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学者发现;颐和园宗教建筑可考的共计17处,数量约占颐和园建筑总数的五分之一,包括各式佛教建筑11处。这些宗教建筑散布在全园各处,且占据着颐和园的显要位置。这主要是因为。
①园林和寺庙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②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③通过兴建藏式寺院以笼络蒙藏诸部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气魄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农业的产生B.畜牧业发达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3、1592年利玛窦来华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利玛窦在南昌被称为“利举人”,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这说明了()A.选官制度呈现开放特征B.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C.入乡随俗助力西学东渐D.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4、列宁认为:“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列宁旨在说明拿破仑战争()A.属于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B.冲击了欧洲殖民主义统治C.阻碍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D.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5、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和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由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大龙邮票。该邮票的发行()
A.促进了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B.体现了鲜明的半殖民地色彩C.阻止了客邮对中国主权的侵犯D.开启了中国国家邮政的新篇章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7、在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拜占庭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近一千年,但后来却衰落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材料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
(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隋唐皇室以胡汉混杂的血统奄有天下,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也相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盛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礼法颇富“胡风”。胡人礼法观念淡薄,胡曲与胡舞在唐代大为流行;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地吸收外域文化,从它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材料二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隋唐皇室以胡汉混杂的血统奄有天下,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也相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盛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礼法颇富“胡风”。胡人礼法观念淡薄,胡曲与胡舞在唐代大为流行;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地吸收外域文化,从它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文化在唐代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9、新加坡的历史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求独立、谋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19世纪下半叶至1600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着英国的殖民活动进入新阶段-向马来半岛殖民扩张。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控制着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最短航线。成立于1818年的特权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也推动了英国向这一地区扩张。1819年底,东印度公司派遣它的得力干将莱佛士前往马六甲海峡东面进行殖民探索。1824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年,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整理自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史》19材料二19591963世纪的辉煌过后,大英帝国逐渐衰落,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在战后逐渐发展壮大,它们要求自治和独立的倾向日益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也在冲击着英国的地位,使得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是雪上加霜。1965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8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年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20——整理自刘颖《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70材料三自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新加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印度公司在殖民过程中拥有的“特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独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文化的精华”的具体内涵。世纪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在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殖民者“携带了一大堆关于荒野的成见”。1819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精英人士逐渐对美国壮美的荒野景观另眼相看,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美国)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阅读、欣赏、谈论与荒野相关的文学作品、画作、诗歌、艺术等,或是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到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从根本上确立了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来保护荒野景观的内在精神理据。——摘编自高科《荒野观念的转变与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材料二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30年江苏农矿厅提出的"筹建太湖国立公园"计划。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计划书指出"其面积在数万亩、数十万亩或数百万亩,其形成因子繁多,不仅限于森林,而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计划书还强调"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二者缺一,国立公园之本义遂失"。该计划书还率先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摘编自周向频、王妍《中国近代"国家公园"思想研究》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北美)人对荒野认知的变化,并说明近代美国通过国家公园保护荒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美两国“国家公园”思想的共通之处,并简评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现代国家公园建设的历史启示。材料三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荒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和农业用地扩张、机动车道路与水库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当的旅游活动等。与此同时,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11、教育19世纪读写能力的普及首先是欧洲文化史的一个进程。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一方面,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另一方面,精英对大众文化解放仍存有疑虑。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权力和文化拥有者的疑虑不无道理。——摘自[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1)概述“读写能力普及”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精英们对读写能力普及的反应是矛盾的”;运用所学加以阐释说明。
