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心壶司马攻古语道“玩物丧志”,但我管不了许多,我玩古董玩了三十多年,越玩越有兴致,打从去年退休之后更是成为古董迷,尤爱收藏小茶壶。有一天我到“越沙攀”佛寺去礼佛;在寺里方丈室的一个古老的木橱中,见到了五把造型古朴的名贵小茶壶。我心一动,就和佛寺的住持巴空大师交谈起来,聊古说今,谈得很“投机”。从此我便经常去找巴空大师。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和巴空大师的往来,主要是看在那五把古老的小茶壶份上。几个月后,我花了二百铢在“耀华力”茶行买了一斤“乌龙茶”。又以八十铢买了一把宜兴出品的新制小茶壶,兴冲冲地向“越沙攀”佛寺来。“大师!我特地拿来一把新的小茶壶,换一换橱中的一把旧茶壶。还有一斤顶级的乌龙茶送给大师。”我一面说,一面打开橱,将新制的小茶壶放在橱里,随手将一把古老的小茶壶拿出来。巴空大师瞪着眼看一看我的脸,我急忙从口袋里取出一个早已备好了的、其中放有一千铢的白信封放在桌上:“大师,还有一千铢善金奉献。”大师眼一闭,不说什么。我自言自语了几句,就拿着那把古朴的小茶壶回家了。我以新茶壶四把、乌龙茶四斤,外加现金四千铢,在三个月内换到了四把名贵小茶壶。方丈室里木橱中的第五把小茶壶,我当然是不会放过的。一天,我重施旧法,再往佛寺里去,走到木橱前,心中吃了一惊,橱中的第五把古老小茶壶不见了,代替那把茶壶的是跟我所买来的一模一样的新茶壶。一定有人依样画葫芦,用我的办法,换去了名贵小茶壶,我真后悔我来迟了!“大师!是谁将另一把旧茶壶换去了?”巴空大师把眼睛睁开:“颂吉施主,这个纸盒送给你,你拿回家去吧!”巴空大师以手指着桌子旁边的一个大纸盒,说完后又闭眼入定了。我回到家里,把纸盒打开,我的心几乎要跳了出来。纸盒里放着四把宜兴出品的新茶壶、四斤乌龙茶、四个里面各放有一千铢的白信封,还有我想得到的那把名贵小茶壶!晚上,我整夜没睡,我不需付出什么就得到了五把名贵小茶壶,而这五把小茶壶整夜在我脑中转来转去。第二天,我带了那五把名贵小茶壶到“越沙攀”佛寺里去。巴空大师又在入定。我将五把小茶壶轻轻地放回木橱里。“颂吉施主,橱中有没有壶,是新的还是旧的,这对于我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你……对你可能很重要。”巴空大师的声音在我背后传来。我一转身,双手向巴空大师合十为礼,低下头来坐在巴空大师身旁:“大师!是的,很重要,这五把小茶壶对我一生很重要,我是真真正正地得到了五把小茶壶。”我离开了佛寺,心中想着:“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失去的可能就是得到的。我虽然有不少古董,而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是那五把小茶壶。”(选自《小说界》)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展开故事的,因此,小说中有对“我”的直接的心理描写,但没有对巴空大师的。B.“巴空大师瞪着眼看一看我的脸”,大师用这个神态表示出对“我”的不满:“我”那把宜兴壶和那点乌龙茶的价值不足以用来交换他的名贵小茶壶。C.“而这五把小茶壶整夜在我脑中转来转去”,这个句子在情节推进上不可缺少,它写出了白天发生的事在“我”心里激起的波澜,也为“第二天”事情的发展给出了暗示和依凭。D.小说笔法疏密有致跌宕多姿;详写“我”“智取”第一把名贵小茶壶,略写“我”得到二三四把,而觊觎第五把,才是情节高潮、事态逆转之处。8.小说结尾处,“我”明明将五把茶壶都送还给了巴空大师,为什么还说“我是真真正正地得到了五把小茶壶”?9.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巴空大师?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参考答案:7.B

8.(1)“我”明明将五把茶壶都送还给了巴空大师,但得到了“心壶”;(2)“我”从中得到了人生的真谛“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失去的可能就是得到的”,失去五把小壶,却看透了人生的得失,不再为得失困扰;(3)“我”从中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处。

9.示例一:“我”是主人公。从情节看,文章围绕“我”想壶——得壶——送壶展开,“我”是事件的主体;从人物看,“我”由原来的想得到壶,变为看透得失,是文章要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我”的顿悟,表达人要看透得失、坦诚相处的主旨。示例二:“巴空大师”是主人公。从情节看,“我”最后的送壶正是大师先送我壶所致的结果,大师在情节中其关键作用;从人物看,“我”的做法的转变都是大师的行为的感召所为,受大师的影响,大师是文章要赞颂的人物形象;从主旨看,借大师之口,道出要看透得失,表达文章的主旨。【7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B项,“‘巴空大师瞪着眼看一看我的脸’,大师用这个神态表示出对‘我’的不满:‘我’那把宜兴壶和那点乌龙茶的价值不足以用来交换他的名贵小茶壶。”错误,是因为对我的“贪念”不满。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主旨的能力,要求分析“我”没有得到五把小壶,还说“我是真真正正地得到了五把小茶壶”的原因,首先要明确文中两处“五把小壶”的内涵不同,前面的指真正的小壶,后面指得到的人生感悟,感悟结合结尾的句子“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失去的可能就是得到的。我虽然有不少古董,而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是那五把小茶壶”概括即可。【9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如此题可从情节和人物的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其展开的,然后分析主旨,如认为“我”是主人公注意结合“得失只在一念之间,失去的可能就是得到的”分析主旨,如认为“大师”是主人公,注意结合“橱中有没有壶,是新的还是旧的,这对于我都是一样的”分析主旨。2.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我的文学生涯陈忠实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相关链接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年。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说:“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摘自2015.03.04“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09.

