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呼吸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呼吸系统解剖结构第三节呼吸的过程第四节血液中CO2、O2、H+浓度改变对呼吸的影响鼻腔口腔喉咽气管左主支气管上叶(左肺)膈下叶(左肺)上呼吸道:鼻、咽、喉呼吸道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功能:
进行气体交换。即吸氧,排二氧化碳。右主支气管呼吸道肺组成:第一节概述呼吸全过程任务一呼吸道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翼煽动)鼻孔
(一)外鼻
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唇沟一、鼻第二节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嗅区
—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呼吸区
—其它区有丰富的鼻腺
鼻旁窦
鼻腔粘膜
嗅区上鼻甲探针通蝶窦口探针通筛窦后群蝶窦中鼻甲探针通额窦探针通上颌窦额窦下鼻甲呼吸区(二)鼻腔
上颌窦额窦筛窦前筛窦中筛窦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开口于中鼻道(三)喉
喉构造
1、软骨(1)甲状软骨前角喉结上切迹上角下角(2)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弓环状软骨板
(3)会厌软骨(4)杓状软骨
甲状软骨膜壁会厌软骨甲状舌骨膜上角杓状软骨声带突肌突下角环状软骨板气管软骨舌骨甲状舌骨膜环甲韧带环状软骨弓下角上切迹会厌软骨前角位置:5、6颈椎前方
分部喉前庭喉中间腔(喉室、声带、声门)声门下腔
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水肿。2.喉腔
杓状会厌襞环杓后肌声门下腔喉室前庭襞声襞喉前庭声带肌喉口—会厌作用喉腔前庭襞—前庭裂声襞—声门裂(四)气管与支气管
气管
气管隆嵴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膜壁气管软骨构成:由“C”形气管软骨环与CT构成分部:颈部:气管切开部位:
3-4或4-5
胸部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走形近似水平右主支气管:短而粗,走行相对较垂直,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
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气管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比较任务二肺
一、肺的位置和外形甲状软骨气管右肺上叶右主支气管前缘右肺水平裂斜裂中叶下叶肺底肺尖上叶肋面斜裂下叶心切迹膈面肺的位置和形态
左叶:斜裂—上、下两叶右叶:斜裂、水平裂—上、中、下三叶分叶前缘后缘下缘三缘外侧面(胸肋面)内侧面(纵隔面):肺门—肺根两面一底:肺底一尖:肺尖(投影)形态位置:胸腔内纵隔两侧二、肺段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主支气管(一级)肺叶支气管(二级)
肺段支气管(三级)左主支气管左肺下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
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切口。支气管肺段(肺段):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每肺各有10段,各段间借结缔组织分开,有独立的血供。任务三胸膜与纵隔1.壁胸膜
贴附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投影)
2.脏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胸膜顶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肋胸膜肋膈隐窝膈胸膜膈肌纵隔胸膜3.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是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一、胸膜
肋膈隐窝(肋膈窦)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处。胸膜腔积液首先聚积于此。4.胸膜隐窝胸膜顶壁胸膜上叶下叶胸膜腔脏胸膜肋胸膜肋膈隐窝膈胸膜膈肌纵隔胸膜
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锁骨中线8肋6肋腋中线10肋8肋肩胛线11肋10肋
胸膜肺1.肺的体表投影2.胸膜前界体表投影
锁中线肩胛线比较二、纵隔
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管和组织
四分法: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体下缘连线)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又分为前、中、后纵隔(一)上纵隔
—胸腺、气管、食管等。
前纵隔
—少量结缔组织及淋巴结中纵隔
—心及心包后纵隔
—食管、气管、奇静脉、迷走神经、胸导管、交感干等(二)下纵隔
第三节呼吸的过程一、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1.呼吸运动概念和分类1)概念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性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2)分类
腹式呼吸由膈肌的舒缩活动引起胸式呼吸由肋间外肌的舒缩活动引起
2.肺内压的变化、意义
肺内压指肺泡内气体的压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动力。3.胸内压的变化、意义
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呈负压。生理意义:
使肺处于扩张状态,保证肺通气的正常进行
降低中心静脉压(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1)肺的弹性阻力
表面张力,约占2/3弹性回缩力,约占1/32)胸廓的弹性阻力由胸廓的弹性回缩力造成3)肺和胸廓的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对呼吸的影响
非弹性阻力包括:3)黏滞阻力
来自呼吸组织相对位移时所发生的摩擦。2)惯性阻力
气流在发动、变速、换向时因气流和组织惯性所产生的阻止运动的因素。1)气道阻力
来自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占非弹性阻力的80%~90%是气体进出呼吸道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其大小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如气道半径缩小一半,则气道阻力将增加16倍如支气管哮喘病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口径变小,气道阻力将明显增大而出现呼吸困难,其中呼气比吸气更困难气道阻力还受气流速度和气流形式的影响气道阻力
1.肺容量的有关指标(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1)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补吸气量
在平静吸气之后,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3)补呼气量
在平静呼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4)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最大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尽力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第1秒呼出83%、第2秒呼出96%、第3秒呼出99%。第1秒的意义最大。
5)余气量
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体量功能余气量
在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6)肺总容量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肺容量及其组成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中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2.肺通气量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1.气体扩散速率2.呼吸膜的厚度和扩散面积3.通气/血流比值
