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分层作业2025年八年级物理寒假培优练(人教版)专题03声音的产生及特性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寒假分层作业2025年八年级物理寒假培优练(人教版)专题03声音的产生及特性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寒假分层作业2025年八年级物理寒假培优练(人教版)专题03声音的产生及特性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寒假分层作业2025年八年级物理寒假培优练(人教版)专题03声音的产生及特性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寒假分层作业2025年八年级物理寒假培优练(人教版)专题03声音的产生及特性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o"2.2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产生及特性内容早知道☛第一层巩固提升练(6大考点)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考点二声速相关计算考点三回声及其应用考点四频率与音调的关系考点五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考点六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第二层能力提升练☛第三层拓展突破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1)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2)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1.(2024·湖北·中考真题)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2.古思州城的观音阁中有一口古钟,当敲响古钟时,它发出洪亮的声音,全古思州城的人都能听见敲响过后的古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声 B.古钟还在振动 C.古钟停止了振动 D.人听觉的一种延续性3.(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中传播。4.(2024·河南·中考真题)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道理。请你写出一个能表明这一道理的现象:。声速相关计算⭐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3、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4、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5.(2023·安徽·中考真题)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A.1.70m B.1.65m C.0.85m D.0.80m6.有一段足够长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打一下,能听到声音的次数是(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水中、铁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340m/s、1500m/s、5200m/s,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A.1次 B.2次 C.3次 D.4次7.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很多动物能提前感受到地震波的存在,可在海啸来临前逃往避难场所。已知地震纵波的传播速度为6000m/s,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距离海岸线180km,海浪移动的平均速度为150m/s,则岸边的动物在接收到地震纵波后的逃亡时间为min。8.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如图所示,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这主要是用来改变声音的;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经过秒传到离他680米远的同学的耳中。回声及其应用⭐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4、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9.如图所示,这是倒车雷达,如果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信号0.01s后接收到回声,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障碍物与车的距离为()A.1.7m B.2m C.3m D.3.4m10.一位司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驾车朝西山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在距西山脚360m处鸣了一声笛,汽车继续向前行驶40m时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则汽车的速度为()A.17.9m/s B.18.9m/s C.20.0m/s D.21.9m/s11.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20m/s,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m,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m。与此同时,复兴号列车车身长428m,正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9.4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s。(空气中声速340m/s)12.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若海的深度是6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s才能接收到信号。频率与音调的关系⭐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13.(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我国贾湖遗址出土的鹤骨笛,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打孔的鹤骨可以吹奏出音乐,按住不同的孔,吹奏的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14.(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如图。风筝升空后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声音的这一特征指的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15.(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产生的;敲击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不同。16.(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在音乐会演奏前,双簧管乐手发出A音,其他乐手都要以这个A音为基准对其乐器进行校音,这是利用了A音的。双簧管发出的声音通过传到观众耳朵。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鼓声的响度不同,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响度大,女高音响度小,但是音调高。17.(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开考前,考点广播都要播放人文提醒,广播用的喇叭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传播速度 D.音色18.(2024·宁夏·中考真题)图书馆张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19.(2024·陕西·中考真题)华阴“老腔”是陕西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演唱时声音响亮,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大。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以为介质传入人耳的。20.(2023·四川凉山·中考真题)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响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要适中,以免影响听力。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21.(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每年的3月3日,既是世界听力日,也是全国爱耳日。关于人耳听音:①听歌时,调节音量;②隔着墙能分辨熟悉的声音。分析这两种声现象,其声音特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响度与音调 B.