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州市执信、深外、深育才三校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广州市执信、深外、深育才三校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广州市执信、深外、深育才三校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广州市执信、深外、深育才三校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广州市执信、深外、深育才三校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PAGE1*2-11页共=NUMPAGES14*228页 第=PAGE1*22页共=NUMPAGES14*228页allcopyright©黄水南2025届广州市执信、深外、深育才三校高二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君子的意义楼宇烈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材料二一个人行事而不给他人招致痛苦,则合君子之义,这话既不失为雅正,而且就其实质而言也为确切。所谓君子,即在他能注意为他周围的人解除其行动障碍,使之办事免受拘牵;而他在这类事上是重同情,而不重参与。他所能给予的帮助也多少带有这种性质,正像在安排人们起居时,尽量做到令人舒适;仿佛安乐椅能为人解乏和一团炉火能为人祛寒;虽说没有这些,自然仍能予人以其他恢复与取暖之法。真正的君子在与其周围的关系上也必同样避免产生龃龉与冲突——诸如一切意见的冲撞、感情的抵牾、一切拘束、猜忌、抑郁、愤懑,等等;他所最关心的乃是人人心情舒畅,自由自在。他的心思总是关注着全体人们:对于腼腆的,他便温柔些;对于隔膜的,他便和气些;对于荒唐的,他便宽容些;他对正在和自己谈话的人属于什么脾气,能时刻不忘;他对那些不合时宜的事情或话题都能尽量留心,以防刺伤对方;另外在交谈时既不突出自己,也不令人厌烦。当他施惠与他人时,他尽量把这件事做的平坦,仿佛他自己是个受者而非施者。他一般从不提起自己,除非万不得已;他绝不靠反唇相讥来维护自己;他把一切诽谤流言都不放在心上;他对一切有损于自己的人从不轻易怪罪,另外对各种行为言论也总是尽量善为解释。在与人辩论时丝毫也不鄙视偏狭,即不无道理的抢占上风,也不把个人意气与尖刻词语当成论据,或在不敢明言时恶毒暗示。如果他与人涉入任何问题之争时,他那训练有素的头脑总不至于使他出现一些聪明但缺乏教养的人所常犯的那种冒失无礼的缺点;这类人仿佛一把钝刀那样,只知乱砍一通,但却不中肯綮,他们往往把辩论的要点弄错,把气力虚抛在一些琐细上面,或者对自己的对手并不理解,因而把问题弄得更加复杂。至于他的看法正确与否,倒似乎无关宏旨,但由于他的头脑极为清醒,故颇能避免不公;在他身上,我们充分见到了气势、淳朴、斩截简练。在他身上,真挚、坦率、周到、宽容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对自己对手的心情最能体贴入微,对他的短处也能善加卫护。他对人类的理性不仅能识其长,抑能识其短,既知其领域范围,又颇知其不足。(摘自英国亨利·纽曼的《论君子》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D.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君子特征的一项是(3分)A.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B.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述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4分)5.请运用比喻的格式,选择三个合适的角度,用三个合适的喻体,为君子归纳人格特征,并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作简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一个文官的死【俄】契诃夫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可这一看,他就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出于无心……”“没关系,没关系……”“请您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怡了。他开始惶恐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哎,够了!我已经忘了,你却说个没完!”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唇。“他说忘了,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着将军。“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对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不然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可过后就会这么想的!”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在“别的部门”,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似乎过于轻率。“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他有点古怪,且一句合情合理的话也没有。不过那时候也没时间细谈。”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布里扎洛夫那儿解释。他走进将军接待室,看到那儿有许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昨天在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简直胡闹……天知道是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你有什么事?”“他连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一下……”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纯粹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您要知道才好!”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呀!他是将军,可是竟然不懂!既然这样,我也不想对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给将军的信却没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我昨天来打搅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并不是如您所说的那样为了开玩笑。我是来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至于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真开玩笑,那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气了。(选自《契科夫短篇小说选集》,有删改)文本二“您骂我客观,说这种客观态度是对善和恶的漠不关心,说它是理想和思想的缺乏等。当然,把艺术和说教配在一起是愉快的事,不过对我个人来说,这却非常困难,并且由于技术条件而几乎不可能。如果我加进主观成分去,形象就会模糊,这篇小说就不会像一切短小的小说应当做到的那么紧凑了。我写的时候,充分信赖读者,认定小说里所欠缺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我以读者的身份给您提一个意见:您描写苦命人和可怜虫,而又希望引起读者怜悯的时候,自己要极力冷心肠才行,这会给别人的痛苦一种近似背景的东西,那种痛苦在这背景上就会更明显地露出来。可是如今在您的小说里,您的主人公在哭,您自己也在叹气。是的,应当冷心肠才对。是的!有一回我写信给您说,人在写悲惨的小说的时候应当冷淡,您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人可以为自己的小说哭泣,呻吟,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块儿痛苦,可是我认为这应该做得让读者看不出来才对。(我在喜芝这篇习作中对喜芝的死就是持着这种态度的)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摘自《契科夫信件》6.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与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将军前后进行过多达六次的“道歉”,充分表现了其胆怯、疑心、内向的性格。B.小说善于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没关系,没关系”“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简单数语,将军高高在上和表面客气实则冷淡的形象立现。C.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听了丈夫的经历后,先是“被吓着了”,后来又“放心了”,说明她是一个势利、精明的人。D.小说结尾,主人公出人意料地死去,不仅传递了作家对主人公的情感态度,且更能激发读者思考。7.关于文中写信这个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极度胆小、敏感和自我审查的人物,这种性格使得他在面对小事情时也放大了后果,无法冷静处理。B.切尔维亚科夫处于权力架构的底层,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被误解为对将军的不敬,这种担心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权力差距悬殊的现实。C.切尔维亚科夫在写信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如何措辞,生怕表达不当会进一步激怒将军;这种心理压力体现了他在面对权威时的无力感和焦虑。D.每一次尝试解释和道歉的失败加剧了主人公的恐慌和绝望;最终,他选择了写信这种更为正式和谨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并未得到原谅。8.请问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的情节可以删去吗?请简要分析。(4分)9.有人批评契诃夫小说不够主观,契诃夫认为自己只能做到客观;但事实上客观是相对的,作家不能直接说教而已,但感情倾向还是从侧面表现出来了;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契诃夫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主观倾向的?(6分)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A盗寇B日繁C遍于天下D大人受诏E讨贼F贼G可尽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阴,暗中,私下;与成语“阳奉阴违”中的“阴”意义相同。B.乃,于是,就;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中的“乃”意义不同。C.为,担任,任职;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为”意义不同。