气体的分压差是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动力分压差决定着气体交换的方向、量和速度(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结构示意图(三)肺换气、组织换气
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O2和CO2的交换组织换气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和CO2的交换气体交换三、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的运输
1.物理溶解
占血液运输O2总量的1.5%。
2.化学结合占血液运输O2总量的98.5%。
O2+Hb→HbO2。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1.物理溶解
占5%
2.化学结合1)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占7%2)形成碳酸氢盐
占88%
是血液运输CO2的主要形式第四节
血液中CO2、O2、H+浓度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可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
一、血液中CO2浓度改变对呼吸的影响吸入气中CO2含量﹤4%,呼吸随着CO2的增加而加深加快二、血液中O2浓度改变对呼吸的影响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三、血液中H+浓度改变对呼吸的影响第九章泌尿系统第一节概述(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1.肾2.输尿管3.膀胱4.尿道(二)泌尿系统的功能1.排出机体中产生的废物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2.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第二节肾的形态结构和血液循环一、肾的位置和形态形态:两端、两面、两缘内侧缘:肾门——肾蒂肾蒂内结构:
从前向后静脉→动脉→肾盂
从上向下动脉→静脉→肾盂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输尿管肾的位置与毗邻
肾为腹膜外位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肾平第11胸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比左肾低1~2cm。左、右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左肾
右肾在12肋与竖脊肌外侧缘之间的区域,在临床上称为肾区
腰大肌腰方肌腹横肌膈肾的毗邻
左肾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右肾前上部与肝相邻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肾的结构肾实质
肾皮质
肾髓质
肾柱肾锥体
肾乳头乳头空
肾小盏
肾大盏
肾盂
肾的微细结构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除大分子物质外,均可经有孔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球旁复合体:1、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能使血压升高。2、致密班调节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的作用3、球外系膜细胞传递信息肾的被膜:3层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肾的血液循环肾脏血流量大,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动脉进入肾小体后.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入球小动脉口径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尿液的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滤过膜机械屏障电学屏障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上皮细胞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至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改变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概念:小管液中的水和某些溶质经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方式: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近端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NaCl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段:依靠Na+泵提供能量的主动重吸收近端小管后段:Cl¯顺浓度差、Na+顺电位差被动重吸收髓襻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重要物质的重吸收原尿中的Na+、Cl¯的重吸收率约为99%小管膜上同向转运体以Na+:2Cl¯:K+的方式主动重吸收重要物质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水的重吸收量约占滤过量的99%水是伴随着Na+、HCO3¯、葡萄糖和Cl¯等物质的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的,属渗透性重吸收重要物质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是继发于Na+的主动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自身的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转运至小管液的过程H+的分泌K+的分泌NH3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的浓缩和稀释机体内水过多,血浆晶体渗透压↓,抗利尿激素释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和Cl-被继续重吸收,溶质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终尿渗透压↓,尿比重↓,尿液被稀释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周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小管液中水的重吸收﹥溶质的重吸收,终尿渗透压升高,尿比重增大,尿液被浓缩尿生成的调节肾内的自身调节体液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球管平衡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依赖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在一定血压变动范围内保持肾血流量相对稳定的现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及释放调节合成与分泌: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储存并释放:神经垂体储存并释放入血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合成与分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作用:保钠排钾,增加血容量其他激素甲状旁腺素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尿生成的调节血浆清除率概念:两侧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的某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测定清除率的意义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血浆流量推测肾小管的功能起于肾盂末端,终于膀胱,长约20~30cm输尿管
