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98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2、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奖励生产B.加强刑罚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3、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宋元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5、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争霸的结果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中一些国通过改革加强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下列关于大变革时代的经济表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B.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C.春秋时期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D.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7、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概括中,哪个最为全面()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宋代时,____这类娱乐场所的出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和丰富的文化生活。9、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王______把都城迁到殷。10、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材料四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材料五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①(1)据材料一,秦始皇最先将谁的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2)材料二中的示意图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材料三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1、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的云贵高原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化”。12、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______》是一部______的通史巨著。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明初,汤若望出掌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14、巨鹿之战中,刘邦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15、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T.正确F.错误16、夏、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因此,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______(判断对错)17、伏羲画卦、神农尝草的故事出自春秋战国时期。______(判断对错)18、商鞅变法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材料题(共4题,共16分)19、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烧掉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民间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及“博士官所职”之外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著作,一律烧毁。第二年,咸阳的一些方士、书生行骗,或在背后“道古害今”、攻击新政,指责秦始皇“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活埋了400多人。——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2)材料二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二指出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

材料三: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译文:各学派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们的看法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3)据材料三指出为解决“百家殊方,旨意不同”的局面,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怎样的建议?材料四:

(4)据材料四指出汉武帝在巩固大一统方面采取的措施。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人;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对峙。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以致刚一交战,曹军便连遭失利,撤到江北。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曹军大败,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材料二:383年;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号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兵8万迎战。谢玄等人在□□与北兵对峙,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等晋军半渡时猛攻,乃挥军稍退。时潜伏在北兵中的间谍趁机扰乱军心,北方各族士兵本不愿作战,此时更无战心,以为撤退是被晋军打败,于是撤退变成了逃窜,秦军大败,苻坚仅率少余部众狼狈退回北方。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两场战役?这两场战役有什么共同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两场战役分别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分析,影响一场战役胜负的因素有哪些?21、商鞅变法,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对于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2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2)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1题,共7分)23、清朝前期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哪些努力?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4题,共32分)24、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0分)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而水耨(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不忧冻饿,亦亡(通无)千金之家。——《汉书》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材料二南北方人口变化趋势(单位:万人)请回答:(l)依据材料一,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4分)南方经济发展概况表。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汉代初步开发(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2分)(3)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对当时的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5、夏、商、西周均属于我国的上古三代,你知道这三代的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分别是谁吗?请写出来,再说说这三代的更替留给后世之君什么启示。26、“夏、商、周”作为早期的奴隶朝代,其年代清楚划分曾困扰历史学家很长时间。而十三年前“九五”计划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将我国历史上最早三个朝代每朝的年代断清楚。(15分)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最早三个朝代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建立的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请写出三个朝代的建立者和三位暴君?(6分)(3)你能把三朝灭亡的道理告诉大家吗?(3分)27、【题文】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一个展览板块,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第一板块: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秦朝秦始皇时,大将____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____用。

来抵御匈奴,它西起____,东到____。(4分)

(二)汉朝。

(1)汉朝汉武帝时,大将____、____打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2分)

(2)据上图回答问题:

a.____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____;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2分)

b.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起点在____。(2分)

c.从起点出发;这条路所经之处的先后顺序是()(1分)

①河西走廊②新疆境内③欧洲④西亚。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①②d.这条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三)魏晋南北朝。

(1)乘坐时空飞船;来到了北魏,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2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怎样趋势?(1分)

第二板块: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纵观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史实;你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分)

(2)以史为鉴,今天我国各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分析】秦朝统一后;秦始皇统一车距,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过行无阻;规定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文字;故选项A;B、C符合史实。秦朝统一后,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因此选项D不符合史实。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2、C【分析】商鞅变法中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

故选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解析】C3、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隋唐时期历史特点的有关史实。A表述错误,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秦汉时期是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B表述正确,隋唐时期是我国的大一统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放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使得这两个时代呈现了一度的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特征;C表述错误,明清时期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期;D表述错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综上所述,ACD可排除,故选B。【解析】B4、B【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南移的趋势,到南宋时完成。所以答案选B。5、A【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的灾难.但在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例如管仲改革,吴起变法等,都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诸侯国的力量得到增强,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的知识点.理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影响.

本题以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A6、C【分析】这道题考查了铁农具的使用、牛耕进一步推广及都江堰的修筑等相关知识,在大变革时代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这一时期牛耕也进一步推广。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因此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筑的而不是春秋时期。故选C。【解析】C7、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隋朝历史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但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只存在了37年,因此纵观隋朝历史短暂而繁荣。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解析】B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瓦子【分析】【分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故答案为:瓦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代娱乐场所──瓦子。9、略

【分析】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故答案为:

盘庚.

本题以填空方式考查盘庚迁都.

本题以盘庚迁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析】盘庚10、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韩非的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其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最先将韩非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2)本题主要考查了三省六部制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无事不总”,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领各种政治事务。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其议政场所为政事堂。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3)本题主要考查了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结合材料三的信息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根据所学可以得出,指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丞相一职由秦始皇设立,到明朝时朱元璋废除。(4)本题主要考查了军机处的设立。结合材料四的信息,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根据所学可以得出指的是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5)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秦朝设立丞相制度,到唐朝分割丞相权利,再到明朝时期丞相的废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了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1)韩非子。(2)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六部制。(3)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秦朝;废除:明朝。(4)军机处。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5)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1、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星堆文化”的地理位置。“三星堆文化”是出现在商周时期的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的一种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独特的青铜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解析】【答案】错误:___云贵高原__________更正:___成都平原_________12、略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史学家,他编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

故答案为:

资治通鉴;编年体.

