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6分)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材料二: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材料三: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B.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二、现代文阅读(19分)2.(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单兵英雄轶事陈坚赵嗲是我们街道的小人物,也是国家的大英雄。英雄的个性很鲜明。孙子赵杰考了五次大货车驾照,才拿到A2本本。欣喜之际,约了一桌好友在家欢聚庆祝,却被赵嗲掀翻了桌子。乒乒乓乓的青花瓷碰撞声和满地袅袅弥散的佳肴美味,瞬间定格在这群年轻人惊讶的眸子里。赵杰自感理亏,便悄悄转移了阵地。聚餐摆在了街边烧烤店,可怎么也找不回那轻松愉悦感,脑际全是爷爷的往事和弟兄们挖地三尺的探究目光。干脆就着啤酒和烤串,诠释弟兄们的惊讶和疑惑。“我爷爷刚刚生气,因为我居然考了五次才考到大货车驾照。他以前是个汽车兵,抗美援朝的汽车单兵。自1950年10月入朝到1953年停战,参加了五次战役,跑遍了朝鲜西北部的深山荒岭。不可思议的是:他驾驶的运输车,竟然没有一次被炸到,就连车厢都没中过一块弹片。”①“那就不是人。”快嘴张话音未落,顿时,遭到赵杰强烈的抵制目光。快嘴张急忙吐出嘴里的烤串,连连解释道:“我的意思是神,是神。”“‘是神,就是神。’我爷爷的团长就是这么说的。少年时,我听爷爷讲往事,那是半信半疑。后来部队派人到家里慰问,我壮起胆子问团长,团长两眼睁得溜圆,朝我吼道:‘浑小子,你听好了。你爷爷是神,是咱们军队的神!’团长临走时留下一张光盘,看得我热泪直流,那是爷爷原所在部队军政部制作的英雄事迹录。“听我爷爷说,抗美援朝的汽车运输,都是单车单兵。一是当时汽车兵很少,二是为了减少伤亡。要知道,汽车兵是全军伤亡率最高的兵种。死神多次与他拥抱,都被他推开了,还真不是凭运气,靠的是信念和脑子。”“必胜的信念,肯定是必需的,可靠脑子怎么说?”快嘴张喝下一口啤酒后问道。“办法啊。”赵杰脱口而出后,塞进一口烤肉娓娓道来,“我爷爷的办法很多。一次,他的车驶到一片开阔地,遇到故障,不得不停下来检修。可这里地势平坦,除了一片白雪,没有任何遮挡物。此刻,又隐隐听见轰炸机的轰鸣声。我爷爷急忙爬上车厢,从车顶扯过一块帆布,盖住整车。白色帆布与覆盖大地的白雪同为一色,终于躲过了几批敌机。”“高。”文艺范罗伢子,丢下烤串佩服地赞道。“还有一次惊险的。”赵杰扬起微微泛红的脸,朝众人介绍道,“那次,我爷爷运一车前线急需的榴弹炮炮弹,遭到两架返回的敌机轰炸。几发炮弹落在车前方,我爷爷摇下车窗,一边瞅着敌机,一边向前快速驾驶,心里盘算着延时战术,即过几秒就倒一次车或停车数秒。“如此反复几次,硬是把敌机剩余的炮弹消耗在车前方。“后来,连队总结会上,有战友问,为何不加大油门往前冲。我爷爷说,敌机扔炸弹是有提前量的,我就用延时办法来躲避。”“绝。”财经女高妹陀纤巧的大拇指立在空中。“还有更绝的呢。”赵杰张口说道,嗓音提高了几度,临桌的青年投来请求的目光。赵杰双手一扬,引来周遭青年的纷纷拼桌。②赵杰张嘴露出雪白的牙齿,一口咬掉啤酒瓶盖,单手托起一支啤酒,高声道:“干,弟兄们!”几声啤酒瓶的碰杯声响后,赵杰又说开了:“1952年的夏天,我爷爷运一车枪械去前线,路边观察哨发出急促的预警哨音,那是敌机就要飞至的哨声。可此处,除了这条千疮百孔明晃晃的公路外,两边都是被炸平的光秃秃小山包、零零碎碎燃烧的汽车残骸和冒着黑烟的轮胎。躲,是躲不过去的。闯,更是不可能。这前后百十公里都是这个情形,干脆示‘残’。于是,③我爷爷猛打方向盘,将车子冲向山坡,与公路成直角状停住。然后放出油箱汽油,砸碎驾驶室玻璃,拉开两边车门,再把不远处燃烧的轮胎拖到车旁,自己则直挺挺地仰面躺在山坡。敌机经过两轮低空侦察,确认是已炸毁车辆,便掉头追赶他的轰炸机群去了。“过后,观察哨的同志跑来责问我爷爷,你咋知道敌机看不清车上武器。我爷爷指着那个燃烧的轮胎和顺风飘至车厢上的烟雾,说:“敌人也只有一双眼睛。”“不久,我爷爷的经验被推广到各个运输连队,还相继被志愿军司令部和军、师授予战斗英雄、运输尖兵、单兵英雄等光荣称号,先后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过了大半年,我从儿子的微信朋友圈看到赵嗲的事迹,很有感触,便问儿子一些细节。儿子说,赵嗲过世了。我便带着菊花找到公墓,果然,看到赵嗲墓碑上刻着不同寻常的文字:“抗美援朝必须,保家卫国无悔。单兵英雄永垂不朽。”三鞠躬后,我微信问儿子,墓碑上怎么没留下赵嗲名字。儿子转发来他与赵杰的对话。赵杰说,爷爷不让留名,④部队也是按爷爷的遗嘱刻上这二十个字的。回去的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人们争相扬名圈粉的浮躁时代,真正的英雄却不让留名。为什么啊?不让留名!(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嗲是抗美援朝时的汽车兵,屡立战功,而孙子赵杰考了五次才考到大货车驾照,所以当孙子在家欢聚庆祝时被爷爷掀翻了桌子。B.赵嗲在朝鲜战场上的往事过于神奇,让人难以置信,所以赵杰在听时“半信半疑”,后来得到团长的证实,孙子对爷爷心生敬佩。C.小说前面部分写赵嗲的英雄事迹,后面部分写他的伟大精神,构思巧妙,前后内容完整连贯,叙述视角始终保持一致,浑然一体。D.篇尾墓碑上没留下赵嗲名字,是因为赵嗲不让留名,“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但这与小说开篇交待赵嗲身份形成了前后照应。(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快嘴张快言快语,第一个搭话,甚至因为太“快”可能被误解,个性鲜明。B.句子②中巧妙运用“张”“露”“咬”“托”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气势,营造了氛围。C.句子③中描写敌情紧急时,爷爷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应对有方,凸显了他的机智。D.