输尿管腹部
输尿管盆部
输尿管壁处分部输尿管壁处输尿管腹部输尿管盆部下腔静脉肾上腺右肾输尿管腰方肌左肾静脉膈左肾动脉腹主动脉肾盂腰大肌上狭窄中狭窄下狭窄①起始处②跨越小骨盆上口处③穿膀胱壁处是结石的易留部位输尿管的3个狭窄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膀胱底一、膀胱的形态位置与毗邻
分四部膀胱尖
膀胱底
膀胱体
膀胱颈
膀胱容差正常成人350-500ml
最大容量800ml
新生儿膀胱容量为成人的1/10膀胱膀胱尖输精管输精管壶腹尿道内口尿道外口耻骨联合正常位于盆腔内,耻骨联合后面
空虚时全部位于小骨盆腔内充盈时可超过耻骨联合上方。当膀胱充盈时,沿耻骨联合上缘进行膀胱穿刺。膀胱的位置及毗邻输尿管膀胱三角尿道内口输尿管口膀胱尖构成由内向外由粘膜、粘膜下层、外膜构成膀胱三角
膀胱底内面,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是肿瘤好发部位。膀胱的结构尿道女性尿道特点:短、宽、直,易引起逆行性感染
尿道尿液及其排放尿量及尿液的理化性质正常尿量1.0~2.0L多尿﹥2.5L/24h少尿﹤400ml/24h或﹤17ml/24h无尿﹤100L/24h或12小时完全没尿液尿液的理化性质颜色淡黄色、透明比重和渗透压比重:1.001~1.035渗透压:30~1450mOsm/L酸碱度pH值介于5.0~7.0尿的排放肾连续不断地生成尿液,经肾盂、输尿管输送到膀胱。膀胱具有储存和排出尿液两大功能。当膀胱内尿液增加到400~500m时,可启动排尿反射,排出尿液排尿反射感谢您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课件第十章生殖系统第一节概述生殖是指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对种族繁衍、遗传信息传递和进化等有重要意义。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均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组成。第二节男性生殖系统
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内生殖器生殖腺--睾丸生殖管道附属腺外生殖器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阴囊阴茎一、睾丸1.位置:阴囊内2.形态:扁椭圆形
上端下端
前缘后缘--系膜缘
内面外面两端两缘两面3.微细结构(1)生精小管长30-70cm由生精上皮构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5~8层生精细胞组成
生精小管横切面HE染色
生精细胞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生精上皮HE染色
精子生精上皮HE染色
支持细胞
形态:体积大、轮廓不清核不规则、染色浅、核仁明显。功能:支持、营养、保护各级生精细胞吞噬和消化精子细胞脱落的残余胞质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参与构成血-睾屏障支持细胞睾丸间质细胞生精上皮和睾丸间质HE染色
(2)睾丸间质:生精小管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形态—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圆,核仁清楚;胞质嗜酸性强。功能—分泌雄激素(睾酮)(3)直精小管:短而细,单层立方或矮柱状上皮,内无生精细胞。(4)睾丸网:单层立方上皮,管腔大而不规则。4.功能生精功能—产生精子内分泌功能—分泌雄激素(睾酮)二、附睾位置:
形态:新月形分部:头、体、尾功能:储存、营养精子输精管输出小管附睾管三、输精管
分部:睾丸部
精索部(结扎处)
腹股沟管部(精索内)
盆部-输精管壶腹四、射精管组成输精管末端精囊排泄管开口:尿道前列腺部精索
位置:由腹股沟管腹环、经腹股沟管延至睾丸上端的圆索状结构主要内容: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三、附属腺体1.精囊位于膀胱底后方,输精管壶腹外侧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
其分泌的液体黄色黏稠,参与组成精液
2.前列腺位置: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
分部:前列腺底前列腺尖前列腺体前列腺沟
3.尿道球腺一对,豌豆大小位于会阴深横肌内排泄管开口于尿道球部四、男性外生殖器1.阴囊阴囊壁:皮肤、肉膜2.阴茎
头
体
根
阴茎海绵体
尿道海绵体
阴茎包皮
包皮系带形态组成结构五、男性尿道功能:排尿、排精行程:尿道内口~尿道外口长度:成人16~22cm分部:前列腺部
膜部
海绵体部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男性尿道特点2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3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3个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输卵管子宫阴道内生殖器生殖腺—卵巢生殖管道附属腺—外生殖器—前庭大腺女阴(一)卵巢1.位置和形态位置:卵巢窝形态:扁卵圆形两面:内侧面外侧面两端:上端下端两缘:前缘(卵巢门)
后缘固定装置:卵巢固有韧带卵巢悬韧带
卵巢固有韧带卵巢悬韧带一、女性生殖器官2.微细结构表面上皮: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白膜:致密结缔组织皮质:卵泡、黄体、白体实质
髓质:结缔组织卵巢HE染色
卵泡卵母细胞:一个(中央)卵泡细胞:多个(外周)(1)卵泡的发育与成熟卵母细胞卵泡细胞初级卵泡HE染色
位于皮质浅层数量多,体积小组成原始卵泡中央-初级卵母细胞周围-卵泡细胞原始卵泡原始卵泡HE染色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卵泡细胞增殖透明带卵泡膜初级卵泡透明带初级卵泡HE染色
次级卵泡形成卵泡腔(内含卵泡液)、卵丘初级卵母细胞体积达最大形成放射冠、颗粒层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次级卵泡次级卵泡HE染色
成熟卵泡卵泡体积大,直径可达2cm以上卵泡壁变薄卵丘与卵泡壁分离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
(排卵前36-48h)成熟卵泡模式图
(2)排卵
成熟卵泡壁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从卵巢表面排出的过程。时间:月经周期第14天(3)黄体的形成与退化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膜黄体细胞雌激素颗粒黄体细胞孕激素黄体维持2周维持6个月月经黄体妊娠黄体退化白体LH3.功能卵巢的生卵功能:产生卵子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形态:长10~12cm
弯曲的肌性管道位置:子宫阔韧带上缘外侧端:输卵管腹腔口内侧端:输卵管子宫口分部:子宫部
输卵管峡(结扎)
输卵管壶腹(受精)
输卵管漏斗(二)输卵管孕育胎儿、产生月经1.形态和分部成人未孕:前后略扁倒置梨形分部: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
阴道上部阴道部(三)子宫2.位置盆腔内,膀胱与直肠间前倾前屈位3.固定装置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子宫主韧带:防止子宫脱垂子宫骶韧带:维持子宫前屈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4.子宫壁的结构内膜肌层外膜外膜:浆膜肌层:平滑肌内膜上皮固有层子宫壁HE染色
(四)阴道形态:前后略扁位置:前邻膀胱、尿道
后邻直肠阴道穹:阴道上部环抱子宫颈阴道部,
两者间形成的环状间隙(五)前庭大腺
位置:阴道口两侧
作用:分泌物可润滑阴道口二、月经周期
女性自青春期开始,在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层发生剥脱、出血、增生和修复的周期性变化,称月经周期。
每个月经周期指从月经来潮第1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的前1天止,一般21~36天,平均28天。卵泡生长发育雌激素水平升高①新上皮形成;②子宫腺增多、长、弯曲,腺腔扩大;
