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台灣課程美學研究的發展
周淑卿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scchou@.tw研究的發展進程自1995年《UnderstandingCurriculum》一書引介”curriculumasaesthetictext”後,即開始有課程學者關注此一課題從美學的角度來理解課程的內涵,是UnderstandingCurriculum一書中所謂「課程為美學文本」的意涵.在台灣,或為求其簡潔,將此觀點所延伸而來的課程論述稱之為「課程美學」2005年,課程與教學季刊出現台灣學術期刊首次的「課程美學」專題2006年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出現課程美學主題2009年起,教育研究院支持「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研究,持續進行相關經典書籍的討論會及專題講座,形成研究社群課程美學論述的起點教育領域的研究一直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Huebner(1966)指出,我們需要美學與倫理學
的語言來平衡傳統的科學、技術、政治語言及
其對學校教育的理解美學探究的價值在於提供科學之外另一種解釋
課程訊息的互補觀點若以研究的觀點與方法來看,前述的五個派別可重新歸納為兩個:1.借用美學概念探討課程2.由藝術的觀點探討課程與教學中所蘊含的藝術性
從美學文本到課程美學既是由美學角度探究課程,用以觀察和分析課程現象的核心概念,以及所關注的課程問題應當與「美」有關既稱為「學」,即是一套相關概念與方法的集合。欲建構課程美學,即須清楚界定課程現象中與「美」有關的問題與概念。核心問題什麼是具有美感特質的課程?--
什麼樣的課程經驗屬於美感經驗?在學習歷程中,師生可以體會或發現到的「美」是什麼?具有美感特質的課程為何值得追求?--
美在課程中的作用為何?課程中缺乏美的特質有何影響?人們可以由此種課程中獲得什麼樣的發展?具有美感特質的課程如何形成?--
學習歷程中「美」的要素是什麼?透過什麼方法、材料或認識方式才能創造具有美感特質的課程?教師、學習者、環境和教材方面應當具有什麼樣的條件?在台灣的研究類別以鑑賞與評論(connoisseurshipandcriticism)方法進行的課程現象探討
視課程經驗為美感經驗,據此探討課程中的美感經驗性質及實踐的途徑
探討教學的藝術性,主張教師為藝術家
借用藝術教育的方法或架構進行教學,並探討其美感教育效果一、以鑑賞與評論方法進行的課程現象探討以鑑賞與評論方法探討課程,乃是將課程或教學歷程視同藝術作品或具有美感性質的對象教育鑑賞與評論方法的相關研究不見得都連繫到「課程美學」的探討李雅婷(2003)著重於以教育評論的方法對藝術課程進行美感教育內涵的評析*藝術雖然最接近美,藝術課程的目的卻不見得是為了美;以這個研究的主要發現來看,對於知識建構的關注更甚於課程中的美感特質。曾榮華(2005)採用教育評論方法,評析一位國民小學校長進行課程領導時所展現的實踐智慧。此研究其實並未以課程為重點應用了鑑賞與評論的方法,未必是美學取向,更不見得是課程美學二、課程中的美感經驗性質及實踐途徑這一類的研究堪稱台灣課程美學研究的大宗,幾乎遍及各科目的探討最常被引用的是Dewey與Greene的理論最常界定的美感經驗內涵是:愉悅、情感投入、驚奇、滿足感、精神自由、自我實現成就美感經驗的教學元素是:彈性、想像、遊戲、感官體驗、藝術媒介常見的問題是:試圖統合某些指涉相異卻不相容的理論,又以這統合之後的觀點來界定學生的美感經驗,有時落入強行圓說的窘況。例如,研究者引Dewey的理論界定美感經驗為「完滿自足的感受」,而教學策略卻是感官體驗、想像與遊戲。美感經驗的「性質」與「條件」須做更清楚的分辨與連結。關於精神自由、自我實現和情感投入的美感經驗原不易捕捉,常出現「一分證據說七分話」的問題研究者常在未及細究學生的學習經驗時,就憑學生表現出來的「愉快」與「學習投入」,即斷言「美感經驗」的產生三、探討教學的藝術性,主張教師為藝術家對教學藝術的論述—多仍在論理階段探討藝術創作者與教學者思考之相似性藝術與教學之間的類比性的實徵研究:1.藝術與教學都希望與人溝通思想,甚至進一步影響人和社會藝術創作歡迎過程中的偶發性,所以目標往往是變動的,而教學也可以不預設固定目標皆須憑藉邏輯思考以進行佈局,而以直覺、聯想與想像創造驚奇創新主要在找尋更適切的表現途徑,非徒然標新立異A/r/tography理論主張結合藝術家、研究者、教師三重身份對教育過程進行反思探究,鼓勵教師從事藝術與研究工作,讓教學更具活力與創新性許楓萱(2010)的研究援引A/r/tography理論,採用敘事研究法,敘說自己作為一位高中語文教師,在演員/教師/研究者三種身分游移空間的所見和省思,以及對教學實踐行動的省察與修正,並在此過程中,漸漸釐清「我是誰?」「我要當一個甚麼樣的教師?」的認同問題。四、借用藝術教育的方法或架構進行教學,探討其
