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清朝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以人物、花卉画居多,趣味的表现自由,颜色鲜明,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甚至把书法、诗、绘画完美结合,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是A.明清中期工商业的发达B.中国文化的浓厚地域性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画家们开放的社会心态2、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元前8世纪时为祭祀雅典娜而修建B.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信奉该神庙的神谕C.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D.精致华美的雕刻装饰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3、《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但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中国40多处城市景观,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这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马可·波罗行纪》A.首次让欧洲人从地理上知道了中国B.加强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的统治C.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D.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4、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祭祀社稷体现了早期国家的血缘认同B.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C.农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5、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B.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6、三星堆文化是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盆地内,大致在公元前1600至前1200年间的青铜文明。据研究,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圆眼直喙歧冠或无冠的鸟形饰,很有可能是从长江中游输入或仿制于长江中游的同类器。据此可知,此时期()A.长江中游是国家经济重心B.可能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C.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D.青铜器制造水平领先世界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他们的领地甚至更大,因为他们这时控制了以前曾在苏丹统治下的中东领土。不过,在这一表面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表明当时()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发生动摇B.美国取代了欧洲的国际地位C.欧洲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D.传统世界格局发生一定变化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9、人口跨区域的转移史。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材料二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路线图。
(1)读上图;分别指出欧洲与亚洲人口跨地域转移到哪些地区?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欧亚人口转移不同方向的历史原因。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十几个苏美尔城邦支配着美索不达米亚的公共事务。当和平得以维系,政府也会组织建造大型公共设施。宫殿;神庙和抵御外敌的高墙出现在所有苏美尔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尔伽美什这样的领袖来组织和协调完成。神话中就曾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建造城墙和神庙的事迹。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苏美尔人扩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网络。
材料二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在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灌溉系统”。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11、移民和美洲社会发展材料一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一个家族的故事,折射了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来的历史。布恩迪亚家族的祖辈在16世纪从西班牙迁居美洲。19世纪初,在加勒比海的海边建立村镇马孔多,开启了《百年孤独》的传奇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官员选举舞弊和滥杀无辜,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当了上校。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枪决,均幸免于难。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家族第四代的阿卡迪奥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工作。马孔多自从有了美国的香蕉公司,地方官员便被发号施令的美国人代替了,从前的警察也都由手持大刀的打手们代替了。为了向美国运送香蕉公司的产品,美国人还修筑了铁路,但铁路并不能为当地人所使用。面对这种情况,阿卡迪奥鼓动并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但遭到军警的镇压。材料二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一个家族的故事,折射了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来的历史。布恩迪亚家族的祖辈在16世纪从西班牙迁居美洲。19世纪初,在加勒比海的海边建立村镇马孔多,开启了《百年孤独》的传奇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官员选举舞弊和滥杀无辜,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当了上校。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枪决,均幸免于难。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家族第四代的阿卡迪奥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工作。马孔多自从有了美国的香蕉公司,地方官员便被发号施令的美国人代替了,从前的警察也都由手持大刀的打手们代替了。为了向美国运送香蕉公司的产品,美国人还修筑了铁路,但铁路并不能为当地人所使用。面对这种情况,阿卡迪奥鼓动并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但遭到军警的镇压。
(1)依据地图说明16-19世纪各大洲向美洲移民的概况;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结合19世纪拉丁美洲的历史,概括并分析以上小说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国人对“孔子”评价的变化。(要求:写出变化趋向并用具体材料加以验证。)
[资料夹]①《史记》中写道:“(战国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②唐高祖李渊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释迦佛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孔子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后又改谥“至圣文宣王”。④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刻《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⑤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⑥1917年,陈独秀发文强调:“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辫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文在当时“批孔”思潮中颇具代表性。⑦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曾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为说服一个青年军官加入国民党)我向他解释我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的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如果在我生前不发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推迟六百年。”一位国民党政要也回忆说:“(孙中山答复一位俄国革命家)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式、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⑧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批示,将孔子出生地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并将对外汉语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们对“孔子”评价变化的因素。⑨据张岂之等现代学者的研究,隋唐以前的崇儒政策以尊周公为主,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住是不断上升的。13、人口跨区域的转移史。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材料二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路线图。