句子④“部队也是按爷爷的遗嘱刻上这二十个字的”,其“遗嘱”即墓碑上的文字。(3)快嘴张问“可靠脑子怎么说?”赵杰是如何进行回答的?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梳理概括。(4)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小说第一段说:“赵嗲是我们街道的小人物,也是国家的大英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㝮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②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三)苏轼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②捣麨③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②青:指新麦;③麨:干粮。鹧鸪天辛弃疾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①,荐溪毛②,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和辛词题材大体相同,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情趣。B.苏词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叶暗示“雨后”,与辛词中“雨”所蕴含的情感相同。C.苏词中的“一村香”是从嗅觉角度着笔,而辛词是从视、听角度描写田园风光。D.苏词上片提及了村里煮茧、缫丝等农事活动,本词对农事活动则并未涉及。(2)这两首词的下片都塑造了乡野老人的形象,其特点和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诗经•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城动员,从“”到“”,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全副武装,整装待发。②古人常用香草象征高洁,《离骚》中诗人以采摘芳草为喻,来表明自己品行高洁却无端遭受指责的诗句是“,”。③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为了勉励子侄成为谨慎谦虚的人,马援借用了“”的比喻,说明即便学习龙伯高不成功,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又转而借用“”的比喻,告诫他们若学习杜季良失败,则会成为纨绔子弟。警拔有力,发人深省。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春节期间,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穿搭A,不少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提及传统中式服装,人们头脑中往往会出现“()”的画面,因为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又多裹衣博带,饰带层叠,风格和谐雍容,而新中式服装设计则在吸取传统服装的神韵的基础上B,呈现出简约大方、舒适自然的审美风格,更加符合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的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也有着平视世界的底气,能以更平和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的美,正因如此,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与他们对于个性美的追求C。关于“新中式”产品还能有多美,关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何继续创新,人们还有着更多的期待。(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B.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C.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实际上滋味可口,营养实惠,备受人们喜爱。七、语言文字应用(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粉雪”被誉为雪中极品,其颗粒状结构结实饱满,能够相互支撑,不易被碾碎。“粉雪”可减少滑雪的阻力和摩擦,提高滑雪的速度。不过粉雪要堆积成雪道,光有完美的雪片还不行,①。通常山顶附近风速低于每小时15英里的地方更易见到粉雪,否则太强的风会把积雪卷起来,让它们紧紧堆在一起,不再保持松散。滑雪爱好者找粉雪并不是靠拿着放大镜观察雪片的形状,②。雪液比越高,雪的质量越轻,雪越松软干燥,滑行起来极其顺畅。不过一旦不慎掉入粉雪堆,一定要护住口鼻,③,造成窒息甚至死亡。值得一提的是,与粉雪相对应的湿雪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潮湿而厚重,互相黏在起的特性让它们成为了完美的滚雪球、堆雪人的材料。(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湿雪”与“粉雪”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以“湿雪”为主语简要概括,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八、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陕西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拥有5000年的历史。