要求: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依据材料,评述20世纪初对“教育”的认识①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②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④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倡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3)请为上述四则不同时期的材料排序,并说明理由。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東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40分)13、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帝王庙帝王庙是祭祀传说时代帝王;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对传说时代“帝王”的祭祀;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在其传说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所在地举行。北魏皇帝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唐玄宗在都城内修建了祭祀传说时代圣君的庙,但祭祀多在那些帝王的都城所在地。宋代的帝王祭祀主要在其陵墓进行。元代时祭祀地点多在被祭祀者生前重要活动地区。明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的真正出现时期。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主。洪武二十一年,又增加37位名臣从祠于历代帝王庙,这些名臣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徙都北京后,明世宗所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基本相同。清代沿袭了明代北京城历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历代帝王庙中增加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名臣,还有明代的国君与功臣。乾隆四十九年,依据国家观念、正统理念,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其祭祀内容发展为全面、系统、完整的国家祭祀,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从“国家认同”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5、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续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本英文书的要素材料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而且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厘清了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相关情况见下表。。英国西欧大陆内部的传播中介传播者原创者英文字母(公元7世纪)如尼字母(公元2世纪)拉丁字母(公元前7—公元前3世纪)←希腊字母(公元前9世纪末至公元前8世纪)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闪族字母(即原始迦南字母,约公元前19世纪中叶)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700年)造纸术(1494年)法国(1189年)←西班牙(1150年)←摩洛哥(1100年)←埃及(10世纪);瑞士(1350年)德国(1312年)←意大利(1276年)←阿拉伯阿拉伯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古代中国(公元前2世纪)页码(数字,13世纪后期)其他西欧大陆国家(公元10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穆斯林西班牙(公元9世纪)阿拉伯帝国数字(公元8世纪后期)成熟印度数字(公元8世纪)←笈多王朝数字(公元4—6世纪末)←婆罗米数字(公元前3世纪)印刷(1477年)法国←意大利←德国(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15世纪前期,雕版印刷)阿拉伯帝国(14世纪)波斯(13世纪末14世纪初)中国西北少数民族(9—10世纪;木活字12—13世纪)古代中国(公元前7世纪)——徐善伟《全球史视阈中的一本英文书——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9分)17、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8、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9、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艺术、政治目的、思想传统和时代精神等方面分析可知,佛教建筑在颐和园宗教建筑中比重大,位置显要,样式多,来源广的原因主要有,中国古代园林和寺庙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清政府借助兴建藏式寺院以笼络蒙藏诸部,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气魄等,说法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它组合均有所遗漏,ABC三项错误。2、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人类身体上的局限,进行大规模活动是不太现实的。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印欧人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印欧人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D项正确;ABC项并不是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项。3、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可知,利玛窦高度赞扬孔子,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体现了传教士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特征,这有助于减少西学东渐的思想阻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代选官制度的特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学借鉴中国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儒家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信息,体现不出东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4、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法国。根据“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可得出列宁强调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促进了这些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本题材料中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是指反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侵略,而帝国主义战争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西战争、日俄战争、“一战”等,排除A项;列宁强调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而没有体现对殖民主义的影响,排除B项;拿破仑战争客观上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B【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由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可得出当时的邮政是由英国人办的,而不是由中国自主创办的,体现出半殖民色彩,B项正确;大龙邮票的筹办是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和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而不是为了促进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排除A项;大龙邮票的发行是列强侵略中国,侵犯中国主权的体现,排除C项;该邮票是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不是中国自主发行的,因此不能体现开启新的篇章,排除D项。故选B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7、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可得出,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是: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法律等方面举例说明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有: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
(3)根据材料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等方面分析回答。【解析】(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成果: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
(3)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
(4)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8、略
【分析】【分析】
(1)
内容:根据材料“孝弟(悌)也者”可归纳出孝悌仁爱;根据材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可归纳出以民为本;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归纳出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百家争鸣、士的阶层崛起及小农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
变化:根据材料“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也相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可归纳出唐代文化出现了胡、汉文化的融合;根据材料“唐文化还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地吸收外域文化,从它文化系统中采撷英华”可归纳出唐文化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家统一、文化政策开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强、民族交融加强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解析】(1)孝悌仁爱;以民为本、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政治:分封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各国急需新的思想重建社会秩序;文化: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士阶层崛起;
