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D/2C/wKhkGWeKEfuAcnHQAAHSPKztPX0609.jpg)
![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D/2C/wKhkGWeKEfuAcnHQAAHSPKztPX06092.jpg)
![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D/2C/wKhkGWeKEfuAcnHQAAHSPKztPX06093.jpg)
![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D/2C/wKhkGWeKEfuAcnHQAAHSPKztPX06094.jpg)
![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D/2C/wKhkGWeKEfuAcnHQAAHSPKztPX060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分)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就在昨天的傍晚,
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袋子了吗?”“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堂”。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选自《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5日,14
版,有删改)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本篇小说善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作者对立子的形象描写并不多,但其奸猾的性格特点还是因对话而凸显出来。B.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C.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E.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概括立子的形象特点,并联系文本作简要分析。(8分)
(3)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该标题的好处。(8分)
参考答案:(1)BD⑵“立子”是一个打扮怪异、奸猾懒惰,沉迷网络,缺少父母关爱教育的问题青年。1.发型怪异,公鸡头,一丛黄发耸立在脑袋中间。(2分)2.奸滑懒惰,用坑蒙的手段骗取金钱,不好学,不上进。(2分)3.迷恋网络,由他的语言习惯、得钱后的行动和老人的介绍可知,他沉迷网络不能自拔。(2分)4.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使他成为了社会上混混一类的问题青年(2分)(3)小说以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构成标题,形式特别,意蕴丰富。(2分)从情节结构上看,“栗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故事是由“栗子”引出并向前推进发展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2分)从人物塑造上看,“立子”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塑造了因深陷网吧不能自拔,以致于坑蒙拐骗的青年形象。(2分)从主旨表达上看,立子向“我”兜售坏栗子,引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巧妙暗示小说主题。(2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依据。C.我们想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D.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C.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D.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B.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C.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参考答案:1.D
2.C
3.B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作者并没有比较之意,个人喜好而已;D“无关紧要”之说过于绝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从选项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推断的依据应在文中。B项曲解文意,“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也不对。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我国,“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将其视为社会治理的目标。近代以来,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作为社会理想和目标,已具有广泛的共识。但“五四”时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救亡图存、自立自强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民主指向自立,科学指向自强,“民主”和“科学”自然就被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而法治更多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和强大之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五四”没有把法治作为口号,主要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富强等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成文法的颁布,还是法律的执行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方面面,但整个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法治基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的重心,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此为中心,深刻检讨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当时及后来很长时期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正式采用“法治”的表述,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将依法治国确立为一项宪法的的基本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予以保障。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不再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本身就是国家建设的目标。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变化本身表明,我们党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正在逐步深化。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曾对小康社会进行了描述,“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限;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可见,小康社会实际上包含了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秩序井然的内涵。即使仅从经济层面理解小康社会,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经济维度上的现代化,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则显然已经超越了经济维度。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内在包含社会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各类有利于增进人民幸福和福祉的目标。