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_第1页
16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_第2页
16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_第3页
16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_第4页
16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高频考点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复习高频考点专题训练考点16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潭中鱼可百许头(2)往来翕忽(3)仿佛若有光2.翻译下列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佁然不动B.忘路之远近然则天下之事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宫室D.乃记之而去乃大惊4.[甲][乙]文段中画线句子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答案】1.(1)大约。(2)轻快迅疾的样子。(3)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3.C4.甲文体现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情,乙文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1)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可:大约。(2)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翕:迅疾。(3)仿佛若有光: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仿佛:是古今异义词,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翻译,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体现出来,整体流畅。(1)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和“蛇”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2)黄发:借代手法,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借代手法,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的样子/……的样子;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C.介词,对、向/动词,建造;D.于是/于是;故选C。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结合“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甲】文作者此时心情是孤独、凄凉的。(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是渔人看到的桃花源的景色,自然风景是优美的,人们是富足、和睦、快乐的,这是作者陶渊明想象中的美好的生活的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设想的生活图景是如此美好,那么作者在想着这个画面时必然内心是轻松愉悦的。故【乙】文划线句表现出作者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二)【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欲穷其林(2)屋舍俨然(3)潭中鱼可百许头(4)其岸势犬牙差互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_________________。3.“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载,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请按要求填写下面表格。篇目描写的景色(景象)作者的思想情感《桃花源记》描绘出绚烂的桃花林和一幅①______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②________《小石潭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③________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压抑之情【答案】1.(1)尽(2)整齐的样子(3)大约(4)像狗的牙齿一样2.(1)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①和平、宁静、幸福等②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③幽美、静穆等【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1)句意: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2)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3)句意: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可:大约。(4)句意:溪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古今异义。重点词语:(1)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怡然:高兴的样子。(2)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情感。题空一:题干关键词为“田园生活图景”,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这里环境优美,村落间鸡犬相闻,宁静美好;根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人们种田劳作,生活安定,没有战乱,幸福快乐。题空二:《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幸福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题空三:描写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句子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即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概括特点为:幽美、静穆、凄清等。(三)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1)微君之躬(2)便要还家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初极狭,才通人德才兼备B具答之独具匠心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绝于耳D.不足为外人道也微不足道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拿出酒菜来款待他。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选文式微桃花源记(节选)创作特点①运用虚构,寄托理想内容分析“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而问。这样写,表现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②【答案】1.(1)gōng(2)yāo2.D3.(1)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4.①运用设问,直抒胸臆。②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微君之躬(gōng):如果不是为君主的身体。便要(yāo)还家: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2.A.才:仅,只/才能;B.具:详细/具有;C.绝:隔绝/断开;D.道:都是“说,谈起”的意思;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无论:不要说,更不要说。(2)延:邀请。4.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和主旨的掌握。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诗歌运用设问手法,直抒胸臆,表达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东晋,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文中虚构了一个“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出鸡犬相闻,宁静祥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境地。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四)【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③。越信宿④,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⑤,高下联络⑥,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⑦,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⑧“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过。信宿:连住两夜。⑤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⑥联络:连接。⑦牧竖:牧童。征逐:追逐。⑧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缘溪行遂缘小溪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十问仅得二三C.遂与外人间隔遂缘小溪D.屋舍俨然或强然诺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或不应所问。3.语段【甲】和语段【乙】都是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来写的。语段【甲】中,渔人先是“缘溪行”,遇到一片桃花林,然后在①______发现一座山,从山洞里进入到桃花源中;语段【乙】中,作者先是来到了药师寺,然后“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远远地看到②______,还有桑畦麦陇,田家,樵童牧竖,最后翻过两座山岭,来到了“雪窦山”。语段【甲】中的渔人和语段【乙】中的作者都是通过③______的方式分别进入到桃花源和药师寺的。(每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答案】1.B2.(1)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又向前行,想要行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有的答非所问。3.桃林的尽头(水发源的地方)山涧中的水流步行4.山阻水隔,很难进入。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人们生活安宁和乐。【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句意: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缘:沿着/句意:我就沿着小溪。缘:沿着;B.句意: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率:率领。/句意: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率:大致、大抵;C.句意: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遂:于是。/句意:我就沿着小溪。遂:于是;D.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的样子。