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t0~t1与图2中b~c时期种群都是增长型B.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2、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采用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狸可能喜欢捕食袋鼠C.粘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命,对袋鼠影响不大的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D.病毒诱导欧洲兔发生抗性变异使c年后其种群数量回升3、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CO2排放D.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6、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用药物进行灭鼠,但这样对鼠害的控制很难做到持久有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山鼠的繁殖能力强其种群在林场的无药区出生率高,数量会呈“J”型增长B.需要采用合理的药物,避免药物沿食物链积累而危害山鼠的天敌C.在林场的局部区域用药物进行灭鼠难以持久有效可能受到了山鼠的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药物灭鼠和引入山鼠的天敌后,林场中山鼠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变化7、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施用农家肥能增加CO2浓度,利于葡萄和蔬菜增产B.蝇蛆和蚯蚓是分解者,可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由于饲养猪、鸡,增多了食物链,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研究人员对过火地带“空地”上的植被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抽取了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变化的三组数据,绘制数量变化曲线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I代表优势物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因素B.曲线II代表物种丰富度,g点时群落已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C.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D.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间的竞争加剧,丛生的灌木不利于乔木种子的萌发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10、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C.样品2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D.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1、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不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C.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D.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稻田中放养草鱼,会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C.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13、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A.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和植被恢复B.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自生原理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5、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6、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7、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18、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_______→热能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19、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0、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1、图甲是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乙是研究人员对某草场进行生态学调查后绘制的某昆虫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未发生迁入和迁出)。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A曲线表示的种群生活在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

(2)图甲中B曲线呈“_______________”型;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量。

(3)图乙中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图甲中_______________(填“A”或“B”)曲线型增长,可推测该昆虫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_____。22、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23、1859年;一位来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在农场中放生了24只野兔,一个世纪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竞超过6亿只。漫山遍野的野兔不仅与牛羊争食牧草,还啃食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了羊毛生产。

(1)野兔引入澳大利亚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接近____(填“J型”或“S型”),出现这种增长类型的原因是____(至少答出三点)。

(2)1950年,澳大利亚引入了粘液瘤病毒,于是野兔中爆发了粘液瘤病并很快散布开来,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是蚊子,它叮咬病兔受感染的皮肤区并把病毒带在自己的口器上。粘液瘤病毒和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蚊子______(填“是”或“不是”)粘液病毒的宿主。

(3)粘液瘤病毒第一次流行杀死了99.8%的感染兔,但在下一个粘液瘤病的感染季节只杀死了剩余兔种群的90%,第三次爆发时只有40~60%的病兔死亡,野兔种群又开始增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野兔—病毒之间就可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只表现为一种低危害的流行病。请从共同进化的角度解释粘液瘤病毒后来不能控制野兔种群数量的原因:______(答出两点)。24、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达州多地结合当地实际,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农民通过种植食用菌和增加养殖业脱贫,建成了很多食用菌基地;养殖场和大型沼气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在发展此生态农业时,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调整结构后的生态系统,能够使能量更有效地被人们利用,其原因除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外,还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________________。

(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农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下图)。

若该生态系统中,家禽的能量4/5来自杂草,1/5来自害虫,那么家禽增重2kg,至少需要消耗_______________kg生产者。

(4)部分家禽养殖户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了家禽的产蛋率,该过程中光刺激传递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信息,由此说明,信息传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分析】

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

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详解】

A、图1中t0~t1时期,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且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b~c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

C、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

D;图1表示种群的S型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不是J型增长,D错误。

故选B。2、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欧洲免急剧增加,呈现J型曲线,而袋鼠减少,引入狐狸后欧洲免数量小幅度减少,而袋鼠仍然减少,说明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免的数量减少,而袋鼠的数量恢复。

【详解】

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A项正确;

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理可能喜欢捕食袋鼠;B项正确;

C;病毒对寄主有选择性;所以黏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命,对袋鼠影响不大,C项正确;