音色与音速C.响度与音色 D.音调与音速22.(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某新款AI(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23.(2024·安徽·中考真题)“声纹锁”能识别主人说出的“口令”并自动解锁,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口令”却无法让锁打开。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来识别主人身份的。24.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吕剧主要的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如图,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八音盒”是一种机械音乐盒。上紧发条后圆筒转动,圆筒上按一定规律分布着一些凸点,它们拨动簧片就会奏出乐曲。长度不同的簧片发出的声音不同,原因是()A.长的弹簧片振动频率慢,发出音调低 B.长的弹簧片振动频率快,发出音调高C.短的弹簧片振动频率快,发出音调低 D.短的弹簧片振动频率慢,发出音调高2.(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编钟、石磬和骨笛均是我国出土的古代乐器,演奏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这主要是因为()A.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B.发声体振动幅度不同C.发声体材料不同D.声音传播速度不同3.如图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传播速度4.(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在成都地铁3号线磨子桥站出口,行人走上“琴键”台阶(如图),台阶亮灯并响起音乐。关于上述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音乐声由行人振动产生 B.该音乐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乐曲的音色与行人的心情有关 D.乐曲的音调越高响度一定越大5.如图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实验装置图,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铜铃到甲、乙的距离s1=20cm,s2=80cm;敲打铜铃后,声音被甲、乙接收,液晶显示屏会显示甲、乙接收到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上的示数为1.765,此时测得声速约为340m/sB.已知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当加热铜铃与乙之间的空气后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将变小C.若将铜铃放在甲、乙连线的中点,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D.若将铜铃、甲和乙从左向右依次摆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甲、乙位置固定不动,移动铜铃,铜铃离甲越远时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越大6.(2024·辽宁·中考真题)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天将雨,琴弦缓”。环境潮湿时,琴弦振动变慢,琴声的音调变,琴声通过传至人耳。7.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百戏之祖”。演唱时以三弦、曲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拨动三弦时,弦产生声音;两种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的乐曲,通过可以辨别它们的声音。8.如图所示,小丽与小明选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距离的轻声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9.(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描写的是琵琶的声音,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琵琶声是由琴弦产生,转轴可以改变琴弦的松紧度,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10.周末,小丽一家开车到郊外的山上游玩,如图是小丽爸爸开车到山前的示意图。在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到山崖下,她爸爸在公路上开车向着山崖的方向匀速行驶,车上速度表显示此时的车速是54km/h。当车开到A处时,按响了汽笛,汽车向前行驶6s到B处,小丽听到了汽笛的回声(声速是340m/s)。求:(1)从鸣笛到6s后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少米?(2)从鸣笛到6s后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米?(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为多少米?1.(中国传统文化)(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2.(中国传统文化)(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2024年6月10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划龙舟是传统的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端午节赛龙舟时,赛事激烈,财财同学的欢呼声越来越大,这个“越来越大”是指()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3.(新科技)如图所示,中国海军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它对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在“真空网”中传播的速度更小B.声波在“真空网”中传播时响度更小C.声波不能在“真空网”中传播D.声波在“真空网”中传播时音调更低4.(中国传统文化)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管乐器,它是玉屏当地侗族、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如图所示、演奏者吹箫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的振动而产生的。5.(新情景)在学习了有关声波传播的知识后,小华尝试用此解释一些身边的现象。最近,学习压力有点大,小华常会在洗漱的时候哼唱几句《战马》来激励自己,此时不但心情开朗了,还发现自己的歌声变好听了,带有混音效果。对于歌声变好听这一现象,小华分析后给出的解释是:(1)浴室的墙壁贴着坚硬的瓷砖,表面平整光滑,容易声波(选填“吸收”或“反射”);反射的声波与原声叠加,可以原声(选填“增强”或“减弱”),使声音听起来更浑厚;(2)浴室空间比较小,反射的声波与原声传入耳朵的时间间隔很短,小于0.1秒。所以,耳朵区别自己的原声和回声(选填“能”或“不能”),使声音听起来更加绵长。6.(新情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传统指纹识别TouchID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随着黑科技是声波指纹识别技术SenserID的出现,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的。人类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到20000Hz,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或塑料等。此外,超声波扫描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例如汗水、护手霜或凝露等,从而提供一种更稳定。更精确的认证方法。(1)在空气传播过程中,超声波的速度与说话声音的速度(选填“相同”或“不同”);(2)Senser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可以让超声波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的特点;(3)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声波获取指纹信息的。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不相同的是(

)A.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C.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速度(4)声呐是一种声学探测设备,舰船可以利用声呐水下通信和对水下目标进行定位。声呐是利用(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传递信息,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