D.亡,灭亡,死亡;与《老子》四章中“死而不亡者寿”中的“亡”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文静认为李世民与众不同,主动和他交往,并将夺取天下的大计向李世民和盘托出。B.刘文静认为像刘邦、刘秀那样的人才能平定乱世,而李世民就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C.王仁恭、商君雅作战失利,李渊很担心会被治罪,李世民趁机安排人劝李渊起兵反隋。D.不能灭贼,李渊会被治罪;成功灭贼,又功高震主。两难局面,让李渊决定“兴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14.李世民为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都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弈棋二首呈任公渐①(其一)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②化枯枝。湘东一目③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注】①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同僚,当时为叶县令。②蜩甲:蝉蜕化后的空壳。这里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③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要两“目”才可活,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主无公事,客休息,有心情下棋,这样既照应题目,又为下文写对弈作铺垫。B.颈联用典,用“诚”“尚”表现扭转危局之意,描绘出弈者斗志顽强、意志坚韧形象。C.以反问作结,自嘲一向珍惜光阴的自己,居然也因一心鏖战连时间都忘了,后悔不已。D.本诗描写对弈的情景生动,围棋魅力与弈者心理状态同时写出,思深笔健,蕴含哲理。16.元代诗论家方回评论“碧落”“枯枝”一联,认为“尽弈者用心忘身之态”。请试加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不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2)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关系时,我们应“