然:……的样子。/句意:有的勉强回答的样子。然:……的样子;故选B。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甚:很,非常。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②重点词有:不应:对不上。3.本题考查文章的行文线索。第一空:甲文根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知,是在桃林的尽头(水发源的地方)发现一座山;第二空:乙文根据“越信宿④,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可知,远远地看到山涧中的水流;第三空:根据甲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和乙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可知,甲文渔人和乙文作者都是步行分别进入桃花源和药师寺的。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两篇文章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对比分析作答。根据乙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与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知,雪窦山与桃花源都是山阻水隔,很难进入;根据乙文“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与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雪窦山与桃花源都是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根据乙文“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与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雪窦山与桃花源都是人们生活安宁和乐。【点睛】乙参考译文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五)[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仿佛若有光()②阡陌交通()③妇人汲井()④其丈夫方担粪灌园()2.翻译下列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B.甲文以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经过多年战乱,终于过上了自由幸福、安定和谐生活的图景。C.乙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男耕女耘、夫妇协同持家的农家风情图。D.乙文作者特别赞美“江北之俗”,即妇女也勤劳的风俗,将之与西北男子的“游惰”习气相比较,视界显得尤为宽阔。4.甲乙两段文字都给我们描给了一幅和谐安定、幸福快乐的生活图景,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你说说甲乙两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1)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2)田间小路(3)打水(4)正,正在2.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作。3.B4.甲文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作者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以及未能比及的遗憾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2)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3)句意为: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汲:打水。(4)句意为: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方:正,正在。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2)重点字词:俱,一起;耘,耕作。3.B.有误。“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错误,甲文是虚写,作者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虚构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故选B。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结合“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等语句可看出是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作者面对这幅图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点睛】乙参考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六)【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桑竹垂余萌,菽稷③随时艺④。春蚕收长丝,秋热靡⑤王税。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诗》)【注释】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②憩:休息。③菽稷:泛指粮食作物。④艺:种植。⑤靡:无。⑥暧:遮蔽。⑦俎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2.翻译下面的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B.《桃花源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桃花源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C.《桃花源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桃花源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D.《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应该批判。4.根据你对文段【甲】【乙】的理解,你认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1.D2.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3.D4.这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为:作为/对,向;B.舍:舍弃/房屋;C.乃:于是/竟然;D.去:离开/离开;故选D.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D.《桃花源诗》中“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意思是: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的样式。作者对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持肯定态度,但并不是不要“智慧”,而是表达了顺应自然,怡然自得,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生活的赞美;本项表述有误;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乙】文中“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可见,桃花源的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富足宁静;从【甲】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乙】文“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可见,桃花源中人生活安宁和睦,人人自食其力;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表现桃花源民风淳朴;从【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桃花源中的人们热情好客;作者借不存在的桃花源寄寓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的向往。点睛】乙参考译文: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七)【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怕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注】①陶冶:愉快高兴的样子。②枲: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果实,称“臬麻”。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不足/为外人道也C.其岸势/犬牙差互 D.杨谢/而从之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绝境()(2)延()(3)属()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依据选文回答问题。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D2.①与世隔绝的地方②邀请③类3.(1)(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2)老人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4.杨谢而从之。①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②以耕种养蚕为业;③热情大方好客;④自食其力。(答到任意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能力D.句意为: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杨谢而从之”的“杨”是主语,其他为谓语,主谓间应断开,即:杨/谢而从之。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句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3)句意为:麻枲这类东西。属:类。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要说)”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引(拉)、至(到)、贤者(贤能的人)”几个词是赋分点。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的要求,选择符合题意的内容填写或概括作答。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们的安居乐业,从文章中的“杨谢而从之”可以看出,杨氏答应了并决定要定居穴中了。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可以看出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从“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怕然自乐”和“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可以看出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都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子来或迟,则封穴矣”可以看出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热情、诚恳。据此理解作答。