(2)唐代文化出现了胡、汉文化的融合;唐文化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政策开放、兼收并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强;民族交融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9、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着英国的殖民活动进入新阶段-向马来半岛殖民扩张”可知,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根据材料“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控制着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最短航线”可知,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根据材料“成立于1600年的特权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也推动了英国向这一地区扩张。1818年底,东印度公司派遣它的得力干将莱佛士前往马六甲海峡东面进行殖民探索”可知,东印度公司的推动。特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方面,该公司自行铸币、经营垄断贸易;在军事方面,拥有武器;在外交方面,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该公司进行殖民掠夺。(任答2点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的辉煌过后;大英帝国逐渐衰落,新加坡当地的政治力量在战后逐渐发展壮大”可知,英国自身的衰落;新加坡当地政治力量发展壮大;根据材料“全球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也在冲击着英国的地位,使得英国的殖民统治更是雪上加霜”可知,全球范围民族独立浪潮的推动。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构成包括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本地的马来族、印度裔移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3)“西方文化的精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儒家文化的精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解析】(1)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印度公司的推动。
特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任答2点即可)
(2)原因:英国自身的衰落;新加坡当地政治力量发展壮大;全球范围民族独立浪潮的推动。
表现:人口构成包括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本地的马来族、印度裔移民;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任答2点即可)
(3)“西方文化的精华”: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儒家文化的精华”: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任答2点即可)10、略
【分析】【详解】
(1)变化:由材料“西方主流文化中;荒野被视为应该被征服的对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分析得出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由材料“壮美的荒野景观”“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分析得出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原因:由材料“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由材料“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赐的原因”,可得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由材料“在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可得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由材料“荒野已被当作美国文化和道德的源泉,以及民族自尊的基础”,可得出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同之处:由材料“一为风景之保存;一为风景之启发”“以资国民之教化上及学术上之臂助”,可得出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由材料“亲往游览;体验美国的荒野景观”“足供盛夏之避暑,隆冬之滑冰,及元祖、田猎并学术上之种种”,可得出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由材料“美国知识精英对荒野景观精神文化价值的塑造”“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可得出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可得出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由材料“1930年,该计划由设计委员会的陈植先生等起草的《国立太湖公园计划书》公开发表”,可得出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由材料“提出国家与地方‘合作办理’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经营模式”,可得出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对后世而言,中华民国时期的国家公园建设必然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由材料“中国独立的国家公园实践,始于1929年”“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太湖国立公园‘从缓建设’”,可得出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国家公园功能、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和民族文化因素等角度作答。【解析】(1)变化:从征服荒野到保护荒野;从将荒野视为文明的对立面之一,到将荒野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历史背景:工业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完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欧洲学术思想和美利坚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
(2)共通之处:都注重“国家公园”保护和教化的双重功能;都认为“国家公园”应向公众开放;都由国内知识精英倡导和发起。简评:拉开了中国独立建设国家公园的序幕;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提出了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经营模式;为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国家公园建设起步晚且历经波折,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也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启示:国家公园建设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国家公园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注重发挥国家公园的科学和教育功能;统筹经济发展和人居生活环境改善的关系;充分挖掘并彰显国家公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因素。11、略
【分析】【详解】
(1)背景:可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中的“其源头可追溯至宗教改革时代或18世纪倾向于实用性教育的全民启蒙运动时期。”可得出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兴起到启蒙运动;反抗着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中的“开启理智的阅读和规范文化实践,对普通民众进行启蒙祛除迷信,这似乎是自上而下的文明化、现代化的实施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可得出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着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高涨;根据材料中的“大众文化解放的同时,也和提高大众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要求相勾连”结合有关工业革命的知识,可得出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演进,促进初等教育推广,民众文化素质提升。
“观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认识:根据材料中的“研究教育之原理规则;而供其实用之一科学”可得出教育即科学;根据材料中的“因其地位,而可分为家族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可得出教育类型多样性;根据材料中的“盖父兄之使其子弟受一定教育,不但属于道德上之义务,实亦为法律上之义务也”可得出以法律保障受教育的权利;根据材料中的“当时无论新旧中人,莫不以教育为救国之要图”可得出突出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救亡图存的社会目标。
评价:根据材料中的“当时无论新旧中人,莫不以教育为救国之要图”可得出关注民族危机;根据材料中的“拉丁语为Educere,即造作之意;英;法、德语;皆导原于此,而其意亦同。研究教育之原理规则,而供其实用之一科学,谓之教育学”可得出关注西学传播;根据材料中的“教育一语,在吾国古训,教者,效地;育者,养世。”可得出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继承。
(3)排序:②①④③
理由:抓住关键信息,找出暗含的时间线索和逻辑顺序,①“新民主主义”可推断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②“苏维埃文化教育”可推断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结合所学知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提出来的;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解析】(1)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兴起到启蒙运动;反抗着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着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高涨;从工场手工业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演进,促进初等教育推广,民众文化素质提升。
“观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
(2)教育即科学;教育类型多样性;以法律保障受教育的权利;突出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救亡图存的社会目标。
评价:关注民族危机;西学传播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继承。
(3)排序:②①④③
理由:抓住关键信息①“新民主主义”②“苏维埃文化教育”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略
【分析】【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一“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放宽;种族歧视、制度完善等方面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原因,据材料一“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等方面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人数、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构成、职业多元化等方面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开放、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人力资源流失、移民纠纷等方面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解析】(1)趋势: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逐步消除种族歧视;移民制度逐渐完善。