”。(3)诗词中常常对白发进行描摹,借以表达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壮志难酬等复杂情感,有时也以“霜鬓”“衰鬓”代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兵家常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人们也往往()地认定奖励能有效激发学习动力,然而

。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他随机抽调部分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一组学生每完成一道难题,会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而另一组则无奖励。当学生进入自由休息时段后,他发现无奖励组仍然在继续解题的学生数,明显多于有奖励组,实验时间越长,这种现象越显著。这启示教育工作者,②_____,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已经很感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是多此一举,还有可能(

)。一味奖励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从学习内容上转移,只专注于外在的奖励,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一旦失去外在奖励,则会学习动力全无。故而,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不分青红皂白揠苗助长

B.不假思索

揠苗助长C.不假思索适得其反

D.不分青红皂白

适得其反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0.依据上面文段信息,给“德西效应”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5个字。(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①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比如,《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②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③“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④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想象。一旦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中的“不仅”要放到句首。

B.②中的“不近情理”要改为“不近人情”。C.③中的引号都多余,可以删去。

D.④句“想象”后要加上“等因素”。22.材料二认为,语言和逻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一些古诗词作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艺术,也因为蕴含着逻辑推理而别有理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第三、四句就包含着一个省略三段论推理。请将这个省略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4分)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

论:所以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的价值到底怎样实现?有人愿意努力去从世界上获取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有人愿意给世界留下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对此,我们该怎么选择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解析】“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可知,文章并没有说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故选

D2.A.【解析】“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不正确,根据原文第一段“‘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可知“君子”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异。故选A。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论述的君子人格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谦和礼让宽容换位思考等。D项属于人与人相处中的换位思考。A项讲君子要有敬天畏人之心;B项将君子要有勇有义;C项讲君子修学自省。4.①材料一更多从君子的责任与社会作用角度来写;②材料二更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写君子人格。5.君子如玉:谦和内敛,温润宜人。君子待人温柔和气,使人心情舒畅,自由自在。君子如水:宽容、友善,与世无争。君子虚心而处人下,对人对事能宽容。君子如山:沉稳大气,意在高远。君子博雅,品行端正,以国为大,志在天下。君子如海:……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说明她是一个势利、精明的人”分析错误。妻子在听说将军是“别的部门”的人后,“便放心了”,此处是因为妻子也和其丈夫一样胆小卑微,畏惧权势,属于自保,而非势利。故选C。7.D.切尔维亚科夫想通过写信来解决问题,但信并未写成,所以未得到原谅与书信无关。8.不可以。①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当他的妻子得知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的时候,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了。②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言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给予丈夫的建议是向长官道歉,这才有了之后的切尔维亚科夫向扎洛夫将军的道歉。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的奴性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普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进行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3点,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4分)9.通过漫画式的描写、夸张的情节和人物对比等途径去把握契诃夫小说的“主观成分”。①夸张的情节。主人公为了一个喷嚏不停地道歉,最后还因此而咽气了,透过这种夸张的情节,讽刺了当时俄国社会造成的人们性格的扭曲(奴性心理)和悲哀。②人物对比。主人公和妻子对待喷嚏事件的态度对比,主人公本来心旷神怡、后来神色和心态大变的前后对比,主人公和将军对待的喷嚏事件的态度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阿谀奉承下的卑微与奴性。③漫画式人物刻画(肖像描写和动态、神态细节描写)。“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穿上新制服,刮了脸”这些细节刻画了主人公可笑又可悲的形象。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对于通过哪些途径去把握契诃夫小说中的“主观成分”,可以从通过漫画式的描写、夸张的情节和人物对比等方面来分析。首先,在情节方面,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只不过打了一个喷嚏,他怀疑自己的喷嚏溅到了了将军的身上,为了这样意见小事他不停地道歉,最后还因此而咽气了。这样的情节设置明显带有夸张的成分,但作者就是通过对情节的夸张,来讽刺当时俄国社会造成的人们性格的扭曲(奴性心理)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态度。其次,小说中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主人公和妻子对待喷嚏事件的态度对比,主人公本来心旷神怡、后来神色和心态大变的前后对比,主人公和将军对待的喷嚏事件的态度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阿谀奉承下的卑微与奴性。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等级观念盛行、官员对上级阿谀奉承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最后,作者在塑造小说的主人翁时,有意将其描绘为一个漫画式人物的形象,如小说中对他看戏时的外貌描写,“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以及去给将军道歉时“穿上新制服,刮了脸”等动作描写,这些细节刻画了主人公可笑又可悲的形象。这一典型形象体现出作者对当时官场上的下级官员的卑微与奴性的批判之情。10.CDF【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句意:“现在盗寇日渐增多,遍布天下。父亲大人受命讨伐贼寇,贼寇能除尽吗?”“盗贼”是“日繁”和“遍于天下”两个谓语的主语,两个分句构成主谓结构,可以分别独立成句。“大人”更换主语,另起一句。两个“贼”的顶针结构可以看作是断句的一个标志,此处也更换主语为“贼”,因而另起一句。【答案】