专题03\o"2.2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产生及特性内容早知道☛第一层巩固提升练(6大考点)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考点二声速相关计算考点三回声及其应用考点四频率与音调的关系考点五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考点六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第二层能力提升练☛第三层拓展突破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1)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2)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1.(2024·湖北·中考真题)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答案】A【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苏东坡的诗句中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声音不是在琴弦上,不是在指头上,而是手指拨动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古思州城的观音阁中有一口古钟,当敲响古钟时,它发出洪亮的声音,全古思州城的人都能听见敲响过后的古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声 B.古钟还在振动 C.古钟停止了振动 D.人听觉的一种延续性【答案】B【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响过后的古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古钟还在振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中传播。【答案】振动真空【详解】[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的响声是闹铃振动产生的。[2]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测,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全部抽走,处于真空状态时,将听不到铃声,即真空不能传声。4.(2024·河南·中考真题)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道理。请你写出一个能表明这一道理的现象:。【答案】振动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激起水花【详解】[1]手持长柄,敲击乐器时,乐器振动产生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可以激起水花,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速相关计算⭐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3、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4、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5.(2023·安徽·中考真题)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A.1.70m B.1.65m C.0.85m D.0.80m【答案】B【详解】由得,该同学头顶距离感应器的高度是该同学的身高为故选B。6.有一段足够长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打一下,能听到声音的次数是(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水中、铁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340m/s、1500m/s、5200m/s,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A.1次 B.2次 C.3次 D.4次【答案】C【详解】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打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3次声音,由于铁管足够长,所以声音在空气中、水中、铁中的传播时间间隔大于0.1s,人耳能分辨出,所以能听到3次声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7.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很多动物能提前感受到地震波的存在,可在海啸来临前逃往避难场所。已知地震纵波的传播速度为6000m/s,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距离海岸线180km,海浪移动的平均速度为150m/s,则岸边的动物在接收到地震纵波后的逃亡时间为min。【答案】19.5【详解】根据得,地震纵波传到岸边的时间根据得,海浪传到岸边的时间岸边动物的逃亡时间8.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如图所示,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这主要是用来改变声音的;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经过秒传到离他680米远的同学的耳中。【答案】不同音调2【详解】[1]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最慢,在气体中最慢。[2]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短发生了变化,空气柱振动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用来改变声音的音调。[3]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传到离他680米远的同学的耳中的时间为回声及其应用⭐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4、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9.如图所示,这是倒车雷达,如果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信号0.01s后接收到回声,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障碍物与车的距离为()A.1.7m B.2m C.3m D.3.4m【答案】A【详解】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s=vt=340m/s×0.005s=1.7m故选A。10.一位司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驾车朝西山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在距西山脚360m处鸣了一声笛,汽车继续向前行驶40m时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则汽车的速度为()A.17.9m/s B.18.9m/s C.20.0m/s D.21.9m/s【答案】C【详解】因声音传播的距离等于鸣笛时汽车到西山距离的2倍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所以,声音传播的距离由可得,鸣笛声从发射到发射回来被听到需要的时间因汽车行驶的时间和声音传播的时间相等,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1.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20m/s,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m,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m。与此同时,复兴号列车车身长428m,正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9.4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s。(空气中声速340m/s)【答案】1209607.52【详解】[1]汽车行驶的路程s车=v车t=20m/s×6s=120m[2]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6s=2040m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2s=s声+s车=2040m+120m=2160m解得s=1080m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s′=s-s车=1080m-120m=960m[3]假设列车静止在隧道口鸣笛时间为9.4秒,则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9.4s,列车以68m/s的速度行驶,因此列车在鸣笛结束时已经行驶路程s1=v1t1=68m/s×9.4s=639.2m声音传播这段时间实际列车第9.4s末鸣笛声到隧道另一端口则少用t2的时间,所以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12.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若海的深度是6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s才能接收到信号。【答案】8【详解】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103m=1.2×104m由可得,接收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频率与音调的关系⭐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13.