因素: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新特点:移民人数有所增加;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出现扩大趋势;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从事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
影响:海外移民的扩大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中国走向开放的重要起点标志;海外移民与其他国家的移民共同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海外移民可以帮助中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对中国来讲,海外移民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点。四、论述题(共4题,共40分)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解析】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14、略
【分析】【详解】
解读: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解读角度为“国家认同”,然后立足这一角度,阅读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将材料分为先秦、魏晋、唐代、宋元、明和清共六个层次,并逐层提取信息,随后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信息逐一展开解读,如根据材料的前两句话,可得出信息“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对之前帝王祭祀的行为,主要在所祭祀帝王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随后解释这一现象,指出其说明中国很早就有对祖先认同、国家历史认同的观念;对“北魏时,皇帝不仅祭祀传说时代的帝王,还祭祀周朝政治人物”这一信息的解读应为,这表明北魏皇帝对“三皇五帝”的祖先认同和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接下来一层的信息是“唐朝虽然在都城修建了帝王庙,但祭祀活动仍在那些帝王都城所在地举行,宋元的祭祀活动也在被祭祀者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可解读为这表明唐、宋、元继承了帝王祭祀活动,也形成了对祖先和国家历史的认同;从材料对明朝情况的介绍,可得出信息“明朝时,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真正出现了,祭祀活动在此举行,祭祀的人物不仅有先代圣君,还有主要王朝的开国君主以及各族名臣”,进而说明这体现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根据材料对清代国家认同的介绍,可得出信息“清朝沿袭并发展了北京城历代帝王庙,所祭祀的帝王包括了古代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随后说明这一信息反映出当时祭祀内容更加完善,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成为国家历史的一种象征;最后综合以上各条信息,进行整体解读,并总结规律,升华认识,说明从先秦到明清的这种帝王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祖先、共同国家历史的祭祀,帝王祭祀、帝王庙的发展过程也是国家认同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国家认同,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析】示例: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对之前“帝王”祭祀的行为;主要在所祭祀“帝王”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这表明中国很早就有对祖先认同;国家历史认同的观念。内容+解释北魏时,皇帝不仅祭祀传说时代的“帝王”,还祭祀周朝政治人物,这表明了北魏皇帝对“三皇五帝”的祖先认同和对国家历史的认同。唐朝虽然在都城修建了帝王庙,但祭祀活动仍在那些帝王都城所在地举行,宋元的祭祀活动也在被祭祀者的中心活动地区或陵墓进行。这表明唐、宋、元继承了帝王祭祀活动,也形成了对祖先和国家历史的认同。
明朝时;中国古代都城帝王庙真正出现了,祭祀活动在此举行,祭祀的人物不仅有先代“圣君”,还有主要王朝的开国君主以及各族名臣,这体现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清朝沿袭并发展了北京城历代帝王庙;所祭祀的帝王包括了古代几乎所有王朝与绝大多数帝王,祭祀内容更加完善,历代帝王庙真正成为国家的庙,成为国家历史的一种象征。
从先秦到明清的这种帝王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祖先、共同国家历史的祭祀。帝王祭祀、帝王庙的发展过程也是国家认同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国家认同,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情况,主要涉及传播基督教;欧洲先进科技、人文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概况,主要涉及的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其次提取信息,可以从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等角度分析。再次,根据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说明论述,可以从背景目的、时代要求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点睛】【解析】示例一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和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
示例二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示例三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初衷;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16、略
【分析】【详解】
根据问题要求涵盖材料提供的信息;可得出层次1:简单罗列材料中的显性信息,来进行主题设计的合理解释;层次2:从单一角度进行主题设计,并从知识层面和认识层面做出合理解释;问题要求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还要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可得出层次3: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主题设计,并从知识层面和认识层面做出合理解释。本题要求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本英文书的要素”设计一个主题,所以主题应围绕材料中所给的英文书展开。
【示例1】主题:由表格的出处可得出主题:一本英文书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缩影。
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书籍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可得出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根据材料“书籍本身也留下了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浓厚印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一本现代的英文书。它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可得出一本英文书所涉及到的要素有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均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成果。结合表格中关于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这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进行说明。比如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历经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发展,公元7世纪左右形成现在通用的英文字母。造纸术由古代中国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大陆后不断发展、成熟。页码使用的数字从古代印度数字发展而来,历经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传播,在13世纪成为相对固定的页码符号。中国的印刷术一路向西传播,到15世纪西欧的印刷术成熟。最后与论题相呼应,可以陈述为一本英文书的各基本要素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共存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示例2】结合表格内容可知现代的英文书涉及到的英文文字;纸张、页码、印刷四大要素的大致传播路线中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得出主题:现代英文书的要素吸纳了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就。
理由: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等优秀文明成果对现代英文书要素的作用。比如,中国汉代发明的造纸术,一方面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另一方面经埃及传入西欧,到15世纪末,用于书籍的印刷术在欧洲成熟。中国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繁华商圈店铺租赁合同3篇
- 2024年跨国保险业务分销合同
- 2024年版:项目合作风险共担协议
- 2024黄山旅游纪念品设计合同
- 2025年度大理石石材进出口贸易承包合同规范3篇
- 2024艺术品代理销售与艺术品展览策划合同3篇
- 2024蔬菜产地直供与电商平台合作意向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物业费收取与调整协议3篇
- 2024甲乙双方共建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合同
- 西南大学《特殊儿童运动康复》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定岗定编定员实施方案(一)
- 太平洋战争课件
- 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版)
- 医院院长年终工作总结报告精编ppt
- 绿化养护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问题整改台账
- 造价咨询结算审核服务方案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动车综合商业保险条款
- 八年级物理上册计算题精选(50道)
- 矿井反风演习方案
- 2022年胫骨平台三柱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