在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每一份民俗文化都代表着陕西的地方特色,如:岁时节庆、饮食起居、乐舞社火、传统技艺、庙会等内容,全面展示丰富多姿的陕西地方文化。2024年春节期间,咸阳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喜庆热闹的民俗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民俗文化”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①向读者介绍一项民俗文化。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②陈述某一项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③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民俗文化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民俗文化的魅力。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6分)1.(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材料二: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摘编自郭璇瑄、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材料三: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意性。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C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表现。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应当有所提升。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价内容的建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D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BA.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B.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解答】(1)C.错误,结合“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可知,缺少限定“从目前来看”。故选C。(2)C.无中生有,结合“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可知。故选C。(3)D.本项内容没能在图表体现。故选D。(4)B.结合“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可知,①是“课程评价”,结合“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可知,②是“终结性评价”,③是“形成性评价”。故选B。(5)①结合“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可知,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②结合“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可知,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答案:(1)C(2)C(3)D(4)B(5)①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②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二、现代文阅读(19分)2.(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单兵英雄轶事陈坚赵嗲是我们街道的小人物,也是国家的大英雄。英雄的个性很鲜明。孙子赵杰考了五次大货车驾照,才拿到A2本本。欣喜之际,约了一桌好友在家欢聚庆祝,却被赵嗲掀翻了桌子。乒乒乓乓的青花瓷碰撞声和满地袅袅弥散的佳肴美味,瞬间定格在这群年轻人惊讶的眸子里。赵杰自感理亏,便悄悄转移了阵地。聚餐摆在了街边烧烤店,可怎么也找不回那轻松愉悦感,脑际全是爷爷的往事和弟兄们挖地三尺的探究目光。干脆就着啤酒和烤串,诠释弟兄们的惊讶和疑惑。“我爷爷刚刚生气,因为我居然考了五次才考到大货车驾照。他以前是个汽车兵,抗美援朝的汽车单兵。自1950年10月入朝到1953年停战,参加了五次战役,跑遍了朝鲜西北部的深山荒岭。不可思议的是:他驾驶的运输车,竟然没有一次被炸到,就连车厢都没中过一块弹片。”①“那就不是人。”快嘴张话音未落,顿时,遭到赵杰强烈的抵制目光。快嘴张急忙吐出嘴里的烤串,连连解释道:“我的意思是神,是神。”“‘是神,就是神。’我爷爷的团长就是这么说的。少年时,我听爷爷讲往事,那是半信半疑。后来部队派人到家里慰问,我壮起胆子问团长,团长两眼睁得溜圆,朝我吼道:‘浑小子,你听好了。你爷爷是神,是咱们军队的神!’团长临走时留下一张光盘,看得我热泪直流,那是爷爷原所在部队军政部制作的英雄事迹录。“听我爷爷说,抗美援朝的汽车运输,都是单车单兵。一是当时汽车兵很少,二是为了减少伤亡。要知道,汽车兵是全军伤亡率最高的兵种。死神多次与他拥抱,都被他推开了,还真不是凭运气,靠的是信念和脑子。”“必胜的信念,肯定是必需的,可靠脑子怎么说?”快嘴张喝下一口啤酒后问道。“办法啊。”赵杰脱口而出后,塞进一口烤肉娓娓道来,“我爷爷的办法很多。一次,他的车驶到一片开阔地,遇到故障,不得不停下来检修。可这里地势平坦,除了一片白雪,没有任何遮挡物。此刻,又隐隐听见轰炸机的轰鸣声。我爷爷急忙爬上车厢,从车顶扯过一块帆布,盖住整车。白色帆布与覆盖大地的白雪同为一色,终于躲过了几批敌机。”