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11.D【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阴”意义相同,都是“暗中”。B.正确,“乃”意义不同,前者是“于是,就”,后者是“竟然”。C.正确,“为”意义不同,前者是“担任”,后者是“创作”。D.错误,意义不同。前者“灭亡”,后者“腐朽,精神消失”。故选D。12.

C【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李世民趁机安排人劝李渊”错误。原文是“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意思是“李世民趁机屏退他人,劝说李渊道”。故选C。13.(1)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2)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坐”,因……犯罪;“连昏”,指姻亲,昏,同“婚”;“系太原狱”,省略句,“系(于)太原狱”;“省”,探视。(2)“寇”,进犯;“将”,率领;“并力”,合力;“拒”,抵御。14.①早早树立安定天下的大志向;②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提升个人声望,获得名士青睐。③主动向名士问策,获得夺取天下的计谋。④把握住时机规劝李渊,审时度势劝服李渊。【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阴有安天下之志”得出“早早树立安定天下的大志向”,结合“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可得出“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提升个人声望,获得名士青睐。”结合“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得出“主动向名士问策,获得夺取天下的计谋。”结合“世民乘间屏人说渊”“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得出“把握住时机规劝李渊,审时度势劝服李渊”。①早早树立安定天下的大志向②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提升个人声望,获得名士青睐。③主动向名士问策,获得夺取天下的计谋。④把握住时机规劝李渊,审时度势劝服李渊。参考译文:李世民聪慧、明理、勇武、果决,见识胆量过人,他眼见隋朝皇室正处于变乱之中,暗中怀有安定天下的志向。他为人谦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结交宾客,都得到了人们由衷的拥戴。晋阳令刘文静看见李世民而认为他与常人不同,说:“这个人不是平常人。”于是主动和他交往。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平定的。”李世民说:“怎么知道没有呢,只是人们认不出来罢了。我来探视你,不是为了儿女之情,是想和你商议大事。现在该采取什么对策呢?”刘文静说:“现在皇上南巡江、淮一带,李密围困进逼东都,群盗大概数以万计,当今之时,如果有真命天子驱使驾驭并利用他们,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太原百姓都逃避贼寇涌入城中,我担任了几年的太原县令,知道那些豪杰,一旦把他们收拢集结起来,可以得到十万人,令尊大人所率领的将士也有数万人,一旦发话,谁敢不服从?凭借这些兵力趁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不超过半年,帝业就可以成功了。”李世民笑着说:“你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意。”于是暗中部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个情况。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犹豫了很久,不敢向李渊禀明。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王仁恭、高君雅作战失利,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心里很忧虑这件事。李世民趁机屏退他人,劝说李渊道:“如今皇上昏庸无道,百姓艰难窘迫,晋阳城外都是战场。父亲大人如果拘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危亡为时不久了。不如顺应民心,兴举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良机啊。”李渊大惊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现在就把你抓起来报告朝廷。”李世民慢慢地说:“我观察天时人事一向是这样,所以敢说这番话。一定要把我抓起来告官,我也不敢推辞一死。”李渊说:“我怎么忍心告发你,你千万要谨慎不要乱说。”第二天,李世民又劝说李渊道:“现在盗寇日渐增多,遍布天下。父亲大人受命讨伐贼寇,贼寇能除尽吗?总之,最终也免不了获罪。况且世人都传说李氏应当应验图谶,所以李金才无罪,却在一个早上便被灭族了。父亲大人假如能够除尽贼寇,那么功高而不会获得封赏,自身却更加危险了。只有我昨天说的话,可以解救祸端,这是万全的对策,希望父亲大人不要疑虑。”李渊于是感叹说:“我一整夜都在思考你说的话,也确实有道理。今天家破人亡也由你,变家为国也由你了。”15.C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后悔不已”错。写出下棋心心思专一和意志坚韧,入忘我境界,忘记时间。但并无后悔之意。故选C。16.①此联写出颔联弈者对弈时心思专一的状态。②“蛛丝”之小,对“碧落”之大,喻弈棋人为求胜算而冥思苦想,其深细浮动,其倏忽变化,像空中随风飘荡的蛛丝,突出思考之深,用心之专。③“枯枝”一句运用典故,传神写出弈者意志集中,全神贯注,身心专注如化树,全力争胜的忘我状态。【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首诗是以下围棋为题材,描摹下棋时心无旁骛、全力争胜的忘我状态。颔联“心似蛛丝游碧落”这一句,取自常见事物,但却奇崛异常。“蛛丝”之小,对“碧落”之大,已是一奇。而又偏不曾断绝这就更富奇观,其力之非凡,恰可喻弈棋人殚精竭虑,务求胜算。然而,胜算之得,又决非轻而易举。左右为难的事,在棋局中是常见的。这就难免要徘徊,要沉吟,要冥思潜想。其深细其浮动,其倏忽变化,的确是像太空中随风飘荡的蛛丝了。至于“身如蜩甲化枯枝”,则出于《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意志专一,竟把身子当做枯树,手臂当作树枝。典故被运用到这里来,喻对局者意志集中,已达到忘我境界。17.(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尘满面鬓如霜/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8.C不假思索:指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不分青红皂白:指态度武断或蛮横,不弄清是非曲直,不问情由,便作决定;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强调违反自然规律带来的后果。19.①德西效应却颠覆了人们的惯常认知②当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力时(每处2分)(每处2分)补写句子