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上的丰富、经济上的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而且还包含了个人生活在自由、平等、安全的法治环境中,社会治理井然有序、社会环境安定和睦、权利自由受到保障、社会正义充分实现等内涵,这些目标也是法治的目标。(摘编自王利明《法治具有目的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至儒家、法家思想文化,近至“五四”运动开展,法律普遍都被视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和工具。B.“五四”运动时人们之所以没有把法治作为明确的主张,是因为当时人们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C.新中国法制建设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在成文法的颁布、法律的执行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成果。D.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的执政目标表述变化来看,我们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为法治更多的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强大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所以“五四”时期法治未被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C.在我党的执政历史中,法制建设是曲折的,在文革时期破坏极为严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党的十五大时明确提出的。D.西汉时期《淮南子》想象的小康社会包括百官公正无私,上下协调而无过失;法令明确可行,奉公执法而不需迎合别人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对法治的追求历史悠久,从“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就可以看出儒家对法治是非常重视的。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其对法治目标的追求与宪法建设法治国家的规定精神是一致的。C.央视新年问题“你幸福吗”虽然引得一些人的吐槽,但这也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内函目标。D.我党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并非空穴来风,也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应该说,把法治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目标中是认识成熟的表现。参考答案:1.B
2.B
3.A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原文是“主要是因为”。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并不能推出“儒家对法治是非常重视”的结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北:败逃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分)
(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
⑥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5分)
(2)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5分)
参考答案:
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略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骸骨,遂令闲住。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图不能无望,代还
无望:没有希望。B.锻炼严酷
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C.弘图封还,具奏力谏
封还:缄封退还。D.弘图既谢政
谢政:辞官退休。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免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并没落井下石。B.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C.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才被重新起用。D.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绝食而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骸骨,遂令闲住。(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5分)
参考答案:4.A.无望:没有怨恨。5.B。6.B.解析:“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是“后谏”。7.(1)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关键词“由是”、补充“朝廷”、“拟”、补充“魏忠贤”、“乞骸骨”、各1分。)(2)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关键词“耻”、“与(之)”、“乞”、“遂”、“起”各1分。)参考译文: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以才华自持,不依附别人。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外出巡察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能无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关押钦犯的监狱,罗织罪名十分严酷。高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多”,“钦犯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高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秀。呈秀、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同伙,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庄烈帝即位后,高弘图被起用,恢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崇祯三年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刚刚上任,总管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崇祯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迁为户部尚书。第二年三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高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弘图上书就新政讲了八件事,福王都赞赏采纳了。在这个时候,朝廷的重要决定大多由高弘图来拟定。宫中传出福王的手札说要任用户部侍郎张有誉担任尚书,高弘图缄封退还,写奏本极力谏阻,最后还是以朝臣推举的方式选用。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高弘图力争未能成功,于是就请求退休,朝廷不同意,加封太子少师,改任户部尚书。不久因为太后来到,进升为太子太保。这年十月,高弘图四次上书请求退休,福王于是答应了他。高弘图辞官退休后,无家可归,流落到会稽居住。国家破亡以后,他逃进一所荒凉的寺庙中,绝食而死。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虚己,字公受。父寅,仕江南国①李氏。江南国除,伪官皆入留京师。举进士,起家为衢州司理参军。母老,弃官以归。虚己亦中进士第,知遂州。时太宗励精政事,尝手书累二十余纸,日:“公勤洁己、奉法除奸、惠爱临民者,乃可书为劳绩,月给奉以实钱。”命有司择群臣以治最闻者赐之,仍谕日:“除奸之要,在乎奉法,不可因以生事。”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日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遂赐五品服,又赐其祖母钱五十万,命儒臣遍阅所批诏。虚己请罢其妻封以授祖母,诏悉封之,世以为荣。会遣使察川峡吏能否,而州多不治,唯虚己与薛颜等数人,以能任职称。以便亲,请通判豫章。是时寅已谢归,春秋高,寅母尚无恙,虚己双舆迎侍。寅至豫章,乐其山水,曰:“此可以终吾身也。”遂临州之东湖,筑第宇以居。虚己累迁兵部郎中。求补外,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特迁右谏议大夫。