美感教育效果運用藝術為中介以創造美感經驗(educationthroughart)在課程中如何透過藝術媒介(文學或藝術作品、藝術的創作或表現活動)喚起學習者對世界的感覺與知覺能力,形成對事物與現象的新理解。陳思玎等(2011)在學校課程中藉著藝術創作連結真實生活的情境脈絡與生活議題,試圖培養兒童對生活的美學觀點。他們認為藝術課程真正可貴之處不在於畫得像、唱得好,而是培養出「真實的人」--有感覺有想法、有熱情有行動、理解自己、尊重差異的「真人」。其他課題的開發批判理論美學的應用從美學的角度探討課程這個研究旨趣原本即是對於科技理性宰制下非人性課程的批判;追求美感內涵的課程,所重視的即是人在課程中感知與表現的自由,所以此取向的課程實踐本身即具有批判、解放性質「另類學校的課程美學建構與實踐」的研究選擇台灣幾所理念學校(如華德福學校、道禾中學、全人中學),針對其辦學理念、課程規劃與教學實踐方式,探討其中的美學意涵環境美學在學校的實踐—美感經驗建構前述各項研究在理論建構上,乞靈於藝術與美學理論,開展課程研究的新路徑在課程實務上,提供實現美感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學策略以及教師專業成長途徑
課程美學的
概念明晰性問題課程美學意義時常令人無法捉摸,目前文獻中常見的概念問題有二:美學理論的引用失誤相近概念的交互混用美學理論的引用失誤使用「遊戲」作為教學策略,同時引用Gadamer與Shiller二者,卻未留意到二者理論的差別,以致其後對於美感經驗的解釋出現矛盾引用Greene以藝術作品創造美感經驗的觀點,試圖在課程中以某些材料提供美感元素,卻未細究Greene所言藝術作品應有的特質,即將這些材料直接類比為藝術作品相近概念的交互混用課程美學vs.美學課程課程美學是「研究領域」,而美學課程則是探討美學的一門「課程」美學課程討論的對象是「美學」,所以不能稱「具有美感特質的課程」為美學課程美學vs.美感美學是一個研究領域或一門學問美感是人對美的感受美感教育不能易稱美學教育藝術即美學?以藝術課程為範疇在教學中以藝術為媒介(如戲劇、文學、音樂、繪畫、肢體律動)藝術教育即課程美學?課程美學的研究帶有文學、藝術的氣質,書寫方式上也鼓勵突破傳統的論文架構與行文模式不能不重視概念的明晰性。一旦概念不清晰,任何形式的行文與文章佈局都無法令人理解結論:未來的發展
發展中的課程美學
「課程美學」或是「美學取向的課程研究」?課程中什麼是「美」?何以稱「學」?將美引進課程與教學中,因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總能激起人改變現狀的勇氣與決心我們想知道的是課程如何令人感其為美,以使課程的參與者得美之化育拓展其他美學理論的應用,以拓寬對於美與美感經驗內涵的探索。有關美感認知的過程可藉重審美心理學,以便對於想像、直覺、聯想等認知過程有更深入的探究。課程學者與學科專家合作,可望對於各學科內涵蘊含的美,有更多發掘。美感經驗與學習成效的關係仍有待更嚴謹的研究設計,提出具說服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国际物流保险合同订立与理赔3篇
- 2025年伊犁货车从业资格证考什么
- 2025年度个人自建别墅地基买卖合同8篇
- 二零二五年度混凝土工程进度协调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木材加工企业环保责任承诺合同4篇
- 2025年建筑钢材批量供应及售后保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夫妻离婚后子女医疗费用分担协议2篇
- 2025年度职业培训机构副校长职务聘用合同书
- 2025版文化创意项目服务采购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协议2篇
- 2025-2030年中国陶瓷电容器行业运营状况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二零二五年仓储配送中心物业管理与优化升级合同3篇
- 2025届厦门高三1月质检期末联考数学答案
- 音乐作品录制许可
-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拉萨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开题报告:AIGC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重构研究
-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师德标兵个人主要事迹
- 连锁商务酒店述职报告
-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