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_第1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_第2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_第3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_第4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临床免疫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变态反应Allergy、过敏反应Anaphylaxis)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Ag免疫应答消除Ag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Hypersensitivity:Hypersensitivityreferstoundesirable(damaging,discomfortproducingandsometimesfatal)reactionsproducedbythenormalimmunesystem.Hypersensitivityreactionsrequireapre-sensitized(immune)stateofthehost.

变应原(Allergen)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超敏反应的分类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Ab介导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或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Ab介导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Ab介导血管炎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效应性T细胞介导TypeIAnaphylaxishypersensitivityTypeIICytotoxichypersensitivityTypeIIIImmunecomplexhypersensitivityTypeIVCell-mediatedhypersensitivity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AnaphylaxishypersensitivityIgE介导发生快,消退亦快;通常使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主要特征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上升哮喘过敏性鼻炎重症哮喘过敏性湿疹過敏性疾病發病時間0123456789101112131415年齡(歲)發生率鼻炎氣喘濕疹食物過敏過敏四部曲1921年Prausnits-Kustnertest---“reagin”CarlPrausnits-Giles1876-1963KimishigeIshizaka(1925-)andTerakoIshizaka1966,DiscoveryofImmunoglobulinEandmechanismsofIgE-mediatedallergicreactions主要过敏成分是AgE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一)变应原allergen(过敏原)吸入性注入性(药物等)食入性接触性花粉(pollen):花粉产量大,授粉期长,质轻,粒小,多属风媒花粉。花粉的播散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豚草花粉(ragweed):主要过敏成分是AgE和次要过敏成分是AgK。蒿属花粉:艾蒿、青蒿等艾蒿

青蒿光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电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1964年荷兰医学生物学家

Voorhorst和

Spieksma研究证实尘螨是屋尘中的主要过敏原。尘螨(dustmite)或其排泄物:长蠕孢子格链孢子(二)IgE分子及其受体

H2NNH2

HOOCCOOHNH2NH2

COOH

COOHFceRINH2NH2NH2

COOHFceRII

IgE分子及其两种Fc

受体过敏患者体内,特异性IgE含量异常增高由鼻咽、扁桃体、支气管、胃肠(过敏反应的好发部位)粘膜等处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

IgE为亲细胞抗体,未结合Ag时即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

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IgE

的产生依赖于细胞因子IL-41.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Th2分泌的IL-4能增强IgE的合成(1)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为B细胞提供活化信号,从而使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为产生IgE。(2)IL-4能在mRNA水平上阻断单核细胞、T细胞由PHA所诱导的IFN-

的产生,也能抑制IL-1、TNF-

的产生,而以上细胞因子则是IgE合成的抑制剂。2.IgE受体(FcεR)FcεRⅠ:高亲和力IgE受体,只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上。在I型超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FcεRⅡ:低亲和力IgE受体,存在于B细胞、单核细胞上。以不同方式参与IgE合成的调节。)FceRIIgE变应原1.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Fc受体(FcRI),2.胞质内含有类似的嗜碱性颗粒(含生物活性介质)。(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mastcellandbasophil)FceRIIgE变应原二、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致敏阶段

激发阶段

效应阶段晚期相反应早期相反应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一)致敏阶段变应原特异性IgE产生+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εRⅠ

)致敏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eR

Th2

APC

IL-4BCRIgE变应原致敏细胞产生IgE机体再次进入的相同抗原与已结合在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结合。只有当多价特异性抗原与靶细胞上两个以上相邻的IgE结合,使FcεRⅠ发生相互联接,才能启动活化信号,导致细胞脱颗粒和新介质的合成。(交联反应)

(二)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FceRI过敏反应IgE变应原脱颗粒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后,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预合成介质(储备的介质)新合成介质(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脱颗粒,degranulation)。静息肥大细胞激活后5

分钟激活后60

分钟

1.预先形成的贮备介质及其作用(1)组胺(2)激肽原酶(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预合成介质:颗粒内预先形成的贮备介质,通常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颗粒内,当颗粒排至胞外后,通过离子交换而释放。组胺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刺激支气管、子宫和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多组胺生物学活性:组胺的生物学活性2.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白三烯(leukotrienes,LTs)前列腺素D2(PGD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多种细胞因子:TNF、IL-1、IL-4、IL-5、IL-10和CSF

新合成介质:主要是细胞膜磷脂代谢产物、细胞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酶类物质和脂类介质。LTs、PGD2作用与组胺类似即刻/早期相反应(immediatereaction)在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快速收缩

晚期相反应(late-phasereaction)在接触变应原后4-6小时内发生,可持续数天主要由新合成介质(LTs、CKs)引起炎症反应

(四)局部或全身性Ⅰ型超敏反应(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即刻/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过敏反应的基本原理肥大细胞FceR

Th2

APC

IL-4BCRIgE肥大细胞释放介质神经末梢小血管平滑肌细胞血小板粘膜下腺变应原脱颗粒致敏肥大细胞产生IgE临床症状

致敏阶段效应阶段Th2B

IL-4/IL-13Th

IgETh2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C巨噬细胞花粉寄生虫产生变应原体表屏障初次接触变应原次级淋巴器官局部组织血液循环肥大细胞IgE结合FceRI阳性的肥大细胞浆细胞Th2驱动的IgE应答再次接触变应原

