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方案一智能网联技术概述1.1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背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已经迈入了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阶段。智能网联技术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战略需求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智能网联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2)汽车消费升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需求逐渐升级。消费者对汽车的安全、舒适、环保、智能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3)信息通信技术进步4G、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4)跨界融合创新智能网联技术涉及汽车、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跨界融合创新为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2智能网联技术的核心组成智能网联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1)车载信息终端车载信息终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部件,负责收集、处理和显示车辆及周围环境的信息。它包括车载计算机、显示屏、传感器等设备。(2)车载网络通信系统车载网络通信系统是实现车辆与外部世界信息交换的关键技术。它包括车内网络、车际网络、车联网等。(3)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4)高精度定位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精确导航和自动驾驶的基础。它包括卫星导航、车载传感器、地图匹配等技术。(5)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实现对车辆及周围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是保障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的关键。它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通过以上核心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智能网联技术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二车载网络通信技术2.1车载通信协议车载通信协议是汽车网络通信的基础,它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传输速率、传输方式等关键参数。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车载通信协议:(1)CAN(控制器局域网络)协议:CAN协议是一种基于消息优先级的总线通信协议,具有高抗干扰性、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的特点。它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等。(2)LIN(局域互连网络)协议:LIN协议是一种低成本、低复杂度的串行通信协议,适用于车辆内部低速通信。它主要用于车辆舒适系统、灯光系统等。(3)FlexRay协议:FlexRay协议是一种高功能、高可靠性的总线通信协议,具有双通道、时间触发等特点。它适用于车辆的高功能系统,如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等。(4)MOST(媒体导向系统总线)协议:MOST协议是一种基于光纤的通信协议,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的特点。它主要用于车辆的多媒体系统、导航系统等。2.2车载网络架构车载网络架构是指汽车内部各个网络系统的组织结构。以下几种车载网络架构在当前汽车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1)分布式架构:分布式架构将车辆内部的各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具有独立的控制单元。各子系统之间通过车载网络进行通信,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控制。(2)集中式架构:集中式架构将车辆内部的各个系统集中到一个控制单元,实现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这种架构具有系统高度集成、易于维护的优点,但控制单元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3)混合式架构:混合式架构结合了分布式架构和集中式架构的优点,将车辆内部的部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这种架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2.3车载通信安全汽车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车载通信安全日益受到关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车载通信安全技术:(1)数据加密:对车载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进行加密,防止数据被非法截获和篡改。(2)身份认证:保证车载网络中的通信节点具有合法身份,防止非法节点接入网络。(3)访问控制:限制车载网络中的节点访问特定资源,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操作。(4)安全审计:对车载网络中的通信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行为并及时处理。(5)故障诊断与恢复:当车载网络出现故障时,及时诊断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通过采用这些车载通信安全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提供坚实基础。三车载传感器与控制系统3.1车载传感器类型与功能3.1.1概述车载传感器作为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对于车辆状态的感知、环境信息的获取以及决策控制。本节主要介绍车载传感器的类型及其功能。3.1.2车载传感器类型(1)激光雷达传感器:用于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环境的三维信息,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2)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具有穿透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主要用于车辆距离检测和速度测量。(3)摄像头传感器:用于获取车辆周围的图像信息,包括道路、车辆、行人等。(4)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测量车辆与周围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具有低成本、低功耗等特点。(5)惯性导航传感器:用于获取车辆的加速度、角速度等信息,实现对车辆状态的实时感知。(6)车载网络传感器:用于实现车辆内部各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和信息融合。3.1.3车载传感器功能(1)环境感知: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环境信息,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决策依据。(2)自主导航:利用惯性导航传感器、车载网络传感器等,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和定位。(3)安全防护: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等,实时监测车辆与周围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保证行车安全。