(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我国贾湖遗址出土的鹤骨笛,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打孔的鹤骨可以吹奏出音乐,按住不同的孔,吹奏的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量【答案】B【详解】按住不同的孔时,骨笛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吹奏时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因此吹奏的声音音调不同。故选B。14.(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如图。风筝升空后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声音的这一特征指的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答案】A【详解】哨口大小不一,可以影响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使哨口发出低、中、高音,故低、中、高音为声音的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5.(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产生的;敲击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不同。【答案】振动音调【详解】[1]物体振动发声,敲击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2]编钟的重量不同,敲击时振动的频率也不同,因此敲击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16.(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在音乐会演奏前,双簧管乐手发出A音,其他乐手都要以这个A音为基准对其乐器进行校音,这是利用了A音的。双簧管发出的声音通过传到观众耳朵。【答案】音调空气【详解】[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在音乐会演奏前,乐队总是按照音乐会的音高调音,所以双簧管乐手发出A音,其他乐手都要以这个A音为基准对其乐器进行校音,这是利用了A音的音调。[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双簧管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朵。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鼓声的响度不同,男低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响度大,女高音响度小,但是音调高。17.(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开考前,考点广播都要播放人文提醒,广播用的喇叭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传播速度 D.音色【答案】B【详解】广播用的喇叭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目的是使考点的每个考生都能清楚听到人文提醒的声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8.(2024·宁夏·中考真题)图书馆张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示语,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答案】C【详解】图书馆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语,是在提醒我们要控制声音的音量大小,即控制声音的响度,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2024·陕西·中考真题)华阴“老腔”是陕西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演唱时声音响亮,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大。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以为介质传入人耳的。【答案】响度空气【详解】[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坐在远处和近处的观众,他们听到唱词声的响度是不同的,近处的响度大,“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所以人们听到的唱词是通过空气以波的形式传入人耳的。20.(2023·四川凉山·中考真题)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响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要适中,以免影响听力。【答案】音色响度【详解】[1]音色可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音色。[2]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是指声音的响度不能太大。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积累与运用⭐积累与运用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21.(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每年的3月3日,既是世界听力日,也是全国爱耳日。关于人耳听音:①听歌时,调节音量;②隔着墙能分辨熟悉的声音。分析这两种声现象,其声音特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响度与音调 B.音色与音速C.响度与音色 D.音调与音速【答案】C【详解】听歌时,调节音量是在改变声音的响度。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隔着墙能分辨熟悉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选C。22.(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某新款AI(人工智能)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答案】C【详解】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箱可以识别主人说出的“指令”,进而调控家庭物联网中的设施,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指令”时,却无法调控相关设施,该功能主要依据声音的音色,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3.(2024·安徽·中考真题)“声纹锁”能识别主人说出的“口令”并自动解锁,而当别人说出同样的“口令”却无法让锁打开。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来识别主人身份的。【答案】音色【详解】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声纹锁运用声纹识别技术,能识别出主人说出的“口令”而自动解锁,声纹体现了声音特性中的音色。24.东营市是吕剧发源地。吕剧主要的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如图,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分辨出是哪种乐器;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答案】音色音调【详解】[1]音色是声音的本质特征,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观众辨别是什么乐器发出声音是根据音色的不同。[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与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材料和松紧程度有关,琴师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1.“八音盒”是一种机械音乐盒。上紧发条后圆筒转动,圆筒上按一定规律分布着一些凸点,它们拨动簧片就会奏出乐曲。长度不同的簧片发出的声音不同,原因是()A.长的弹簧片振动频率慢,发出音调低 B.长的弹簧片振动频率快,发出音调高C.短的弹簧片振动频率快,发出音调低 D.短的弹簧片振动频率慢,发出音调高【答案】A【详解】用相同的力拨动簧片,长的弹簧片振动频率慢,发出音调低;短的弹簧片振动频率快,发出音调高。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2.(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编钟、石磬和骨笛均是我国出土的古代乐器,演奏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这主要是因为()A.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 B.发声体振动幅度不同 C.发声体材料不同 D.