲传染病的侵袭;殖民者的掳杀和奴役。13、略

【分析】【分析】

(1)

特点:材料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可知;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从材料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可知,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从材料中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来看,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可知体现的过程多元互动。

(2)

相似之处:从材料内容来看;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如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可从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可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

【点睛】【解析】(1)特点: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答出任意两个特点,并用相应的材料说明)

(2)相似之处: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答出任意两点)

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影响: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

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影响: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14、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李大钊等人指出当时中国是苟延残喘的“老大中国”,对少年中国充满期望。结合20世纪早期的时代特征,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进行分析;政治上,列强侵略,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进行探索;经济上落后;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可得出,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第二小问,从背景、影响等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简要分析;背景方面,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影响方面,从民族意识、民主革命进程、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少年中国说”和南京国民政府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态度都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解析】(1)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封建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

(2)态度: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解释: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共同之处: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15、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一中信息“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有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加坡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和材料二信息“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注意一分为二的进行评述,根据材料二信息“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归纳指出“新加坡模式”的积极方面,再结合材料二信息“对内实行铁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