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章末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胡焕庸线”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胡焕庸线”在地理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下图示意“胡焕庸线”在东北局部地区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呼伦贝尔高原人口密度较小,松嫩平原人口密度较大。影响两地人口密度差异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A.河流 B.气温 C.降水 D.纬度2.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但三江平原少有森林。这主要是因为三江平原()A.地势低,气温高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呼伦贝尔高原地处大兴安岭西侧,松嫩平原地处大兴安岭东侧,我国水汽主要来自东部的太平洋,松嫩平原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气候较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呼伦贝尔高原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气候较干燥,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C项。第2题,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发育,不利于植被生长,故选C项。答案1.C2.C历史上,我国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4.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5.“孔雀东南飞”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目前,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禁止人口迁入B.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C.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D.扩大传统产业生产的规模解析第3题,我国历史上的“下南洋”是指我国人口向东南亚地区的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闯关东”“孔雀东南飞”“走西口”是国内人口迁移。第4题,“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第5题,大量人口的迁入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该区域必须加快产业转移,促进本地产业升级,从而缓解人口压力。答案3.A4.B5.C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6.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7.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聚落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的变化与地形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故A项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最大,故D项正确。答案6.A7.D数据分析显示,2019年“五一”期间,外省来兰州的总人数为170万余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16.04%。其中陕西省来兰州人数最多,达到26.74万余人次,青海省20.6万余人次,宁夏回族自治区为13.6万余人次。“五一”期间外地来兰州的人口以旅游为主,包括自驾游、户外游、乡村游等多种形式。据此完成8~9题。8.“五一”期间外地来兰州的人口属于()A.省际人口迁移 B.人口流动C.国内人口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9.“五一”期间流入兰州的人口主要来自陕西、青海等地的原因是()A.空间距离较近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自然环境差异 D.交通条件的改善解析第8题,“五一”期间外地来兰州的人口停留时间短,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第9题,陕西、青海等地和兰州所在的甘肃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因此从上述省级行政区来兰州的人口较多。答案8.B9.A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下图示意安徽省2009—2018年常住人口净迁移率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10.安徽省常住人口从净迁出转变为净迁入的年份是()A.2011年 B.2013年C.2015年 D.2018年11.2011年以来,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的变化反映了该省()A.外出务工人口数量增加B.老年人口数减少C.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减少D.投资环境的改善解析第10题,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净迁移率大于0表示人口净迁入,小于0表示人口净迁出。2013年人口净迁移率由2012年的小于0上升为大于0,故选B项。第11题,2011年以来,安徽省常住人口净迁移率逐步提高并逐渐转为正值,反映了该省迁入人口开始多于迁出人口,A项错误;老年人口数的变化无法体现,B项错误;迁入人口增加,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C项错误;投资环境的改善,会吸引人口迁入,D项正确。答案10.B11.D流动模式是指家庭成员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流入地,分为三种类型:非家庭式流动(只有一个人流动);半家庭式流动(部分核心家庭成员没有与流动人口共同生活);完整家庭式流动(举家流动)。下图为流入地区的流动模式。据此完成12~13题。12.导致四大地区均以完整家庭式流动为主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 B.生态环境C.政治 D.社会文化13.完整家庭式流动东部比例最低的可能原因是()A.东部入籍门槛高 B.东部医疗保险好C.东部迁移意愿高 D.东部基础设施完善解析第12题,我国家庭观念较重,流动时常以完整家庭式流动为主,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第13题,完整家庭式流动东部比例最低的可能原因是东部人口众多,人口控制较严,入籍门槛高,A项正确。东部医疗保险好、迁移意愿高、基础设施完善都有利于流动,排除B、C、D三项。答案12.D13.A下表示意杭州市区及各县市2016年人口迁移情况。据表完成14~15题。地区本年迁入人数/人本年迁出人数/人省内省外省内省外市区3486257538713214268桐庐县62212251047449淳安县40910161614400建德市52812651996712临安区6561510126466014.目前引起杭州市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A.生态环境 B.经济C.政治 D.社会文化15.下列有关市区及各县市人口迁移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迁入人口总数省内多于省外B.迁出人口总数省内多于省外C.人口机械增长率都为正值D.市区人口迁入超过各县市总和解析第14题,据表可知,目前有大量人口迁入杭州,这是因为杭州经济条件较好,拉力作用大。第15题,由表可知,杭州市迁入人口省内少于省外;迁出人口总数省外多于省内;淳安县、建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值;市区人口迁入超过各县市总和。答案14.B15.D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情况折线图,完成16~17题。16.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A.男性人口仍占多数B.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D.迁入人口性别比呈不平衡态势17.与2000年相比,2016年浙江省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工程建设 B.交通运输C.家庭婚姻 D.产业结构解析第16题,图示曲线为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情况折线,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人口仍占多数,A项正确。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50—54岁,B项错误。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升高趋势,C项错误。与2000年相比,2016年性别比曲线起伏相对较小,接近平衡态势,D项错误。第17题,与2000年相比,2016年浙江省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家庭婚姻,C项正确。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均以男性劳动力为主,A、B两项错误。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产业升级,这会使劳动力数量整体减少,D项错误。答案16.A17.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约16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6,常住人口约2486.76万人(2018年末),人口密度约占全国的1/10。据此完成18~19题。18.制约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性因素是()A.耕地资源 B.水资源C.矿产资源 D.草场资源19.为提高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是()A.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B.发挥光照优势,扩大水稻种植规模C.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人口的迁入D.降低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解析第18题,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第19题,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新疆水资源短缺问题,从而提高了新疆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答案18.B19.A调查报告显示,某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下图为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20~21题。