【点睛】乙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自元结《右溪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佁然不动佁然:____________(2)以其境过清以:____________(3)南流数十步南:____________(4)不可名状名:____________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3.翻译下列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4.甲文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那么乙文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水怎样的特点呢?5.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1)呆呆的样子(2)因为(3)向南(4)说出2.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3.(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4.正面(直接)描写,写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5.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描写右溪拥有一片美景,却无人赏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注意词类活用词,南:名词做状语,向南。名。动词,说出。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故句子划分为: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佳,美好。垂阴:投下阴影。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写水,正面(直接)描写突出其清和激。5.考查对写景手法的理解。《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右溪记》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都是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点睛】乙参考译文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九)[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孤帆落照中,见青山映带①,征鸿②回渚③,争栖竞啄,宿水鸣云,声凄夜月,秋飙④萧瑟,听之黯然。遂使一夜西风,寒生露白。万山深处,一泓涧水,四周削壁,石磴崭岩,丛木蓊郁,老猿洞其中,古松屈曲,高拂云颠,鹤来时栖其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隙呖惊霜,闻之令人凄绝。(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有删改)[注]①映带:景物相互映衬。②征鸿:远飞的大雁。③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④飙(biāo):狂风。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日光下澈澈:_______________(2)佁然不动佁然:_______________(3)不可久居居:_______________(4)听之黯然之:_______________(5)老猿洞其中洞: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闻之令人凄绝。3.[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用原文语句填空)4.[甲][乙]两文都流露出一种悲凉压抑的情感,试分析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有何不同。【答案】1.①穿透②静止不动的样子③停留④代词,指秋风⑤动词,打洞2.(1)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2)听到(猿鸣后)让人(感到)无比凄凉。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4.[甲]文是因为周围环境激起了作者自己内心固有的悲凉、失意的情绪,[乙]文是因为深秋之景带给了作者悲凉的审美感受。【解析】1.本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1)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2)句意为: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3)句意为: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4)句意为:听了这种声音使人黯然神伤。之:代词,指秋风。(5)句意:老猿在这里打洞。洞:动词,打洞。2.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1)重点词语:往来:来来往往;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似:好像;乐:逗乐。(2)重点词语:闻:听说;之:代词,代猿鸣;凄绝:使……感到凄凉。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结合【甲】文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文章表达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结合【乙]文句子“声凄夜月,秋飙萧瑟,听之黯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隙听惊霜,闻之令人凄绝”可知,深秋之景带给了作者悲凉的审美感受。因此,【甲】文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凄清使作者想起了自己仕途的失意,内心的悲凉;【乙】文是因为深秋之景的凄清带给了作者悲凉的审美感受。【点睛】乙参考译文:孤帆笼罩在斜阳的余晖之中,看见两岸青山的景物相互映衬,远飞的大雁返回到水中的小块陆地上,争着寻找栖息之地和食物,(有的)在水上宿下。(有的)在云间鸣叫,叫声在夜月里很是凄惨,秋天的(狂)风萧瑟,听了这种声音使人黯然神伤。于是让一夜西风吹过之后,寒意顿生,白露降临。万山深处,一泓清泉,四周是是崖峭壁,岩间有凿出的石噔,树木郁郁葱葱,老猿在这里打洞,古松弯曲(有致),高耸入云,仙鹤飞来就栖息在古松顶端。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寒,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您凉,风声呼啸,仙鹤悲唳,声音之凄凉惊吓了寒霜,让人听了感觉无比凄凉。(十)【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⑤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掣折:转折。⑤山:沿着山路。⑥欹:斜靠。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心乐之乐:(3)悄怆幽邃邃:(4)而犹不忍去去:2.翻译下列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三处。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1)向西(2)以……为乐(3)深(4)离开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3.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4.清伟(奇)5.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句意为:心里为之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3)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4)句意为: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明:看得见。灭,暗,看不见。(2)重点词语:愈:更加。山行:沿着山行走。观:景观。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根据句意“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结合“暮归”主谓结构,应在“归”后停顿;结合“各赋诗”主谓结构,应在“诗”后停顿;结合“所目既奇”主谓结构,应在“奇”后停顿。4.考查内容提炼。甲文“水尤清冽”直接写水的清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鱼,侧面写出了水清;可概括为“清”。乙文“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点明“伟”,“既奇,思亦变幻”点明“奇”,可提炼概括为“伟”或“奇”。5.本题考查感情理解。甲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然而美好的山水并没有完全改变他的心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的自然流露。乙文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第五泄的喜爱、留恋之情。【点睛】乙参考译文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十一)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餐。(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___(2)日光下澈澈:__________________(3)乃记之而去去:__________________(4)亦无以异于诸泉异: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拊可餐潭中鱼可百许头B.卷石底以出以径寸之木C.如鸣珮环如秋天D.乃记之而去青溪之跳珠溅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4.甲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甲乙两文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案】1.(1)大约(2)穿透(3)离开(4)不同2.C3.(1)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2)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4.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5.甲文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乙文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可:大约。(2)日光下澈: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3)乃记之而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去:离开。(4)亦无以异于诸泉: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异:不同。2.本题考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A.动词,可以/副词,大约;B.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介词,用;C.动词,好像/动词,好像;D.代词,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势:形状;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互相交错;其:那;乃:才;悟:领悟;碧:青绿色。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解答此题要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主题。