“高。”文艺范罗伢子,丢下烤串佩服地赞道。“还有一次惊险的。”赵杰扬起微微泛红的脸,朝众人介绍道,“那次,我爷爷运一车前线急需的榴弹炮炮弹,遭到两架返回的敌机轰炸。几发炮弹落在车前方,我爷爷摇下车窗,一边瞅着敌机,一边向前快速驾驶,心里盘算着延时战术,即过几秒就倒一次车或停车数秒。“如此反复几次,硬是把敌机剩余的炮弹消耗在车前方。“后来,连队总结会上,有战友问,为何不加大油门往前冲。我爷爷说,敌机扔炸弹是有提前量的,我就用延时办法来躲避。”“绝。”财经女高妹陀纤巧的大拇指立在空中。“还有更绝的呢。”赵杰张口说道,嗓音提高了几度,临桌的青年投来请求的目光。赵杰双手一扬,引来周遭青年的纷纷拼桌。②赵杰张嘴露出雪白的牙齿,一口咬掉啤酒瓶盖,单手托起一支啤酒,高声道:“干,弟兄们!”几声啤酒瓶的碰杯声响后,赵杰又说开了:“1952年的夏天,我爷爷运一车枪械去前线,路边观察哨发出急促的预警哨音,那是敌机就要飞至的哨声。可此处,除了这条千疮百孔明晃晃的公路外,两边都是被炸平的光秃秃小山包、零零碎碎燃烧的汽车残骸和冒着黑烟的轮胎。躲,是躲不过去的。闯,更是不可能。这前后百十公里都是这个情形,干脆示‘残’。于是,③我爷爷猛打方向盘,将车子冲向山坡,与公路成直角状停住。然后放出油箱汽油,砸碎驾驶室玻璃,拉开两边车门,再把不远处燃烧的轮胎拖到车旁,自己则直挺挺地仰面躺在山坡。敌机经过两轮低空侦察,确认是已炸毁车辆,便掉头追赶他的轰炸机群去了。“过后,观察哨的同志跑来责问我爷爷,你咋知道敌机看不清车上武器。我爷爷指着那个燃烧的轮胎和顺风飘至车厢上的烟雾,说:“敌人也只有一双眼睛。”“不久,我爷爷的经验被推广到各个运输连队,还相继被志愿军司令部和军、师授予战斗英雄、运输尖兵、单兵英雄等光荣称号,先后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过了大半年,我从儿子的微信朋友圈看到赵嗲的事迹,很有感触,便问儿子一些细节。儿子说,赵嗲过世了。我便带着菊花找到公墓,果然,看到赵嗲墓碑上刻着不同寻常的文字:“抗美援朝必须,保家卫国无悔。单兵英雄永垂不朽。”三鞠躬后,我微信问儿子,墓碑上怎么没留下赵嗲名字。儿子转发来他与赵杰的对话。赵杰说,爷爷不让留名,④部队也是按爷爷的遗嘱刻上这二十个字的。回去的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人们争相扬名圈粉的浮躁时代,真正的英雄却不让留名。为什么啊?不让留名!(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赵嗲是抗美援朝时的汽车兵,屡立战功,而孙子赵杰考了五次才考到大货车驾照,所以当孙子在家欢聚庆祝时被爷爷掀翻了桌子。B.赵嗲在朝鲜战场上的往事过于神奇,让人难以置信,所以赵杰在听时“半信半疑”,后来得到团长的证实,孙子对爷爷心生敬佩。C.小说前面部分写赵嗲的英雄事迹,后面部分写他的伟大精神,构思巧妙,前后内容完整连贯,叙述视角始终保持一致,浑然一体。D.篇尾墓碑上没留下赵嗲名字,是因为赵嗲不让留名,“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但这与小说开篇交待赵嗲身份形成了前后照应。(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句子①中快嘴张快言快语,第一个搭话,甚至因为太“快”可能被误解,个性鲜明。B.句子②中巧妙运用“张”“露”“咬”“托”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气势,营造了氛围。C.句子③中描写敌情紧急时,爷爷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应对有方,凸显了他的机智。D.句子④“部队也是按爷爷的遗嘱刻上这二十个字的”,其“遗嘱”即墓碑上的文字。(3)快嘴张问“可靠脑子怎么说?”赵杰是如何进行回答的?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梳理概括。(4)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小说第一段说:“赵嗲是我们街道的小人物,也是国家的大英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答】(1)C.“叙述视角始终保持一致”错误。文中开头和结尾是以“我”的视角讲述,中间主体部分是以赵嗲孙子的视角讲述爷爷英雄事迹。故选C。(2)D.“其‘遗嘱’即墓碑上的文字”错误,根据碑文内容推断,碑文应是部队根据爷爷的遗嘱精神写的。故选D。(3)“可靠脑子”指爷爷面临紧急敌情有办法。赵杰通过爷爷的三件轶事来回答。第一件事“一次,他的车驶到一片开阔地,遇到故障,不得不停下来检修。可这里地势平坦,除了一片白雪,没有任何遮挡物。此刻,又隐隐听见轰炸机的轰鸣声。我爷爷急忙爬上车厢,从车顶扯过一块帆布,盖住整车。白色帆布与覆盖大地的白雪同为一色,终于躲过了几批敌机”,可概括为:用白色帆布盖住整车,使之与大地同色,躲过敌机。第二件事“我爷爷运一车前线急需的榴弹炮炮弹,遭到两架返回的敌机轰炸。几发炮弹落在车前方,我爷爷摇下车窗,一边瞅着敌机,一边向前快速驾驶,心里盘算着延时战术,即过几秒就倒一次车或停车数秒”“如此反复几次,硬是把敌机剩余的炮弹消耗在车前方”“后来,连队总结会上,有战友问,为何不加大油门往前冲。我爷爷说,敌机扔炸弹是有提前量的,我就用延时办法来躲避”,即:用延时办法来躲避敌方的炮弹。第三件事“1952年的夏天,我爷爷运一车枪械去前线,路边观察哨发出急促的预警哨音,那是敌机就要飞至的哨声。可此处,除了这条千疮百孔明晃晃的公路外,两边都是被炸平的光秃秃小山包、零零碎碎燃烧的汽车残骸和冒着黑烟的轮胎。躲,是躲不过去的。闯,更是不可能。这前后百十公里都是这个情形,干脆示‘残’。于是,我爷爷猛打方向盘,将车子冲向山坡,与公路成直角状停住。然后放出油箱汽油,砸碎驾驶室玻璃,拉开两边车门,再把不远处燃烧的轮胎拖到车旁,自己则直挺挺地仰面躺在山坡。敌机经过两轮低空侦察,确认是已炸毁车辆,便掉头追赶他的轰炸机群去了”,爷爷“躲”“闯”两难时,干脆示“残”。(4)“赵嗲是我们街道的小人物,也是国家的大英雄”其中的“小人物”是指爷爷战后的身份,他不张扬,淡泊名利,即使去世后墓碑也不让留下自己的名字,甘于为“小”,是“街道的小人物”;“大英雄”是对爷爷战场上的评价,战场上他靠着信念和脑子,用白色帆布盖住整车,使之与大地同色,躲过敌机;用延时办法来躲避敌方的炮弹;爷爷“躲”“闯”两难时,干脆示“残”,靠智慧勇敢,多次化险为夷,屡立战功,勇于做“大”,是“国家的大英雄”。