迁尚书工部侍郎。求分司南京,卒。初,虚己分司南京而归。其季虚舟仕至余干县令,坐法免官,不复言仕。初,太宗既赐虚己钱,翌日,以语宰相日:“虚己诗思可嘉,予钱五十缗矣。”宰相对以所予乃五十万,帝知其误,由是诏群臣以章献者閣门勿受,皆由中书、门下阅而上之。然论者谓虚己父子笃行,家甚贫,虽人主一时之误,殆天赐也。寅事亲孝,治家有法,闺门之内肃如也。虚己以孝友清慎世其家。虚己喜为诗,数与同年进士曾致尧及其婿晏殊唱和。初,致尧谓日:“子之词诗虽工,而音韵犹哑。”虚己未悟。后得沈休文所谓“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②,遂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选自《宋史·李虚己传》,有删改)【注】①江南国:南唐。②浮声:平声。切响:仄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B.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C.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D.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国,即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后主是著名词人李煜。B.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C.古代极重长幼之序,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第四。D.格律,文中指诗、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虚己政绩突出。他因政绩突出获得太宗亲笔书写的勉励官吏的书法;朝廷派人考察川峡官吏的治理能力,他获得好评。B.李虚已孝顺长辈。他继承父亲孝顺的传统;请求免掉妻子的封号而把封号赐给自己的祖母;他为侍奉长辈请求到豫章任职。C.李虚已深受赏识。皇帝提拔他,并给他优待;皇帝要奖赏他五十缗钱,宰相认为应该奖赏五十万缗钱,皇帝同意了宰相的意见。D.李虚己喜欢作诗。李虚己多次和曾致尧、晏殊唱和,曾致尧指出李虚己诗词的不足,李虚己没有明白,后来有所领悟,精通格律。13.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参考答案:10.B
11.C
12.C
13.(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2)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未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这段话是说“当时李虚己得到赐书,于是献诗自述父子的遭遇,使自己的祖母也得到荣光。皇帝高兴,在他的诗的末尾批写道:李虚己学习古人做官,使亲人荣光,侍奉生者,接受赐书后出任太守,想建新的楷模,我得到好的太守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虚己”“父子遭遇”“祖母”“帝”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和句意进行排除,如“虚己被赐”和“献诗”是两件事,各自独立,且结构完整,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C两项;皇帝的批词中是评价李虚己“为官”“奉亲”等表现,其中“荣生”和“事生”都是奉养亲人的表现,故二者应放在一起,排除D项,故选B项。【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季’表示排行第四”错误,“季”不一定表示排行第四,还可以表示排行最后的。【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皇帝要奖赏他五十缗钱,宰相认为应该奖赏五十万缗钱,皇帝同意了宰相的意见”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宰相奖赏李虚己五十万缗钱后,皇帝对宰相说奖赏李虚己五十缗钱,这时宰相才知道自己搞错了。故选C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意复词,偏在“入”,即进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变故。第二句中,“顾”,顾及;“细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枝末节;“让”,谦让;“方”,正,“为”,是;“鱼肉”,古今异义,鱼和肉;“何辞为”,还告辞什么,“为”,语气助词。【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网上没有参考译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走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B.除了导弹,未来中国的航母编队要面对电子对抗和反潜等任务都会很重,这些设备显然也是需要相当的空间和电力支持C.长期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受到地震、海啸、洪水、风暴潮等诸多自然灾害,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来提高自身的减灾应对能力。D.我国铁路部门将通过研究应用信息新技术,不断提高铁路的智能化服务水平,使旅客的心情和客户满意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结构混乱,“要面对电子对抗和反潜等任务都会很重”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应在“自然灾害”后加“的侵扰”或“的危害”;D项,搭配不当,“心情”和“提升”搭配不当。8.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庭幕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中秋:上联_____下联______重阳:上联______下联_______参考答案:
(1).中秋: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帘幕桂花香。
(2).重阳:黄菊倚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详解】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解答此题要注重两个方面:①了解两个节日的相关习俗和两副对联的下联描写的具体对象。②从句式、词语结构等角度思考给出的下联的特点。答题时,可先根据节日特点将词语进行分类。如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故“月静”应是描述中秋节的;“风摇”对“月静”,“帘幕”对“池塘”,由此便可得出答案。2.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时,有登高、喝菊花酒的习俗,故“黄菊”“村酒”是描述重阳节的从平仄、词性对应角度分析,”“稻花香”对“村酒熟”“紫门”对“黄菊”,“临水”对“倚风”。9.(12分,每小题4分)10月9日是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云南职教高考医学类专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武汉工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4喜剧综艺年度报告
- 2025春季新学期,中小学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发言:从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破局解锁新学期教育密码
- 10kV配电站房工程的电气设计方案与性能分析
- 幼儿园组织活动设计策划方案五篇
- 商业街店面租赁合同范本
- 幼儿园中班冬季教育活动策划方案五篇
- 2024年绿色能源产业投资合作合同
- 2025-2030年中国纳米氧化铝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新版
- 2025年度正规离婚协议书电子版下载服务
- 2025年贵州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光伏组件清洗合同
- 电力电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2024年网格员考试题库完美版
- 《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规范》解读
- 2024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题B卷含答案
- 医生给病人免责协议书(2篇)
-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7 Happy Birthday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5课时)
- 口腔粘膜常见疾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