④基质细胞增生。1.增生期③螺旋动脉增长并弯曲;黄体形成雌、孕激素作用①子宫腺体更长、更弯曲,腔更大,糖原分泌②螺旋动脉更长、更弯曲伸到内膜浅层④基质细胞分化为前蜕膜细胞③内膜增至最厚、水肿2.分泌期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坏死螺旋动脉扩张,内膜脱落出血产生月经3.月经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期增生早期增生晚期分泌期月经周期是下丘脑、腺垂体和卵巢相互调控的结果,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示意图三、妊娠与分娩(一)妊娠妊娠是新个体产生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维持、胎儿生长及分娩。1.受精:指成熟的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2.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又称着床。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3.妊娠的维持:主要受垂体、卵巢和胎盘分泌激素的相互协调,主要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排卵、受精与着床示意图(二)分娩分娩是指胎儿及其附属结构通过母体子宫和阴道自然产出的过程。致
谢第十一章脉管系统第一节概述一、脉管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组成: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功能:把从肺摄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又将组织与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酸、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机体的内分泌器官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也通过脉管系统运送到靶器官和靶细胞,以实现体液调节。另外,心血管系统对维持身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及机体的防御能力等均起重要作用。脉管系统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及血管平滑肌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1.心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2.动脉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3.毛细血管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4.静脉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
脉管系统模式图(二)血液循环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属支冠状静脉窦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器官内毛细血管右心房←肺循环(小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及其各级属支↓左心房血液循环示意图(三)血管吻合及侧支循环1.动脉间吻合2.静脉间吻合3.动静脉吻合4.侧支吻合5.微循环6.终动脉血管的吻合及侧支循环A.血管的吻合形式B.侧支吻合及侧支循环第二节脉管系统的解剖结构一、心心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其大小、形态和位置随着年龄、体型、性别、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别。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心的位置位置: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裹心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心的外形(1)心尖(2)心底(3)两个面
胸肋面(前面)、膈面(下面)
(4)三个缘(5)四条沟心的外形(前面)心的外形(后面)(二)心各腔的形态1.右心房(1)固有心房右房室口梳状肌(2)腔静脉窦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下腔静脉瓣
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内部结构2.右心室(1)右心室流入道(2)右心室流出道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内部结构3.左心房(1)左心耳心外科最常用手术入路之一(2)左心房窦(固有心房)左房室口
(1)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窦部)(2)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庭)4.左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内部结构(三)心的结构1.心壁的结构(1)心内膜
衬在心腔内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2)心肌层构成心壁的主体(3)心外膜属浆膜性心包的脏层心壁肌层2.房间隔与室间隔房间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由两层心内膜间夹有少量心房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卵圆窝处最薄。室间隔可分为肌部和膜部两部分。房间隔和室间隔(四)心的传导系统1.窦房结2.房室结
3.房室束4.左、右束支5.Purkinje纤维网心传导系统
(五)心的血管1.心的动脉(1)左冠状动脉(2)右冠状动脉心的动脉A.冠状动脉B.室间隔的动脉(3)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根据左、右冠状动脉在心膈面分布区的大小分为3型:(1)右优势型(2)均衡型(3)左优势型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示意图A.右优势型B.均衡型C.左优势型2.心的静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冠状窦→右心房心的静脉示意图(六)心包1.纤维心包(外层)2.浆膜心包(内层)
壁层脏层心包(七)心的体表投影1.左上点位于左侧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约1.2cm。2.右上点位于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约1cm。3.左下点即心位置,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
4.右下点位于右侧第6胸肋关节处心及心瓣膜的体表投影二、肺循环的血管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一)肺循环的动脉(二)肺循环的静脉左肺上静脉左肺下静脉右肺上静脉右肺上静脉心的血管(前面)心的血管(后面)三、体循环的动脉体循环的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动脉的分支进入器官前的一段称为器官外动脉,进入器官后的分支称为器官内动脉。器官外动脉分布的特点:①人体左、右对称,动脉分支也有对称性,躯干部的动脉可分为壁支和脏支,壁支有明显的节段性;②动脉常与静脉、神经伴行,形成血管神经束;③动脉多走在身体的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处;④动脉常以最短距离到达所营养的器官;⑤动脉的管径及分布形式多与器官的形态、大小和功能有关
。动脉分布概况器官内动脉分布的特点:①实质性器官(如肝、肾)的动脉自器官的门进入,呈放射状分布,常作为器官分叶或分段的基础;②空腔性器官(如肠、胃)的动脉呈横行型、纵行型或放射状分布。主干: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
主动脉走形及分布概况(一)颈总动脉1.颈外动脉(1)甲状腺上动脉(2)舌动脉(3)面动脉(4)颞浅动脉(5)上颌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2.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二)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动脉1.锁骨下动脉(1)椎动脉(2)胸廓内动脉(3)甲状颈干上肢的动脉2.腋动脉(1)胸肩峰动脉(2)胸外侧动脉(3)肩胛下动脉(4)旋肱后动脉(5)旋肱前动脉腋动脉及其分支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3.肱动脉肱动脉及其分支4.桡动脉5.尺动脉6.掌深弓和掌浅弓
(1)掌浅弓(2)掌深弓153