在“小”与“大”的变化和比较中,英雄形象既丰满又经典。在如今和平年代,我们同样需要像爷爷一样的真正英雄,也需要对英雄心怀敬畏,赞颂英雄,学习英雄,铭记革命英雄的事迹,更要学习革命英雄的爱国情怀,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答案:(1)C(2)D(3)①“可靠脑子”指爷爷面临紧急敌情有办法。赵杰通过爷爷的三件轶事来回答。②用白色帆布盖住整车,使之与大地同色,躲过敌机。③用延时办法来躲避敌方的炮弹。④爷爷“躲”“闯”两难时,干脆示“残”。(4)①“小人物”是指爷爷战后的身份,他不张扬,淡泊名利,甘于为“小”,是“街道的小人物”。②“大英雄”是对爷爷战场上的评价,战场上他靠着信念和脑子,多次化险为夷,屡立战功,勇于做“大”,是“国家的大英雄”。③在“小”与“大”的变化和比较中,英雄形象既丰满又经典。在如今和平年代,我们同样需要像爷爷一样的真正英雄。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㝮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请身F诣京都G以古义H争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②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5)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解答】(1)“陛下”作主语,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处应断开。“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处应断开。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故选BDG。(2)A.正确。攻占;能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B.错误。改变,驳倒;改换。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C.正确。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D.正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故选B。(3)B.“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故选B。(4)①“等”,同样;“小”“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再”,两次;“何与”,与……比怎么样。译文: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个更好?两次受辱与一次受辱,哪一个更耻辱呢?②“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译文: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5)“蜀国倾覆”的原因,见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备”,都是说守备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胜”,都是说缺乏智谋;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答案:(1)BDG(2)B(3)B(4)①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个更好?两次受辱与一次受辱,哪一个更耻辱呢?②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5)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参考译文: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应该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应该可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而且众小人之心,没有一个可保其不变,恐怕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变化不可预料,怎么能到达南中呢!”有人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礼。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平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材料二:魏国伐蜀时,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得到朝政大权以来,国内的大乱屡次出现,百姓还没有归服,如今又费尽辛劳去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怎能取胜?”张悌说:“不是这样。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刑罚苛繁劳役沉重,驱使人民东西往来奔走,没有一年安宁过。司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废除对百姓烦琐苛刻而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而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现三个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惊扰;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奸计也得以实现了。