APC肥大细胞脱颗粒环境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白细胞趋化与活化(数小时内)炎症介质对组织细胞的长期作用对组织中靶细胞的速发效应急性反应(数分钟内)延迟相反应(数小时内)多次反复接触变应原慢性过敏性炎症在数天或更长时间内造成局部组织结构的永久性损伤与功能障碍IgE介导超敏反应的机制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超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3.皮肤超敏反应4.消化道超敏反应

青霉素+组织蛋白新抗原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蛋白机体IgE初次再次休克死亡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初次接触花粉针对花粉的IgE抗体结合到肥大细胞上IL-4促使B细胞产生针对花粉的IgE抗体第二次接触花粉肥大细胞即刻释放内容物引起过敏性鼻炎(枯草热)过敏性鼻炎(枯草热):是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反应主要定位于鼻粘膜和眼结膜部,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大量的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鼻阻塞以及鼻痒等。常见于儿童或青春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症状主要症状: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阳光晾晒吸尘清扫灰尘擦拭Prausnits-Kustnertest---“reagin”CarlPrausnits-Giles1876-1963特异性过敏诱因的避免

从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来看,过敏诱因的避免应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病因治疗的性质。过敏诱因避免的方法,可归纳为四个字,即“避、忌、替、移”。四、防治原则

“避”就是躲避一切可疑或已明确的过敏诱因的接触。“替”是指凡属对某种药物或食物过敏,但又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不用者,则应尽量寻找作用相似而对病人无过敏作用的药物或食物以替之。“忌”就是忌用一切可疑或已知的过敏物品,主要是指食物及药物而言。“移”是指对于某些已知的与病人经常接触的过敏原,一经查出即移出病人的生活环境。胡萝卜:日本专家发现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能调节细胞内的平衡,有效预防花粉过敏症、过敏性皮炎等过敏反应。花粉过敏要多吃四种食物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Cytotoxichypersensitivity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又名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膜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等细胞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参与成分:靶细胞抗体补体系统、NK、巨噬细胞、(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被

(targetcell)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2、表面抗原(surfaceantigen)

(1)同种异型抗原的输入如:ABO血型、Rh血型抗原、HLA抗原(2)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具共同抗原。例:链球菌株细胞壁与肾小球基底膜(3)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4)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如:PG)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二)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自身抗原吸附的外来半抗原吸附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胞膜抗原诱导产生IgG、

IgM同种异型抗原

IgG、

IgM结合激活补体细胞溶解调理吞噬作用吞噬破坏靶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ADCCCDCC3bC4b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新生儿溶血症输血反应

Graves病重症肌无力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某些长期服用α-甲基多巴病人,有(1%)可产生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其机理为:多巴改变了红细胞膜上的Rh系统的e抗原产生抗RBC抗体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导致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青霉素(半抗原)+蛋白(血细胞膜或血浆)完全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补体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Rh+Rh–再孕Rh+Rh–初孕胎儿红细胞致敏母亲新生儿溶血

健康新生儿新生儿溶血症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Immunecomplexhypersensitivity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概念

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抗原多于抗体

抗原与抗体数量相当抗原少于抗体可溶性抗原+抗体IgM、IgA和IgG类AgAb复合物小分子肾小球滤过排出大分子吞噬细胞吞噬消除中等大小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一)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一、发生机制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免疫复合物自身的因素:

中等大小:MW1000KD

沉降系数:19S机体的因素:机体的清除能力局部组织的解剖特点局部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二)IC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IC

补体激活趋化因子

中性粒细胞聚集

炎症反应组织损伤

溶解局部组织细

损伤加重C3a和C5a过敏毒素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释放组胺

局部水肿脱颗粒1.补体(complement)作用攻膜复合物MAC

中性粒细胞浸润是Ⅲ型超敏反应病理组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中性粒细胞

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等

血管基底膜、周围组织细胞损伤2.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的作用3.血小板(platelet)的作用IC、C3b

血小板活化

血管活性胺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充血、水肿

IC

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机制

微血栓

局部组织缺血、出血

加重组织细胞损伤C3aC5a肥大细胞血小板补体抗体抗原内皮细胞复合物血管活性胺C5a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凝聚免疫复合物沉淀趋化活性酶微血栓形成基底膜血管壁12常见Ⅲ型超敏反应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NicolasArthus1862-1945Arthus’sreaction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Serumsickness(血清病)

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蛋白尿等症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也能出现类似症状。ClemensPirquet1874-1929

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

抗抗毒素抗体+抗毒素

IC

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一过性蛋白尿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也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反应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IC

沉积肾小球基底膜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链球菌可溶性Ag+抗链球菌抗体

自身抗体与可溶性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和物,沉积于皮下、关节和肾小球基底膜等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

RA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病原体的持续感染或代谢产物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IC沉积于小关节滑膜

RA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DNA+抗DNA抗体形成IC沉积肾小球、关节及其他部位血管壁肾小球肾炎、关节炎、脉管炎等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Cell-mediatedhypersensitivity由T细胞(CD4+Th1、CD8+CTL)介导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机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24-72小时方出现炎症反应DTH概念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异体组织细胞

及吸附于细胞上的半抗原等参与细胞:CD4+Th1细胞、CD8+CTL效应机制:CD4+Th1细胞:通过释放趋化因子、IFN-

、TNF-

、IL-2、IL-3和GM-CSF等细胞因子,产生以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CD8+CTL细胞:通过穿孔素、颗粒酶和FasL-Fas途径导致靶细胞裂解或凋亡一、发生机制诱导抗原再次接触T细胞致敏CD8+T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