(4)信息融合:将各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2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3.2.1概述控制系统是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对车辆进行实时控制,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本节主要介绍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方法。3.2.2控制系统设计(1)控制策略设计:根据车辆动力学特性,设计适合自动驾驶的控制策略,包括横向控制、纵向控制等。(2)控制算法实现: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实现对车辆状态的精确控制。(3)控制系统模块划分:将控制系统划分为感知模块、决策模块、执行模块等,实现各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3.2.3控制系统实现(1)硬件平台:选用高功能计算平台,如GPU、FPGA等,实现对控制算法的高效运行。(2)软件开发:采用C/C、Python等编程语言,开发控制系统软件,实现控制策略的实时执行。(3)仿真与测试:通过仿真测试,验证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3.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集成3.3.1概述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集成是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集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3.3.2集成方法(1)传感器数据预处理: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等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传感器数据融合: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提高系统对环境的感知能力。(3)控制系统参数调整:根据传感器数据,实时调整控制系统参数,实现最佳控制效果。3.3.3集成注意事项(1)传感器功能匹配:选择功能相近的传感器,提高系统集成后的功能和稳定性。(2)控制系统适应性:保证控制系统在传感器数据波动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功能。(3)安全性考虑:在集成过程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四自动驾驶技术概述4.1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主要用于军事领域。随后,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技术逐渐走向民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首辆自动驾驶汽车,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自动驾驶技术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我国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有多家企业成功研发出自动驾驶汽车。4.2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根据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化程度,国际上通常将自动驾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L0至L4。L0级:无自动驾驶功能,驾驶员需要全程控制车辆。L1级:单一功能自动驾驶,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L2级:部分自动驾驶,如车道保持辅助(LKA)和自动泊车。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自动驾驶,但驾驶员需要随时接管控制权。L4级: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在多种场景下实现自动驾驶,无需驾驶员干预。4.3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为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城市道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在城市道路中自主行驶,减轻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2)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实现自动驾驶,降低交通发生率。(3)物流运输: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4)公共交通:自动驾驶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行效率。(5)农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在农业领域可用于无人驾驶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提高农业作业效率。(6)矿山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在矿山领域可用于无人驾驶矿车,降低矿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安全性。五感知与定位技术5.1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技术是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向周围环境发射激光,并测量反射回来的光信号,从而获取环境的深度信息。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精确感知。激光雷达系统主要由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扫描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激光发射器产生脉冲激光,照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反射后,由激光接收器接收。通过测量激光往返的时间,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扫描系统负责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将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三维空间地图。数据处理系统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5.2视觉识别技术视觉识别技术是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其主要任务是从图像或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视觉识别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车辆检测、行人检测、车道线识别、交通标志识别等。视觉识别技术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目标检测和分类等环节。图像预处理环节主要包括去噪、灰度化、二值化等操作,以提高图像的质量。特征提取环节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如SIFT、SURF、HOG等。目标检测和分类环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CNN)等,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识别和分类。5.3GPS与惯性导航系统GPS与惯性导航系统是自动驾驶系统中重要的定位技术。GPS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实现对车辆位置的精确定位。但是在隧道、高楼等遮挡环境中,GPS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定位精度降低。因此,在自动驾驶系统中,通常将GPS与惯性导航系统(INS)进行融合,以提高定位精度。惯性导航系统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信号的自主导航系统,主要由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地磁传感器组成。