前臂的动脉(掌侧面)(三)胸部的动脉1.壁支:(1)肋间后动脉(2)肋下动脉(3)膈上动脉2.脏支:(1)支气管支(2)食管支(3)心包支胸壁的动脉胸主动脉及其分支(四)腹主动脉1.壁支:(1)腰动脉(2)膈下动脉(3)骶正中动脉成对的:(1)肾动脉、肾上腺中动脉(2)睾丸动脉(精索内动脉)(3)卵巢动脉2.脏支: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腹腔干:
1.胃左动脉
2.肝总动脉①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②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前面)不成对的:3.脾动脉(1)胃后动脉(2)胃短动脉(3)胃网膜左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后面)4.肠系膜上动脉:
(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2)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3)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4)右结肠动脉(5)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回结肠动脉及其分支(1)左结肠动脉(2)乙状结肠动脉(3)直肠上动脉5.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壁支:(1)闭孔动脉(2)臀上动脉(3)臀下动脉
(五)盆部和下肢的动脉髂总动脉:
1.髂内动脉盆腔的动脉(右侧男性)脏支:(1)脐动脉(2)子宫动脉(3)阴部内动脉(4)膀胱下动脉(5)直肠下动脉盆腔的动脉(右侧女性)髂总动脉:
1.髂内动脉髂总动脉:
2.髂外动脉(1)股动脉盆部及大腿的动脉(2)腘动脉(3)胫前动脉(4)胫后动脉小腿的动脉A.右侧后面观B.右侧前面观①足底内侧动脉②足底外侧动脉(5)足背动脉足部的动脉A.足背的动脉(右侧)B.足底的动脉(右侧)五、体循环的静脉特点:①静脉瓣②体循环静脉浅静脉(皮下静脉)最后注入深静脉。深静脉(伴行静脉)名称和行程与伴行动脉相同③静脉的吻合比较丰富数量多,管腔大、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静脉瓣(一)上腔静脉系(二)下腔静脉系体循环的大静脉(一)上腔静脉系上腔静脉的合成、属支及收纳范围左锁骨下静脉左上肢静脉血食管、支气管及部分胸腹后壁的静脉血奇静脉右头臂静脉左颈内静脉头部左侧静脉血左头臂静脉右颈内静脉头部右侧静脉血右锁骨下静脉右上肢静脉血
上腔静脉上腔静脉及其属支(1)面静脉:无瓣膜,与颅内静脉有交通。上下眼静脉内眦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面静脉颈内静脉海绵窦1.头颈部静脉面静脉及其属支(2)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上颌静脉翼静脉丛(3)颈外静脉(4)颈前静脉颈静脉弓(5)颈内静脉(6)锁骨下静脉静脉角1.头颈部静脉头颈部静脉2.上肢静脉(2)上肢深静脉(同名动脉伴行)
1)头V2)贵要V3)肘正中V桡侧尺侧腋V肱V锁骨下V桡V尺V浅静脉4)前臂正中V手背V网上肢浅静脉(1)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2)椎静脉丛3.胸部静脉胸部静脉及其属支椎静脉丛右髂总静脉右髂外静脉盆部静脉血左下肢静脉血
下腔静脉左髂总静脉右髂内静脉左髂内静脉左髂外静脉右下肢静脉血盆部静脉血(二)下腔静脉系内侧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1)小隐静脉1.下肢的静脉(2)下肢的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1)下肢的浅静脉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外侧2)大隐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足背静脉弓腘静脉足背静脉弓股静脉大隐静脉五条属支下肢的浅静脉A.大隐静脉B.小隐静脉(2)髂内V(1)髂外V(3)髂总V:盆腔脏器静脉丛盆壁下肢腹壁下V、旋髂深V由髂内和髂外静脉汇合而成。左右髂总静脉汇合成下腔静脉。髂腰V、骶外侧V、骶正中V2.盆部的静脉肝静脉壁支膈下静脉腰静脉腰升静脉脏支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上腺静脉肾静脉门静脉系不成对脏器肝血窦3.腹部的静脉4.肝门静脉系肝门V脾V肠系膜上V肠系膜下V胃左V胃右V幽门前V胆囊V附脐V特点:
两端均为毛细血管无功能性静脉瓣与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吻合丰富肝圆韧带右支左支肝肝门静脉及其属支六、血管的微细结构(一)动脉动脉管壁均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各层结构随动脉分支而变化,以中膜变化最显著1.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大动脉为心脏的辅助泵,使心脏节律性搏动而间断性泵出的血液在血管中连续流动1.大动脉(1)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内皮细胞中有W-P小体。W-P小体贮存vWF凝血因子,参与止血和凝血(2)中膜:厚,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弹性膜间由弹性纤维相连,其间夹有少量平滑肌纤维、胶原纤维和基质(3)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较薄,内有营养血管,分布到中膜和外膜大动脉A.大动脉三层结构(低倍)B.大动脉中膜(高倍)2.中动脉除大动脉外,凡解剖学上命名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因中膜平滑肌丰富,又称肌性动脉。(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2)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构成,肌纤维间夹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3)外膜:厚度与中膜接近,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小的营养血管和神经纤维束。中动脉和中静脉结构模式图A.中动脉B.中静脉3.小动脉指管径在0.3~1mm的动脉,属肌性动脉。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较小的小动脉没有内外弹性膜,中膜仅数层平滑肌纤维。4.微动脉指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无内、外弹性膜,中膜有1~2层平滑肌纤维,外膜较薄。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小淋巴管(二)静脉静脉也分大、中、小及微静脉。与伴行的动脉相比,静脉的管腔大、壁薄、弹性小,在切片上,管腔常呈不规则塌陷。管壁也分内膜、中膜和外膜,但三层的界限不清。管壁平滑肌和弹性组织少,结缔组织较多;无内弹性膜或不明显;中膜不发达;外膜则较厚,尤其大静脉,外膜中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束,无外弹性膜。管径在2mm以上静脉常有瓣膜,称静脉瓣,由内膜突入管腔,折叠而成,表面为内皮,内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可防止血液倒流。(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直径一般为6~8μm,是管径最细、分布最广的血管,管壁最薄、通透性大,管内血流缓慢,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1.毛细血管结构管壁由1~3个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和基膜间有散在的周细胞,当组织受损伤后,可分化成平滑肌纤维,参与血管的重建。(三)毛细血管2.毛细血管的分类电镜下,根据内皮细胞和基膜等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可分3类(1)连续毛细血管(2)有孔毛细血管(3)血窦毛细血管结构模式图A.毛细血管纵切图B.毛细血管超微结构图七、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组织产生淋巴细胞淋巴器官过滤淋巴进行免疫应答作用: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组成全身淋巴系统示意图(一)淋巴管道淋巴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9条)淋巴导管(2条)静脉角(一)淋巴管道胸导管:长约30~40cm,收集左侧上半身及整个下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左腰干右腰干肠干乳糜池