21《新华每日电讯》)【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B.传主不能接受父亲劝他做一个种庄稼的农民,因为他认为农民的生活就是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就会虚度一生的年华。C.传主曾经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改变了这样的观点,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D.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E.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是一个凡人。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2)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3)材料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传主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请简要分析。(6分)

(4)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参考答案:(1)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选B、D不给分。

[解析]A项中“所以”和对“儿子的选择不理解”,在原文中没有足够的依据,但他的愿望分析是正确的。B项中“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那是传主不愿意过的一种生活,不能把它与农民的生活划等号,所以分析不正确,不能给分;D项原因分析不正确,原文中作者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是“因为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成功的机率很小,所以这样的选择是冒险。

(2)答案示例:①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是作者接触文学的开端;②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激活了传主的农村生活体验,为他创作乡土题材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③在赵树理作品的影响下,作者写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说,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开端;(6分,每点2分)

(3)答案示例:①对文学的浓厚的兴趣让传主有了更加广博的阅读,文学给予了他更加广阔的世界,让他对文学又有了更深的热爱;②高二时就树立了搞文学创作的理想,落第回乡不甘于做一个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农民,而选择了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的文学创作道路。③参加工作后的两次选择更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一是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而转入文化部门的选择,二是在进入省作协之后,选择回到老家,读书、回嚼生活积蓄,写属于自己的小说。(6分,每点2分)(4)答案示例:①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打击,他都毫不动摇。②深厚的生活积累,广泛的读书、深入的思考,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③自我加压,超越自我的追求。当他看到比自己小7岁的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下定决心超越自我,这是创作《白鹿原》并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原因。④对创作个性化的不懈追求;“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他遵循的文学信条,也是他在《白鹿原》创作中的追求。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最具有个性的作品,这在《白鹿原》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8分,每点2分)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慧眼识英才

陈世豪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他终于来了,他把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

(摘编自沈世豪《陈景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

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

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

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力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现”、“推荐”、“支持”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

CE

(2)答案:①使读者对华罗庚的身世和经历有了基本了解;②说明了他极力推举陈景润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根源;③赞扬了两代数学大师帮助和提携新人的无私精神。

(3)答案:①热爱数学,锐利进取,思维缜密;②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③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4)答案:观点一:善于发现、慧眼识才,是人才成功的前提。①华罗庚能够慧眼识英才,发现陈景润的非凡之处;②华罗庚的及早发现,为陈景润的钻研提供了动力;③遇上华罗庚,是陈景润成功的重要因素。观点二:及时不完美也敢于推荐,是人才成功的起点。①在陈景润出了“洋相”时,充分评价他取得的成果;②能够看清陈景润的主流精神,不为小的缺点所遮蔽;③极力推荐,主动协调关系,使陈景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观点三:大力无私地帮助,是人才成功的根本。①尊重陈景润的独特个性和研究方式;②尽力为陈景润的科研提供自由和方便;③华罗庚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是陈景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不要求面面俱到,就以上任意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9.B(乘:登上,踏上。)10.C(A项介词“用”;B项动词“认为”;C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凭”;D项介词“把”)11.C(③职务变化,⑥此时景帝当政,③⑥排除)12.B(爰盎没有建议施以刑罚)13.(1)淮南王在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相当骄横。(3分。“朝”1分,“居”1分,“处”1分)

(2)等到谋反被发觉后,皇上才征伐淮南王,之后把他流放到蜀地,用槛车押送。(4分。被动句1分,“征”1分,“迁”1分,“槛车”名词作状语1分)

(3)您只管走,我也将跟着你逃亡,我把亲老藏起来,您又何必担忧呢?(3分。“第”1分,“去”1分,“辟”1分)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同“蠕”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④滫,xiǔ,臭水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 渐:浸泡。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就:接近。D.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一可以为法则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C.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1.下面各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四段文字的基本观点,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段文字说的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B.【乙】段文字说的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C.【丙】段文字说的是,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D.【丁】段文字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帮助,不要自己逞强。12.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夫晋,何厌之有?(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9.A解析:“形”应为动词“表现”。10.D“所”字均和后面的词语组成“所字结构”11.D不是从“劝学”目的出发,而且概括内容不符合语段原意。12.(8分)(1)(荆轲)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⑵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⑶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取材于《资治通鉴》)【材料二】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取材于《明皇杂录》)8.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须臾,裁决俱尽

俱:全都。B.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C.以济明皇太平之政

济:救济。D.近者稍倦于勤

稍:渐渐。9.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自以才不及崇/皆以美于徐公B.爱身保禄而从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上览其表,益加悼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0.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B.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D.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以卿坐镇雅俗耳。(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B.崇曰:“然则竟如何?”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12.请把材料一中字体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13.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参考答案:8.C9.B10.C11.D12.(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13.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即便是在材料二中写到其为官清廉,荐人有功,仍然不能遮盖卢怀慎作为宰相的无能。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应结合语境考虑,C项,“济”应是“成就”的意思。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第一个“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项,两个“以”都是“认为”的意思。C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之”。D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意思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这里侧重于古今异义的考查,C项“相与”应是“一起”的意思。1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D项,“的确是有罪的行为”错误,这一句可以译为: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本句的得分点为:补出省略主语、“下”、“授”、“美”、句子大意。1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从文章中表现的内容分析概括。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根据题干,从正反两个方面都可以。如果认为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可以抓住文中的“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等内容分析。如果认为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可以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等内容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备注】【文言材料一译文】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文言材料二译文】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近些时候对政务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惋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l0月18日中午时分随着下课铃响起,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