(1)读上图;分别指出欧洲与亚洲人口跨地域转移到哪些地区?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欧亚人口转移不同方向的历史原因。14、中西方商贸回眸。从丝路兴盛到海路大通,不仅带来中西方商贸变化,同时也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1)根据提示;将时间轴补充完整。
(2)如果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去理解“(陆上)丝绸之路”;以下名称中最合适的是(单选)
A.沙漠绿洲丝绸之路B.草原丝绸之路C.游牧地区丝绸之路D.中亚丝绸之路。
(3)以下关于“丝绸之路”的两种历史观点;在观察视角上分别有何侧重?综合两种观点,简要谈谈“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阅读以下某学者绘制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4)当时最能体现这一功能的代表性船只当是(单选)
A.马可·波罗来华搭载的商船B.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
C.麦哲伦船队的“维多利亚号”D.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
(5)该赋税制度应是(单选)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6)“储藏”;体现明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单选)
A.商品经济活跃B.朝贡贸易主导C.白银资本雄厚D.小农经济主体。
(7)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全球海路大通”对传统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3题,共15分)15、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6、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7、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详解】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意,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明清中期工商业的发达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画家的心态是否开放,D项错误。2、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建筑具有精致华美的雕刻装饰,是人类艺术的瑰宝,故D正确;帕特农神庙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修建的,排除A;希腊城邦大多都信奉德尔菲神庙的神谕,排除B;万神殿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排除C。3、D【分析】【详解】
材料“这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体现的是《马可·波罗行纪》促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D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人首次通过《马可·波罗行纪》了解中国,A排除;B是基督教的影响,排除;C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故选D。4、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可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物神,说明“社”和“稷”是农业社会的根基,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体现了农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血缘认同,排除A项;B项是在西汉时期,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周之前就已经起源,排除D项。故选C项。5、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霜帝国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贵霜帝国的钱币等,表明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贵霜帝国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贵霜帝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排除C项;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B【分析】【详解】
在中国西南四川盆地内的三星堆文化,“很有可能是从长江中游输入或仿制于长江中游的同类器”,说明当时可能存在跨区域文化交流,B项正确;三星堆文化文物造型与长江中游相似,不能说明长江中游是国家经济重心,排除A项;三星堆文化文物造型与长江中游相似,说明中国内部存在跨区域文化交流,并非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青铜器制造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7、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欧洲在全世界的霸权削弱,传统世界格局发生一定变化,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但材料强调欧洲国家,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取代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欧洲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6题,共12分)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路线图看出;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转移;南非人口向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欧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得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根据“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根据所学,还可从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交通的进步等分析总结。
亚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得出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根据“东南亚锡矿的开发,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根据“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根据“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得出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根据“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得出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
【点睛】【解析】示例:
(1)欧洲: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
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以及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1)城邦政治盛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器;政府承担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
(2)农业是各个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3)神庙、祭司等与宗教相关的事务及相关机构或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拥有特色农业生产技术。11、略
【分析】【分析】
(1)
根据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内容即可得出16-19世纪中期,主要是欧洲和非洲向美洲移民。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人口迁徙,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根据所学可得出西欧国家在美洲的殖民扩张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殖民者为弥补劳动力不足,从非洲劫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美国独立和北美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后,大量中国人迁徙到美洲。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2)
历史现象:根据“折射了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来的历史”得出19世纪20年代;拉美各国基本实现民族独立。分析: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欧洲殖民者长期压迫与剥削;拉美经济的一定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增长;法国大革命动摇殖民国家在拉美的统治;美国独立战争鼓舞拉美人民。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拉美人民进行斗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析】(1)16-19世纪中期;主要是欧洲和非洲向美洲移民。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人口迁徙,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西欧国家在美洲的殖民扩张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殖民者为弥补劳动力不足,从非洲劫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美国独立和北美地区的进一步开发。19世纪中期后,大量中国人迁徙到美洲。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2)示例:历史现象1:19世纪20年代;拉美各国基本实现民族独立。