本题主要考查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司马光的有关内容.【解析】资治通鉴;编年体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分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通过自己历史知识的储备,不难做出正确答案。清初,汤若望出掌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

【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14、×【分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巨鹿之战。1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孟子思想的知识。依据所学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所以,这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故选T。【解析】T16、√【分析】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故答案为:

√。

本题以“青铜时代”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青铜文明。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青铜文明。【解析】√17、×【分析】伏羲画卦;神农尝草的故事出自原始社会末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析】×18、√【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解析】√四、材料题(共4题,共16分)19、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一的信息,根据教材所学得知,材料一的他指的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政治方面,他宣传“为政以德”和“礼治”,以“德”来治理人民,以“礼”来治理国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体系。(2)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思想措施。结合材料二的信息,根据教材所学得知,指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3)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思想措施。结合教材所学得知,为了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在巩固大一统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材料四的信息,汉代讲经图、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根据教材所学得知,汉武帝为了推行儒家学说,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解析】(1)孔子;仁。(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20、略

【分析】

(1)本题考查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及特点.

(2)本题考查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影响.

(3)本题考查影响一场战役胜负的因素.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特点、影响等史实.【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交战双方“曹军”“孙刘联军”等可判断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根据材料二中的“383年;苻坚、晋”等可判断这次战役是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大败,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3)据材料一赤壁之战和材料二淝水之战的过程与结果可知影响一场战役胜负的因素有军队士气;战略战术;将领的指挥才能等.

故答案为:

(1)材料一:赤壁之战;材料二: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使南方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军队士气;战略战术;将领的指挥才能等(答出两点即可).21、(1)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贵族不支持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措施的实行,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

(4)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2)不支持;因为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措施的实行,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

(4)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内容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建立县制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影响的知识点.

本题以商鞅变法为背景,考查都是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小题1】(1)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贵族不支持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措施的实行,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

(4)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2)不支持;因为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措施的实行,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

(4)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小题2】【小题3】【小题4】22、(1)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废封制,立郡县。秦朝时期,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2)据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王国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施,使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故答案为:

(1)分封制。

(2)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或王国问题)

(3)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的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实行的制度。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时期,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2)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国家出现的王国问题。汉时期国家出现了王国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3)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及这一措施的巧妙之处。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的削弱了王国的势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西周的分封制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解析】【小题1】(1)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废封制,立郡县。秦朝时期,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2)据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王国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施,使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故答案为:

(1)分封制。

(2)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或王国问题)

(3)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的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小题2】五、简答题(共1题,共7分)23、1.加强行政管理力度。

(1)对西藏:确立对达赖(顺治帝)和班禅(康熙帝)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对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对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祖国东南的海防。

2.镇压分裂势力:17世纪末;康熙帝派兵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活动。

3.反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康熙帝两次在东北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的边界。【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主要有:

1.加强行政管理力度。

(1)对西藏:确立对达赖(顺治帝)和班禅(康熙帝)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对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对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祖国东南的海防。

2.镇压分裂势力:17世纪末;康熙帝派兵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活动。

3.反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康熙帝两次在东北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的边界。

【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六、综合题(共4题,共32分)24、略

【分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南方虽然地广人稀,但是经济落后,北方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初步的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宋代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根据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导致北方人口大幅下降,南方人口略有增加。(3)根据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由于北民大量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答案】(1)(每空1分,共4分)南方经济发展概况表。时期南方经济地位经济落后南朝(或南北朝、南朝宋,仅填写宋不给分)宋代全国经济中心(2)北方人口大幅下降,南方人口略有增加。(2分,要求概括性语言,未答出程度副词扣1分,具体描述不给分)(3)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分)25、略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夏商周的衰亡和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夏朝逐渐衰败时,黄河下游的商国逐渐强大起来。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也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实行残暴的统治镇压人民,随着西边周国的兴起,开始向商纣进攻。公元前1046年,双方牧野大战,商纣大败,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能,后来受到戎族的进攻,周幽王被杀,此后,西周灭亡。答案:夏:开国之君大禹,亡国之君夏桀;商:开国之君商汤,亡国之君商纣;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亡国之君周幽王。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失民心者失天下,天下无不灭之朝”。【解析】夏:开国之君大禹;商:开国之君商汤;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以人为本、勤政爱民26、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结合材料提示了解到:“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这三个朝代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最早的三个朝代。根据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第(2)问需要识记三个朝代的相关知识即可: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最后一个统治者是桀,统治残暴;商汤灭掉夏朝后建立了商朝,但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统治残暴,后被周武王推翻;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西周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是统治昏庸的周幽王。第(3)问结合第(2)问提到的三位暴君可知三个朝代到了统治末年,统治者统治残暴,生活享受,不顾人民死活,征发严重的徭役和兵役,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不满,出现了诸侯叛乱和平民暴动的情况,最后三个朝代灭亡,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统治者的统治黑暗。考点:夏商周【解析】【答案】(1)夏、商、西周。(3分)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前1046年。(2)禹、桀;汤、纣;周武王、周幽王。(6分)(3)统治昏庸残暴。(1分)27、略

【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模块:

(一)秦朝。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历史史实;解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