20.关于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流向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地区B.流向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的比例最低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21.为缓解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D.降低生活水平,减少生活成本解析第20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与上年相比,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增多,流向东部地区的减少,但流入人数和占比仍然是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东部地区慢。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多,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接纳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另一方面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生活成本上升。故选D项。第21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在新的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能支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进一步发展,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故选A项。答案20.D21.A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随着上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读上海市人口容量(单位:万人)的估算表,完成22~23题。人口容量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535.951705.681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460.991543.031596.84综合最大人口容量18701935200022.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最大人口容量达到实际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A.50年 B.57年 C.62年 D.67年23.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22题,从表中数据可知,上海市综合最大人口容量的增长速度大约是每10年增长65万人,从2010年的1870万人增加到实际的2301.91万人,大约需要67年。第23题,控制人口增长可以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①错;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开源节流可以提升人口容量,②对;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越大,③对;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不可取。答案22.D23.B读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完成24~25题。24.影响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不包括()A.地形 B.河流C.气候 D.经济发展水平25.关于该区域人口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老龄化问题突出C.饥饿贫困 D.劳动力短缺解析第24题,图示地区为北美洲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从图中看河流影响较小。第25题,该区域属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短缺。该区域经济发达,饥饿贫困不是该区域的人口问题。答案24.B25.C二、综合题(共50分)26.(10分)下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州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阿拉斯加州人口多分布在中南部地区的原因。(6分)(2)阿拉斯加州人口密度比新加坡人口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解析第(1)题,人口多分布在中南部地区的原因可以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包括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开发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等。第(2)题,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新加坡的气候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都优于阿拉斯加州,故人口密度比阿拉斯加州大。答案(1)阿拉斯加州纬度较高,北部地区终年寒冷,属于寒带气候,只有中南部地区,特别是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北部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寒冷空气,气候较温暖;濒临海湾,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任答3点即可)(2)气候严寒,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像鸟一样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材料二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1)“候鸟”经济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级行政区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3分)(2)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几月?为什么?(4分)(3)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山西省和云南省,两地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3分)(4)西藏是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级行政区,为什么?(4分)解析第(1)题,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交通、社会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图中曲线,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级行政区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空间分布特点是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第(2)题,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第(3)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需要大量劳动力,会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第(4)题,主要从西藏生态环境、人口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不利影响: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时间:8—10月。原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8—10月。(3)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采吸引大量劳动力。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迁入。(4)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不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西藏人口数量少,也不会有大量人口迁出。28.(14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表。地区2005年2010年东北地区6.956.21北部沿海11.9713.22大西北地区3.134.13黄河中游地区7.9811.14大西南地区10.9813.53长江中下游地区9.7111.01东部沿海地区20.5819.85南部沿海地区28.7020.91(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4分)(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5分)(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原因。(5分)解析第(1)题,要分时间段分析。结合图表数据可知,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为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第(2)题,结合材料数据可知,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第(3)题,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主要从政策、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工程保养合同
- 建筑行业购销合同
- 充电桩劳务分包施工合同
- 房屋按揭买卖合同
- 实验室装修合同新
- 招投标服务合同
- 中药材采购合同中药采购合同
- 代理销售承包合同
- 公司合同变更协议
- 外包工人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题库国编版
- 共享农田合作合同协议书
- 风电基础合同
- 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原文)
- DB51-T 3176-2024 四川省中心乡镇消防救援站建设规范
- DB11T 2279-2024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评估规范
- 养生理疗馆门店管理手册02
- 店里装修合同范本
- 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教案
- QB/T 2660-2024 化妆水(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