分析:欧洲殖民者长期压迫与剥削;拉美经济的一定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增长;法国大革命动摇殖民国家在拉美的统治;美国独立战争鼓舞拉美人民。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拉美人民进行斗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
历史现象2: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政局动荡。
分析:拉美国家独立后继续盛行的大地产制;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为自身的利益而争权夺利;拉美独立后,各国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政治;考迪罗政治严重阻碍了拉美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拉美人民需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历史现象3:美国对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侵略/开办公司;修建铁路。
分析:拉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独立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资本输出;美国将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提出“门罗宣言”。大国的侵略制约了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损害了各国主权。
历史现象4: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出现了反抗外国资本的工人运动。
分析:大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阻碍了各国发展,外国企业剥削和压迫拉美工人。工人运动兴起打击了英美侵略势力。12、略
【分析】【详解】
(1)变化:答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指出变化的趋向,另一个是引用资料夹中的资料加以验证;通读资料夹可知,资料贯穿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又可以根据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孔子看法的变化,分为汉武帝以前、汉武帝至唐前期、宋元至清前中期、民国初年及新中国成立后几个阶段,分阶段指出趋向并列举资料夹中对应时期的资料序号即可。
(2)因素:根据唯物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动机、主体(立场或能力)、方法、对象以及外在环境(国内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结合对孔子评价的具体历史信息,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变化:战国至汉初;孔子作为重要思想家受到统治者和儒生的祭祀和礼遇,资料①中《史记》的记载可验证这一点。汉武帝时期至唐前期,孔子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地位不及周公,资料②⑨可验证这一点。宋元至清前中期,孔子的地位大为提升,专制统治者不断对其加以追封,资料③④⑤可验证这一点。民国初年,孔子遭到批判,但仍作为中华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代表人物,资料⑥⑦可验证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孔子作为中华文脉的延续者、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名片,资料⑧可验证这一点。
(2)因素:春秋战国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国家建构思想“大一统”和传承中华文化谱系的需要;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解读;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孔子的国际形象。(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路线图看出;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转移;南非人口向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欧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得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根据“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根据所学,还可从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交通的进步等分析总结。
亚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得出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根据“东南亚锡矿的开发,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根据“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根据“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得出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根据“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得出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
【点睛】【解析】示例:
(1)欧洲: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
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以及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14、略
【分析】【详解】
(1)①: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的任命,第一次出使西域;②:10世纪时,陆上交通受阻,海路渐趋发达对应宋宋朝(北宋也可);③: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顶峰。
(2)结合所学知识;陆上丝绸之路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可命名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6世纪仍在使用。“张骞凿空西域”的典故便源出于此。这是一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大陆通道,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南路由敦煌出阳关西行,沿昆仑山麓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西达大月氏(今新疆和阿富汗东北一带)、安息(今伊朗)、条氏(今阿拉伯半岛),最后抵达大秦(罗马帝国)。北路由敦煌出玉门关西行,沿天山南麓跨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经大宛、康居(均在今中亚地区),再向西南行与南路汇合。此道沿途多为沙漠和戈壁,由绿洲逐站相连,恰似串串珍珠。全程约7000余公里,其中4000公里位于我国境内,占总长度的二分之一强,A项正确;“草原丝绸之路”开通得比较早,公元5世纪时达到其巅峰。这条路东起蒙古高原,西至哈萨克斯坦丘陵或黑海低地,所经之处多为广袤的草原,其开拓者当为古代马背民族。在位于阿尔泰山麓的古墓中,曾发现了公元5世纪前后产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排除B项;游牧地区丝绸之路即草原丝绸之路,排除C项;中亚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排除D项。故选A项。
(3)侧重:根据材料“丝绸之路的不同部分;可以分别称为‘玉石之路’‘香料之路’‘毛皮之路’‘瓷器之路’‘白银之路’等”可知,观点一侧重立足不同空间,根据商路交流之物品进行解释;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依次可分为:使节的时代;朝圣者的时代、商人的时代和传教士的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观点二侧重立足不同时间,根据商路交流之主体变化进行解释。价值: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作用可得出丝绸之路是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互鉴、传播友谊之路等。
(4)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主导了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B项正确;马可•波罗在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在中国游历了17年,马可•波罗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排除A项;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航海,首次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排除C项;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排除D项。故选B项。
(5)根据材料“生产者出售产品缴纳货币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赋税制度是一条鞭法。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C项正确;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排除A项;唐朝中期废除租庸调,实行两税法,排除B项;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
(6)中国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商海中奋力拼搏,赚了钱后买房买地,才能把赚来的钱牢牢锁住,体现了明代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