加速度计用于测量车辆的加速度,陀螺仪用于测量车辆的角速度,地磁传感器用于测量车辆的方向。通过对这些传感器数据的融合处理,可以实现车辆的位置、速度和方向的实时监测。在自动驾驶系统中,GPS与INS的融合通常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可以实现GPS与INS数据的优化融合,提高定位精度。还可以结合其他传感器数据,如轮速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进一步优化定位功能。六路径规划与决策技术6.1路径规划算法路径规划算法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车辆的当前位置、目标位置以及环境信息,一条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1)基于图论的算法:此类算法将道路网络抽象为图,通过搜索算法寻找最短路径。常见的有Dijkstra算法、A算法和D算法等。(2)基于样条曲线的算法:这类算法通过构建样条曲线对路径进行规划,如B样条、贝塞尔曲线等。其优点在于曲线光滑,易于控制。(3)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的优化方法,通过迭代搜索找到最优路径。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4)基于机器学习的路径规划算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使模型具备自适应规划路径的能力。此类算法在处理未知环境时具有较高的鲁棒性。6.2决策算法决策算法是智能网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对各种场景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关键技术。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决策算法:(1)基于规则的决策算法:通过预定义一系列规则,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场景进行判断和处理。这种方法易于实现,但适应性较差。(2)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算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或其他机器学习模型,使车辆具备自主决策的能力。这类算法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但训练过程复杂,需要大量数据。(3)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决策算法:将车辆视为智能体,通过与其他智能体协同工作,实现全局最优决策。该方法在处理复杂场景时具有优势。6.3路径规划与决策的集成路径规划与决策技术的集成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环节。在实际应用中,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需要相互配合,以满足以下要求:(1)实时性: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需在短时间内完成计算,以满足车辆行驶的实时性需求。(2)安全性:规划出的路径应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避免与其他车辆、行人及障碍物发生碰撞。(3)效率性: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应考虑道路状况、交通规则等因素,以实现高效行驶。(4)鲁棒性:算法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为实现路径规划与决策的集成,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将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分别部署在独立的处理器上,实现并行计算。(2)采用模块化设计,使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相互独立,便于调试与优化。(3)引入自适应机制,根据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路径规划与决策策略。通过路径规划与决策技术的集成,智能网联汽车将具备更加完善的自动驾驶能力,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七控制执行与车辆动力学7.1车辆动力学模型车辆动力学模型是研究汽车运动规律的重要工具,它涉及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各部分的力学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车辆动力学模型主要包括车辆坐标系、车辆运动方程、轮胎模型以及动力学参数等方面。7.1.1车辆坐标系车辆坐标系是描述车辆运动的基础,通常采用固定在车辆上的笛卡尔坐标系。坐标系原点位于车辆质心,横坐标轴指向车辆前进方向,纵坐标轴指向车辆左侧,竖坐标轴垂直于水平面向上。7.1.2车辆运动方程车辆运动方程描述了车辆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包括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姿态角等。运动方程通常采用牛顿欧拉法或拉格朗日法进行建立。7.1.3轮胎模型轮胎模型是车辆动力学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轮胎与地面之间的力学关系。常见的轮胎模型有魔术公式模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等。7.1.4动力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包括车辆的质量、质心位置、转动惯量等,这些参数对车辆的运动功能有着重要影响。7.2控制执行系统控制执行系统是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方案中的关键部分,它负责将控制指令转换为车辆的实际运动。控制执行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7.2.1电机驱动系统电机驱动系统负责驱动车轮,实现车辆的加速、减速和制动。电机驱动系统通常采用交流电机或直流电机,通过控制电机转速和扭矩实现车辆的动力学控制。7.2.2转向系统转向系统负责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包括电动转向系统、液压转向系统等。转向系统需要根据驾驶员的输入指令和车辆状态实时调整转向角度,以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7.2.3制动系统制动系统负责实现车辆的减速和停车,包括盘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等。制动系统需要根据驾驶员的指令和车辆状态实时调整制动力度,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7.3车辆稳定性与舒适性控制车辆稳定性与舒适性控制是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方案中的环节,它涉及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7.3.1车辆稳定性控制车辆稳定性控制主要包括横向稳定性控制和纵向稳定性控制。横向稳定性控制通过调整车辆姿态角、侧向加速度等参数,防止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或失控。纵向稳定性控制则通过调整车辆加速度、减速度等参数,保证车辆在坡道行驶、制动等情况下不发生失控。7.3.2车辆舒适性控制车辆舒适性控制主要包括减振系统和座椅调节系统。减振系统通过调整悬挂刚度、阻尼等参数,降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座椅调节系统则通过调整座椅姿态、腰部支撑等参数,满足不同乘客的乘坐需求。通过上述控制执行与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为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进一步优化车辆的运动功能和乘坐体验。八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与测试8.1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标准自动驾驶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安全功能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保证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可靠,各国和相关机构均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标准。