而如今蜀国却是宦官专擅朝政,国家没有政策法令,而且穷兵黩武,人民劳顿兵士疲惫,竞争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唉!魏国得志,是我们的忧患。”起初吴国人都取笑他的话,到魏国取胜后才信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三)苏轼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②捣麨③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②青:指新麦;③麨:干粮。鹧鸪天辛弃疾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①,荐溪毛②,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苏词和辛词题材大体相同,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情趣。B.苏词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叶暗示“雨后”,与辛词中“雨”所蕴含的情感相同。C.苏词中的“一村香”是从嗅觉角度着笔,而辛词是从视、听角度描写田园风光。D.苏词上片提及了村里煮茧、缫丝等农事活动,本词对农事活动则并未涉及。(2)这两首词的下片都塑造了乡野老人的形象,其特点和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答】(1)B.“所蕴含的情感相同”错。苏词“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麻叶、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写出了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就可知道这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题目中“谢雨”之意,可理解为“乐景”。而辛词中“自从一雨花零乱”,则是写晚春风雨落花之景,春光将逝,可理解为“哀景”,才有下句的转折“却爱微风草动摇”,作者关注到夏草初长的季节变化,另赏一处美景。故选B。(2)苏词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妙,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早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表达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辛词下片写野老邀请他小酌的事。“玉友”“溪毛”都是山里风味酒菜,充满乡野气息。主人准备的酒菜微薄,却毫无愧色,一呼,一荐,可见主人的热情,客人来这里小酌就是喜欢乡野本色酒菜。“殷勤野老苦相邀”说明主人的淳朴好客,也表明自己是应邀而来的。最后写野老可能是在家里等得不耐烦了,他拄着拐杖,到门前溪水上的小桥旁,站在桥头盼望客人的到来。也许他等了许久不见客人来,过往的行人让他有几分失望,打算下桥回家,这时,稼轩来了,眼花的野老还以为是行人,匆忙避让,转身想走,正转身间,忽然认出是他请的客人来了,于是马上迎接客人。这里“忽避”和“却过”两个词用得极妙,形成戏剧性转换,把野老眼花、失望、热情的心理活动和迎客动作都表现出来了。凸显出了自己和普通农人的淳朴的友谊。答案:(1)B(2)①苏词塑造了年迈拄杖、摘取食物果腹的乡野老人形象。老人白发苍苍,拄着藜杖,捋下新麦捣成干粮充饥。表达了苏轼爱护百姓、渴望丰收之情。②辛词塑造了热情待客的村居老人形象。老人几次三番邀请,拄着藜杖出门迎接“我”,在雨中躲避着行人辨认“我”。体现了词人对淳朴邻里的赞美,对邻里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苏诗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赏析:本诗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檾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檾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一村香”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辛诗赏析:词上片写江南暮春风景。暮春的江南,具有雨水充分、气候湿润,因而景致多含有“水气”的特点,起韵就是写这样的景象。这里在石壁上越积越高的云气,绕屋不散、渐渐增强的溪水声,都与瓢泉有水有山的环境特点、山润水明的季节特点极为吻合。作者一边兴致勃勃地走来,一边随意欣赏瓢泉附近农村的石山与溪水,不知名的野外人家,心情愈加舒展。接韵补出这是暮春时节的观望,并且以“一雨花零落”和“微风草动摇”的对仗形成对比,写出春光逝去、夏草初长的季节迁变,表明作者随缘自适、无所不可的自然忘机态度。下片写野老邀客的情事。过片补写自己是接受野老之邀,前来赴小饮的。“玉友”“溪毛”,全是家常风味,全是乡野气息。就野老那方面来说,所荐不过“玉友”“溪毛”这类微薄的饮食,却毫无忸怩惭愧之色,一“呼”一“荐”,足见他的淳朴和热情,与“玉友”“溪毛”一样,这就是作者所喜欢的乡野本色,也是作者欣然而来赴饮的原因。以下更以“殷勤”“苦”字来点明他的淳朴热情,而以“邀”字暗扣作者的赴约。结韵写野老,更是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大概是因为在家等得不耐烦了吧,他拄着拐杖,来到门前溪水上的小桥旁,站在桥头盼望作者的到来。又许是他久等而不见作者,只见偶尔来往的行人吧,有几分失望的他,打算下桥回屋去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个“行人”。老眼昏花的他,误以为这还是别人,因为桥窄,于是他匆忙避让,转身而去。