左颈干左锁骨下干胸导管左支气管纵隔干静脉角淋巴干与胸导管的行程(一)淋巴管道右淋巴导管:长约1.5cm,右淋巴导管收集右侧上半身,即全身右上1/4区域的淋巴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右淋巴导管静脉角右淋巴导管(三)淋巴器官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组成脾胸腺(三)人体各部的淋巴引流1.头颈部的淋巴引流(1)枕淋巴结(2)乳突淋巴结(耳后淋巴结)(3)腮腺淋巴结(4)下颌下淋巴结(5)颏下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2.颈部淋巴结(1)颈外侧浅淋巴结(2)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深淋巴管和淋巴结3.腋淋巴结(1)胸肌淋巴结(2)外侧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5)尖淋巴结腋淋巴结与乳房淋巴引流4.胸部的淋巴引流
(1)胸壁的淋巴结(2)胸腔脏器的淋巴结1)纵隔前淋巴结2)纵隔后淋巴结3)肺、支气管和气管淋巴结胸腔脏器的淋巴结5.腹部的淋巴引流胃淋巴引流有关淋巴结大肠的淋巴结第一节心脏生理根据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特点分类:心肌细胞功能分类普通心肌细胞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特点:有兴奋性、收缩性和较低的传导性、无自律性特点: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窦房结、房室交界(除结区以外)希氏束和浦肯野细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与自律细胞的区别在于动作电位的4期膜电位是稳定。.avi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速度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制,又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各类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一)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1.静息电位-90mV
2.动作电位全过程分为0、1、2、3、4等五个期
0期:去极化期-90mV→+30mV1期:快速复极初期+30mV→0mV2期:平台期0mV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4期:静息期-90mV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主要离子流示意图mV+20mv0mv-20mv-40mv-60mv-80mv-100mv膜电位12340去极化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阈电位零电位Na+细胞膜+++++++--------++++++++++++------K+K+K+K+Ca2+++++++++-----------K+Na+ATP代谢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形成机制:电活动分期
产生机理去极化0期Na+内流复极化1期K+外流复极化2期Ca2+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复极化3期K+外流复极化4期Na+-K+泵Na+-Ca2+交换自律细胞的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浦肯野细胞0、1、3期与心室肌细胞相似;4期:外向的K+电流进行性衰减,内向的Na+电流逐渐增强→4期自动去极化。图4-7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示意图自律细胞的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窦房结细胞
0期:Ca2+持续缓慢内流3期:K+外流4期:当达最大复极化电位时,K+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进行性衰减,Ca2+内流逐渐增强→4期自动去极化并达阈电位产生下一个动作电位。图4–6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示意图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特点浦肯野自律细胞0期除极速度快,幅度大,属快反应4期膜电位不稳定,4期自动除极速度较窦房结自律细胞无稳定的静息电位,有最大复极电位0期除极速度慢,幅度小,属慢反应无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4期自动除极速度较快,自律性较高自动除极(二)体表心电图心电图(ECG)概念: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兴奋发生和传导过程中的电变化可通过体液和组织传导到体表,将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的变化曲线,称为心电图(ECG)。意义:心电图是反映心脏内兴奋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电位变化的综合波形,每一个心动周期的波形基本上都包含由P波、QRS波群、T波以及之间代表时间的线段。1.avi心肌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共同点:都反映心脏的兴奋,而心肌细胞的电变化是心电图的来源。不同点:ECG是细胞外记录的所有心肌细胞的综合电变化。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其生理意义心电图波段
生理意义P波
反映两心房去极化过程QRS波群
反映两心室去极化过程T波
反映两心室复极化过程P-R间期
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S-T段
表示心室肌全部去极化Q-T间期
心室去极到完成复极的时间心电图分析要点:分析各波的形状;时间和电压;ST段的升降;P-R间期的长短;P和QRS波形关系,兴奋的起源。图4-5正常人心电示意图二、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电生理特性机械特性(一)自律性概念:是指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的起搏点和心脏的节律性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100次/分.exe房室交界:50次/分浦肯野细胞:25次/分1.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其他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受窦房结的控制。当窦房结的自律性异常低下或兴奋下转受阻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过高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可表现出来,称为异位起搏点。由异位起搏点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异位心律。2.影响因素4期自动去极速率阈电位水平最大复极电位(二)兴奋性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
不再对刺激→AP
兴奋性≈0
-60mV之前(2)相对不应期
兴奋性<正常
-60~-80mV(3)超常期
兴奋性>正常
接近阈电位-80~-90mVNa+通道失活大部分Na+通道复活Na+通道基本复活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肌张力、兴奋性变化在时间上的关系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包括心肌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即持续到舒张早期)。生理意义:使心肌始终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完成心脏的充盈和射血。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在有效不应期后(下次窦性起搏激动之前)额外刺激心室→期前兴奋及收缩;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示意图1.2.3.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不引起反应。4.5.6.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后,引起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2.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钠通道的状态(三)传导性1.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心房肌窦房结房内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2.传导速度及意义心房:0.4m/s