第①处,由横线前的内容可知,语段是由兵家的观点引出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赏”,根据前文“能有效激发学习动力”和横线前的“然而”、德西效应的实验结果可知,所填内容应与前文“能激发学习动力”相反。所以此处应填写“德西效应却颠覆了人们的惯常认知”之类的语句。第②处,横线处应说明德西实验所带来的启发,结合横线后的“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已经很感兴趣…适得其反”可知,此处应填写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学生外界激励,故可填写“当学生映乏内在学习动力时”之类的语句。第③处根据画横线的位置可知这是一个总结句,从文中“这启示教育工作者……”“一味奖励……”可总结出此处应填“教育者使用奖励一定要正确适当。”20.德西效应是指适度的奖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但一味奖励却有可能降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的现象。(内容3分,句式1分)考察内容:下定义

解答此题,首先要为“德西效应”找到一个邻近属概念,通读语段,由“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可确定这一邻近属概念为“现象”。再根据实验结果的启示“当学生续乏内在学习动力时。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故而,教育者使用奖励一定要正确适度”可概括出对属概念的限制性内容(种差),即适度的奖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但一味奖励却有可能降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综合上述分析,按照“德西效应是⋯(种差)的现象”的句式组织语言即可。21.D.【解析】本题考察病句、标点、成语的基础知识。D选项成分残缺,应当是“加上……的因素”。因此选D22.大前提: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小前提: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结论: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以及推理的能力。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即三段论推理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其体现出一般性的原则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是“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这是“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这是“结论”。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的价值到底怎样实现?有人愿意努力去从世界上获取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有人愿意给世界留下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对此,我们该怎么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