以下是自动驾驶系统的几个主要安全标准:(1)功能安全标准:ISO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是国际上公认的功能安全标准,它规定了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安全要求和流程。(2)网络安全标准:ISO/SAE21434《道路车辆—网络安全工程》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网络安全要求和指导,旨在保证系统免受网络攻击和入侵。(3)软件安全标准:ISO/IEC15026《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和软件产品的安全生命周期过程》规定了软件安全要求和生命周期过程,以保证自动驾驶系统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2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方法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模拟测试:通过计算机模拟各种交通场景和路况,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虚拟测试。这种测试方法可以在不受实际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2)封闭场地测试:在专门的封闭测试场地进行实车测试,通过设置各种交通场景和障碍物,检验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控制功能。(3)道路测试:在公共道路上进行实车测试,以验证自动驾驶系统在实际交通环境中的表现。道路测试分为有人驾驶监控和无人驾驶监控两种方式。(4)数据分析与评估:通过收集测试数据,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评估。8.3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评估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评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级安全评估:对整个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包括硬件、软件、网络通信等各个组成部分。评估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FTA)、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2)组件级安全评估:对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关键组件进行安全评估,如感知模块、决策模块、控制模块等。评估方法包括故障注入测试、压力测试等。(3)功能评估: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感知精度、决策速度、控制稳定性等。评估方法包括模拟测试、实车测试等。(4)场景适应性评估:评估自动驾驶系统在不同交通场景和路况下的适应性,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山区道路等。评估方法包括道路测试、数据分析等。(5)长期稳定性评估:对自动驾驶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包括硬件故障率、软件错误率等。评估方法包括数据分析、故障统计等。通过以上安全评估方法,可以为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九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9.1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出租车作为一项商业化应用,逐渐成为现实。自动驾驶出租车不仅能够提高出行效率,降低交通率,还能为城市交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商业化应用方面,自动驾驶出租车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技术层面: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精确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保证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安全行驶。(2)法规政策: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运营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监管,包括道路测试、运营许可、保险责任等方面。(3)市场接受度:自动驾驶出租车需要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信任,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4)基础设施建设: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需要相应的充电站、维修站点等基础设施的支持。9.2自动驾驶物流运输自动驾驶物流运输是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商业化应用。自动驾驶物流车辆能够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不同场景中自主行驶,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如下:(1)技术成熟度:自动驾驶物流车辆需要具备稳定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应对复杂的道路环境和运输任务。(2)成本效益:自动驾驶物流车辆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初期投入较大,需考虑投资回报。(3)政策支持:对自动驾驶物流运输的支持力度,包括道路测试、运营许可、税收优惠等。(4)市场需求:电商、快递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物流运输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9.3自动驾驶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自动驾驶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包括自动驾驶公交车、地铁、有轨电车等,旨在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以下是自动驾驶在公共交通领域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点:(1)技术创新:自动驾驶公共交通车辆需要具备高度智能化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鱼池水产养殖租赁3篇
- 2024年生物技术数据保密与产学研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砂石供应商合同模板
- 2025年EPS线条新型保温材料采购协议3篇
- 2024版机票改签预订协议3篇
- 2024年版权保护音乐出版合同
- 2024年跨境电商物流服务
- 2024年船舶买卖标准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鱼塘承包养殖生产资料租赁合同3篇
- 2024轻钢别墅工程保险合同
- 2023年电动三轮车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 《S7-1500PLC应用技术》 课件 第1、2章 PLC概述、S7-1500 PLC硬件系统
- 消费税改革对商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 识别药用植物种类-识别药用被子植物
-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后记》教案及教学反思
- 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英语一诊试卷
- 软件测试报告模版通用5篇
- 小学教导主任考察材料三篇
- 公卫科个人述职报告
- 《江上渔者》课件
- 重症患者SOFA评分表实用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