而正在转身之际,却忽然把作者认出来了,于是马上过得桥来,热情迎接稼轩翁。这“忽避”和“却过”之间形成的戏剧性转折,以一个抓摄到的镜头,把野老昏花其眼、失望其情和热诚其意的全部心理内容和迎客动作,悉数纳入其中,让人感觉到在这自然的情态中,作者那诙谐、风趣的微笑,于是读者也一起跟着微笑了。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善用补笔。比如三、四两句写季节和雨水,对于一、二句的云气和溪声,就能够补足;过片一韵,对于作者为何前来小饮,也能形成补充交代。这些补笔,使结构显得紧凑、完密,显示了作者巧于剪裁与安排而不见人工痕迹的本领。这些都令这首艺术小品既精巧玲珑,又天趣盎然;既风趣明畅,又含蓄有味。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诗经•秦风•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城动员,从“修我戈矛”到“修我矛戟”,最后到“修我甲兵”,可谓全副武装,整装待发。②古人常用香草象征高洁,《离骚》中诗人以采摘芳草为喻,来表明自己品行高洁却无端遭受指责的诗句是“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③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为了勉励子侄成为谨慎谦虚的人,马援借用了“刻鹄不成尚类鹜”的比喻,说明即便学习龙伯高不成功,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又转而借用“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比喻,告诫他们若学习杜季良失败,则会成为纨绔子弟。警拔有力,发人深省。【解答】故答案为:(1)修我戈矛修我矛戟(重点字:戟)(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重点字:茝)(3)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重点字:鹜)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春节期间,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穿搭A,不少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提及传统中式服装,人们头脑中往往会出现“()”的画面,因为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又多裹衣博带,饰带层叠,风格和谐雍容,而新中式服装设计则在吸取传统服装的神韵的基础上B,呈现出简约大方、舒适自然的审美风格,更加符合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的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也有着平视世界的底气,能以更平和的心态理解不同文化的美,正因如此,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与他们对于个性美的追求C。关于“新中式”产品还能有多美,关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何继续创新,人们还有着更多的期待。(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A.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B.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C.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D.东北家常菜看上去品相一般,实际上滋味可口,营养实惠,备受人们喜爱。【解答】(1)A处由上文的“春节期间”和下文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血脉觉醒”,可推知新中式服装在春节这一段时间非常盛行,可知填“风靡一时”;B处,上文强调了传统中式服装的重工、繁琐、华贵,下文则首先强调新中式服装“简洁大方”的特点,可知其改良方式为“化繁为简”。此处填“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则依据不足,且与“在吸取传统服装的神韵的基础上”有矛盾,非最优解。C处由上文“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并结合语段整体内容可知,新中式的审美风格与年轻人对于个性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因语境中新中式服装的风格背后隐藏着设计者的理念,故可填“一拍即合”或“不谋而合”。但“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思,因此是错解。(2)A.“足下蹑丝,头上玳瑁光”出自《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是说(刘兰芝)脚上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首饰,并非文段对象“服装”。B.“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出自《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意为罗袄上有一双双新帖上去的鹧鸪图。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与文中“因为传统中式服装注重表面装饰,绣花精美华丽”句关联度高。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出自《琵琶行》(白居易),意为“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