心室肌:1m/s优势传导通路:1~1.2m/s
蒲肯野纤维:2~4m/s房室交界:0.1~0.2m/s,最慢达0.02m/s传导特点: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最慢,形成房室延搁生理意义:在于心室的收缩总是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故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房室延搁房室交界传导慢,房室交替收缩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心室内传导快,心室同步收缩利于射血3.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0期去极速度与幅度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四)收缩性不发生强直收缩同步收缩对细胞外液Ca2+浓度的依赖性大“绞拧”作用三、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脏在每分钟内发生心动周期的次数,称为心率(heartrateHR
)。心率的正常值:正常成人安静时60~100次/min,
平均75次/min,新生儿可达140次/min。(一)心动周期和心率心率的生理波动心动周期与心率之间呈倒数关系:心动周期=心率60秒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请点击画面播放)心室收缩时完成射血,舒张时完成充盈。请点击画面播放房、室各自收缩、舒张交替进行收缩期短于舒张期房缩在前,室缩在后全心舒张期占心动周期的1/2(二)心泵血过程和机制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
房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
心室容积不变1.心室的收缩和射血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未开射血期
心室进一步收缩
房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
血液从心室射入动脉,心室容积缩小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2.心室的舒张与充盈过程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房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
心室容积不变充盈期
心室进一步舒张
房内压>室内压
<动脉压
房室瓣未开动脉瓣关闭心房内血液流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心脏泵血过程各时期
心腔内压力.瓣膜.血流方向.心室容积变化时相压力变化房室瓣A瓣血流方向心室容积心房收缩期房>室<A开关房→室↑等容收缩期房<室<A关关不变不变快速射血期房<室>A关开室→A↓↓减慢射血期房<室<A关开室→A↓等容舒张期房<室<A关关不变不变快速充盈期房>室<A开关V→房→室↑↑减慢充盈期房>室<A开关V→房→室↑(三)心音(heartsound)概念:是由心肌收缩和心瓣膜关闭时引起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心音。使用听诊器一般只能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在某些健康儿童和青年人有时也可能听到第三心音。第四心音在心电图上可能出现,通常不能听到。(请点击画面播放)心音听诊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心音特点音调低,时间长(0.12s~0.14s)音调高,时间短(0.08s~0.10s)形成机制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心室射血冲击动脉壁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动脉根部管壁生理意义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标志心室舒张开始临床意义心室肌收缩力大小;房室瓣功能动脉压高低;动脉瓣功能最佳听诊部位左锁中线第5肋间第2肋间胸骨左右缘心音心瓣膜及最佳听诊区体表投影
听诊瓣膜听诊部位二尖瓣区:心尖搏动最强点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三尖瓣区胸骨下端左缘(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时射出的血液量,简称搏出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60~80ml;平均值为:70ml。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它是衡量心功能的指标之一。正常(健康)成人安静时约为:55%~65%。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每分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4.5~6.0L/min
平均为:5.0L/min心指数:是指每1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他是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的指标。
正常为:3.0~3.5L/(min.m2)每搏输出量=舒末期容积-缩末期容积即: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时射出的血液量。成人安静状态下的正常值约70ml。(请点击画面播放)3.心泵功能储备概念:心排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高的力。正常成人安静时心输出量为:5L/min,
激烈运动时可达:30L/min
体育锻炼可提高心力贮备3.心泵功能储备
心率储备
剧烈活动时可增快至160~180次/分。搏出量储备
收缩期储备:可增加35~40ml
舒张期储备:可增加15ml左右(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1)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压(前负荷)(2)动脉血压(后负荷)(3)心肌的收缩力
(五)影响搏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即心肌初长度↑→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后负荷:动脉血压↑→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程度和速度均↓→搏出量↓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搏出量↑
交感兴奋、肾上腺素等→心肌收缩力↑迷走兴奋、乙酰胆碱等→心肌收缩力↓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升高,心输出量为什么可以保持不变?2.心率变化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肌收缩能力动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射血后剩余血量2.心率变化对心输出量影响心率:在搏出量一定时,心率↑→心输出量↑。心率<40~50次/分→心舒期↑↑→心室充盈有限→心输出量↓。心率>170~180次/分→心舒期↓↓→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因此,一定范围内,HR增加,心输出量增加,HR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第三节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功能:“弹性贮器”的作用。
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2.分配血管:指中动脉
功能:输送血液至器官组织
3.阻力血管:指小动脉和微动脉