声音传播速度不同【答案】C【详解】不同种类、材质、结构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古代乐器,演奏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是因为发声体材料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如图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增大了声音的传播速度【答案】B【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由“鱼洗”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因此“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B正确;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鱼洗”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故选B。4.(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在成都地铁3号线磨子桥站出口,行人走上“琴键”台阶(如图),台阶亮灯并响起音乐。关于上述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音乐声由行人振动产生 B.该音乐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乐曲的音色与行人的心情有关 D.乐曲的音调越高响度一定越大【答案】B【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音乐声由“琴键”台阶振动产生,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该音乐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C.乐曲的音色与“琴键”台阶的结构等有关,与行人的心情无关,故C错误;D.乐曲的音调越高,是指声音的频率大,而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故D错误。故选B。5.如图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实验装置图,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铜铃到甲、乙的距离s1=20cm,s2=80cm;敲打铜铃后,声音被甲、乙接收,液晶显示屏会显示甲、乙接收到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上的示数为1.765,此时测得声速约为340m/sB.已知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当加热铜铃与乙之间的空气后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将变小C.若将铜铃放在甲、乙连线的中点,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D.若将铜铃、甲和乙从左向右依次摆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甲、乙位置固定不动,移动铜铃,铜铃离甲越远时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越大【答案】D【详解】A.由题意知s1=20cm=0.2ms2=80cm=0.8mΔt=1.765ms=1.765×10-3s由题意知,时间差为即解得v≈340m/s,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加热铜铃与乙之间的空气后,向乙传播的声音速度变大,而向甲传播的声音速度不变,则v声′>v声;则因v声′>v声,所以Δt′<Δt,即液晶显示屏的示数(显示的时间差)将变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若将铜铃放在甲、乙连线的中点,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根据可知,声音传到甲、乙的时间相同,所以液晶屏的示数为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若将铜铃、甲和乙从左向右依次摆放在同一条直线上,甲、乙位置固定不动,移动铜铃,铜铃离甲越远时,由于甲乙间的距离是一定的,则声音传到甲、乙的距离差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差是一定的,所以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2024·辽宁·中考真题)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到:“天将雨,琴弦缓”。环境潮湿时,琴弦振动变慢,琴声的音调变,琴声通过传至人耳。【答案】低空气【详解】[1][2]琴弦振动变慢,频率降低,则琴声的音调变低;悠扬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的耳朵。7.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百戏之祖”。演唱时以三弦、曲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拨动三弦时,弦产生声音;两种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的乐曲,通过可以辨别它们的声音。【答案】振动音色【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拨动三弦时,弦振动产生声音。[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会不同,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也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而分辨的。8.如图所示,小丽与小明选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距离的轻声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答案】固体【详解】声音传播到10m外的另一端,是通过棉线传播的,这表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9.(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描写的是琵琶的声音,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琵琶声是由琴弦产生,转轴可以改变琴弦的松紧度,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答案】振动音调【详解】[1]由于一切声音都是由声源振动产生的,所以琵琶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2]转轴可以改变琴弦的松紧度,则琴弦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改变了,故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10.周末,小丽一家开车到郊外的山上游玩,如图是小丽爸爸开车到山前的示意图。在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到山崖下,她爸爸在公路上开车向着山崖的方向匀速行驶,车上速度表显示此时的车速是54km/h。当车开到A处时,按响了汽笛,汽车向前行驶6s到B处,小丽听到了汽笛的回声(声速是340m/s)。求:(1)从鸣笛到6s后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少米?(2)从鸣笛到6s后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米?(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为多少米?【答案】(1);(2);(3)【详解】(1)从鸣笛到6s后听到回声,车行驶距离为(2)从鸣笛到6s后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为(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为1.(中国传统文化)(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图所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筝,用古筝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B.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变大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答案】A【详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古筝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频率无关,所以快速拨动弦时,发出的声音在温度不变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故B错误;C.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可以改变弦的振幅,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古筝与长笛在演奏同一乐曲时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故选A。2.(中国传统文化)(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2024年6月10日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划龙舟是传统的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