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甲文第①段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直接写出了水清的特点,第②段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从鱼的数量、清晰可见的潭中石以及映在石上的鱼的影子、一直照到潭底的阳光等景物侧面烘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乙文中写“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先写此水为“碧色”,然后运用如“如秋天”“如晓岚”两个比喻句,把清溪的水比作秋季的天空,早晨林间的雾气;接着运用对比写法,将清溪的水和新发的柳枝、刚脱皮的竹笋、新竹、玉、白色的丝绢进行对比,突出清溪水的清澈、碧绿。【点睛】乙参考译文: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十二)【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B.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C.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D.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3.翻译下面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4.【甲】文中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的___________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情绪。【答案】1.B2.B3.(1)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4.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知音难觅的惆怅【解析】1.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以:介词,因为/介词,因为;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当时的情景;D.其:代词,小溪/加强语气;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主谓之间停顿,故“大都山之姿态”之后断开。“山之姿态”与“山之骨格”结构类似,“得树而妍”与“得石而苍”结构相同,故断句为: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2)重点词有: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点睛】乙参考译文: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十三)【甲】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明日,宿旦子冈,甫①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皆耕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②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蹄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③,自恨不如远甚也!(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甫:刚,才。②洵:确实。③得所之意:怡然自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1)水尤清冽()(2)日光下澈()(3)偶舍骑步行()(4)余顾而慕之()2.翻译两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3.乙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4.选出对【甲】【乙】两文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A.甲文“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乙文“俱耕于田间”中两个加点字的意思是一样的。B.甲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情景交融,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C.乙文中“自恨不如远甚也”隐隐表达了作者对农家埋头于耕种生活的遗憾之情。D.甲文简练生动,笔法精妙,意境深远;乙文则自然清新,用笔自如,画面感强。【答案】1.①格外②照到水底③放弃骑马④看2.(1)鱼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2)这家男主人正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3.和谐安宁(宁静闲适、和平恬淡)、自得其乐(合家欢乐)4.C【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水格外清澈。尤:格外;(2)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下澈:照到水底;(3)句意: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舍骑:放弃骑马;(4)句意: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顾:看。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重点词:翕忽,轻快敏捷;相乐,互相取乐。(2)重点词:丈夫,男主人;方,正;汲井,从井里打水;浣,洗。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从乙文“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蹄笑,鸡鸣犬吠(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可知:作者笔下男女各司其职,儿女各得其乐,生活安宁,氛围和谐。4.本题考查文章解读与分析。C.乙文中“自恨不如远甚也”的意思是: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埋头于耕种生活的羡慕而不是“遗憾”;故选C。【点睛】乙参考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十四)【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①。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②。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④,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⑤,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注】①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②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③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④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ă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⑤曝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⑥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或短语在文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3)凄神寒骨_________(4)余寒犹厉_________(5)晶晶然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乙文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B.甲、乙两文同为写景性散文,都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因而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也是相同的。C.甲、乙两文都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自己所见的景色。D.甲、乙两文在写景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甲文主要运用的记叙、描写、抒情;乙文在甲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4.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面两句话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乙】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答案】1.①名作状,向西②名作状,像蛇一样③使动用法,使……悲伤(凄凉)④仍然⑤光亮的样子2.(1)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9.B3.【甲】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等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写动,既写出了鱼富有人情味,也触动了作者情怀。【乙】句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2)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3)句意: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悲伤(凄凉)。(4)句意:余寒仍然很厉害。犹:仍然。(5)晶晶然:光亮的样子。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蒙,蒙盖;络,缠绕;摇,摇曳;缀,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2)重点词:夹堤,夹立堤旁;润,湿润;空阔,空旷开阔;脱,逃脱;鹄,天鹅。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B.甲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不同的。因此本项中“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也是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一潭水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写水中游鱼的数量,水中游鱼的大体数量清晰可数,可见水之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描写鱼儿在水中就像在空中游动一般,可见水之透明,侧面表现水之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是静景,从日光可穿透一直照到水底,鱼影映在水底石上,也表现了水的清澈;“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抓住游鱼的神态、动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鱼儿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又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乙文中,“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意思是: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被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作者写“山”是“为晴雪所洗”,“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在细细品味中把握住初春时山景明净而秀美的特征。“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妆刚罢。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点睛】乙参考译文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