D;c年后欧洲免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欧洲免由于变异的原因存在抗性差异;病毒的存在只是起了选择作用,D项错误。

故选D。3、A【分析】【分析】

1;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

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A错误;

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也可通过化能合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

C、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排放;C正确;

D、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D正确。

故选A。

【点睛】4、C【分析】【详解】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绿色植物,能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即生物数量随营养级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B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5、B【分析】【分析】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特点。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个体微小,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正确;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掌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A【分析】【分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

A;在资源不受限制等理想条件下;山鼠的种群数量可无限增多,呈“J”型曲线增长,但在林场的无药区,尽管山鼠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但由于生活资源的限制,其种群数量也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

B;需要采用合理的药物;否则会因为生物富集作用对天敌等高营养级生物造成危害,B正确;

C;在林场的局部区域;山鼠有迁入和迁出现象,所以用药物进行灭鼠难以持久有效,C正确;

D;药物灭鼠和引入山鼠的天敌后;对于山鼠来讲生活环境变得不再优越,因而林场中山鼠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正确。

故选A。7、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该生态系统内,葡萄蔬菜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食物链把能量传给人猪等生物,同时为了提高能量和物质利用率,猪粪进沼气池,沼渣喂养蚯蚓蝇蛆,施农田等,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详解】

A;合理使用农家肥;不仅能提供无机盐,还能提供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蝇蛆和蚯蚓是分解者,可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D;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C错误,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8、A:B:C【分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详解】

AB、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到草本、灌木等阶段,优势物种会“统治”该群落一段时间,所以曲线Ⅰ会出现ab;cd、ef等变化较小的阶段;而在这些新形成的阶段会有动物的迁入,物种数量会持续增加,A、B正确;

C;火灾后仍有部分甲存活;而灌木、乔木等较高大植物出现后其种群密度急剧下降,说明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C正确;

D;丛生的灌水使土壤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各种乔木种子的萌发,D错误。

故选ABC。9、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要依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B正确;

C;碳元索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BCD。10、C:D【分析】【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详解】

A;污水进入河流后;近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远离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的数量下降,因而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因此比较水中溶解氧可得出,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错误;

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和P浓度增加;B错误;

C;样品2中藻类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然而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C正确;

D;样品3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物质种类和浓度与甲地水样中的相差不大;说明题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11、A:B【分析】【分析】

初级生产量指植物借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除去植物呼吸消耗部分剩余部分就是净初级生产量。

分析题图:放牧强度小于b时;植物净初级生产量都大于零,可推知放牧强度在这一范围内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放牧强度小于a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上升,可推知适度放牧可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详解】

A;植物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

B;植物净初级生产量包含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

C;由题图及分析可知;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C正确;

D;由题图及分析可知;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B。

【点睛】

本题涉及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考查根据题图信息分析判断和解答问题的能力。12、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A;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放养草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其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正确;

C;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C正确;

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属于腐生型异养生物,因此该甲虫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BCD。13、B: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2;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详解】

A;矿区的土壤条件被严重破坏;因此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不符合题意;

B;超载放牧;生物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原理,B符合题意;

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使得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C不符合题意;

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符合题意。

故选B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略

【解析】代替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19、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0、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解析】消费者寄生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fbfdghi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五、综合题(共4题,共24分)21、略

【分析】【分析】

图甲分析:曲线A表示J型增长;曲线B表示S型增长,两条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图乙分析:前5年λ不变;而且大于1,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5到10年λ减小,但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

【详解】

(1)图甲中A曲线是J型增长;表示种群在食物及空间资源充足,没有敌害(或理想条件下)的环境中增长。

(2)图甲中B曲线呈“S”型;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3)图乙中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图甲中A曲线型增长,可推测该昆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图的识别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解析】食物及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或理想条件下)S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A增长型22、略

【分析】【分析】

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详解】

(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