功能:控制局部血灌流量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功能:控制Cap开关
5.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
功能:物质交换的场所6.容量血管:指静脉系统
功能:容纳60%~70%的循环血
微静脉和小静脉称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功能:改变毛管前/后阻力比值7.短路血管:
指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功能:调节体温一、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概念
血流量(Q)与压力差(△P)成正比,与血管内血流阻力(R)成反比。即:Q∝
由此可推导:R∝
和△P∝QR的关系。△PR△PQ一、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概念(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Q=△P/R
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Q=(P1-P2)/RR=8Lη/πr4
r对R的影响很大(三)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二、动脉血压和脉搏1.动脉血压的概念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最高值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脉搏压(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100~120mmHg<130mmHg舒张压:60~80mmHg<85mmHg脉压:30~40mmHg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1/3脉压*生理波动*异常血压生理意义二、动脉血压和脉搏(二)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前提条件——封闭的循环系统内必须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足够的循环血量)基本条件——
心室射血→对血管壁的压强能和推动血流的动能外周阻力→阻止血液快速进入外周辅助条件——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能够缓冲血压的大幅度波动,并使血液连续流动。外周阻力在动脉血压形成中的作用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体循环平均压↓→心输出量↓→血压↓血量:血管容积血压正常人>血管呈轻度膨胀状态正常大失血时<血量减少,血管容积不变下降(失血性休克)中毒或感染时<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加下降(中毒性休克)血液充盈量(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射入动脉的血量↑→收缩压↑↑,舒张压稍↑→脉压↑心率↑→心动周期↓,心舒期↓↓→心舒期末留存于动脉内血量↑↑→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外周阻力↑→血流速度减慢→心舒期末留存于动脉内血量↑→舒张压↑↑,收缩压↑→脉压↓大动脉弹性减退,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减弱→收缩压↑↑舒张压稍↓→脉压↑循环血量↓或血管容积↑→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动脉血压↓(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的程度)
脉搏强弱可反映心输出量、动脉的可扩张性、外周阻力。1.脉搏的形成:
上升支:搏出量↑、射血速度↑、血流阻力↓、动脉弹性↓时上升速度快、幅度大。
下降支:降中峡2.传播速度:A可扩张性大、弹性大则慢。(四)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器官或肢体静脉的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右心房或腔静脉内的血压正常值:4~12cmH2O意义:决定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心脏射血能力强,CVP较低;静脉回心血量显著增多,速度加快,CVP升高。(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主要受外周静脉压和CVP之差的影响: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脏收缩力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四、微循环(一)微循环的基本功能和血流通路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交替开放称“营养通路”功能: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直捷通路:通血毛细血管,经常开放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功能:保证静脉回流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必要时开放称“非营养通路”
功能:参与体温调节。图4-4-3微循环示意图(二)微循环的特点和调节总闸门——微动脉,受交感神经支配,控制微循环流入量分闸门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局部体液因素调节,控制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量(交替开放)后闸门
——微静脉,受交感神经支配,影响微循环的流出量★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二)微循环的特点和调节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血流量↑代谢产物清除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毛细血管血流量↓五、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机制决定于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滤出力量组织液重吸收力量☆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浆滤出力量>组织液重吸收力量,即>0因此,组织液生成☆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血浆滤出的力量<组织液重吸收力量,即<0因此,组织液回流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使液体滤出血管的力量;
-:使液体吸收回毛细血管的力量(二)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微动脉扩张→毛细血管血压→生成
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压逆行性→生成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滤过压→生成
3.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局部组织液积聚4.毛细血管通透性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物流公司食堂承包合同
- 植物养殖 售卖合同范本
- 开店宝的合同范本
- 商铺再次转让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转让框架协议
- 绿化轻工辅料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品牌代理授权协议合同范例
- 合伙开业合同范本模板
- 培训机构上课安排与管理
- 重症患者的吸痰管理
- 眼部护理中医知识培训课件
- 小学教学能手述职报告
- 干部队伍现状分析报告
- 《家族职业树》课件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选择题专项复习练习(100题后附答案)
- 北海旅游饮食攻略
- (完整版)A4作文格纸可直接打印使用
- 安徽-建标〔2017〕191号附件-2018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规范2023版
- 动力管道设计手册-第2版
- 阿那亚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